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5日 06:25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空城计”在还原生活作文中的价值实现|空城计作文

发布时间:2019-01-21 06:31:29 浏览数:

  摘要:通过将生活情境还原于作文课堂,结合作文教学实践,通过实施“空城计”中的“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去改变儿童怕作文,怕上作文课的现状,从而调动起儿童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写作文。
  关键词:生活作文;情境创设;空城计
  长期以来,一些儿童怕作文,怕上作文课,一提起作文就会头疼。那么,如何调动儿童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笔者长期的实践证明:通过情境创设,将生活还原于作文课堂,是提高儿童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创设情境,把孩子带到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中。在这翻腾着绚丽浪花的源流中,孩子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贮存的词语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爱用那些生动的词语去描绘眼前的情境,那是智慧的启迪,也是语言的学习,而且是美的享受――从这里,孩子一步步去认识世界。
  一、内外思辨,考量还原生活作文的意义
  文字表达要强调顺其自然,有什么话就写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表达,最重要的是反映生活实质,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无视儿童作文的生命,所以需要进一步理清儿童惧怕作文的根源,寻找儿童作文失落的灵魂。
  1.捍卫儿童作文的生命
  “最怕上作文课的是我,最怕写作文的是我,最怕写日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是一个儿童满脸无奈地给他父母唱的一首歌。“怕写作文”是当前儿童的一种普遍心理,笔者曾经在班内进行过一次调查,48个孩子中害怕写作文的有40个,占班内总人数的84%以上。也经常有学生家长打电话向我询问,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写作兴趣。其中有一位家长说:“每一次老师只要布置写作文的作业,我就头疼。看着孩子咬着笔头,咬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我也急得头疼。”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儿童怕写作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从问卷调查来看,来自儿童方面怕写作文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不知道怎么写,觉得没有内容可写。”
  “光想写出精彩的文章,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怕写不好。”
  “一篇作文要写好多字,中间可能有的字不会写。”
  ……
  传统的习作教学一直将写作视为儿童的内心“独白”。这种缺乏情感应答机制、言语应答对象的习作教学,使儿童的心灵逐渐封闭,言语逐渐萎缩,情感逐渐干瘪,最后写作成了“被迫发出的最后吼声”。
  2.探寻儿童作文的困境
  儿童怕写作文的原因归纳一下可以总结为: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写作文。其中“不知道写什么”的人数占据最多。我想房子需要砖,写作文也需要砖,盖房子的砖可以用钱去买,但是写作文的“砖”,只能自己去“捡”。所以,我们培养儿童写作能力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捡砖”――搜集生活素材,把生活转变为作文的能力。而儿童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生活中很少运用有意注意,生活中的表象往往稍纵即逝,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儿童作文时很难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再加工,这也决定了他们写作的难度。心理学与写作学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具体形象的好文章。
  3.找回儿童作文的灵魂
  作文教学中的创造就是要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会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分析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教师指导儿童发现生活中美的真谛,挖掘美的实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加强人、文的统一,使作文闪烁着个性,流淌着真话。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从已经发生的情节中,想象新的情节;从观察到的环境中,想象人物在这种环境中的行动;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中,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教师应重视个体的个性品质,让儿童在作文中把个性品质中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在作文中受到沐浴,使人格得到升华。
  二、虚实相间,构建“空城计”儿童作文策略
  作文课堂还原生活,就得创设生活情境,就需要老师有效地实施“空城计”,将生活的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上再次进行回顾。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空城计是“虚”的运用,好比是作文课堂虚拟的生活情境。但是,如果没有前面诸葛亮的千般计谋打得司马懿小心翼翼,那么空城计也就无从得手。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敌,就是他准确地揣摸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生活作文在课堂还原,亦是如此,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方能消除儿童对作文的抵触心理,让创作有新意。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作文教学的实例来谈谈生活作文中再现“空城计”的技巧。
  1.生活还原,把握“天时”之巧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可能发生精彩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由于故事具有瞬间性、偶发性等特点,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加以强化,它们就会与儿童擦肩而过;如果事后被教师作为习作资源而拾起,儿童也不再具有言说的欲望。怎样让儿童的故事在儿童的言语世界中鲜活、灵动起来,成为言语交往的重要资源?
