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3日 16:16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观探析] unipus高校外语教学平台

发布时间:2019-05-06 06:48:53 浏览数:

摘要:外语教学研究工作者长期致力于寻找最佳教学法,希望能克服外语教学中的各种障碍,但迄今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教学法。Kumaravadivelu超越了教学法的局限性,提出“后方法”教学基本理念,旨在把教师从专家制定的规定性教学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充分考虑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形成自己的教学微观策略。如何施教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需求及教学环境等。教师应认真研究当代教学理论,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关键词:外语教学;“后方法”;探析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4-03一、引言随着科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这门外语作为国际性交流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在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也许耗时最多的科目就是英语了。学生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多年来外语教育专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外语学习效率,以解决外语教学中的这一难题。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了教学法的发展与演变,新旧交替、推陈出新。然而,一种教学法的诞生,常常伴随着对另一种教学法的批判,把其描述成为过时、落后的东西。然而,人们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常常归咎于缺乏好的教学方法,继而又卷入找寻最佳教学法的漩涡中,结果各种教学方法的潮流来了又走,而外语教学过程中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难怪Mackey抱怨:“语言教学法就像一台追逐时髦的钟摆,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尽管语言教学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可供参考的知识体系。这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其质量之差足以让人们对语言教学法的整个领域失去信心,甚至将专家学者与江湖骗子相提并论”。不少学者对教学法的性质及应用范围提出质疑,例如Allwright,Pennycook,Prabhu and Stern认为教学法这一概念本身就有问题并告诫语言教学工作者切忌不加批判的接受未经检验的方法。教学方法无一是全面的,没能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最佳的方法。Clarke把教学法看作“没有实质内容标签”。Nunan强烈地感到要宣布教学法的死亡,为其唱安魂曲并将其扔进历史的垃圾箱。Allwright在列举了教学法“相对无助”的六方面原因之后,得出“教学法已经死亡”的结论。二、“后方法”的兴起近年来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求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发展空间及个人发展的需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和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人们意识到语言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语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而且与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心理因素、语言学习环境及动机密切相关。教学实践表明没有一种现成的教学方法可以顾及到这些因素。教学法这一概念似乎把复杂的外语学习程式化了,师生在课堂中所用的教材及讲课和学习的方式都有固定的套路,似乎只要按照规定去做就会成功。美国加州州立圣何塞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研究了传统的语言学习和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于1994年提出了超越传统教学法的“后方法”这一概念。在后来出版的《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论著中,他写到:“把教学法用作组织语言学习及教学的原则是不幸的,因为其不足和所限过多,根本无法圆满地解释语言学习与教学的复杂性……由于把精力过于集中在方法上,我们忽略了一些其他制约课堂教学过程和做法的因素——如教师的认知,学习者的感知,社会的需要,文化背景,政治上的迫切需求,经济上的必要性,体制的约束,所有这一切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每一个因素在形成和重新修整语言学习及教学的内容和风格方面发挥作用,对任何语言教学事业的成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Kumaravadivelu的“后方法”语言教育观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有密切关系。后现代主义思潮源于对现代主义的思考与批判,提出要去中心化、去一元化的思想,强调反思、批判和创造精神,倡导多视角和多元化分析研究问题等,而不是盲从权威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反对教育过程的规范性,同一性和一切由僵化的规则来主导和决定,认为教育不应忽略教育对象的差异,要重视处于边缘地带的群体。教学应多元化,避免机械化的思维方式和套用一元论的方法论。教师要从权威教学理念的追随者转变为教学策略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实践者。这些观念几乎都融入到“后方法”理念中。“后方法”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法规定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固化了教学和学习过程,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其无法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Kumaravadivelu指出了对外语教学法认识的五大误区:(1)有一个现成的最佳方法等着被发现;(2)教学法是语言教学的组织原则;(3)教学法具有普世价值,到处都适用;(4)理论家建构理论,教师应用理论;(5)教学法是中立的,不受意识形态影响。他认为没有现成的可以指导一切语言教学的最佳方法,因为教学法的形成与实施必须要考虑许多变量,其中大多数在系统的研究中是无法控制的,而对教学法优劣的客观分析与判断也是难上加难,其局限性和不足使它不适合作为语言教学的组织原则。理论家设计方法,教师实践方法的两分法不可取。这种分工实际上将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边缘化了。“首先,已确立的教学法是以适合于理想化背景的理想化概念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他们都远远脱离课堂实际。由于学习和教学的需求,愿望和情况太多,难以预测,没有理想的方法可以预见所有变量,以提供教师迫切需要的特定背景下的解决方案去应对他们教学生涯中每天面临的挑战。”Kumaravadivelu居于核心地位的专家对教学法理论进行概念化,而处于研究外围的教师只负责在教学实践中理解、运用这些抽象理论。他们没有真正的话语权。教师也应当能够把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再将理论回归实践。为了摒除对教学专家构思创建的方法的盲从,帮助教师自主开发教学理论,Kumaravadivelu抛开教学法,提出以特殊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大参数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并创建了一个宏观策略框架。框架中的宏观策略分别是:学习机会最大化、便利协商式互动、感知错配最小化、激活直觉启发式教学、培养语言意识、语言输入语境化、语言技能一体化、促进学生自主性、确保与社会的相关性和提高文化意识。三大参数和宏观策略不具有教学方法的规定性,但有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特殊需求,开发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微观策略和教学技巧。可见,“后方法”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灵活、动态的外语教学思想,并非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启示与反思“后方法”这一教学理念认为应把教师从花费时间和精力搜寻现成的最佳教学法的误区中解脱出来。教师不应盲从专家制定的教学方法,而是应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实情等制定出适合于具体课堂教学的微观策略。Kumaravadivelu用method一词指由教学专家构思创建的方法,而用methodology这一术语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以达到他们明确的或未表明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这两个词都和方法有关,只不过前者指的是自上而下脱离教学实际的方法,而后者指的是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探索研究与教学相关的因素,因人、因课、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的模式。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外来引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对国内具体教学目标、环境、手段和过程的调查研究和自主理论方法创新的意识。