  (1)阅读中认识生活
  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分析事物的方法,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要想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就必须借助阅读。指导学生读书,不仅仅是读文字的书,还应阅读生活的书、实践的书、音乐的书、绘画的书、影视的书。用眼睛读、用耳朵读、用手读、用心读……导中读写,读中悟写,悟中练写、评后创新写。通过写的练习,为做人而作文,在内容上求真;以作文促做人,在章法上求善;以作文述做人,在语言上求美。
  (2)情境中观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大事当然要关心,但毕竟为数较少却引人注目;小事细小琐碎,为数很多,并不引人注目,我们更要关心。而且,恰恰是一些小事之中,蕴涵着不同寻常的真、善、美。
  比如,“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和孩子们一起点蜡烛、许心愿、吃蛋糕等等。孩子们在教室板报的心愿树上粘贴一篇《自己的心愿》。孩子们听了,兴致很浓,他们都利用中午空闲时间写自己的心愿,此时,孩子们已全然不知是在写作,而是在为一个心愿而努力。
  在情境中的见闻感受就会真切地宣泄而出,写得情真意切,愁绪满怀。为此,我们提倡真实地写景、直接地叙事,用充满趣味的笔调行文,把自己的感受融进作文中,切忌咬笔挠头地在作文中进行“生硬思考”。
  (3)在活动中积累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就是做人,作文就是生活,作文就是自我生存状态的展示。所以,作文时我们应首先从自我这一层面去挖掘素材,如经历和感悟等。让儿童爱上写作,首先要使儿童有话可写,能用心感受生活的浓汁,从生活的源头活水中捕捉素材。为了催生出各种色泽各种滋味的作文,我想方设法而不露声色地给他们创设一些话题。
  如利用综合实践课,让孩子们进行煎鸡蛋PK大赛。第一轮,让孩子们看老师进行PK大赛,在这一轮比赛中,PK的老师有意识地将煎鸡蛋的过程告诉大家。第二轮,让老师和儿童进行PK。其中一位老师负责摄影PK过程中儿童的动作、神情。然后以中途“广告”的形式播放摄影的录像,教师、儿童一起分享精彩画面,互动说一说。第三轮,儿童PK。重在参赛选手的心理描述,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访谈。
  其实,整堂课创设生活情境,一直在进行着作文教学,只是此时有声胜无声,让生活主题具有真实性,抵消了儿童不喜欢写作的心理。
  2.方法还原,奠定“地利”之优
  我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风光、自然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儿童能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作文,还需要老师辅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这里的“地利”就是指好的指导方法。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儿童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学习其写作方法。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在模仿中学到了方法,掌握了技能,以后才会有所创新。始求“与古人合”,其后才会“与古人离”。要让儿童通往自由创新的天路,就得让儿童掌握模仿技能。
  (1)模仿去“伪”
  在写《中秋节》的小日记中,儿童模仿《但愿人长久》《李时珍夜宿古寺》《西湖》等课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进行仿写。有位儿童这样写道:“快来看呀,月亮出来了!”我们都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果真如此,空中浮云飞舞,像在翩翩起舞,天边隐隐出现了一道金色的光芒。这淡淡的光,越来越亮,越来越高……皓月当空,金黄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墨蓝色的天幕中,那颜色美得可爱……我不禁抬起头,向空中望去,只见一片红云飘来,挡住月亮的小半边脸,好像在给它蒙上美丽的面纱。
  (2)对比存“真”
  在进行《煎鸡蛋友谊赛》中,我是这样巧妙地出示例文,给儿童模仿的:
  ①同学们,周老师不会煎鸡蛋,所以我找了食谱,但是现在食谱的位置弄乱了。
  ②出示:
  ( )我沿着这条裂缝用力一掰,“咔”的一声,鸡蛋壳分成了两半,蛋黄和蛋清就像坐滑滑梯一样,“刺溜”一声滑进了锅底。
  ( )最后,我在鸡蛋的两面撒上了少许盐,关了火,拿铲子将煎好的鸡蛋盛进盘子里。
  ( )鸡蛋就像吃了膨胀剂一样,整个身体都在变胖,还“扑扑扑”地冒起了一个个气泡。蛋清逐渐变成了白色,环绕在蛋黄的周围,就像给它镶上了一条漂亮的白色花边。
  ( )开始煎鸡蛋了。我先打开煤气灶,淡蓝色的火苗窜出来了,放上平底锅,倒入色拉油,只听得锅里的油在“刺刺”作响。
  ( )过了两分钟,我感觉鸡蛋的底面应该煎好了,就用铲子把鸡蛋翻了个身,继续煎着。
  ( )油烧热了。我关小火,拿了一个鸡蛋,放在锅沿上轻轻一敲,“咔嚓”一声,鸡蛋裂开了一条小缝。
  ( )不一会儿,鸡蛋的两面都煎好了,现在整个鸡蛋变得金灿灿、油汪汪的,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③下面,有请张老师为我们煎鸡蛋,我们一起来观摩,然后把食谱有序编排。儿童边看边给例文排序。
  ④周老师现在已经学会煎鸡蛋了,请看我与张老师的PK,同学们仔细听,仔细看,我煎的鸡蛋。
  ⑤我煎的鸡蛋与食谱上写的一样吗?哪不一样?
  生1:我发现倒入色拉油后,鸡蛋是“刺啦刺啦”作响,不是食谱写的“刺刺”作响。
  生2:我发现鸡蛋在锅沿上,轻轻一敲是“咚”的一声。
  生3:我没有看到淡蓝色的火苗。
  ……
  儿童发现声音与食谱上有很大出入,确实,因为用的是电磁炉,当然与煤气煎鸡蛋所看到的、听到的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儿童要眼见为实,虽然食谱写得很详细、生动,但与我们所见的不一样,因此,我们只能借鉴,不能抄袭。因此,在习作中,孩子们都比较真实地描述了自己的煎鸡蛋PK大赛。有孩子这样写道:
  我觉得鸡蛋底面煎好了,便迅速地用铲子把鸡蛋翻了个身,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本应金灿灿的底面有了一些不和谐的“黑芝麻”,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闻到了淡淡的焦味,我手忙脚乱地关了电磁炉,将鸡蛋再翻了个身,可是反面全焦了……
  儿童的作文,让读者再现了“煎焦鸡蛋”的过程,读来很有真实感也富有童趣,因为我们知道,现在四年级的孩子会煎鸡蛋的人数不多。充分的前期准备――指导仿写,就能让儿童作文在“仿”中有“真”。
  3.思维还原,徜徉“人和”之魅
  鲁迅惊叹学生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应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走出校园,回归自然,到风光无限的、具体逼真的景物中去,使学生的“想象之源”真实客观地显现在自己的面前,从而使想象得到更充分、更彻底、更开放、更广阔的释放。
  (1)细节还原
  在课堂营造儿童化的语言,让师生的言语融合为一体,这是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在例文中出示很多童稚的语言如“蛋黄和蛋清就像坐滑滑梯一样,滑进了锅底”“蛋清环绕在蛋黄的周围,就像给他镶上了一条漂亮的白色花边”等等。这样的语言给了儿童很大的启发。因此,在作文中,儿童写下了不计其数的、独具创新力,且不失童真的语言。如:
  例1:蛋黄和蛋清就像泥鳅似的“刺溜”一声,一下滑到锅底。
  例2:鸡蛋就像游泳圈一样,不知道是谁帮它吹气。还“咕嘟咕嘟”直冒气泡。
  例3:我帮助鸡蛋,在锅底来了一个360度的翻跟头。
  例4:“咔”一声,鸡蛋壳分成了两半,就像混沌一团的大地被分开了一样。
  例5:我拿着鸡蛋,往锅沿上轻轻一敲,“咔嚓”一条小缝出神似地冒了出来,我沿着小缝使劲一掰,“咔”一声,蛋清包蛋黄就掉下了“地狱”……
  (2)影像还原
  乌申斯基指出:“要是把图画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要说话了。”这句话特别有趣。它不仅指用图画帮助教学,也启发我们引导学生构思时形成可见的画面。告诉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导演,文字就是你的演员,让你的演员们展示出细节过程,突现画面感,要有色有声有感,看你的文字是否让你看见画面的滚动。写记叙文《学骑自行车》,哪怕一句“我推着自行车走出家门。”也要写出画面:什么颜色的龙头、车身、脚踏?你怎么推的?心情愉快时你会唱歌吗?旁边有人与你交谈吗?有小鸟或是有风吗?……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是写人记事的六法宝,形、声、色、感是状物写景的四法宝。只要我们心中有画面,一步一步尽量表现出来,这就是细节,文章也会具体生动,不再是单一的空白,必将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春色。
  细节观察和影像想象,是学生作文的营养,是学生展开想象的有力翅膀,融会了真情、沉淀了精华的,会使学生的想象在质上产生飞跃,使文章流露灵性。
  实践证明,“生活”在作文课堂中还原,实施“空城计”的“天时”“地利”“人和”即紧紧抓住良好的时间,加上好的仿写文章,让儿童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与范文的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主,尊重言语的创新就能诱发儿童的写作动机、使儿童成为作文活动的主体,说自己想说的话题,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还能提高儿童的写作表达能力和技巧,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判断能力,使作文成为儿童的乐事、趣事。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南校区)

推荐访问:空城计 文中 还原 价值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