“后方法”教学理念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应将教学方法公式化,而是要善于结合教学对象和环境灵活地运用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成功的教师通常在教学实践中从不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不断探索新路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经常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后方法”声称要寻求一个方法的替代物。Kumaravadivelu教授尝试用三大参数和十大宏观策略来指导语言教师将课堂实践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但其实际内容并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许多观念在不同的教学法,特别是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中都有所体现。Kelly在研究了2500年的语言教学史后得出的结论“许多在本世纪声称是革命性的教学理念不过是先前教学思想和过程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命名。”其实,“后方法”教学理念与我国教育界所提倡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是有方法可循的;“教无定法”意思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那一种事先规定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教要得法”就是说教学方法并无优劣之分,关键看如何运用,只有方法适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不应恪守某一种教学法来授课,而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导。Kumaravadivelu教授在《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的序言中也坦言:“我们也许很想说因为这一行业正从方法向后方法过渡(这绝非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未来的和在职的教师不需要再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了。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违反直觉而且适得其反。首先,从对人类经验更广泛的层面上来看,正如卡尔·马克思(或乔治·桑塔亚那,这取决于一个人的政治派别)曾说过的那样,那些不研究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其次,像在许多其他的知识领域一样,在语言教学中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变革可以与过去彻底决裂。”不去关注教学法的研究会导致教师目光短浅,失去理论创新的来源。掌握不同的教学法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深入全面地了解外语教学。虽然没有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最佳教学方法,而且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存在着问题,但不能因此就宣布教学方法已经死亡。正如Prabhu所指出的那样“说没有最好的方法意思是没有对每个人都适应的最好方法,因为要判断什么方法最好会受到教学环境中重要变量的影响……但是请注意,说没有对每个人都适应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教学环境是最好的。这意味着实际上任何一个单独的教学境中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最好方法,此外,我们能够确定何为最好的方法。”历史上存在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处和适用范围,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实际上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理由和价值,也有可借鉴之处。然而,在教学语境和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通过模仿、机械练习和强化记忆,不去发挥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创造力就会使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但这些不足并非意味着此法不可取。不同的教学法是可以互相补充的,教师要想把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就应注重对不同教学法的分析研究、博采众长综合利用。四、结语人们为了改进教学一直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后方法”教学理念劝导教师要摆脱教学法的束缚,研究和探索教学的过程涉及到的因素,如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社会及文化等,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及教学环境,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继而“产生有关怎样开展学习及教学,怎样促成或有助于学习的观念(或理论,或潜在的教学直觉),也许可以被称之为教师对教学的合理性意识。”Prabhu认为只有把这种对教学的合理性意识运用于教学实践,才可以说教师真正投入到教学之中,教学不是机械呆板的。可见教师个人形成的教学观念何其重要。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非取决于教学方法本身,而是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以及是否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恰当施教。不同的教师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所得到的效果也可能不同。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的个人素质,如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语言才能等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学生尊重高素质的教师,喜欢听他们讲课,在课堂上能自如地相互交流,实现教学互动。教师应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当代教学理论,取长补短,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通过研究探索,营造合作、开放式的语言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潜能和灵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外语教学效果的目标。参考文献:[1]Allwright,R.L..The death of method.(Working paper #10)[A].The Exploratory Practice Center,University of Lancaster,1991.[2]Chomsky,N.Review of Verbal Behavior by B.F.Skinner[J].Language,1959.[3]Clarke,M.A.A place to stand[C].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 [4]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J. B. Pride and 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269-293.[5]Kelly,L.G.25 Centuries of Language Teach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69.[6]Krashen,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7]Kumaravadivelu,B.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8]Kumaravadivelu,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28).[9]Kumaravadivelu,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6.[10]Mackey,W.F.Language Teaching Analysis[M].London:Longman,1965.[11]Pennycook,A.The concept of method,interested knowledge,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89,(23):589-618.[12]Prabhu,N.S.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J].TESOL Quarterly,1990,(24):161-176.[13]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14]Wilkins,D.A.Notional Syllabu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15]邓志辉.教师赋权增能与“后方法”视野下的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8,(5):60-63.[16]董金伟.“后方法”视角的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8-12.[17]陶健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58-62.[18]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9]郑玉琪,陈美华.试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推荐访问:外语教学 探析 方法 时代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