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5日 05:30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从唐诗看上巳节的文化内涵_唐诗的旅游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9-06-05 07:08:59 浏览数:

  摘 要: 上巳节起源甚早,到唐代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唐诗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上巳节的繁华盛况及宫廷和民间的上巳节活动,可见其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且文化内涵到唐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唐诗已经开始反映上巳节传统的没落,这可以给研究当下的文化现象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 唐诗 上巳节 文化内涵
  上巳节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宋代之前就有极大的影响力。在经济文化实力都极为昌盛的唐代,上巳节尤其受到重视,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而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高度繁荣的时代,文人及知识分子甚至国君都会用诗歌描摹事物、抒发幽思,故在唐诗中可以管窥唐朝时期上巳节的繁华景象,对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也可见一斑。
  一、唐诗中反映的上巳节的活动
  1.祓禊活动。唐朝的上巳节定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唐朝的皇帝、官员、百姓都会到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活动,曲江池、灞河、洛河、渭河都是著名的嬉水圣地。古人认为沐浴能够消除灾祸,祈来福气。唐诗中记载祓禊活动的例子非常众多。万齐融《三日绿潭篇》着重描写了女子祓禊的盛况:“佳人祓禊赏韵年,倾国倾城并可怜。”权德舆《上巳日贡院考杂文不遂赴九华观祓禊之会以二绝句申赠》诗中反映了人们祓禊活动的心态:“禊饮寻春兴有余,深情婉婉见双鱼。同心齐体如身到,临水烦君便祓除。”即祓禊是为了除病消灾。张九龄身为上层官员,在《三月三日登龙山》中说:“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可见在强大的社会风气下,文人也未能免俗。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则写得豪迈凌厉:“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闹翻扬子渡,蹋破魏王堤。”细致的描写在千年之后仍然可以清楚地感受当时繁华的活动场景。王维《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更是极力吹捧君王的祓禊活动:“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可以想见,在宫廷行为的推动下,祓禊活动已经成为上巳节极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2.宴饮。唐诗中所反映的上巳节宴饮以君王举办的大型宴会为中心。王公贵族、上流官员也举办宴会,其中几次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文人宴会反映在唐诗中体现为应制诗和几次限韵的命题诗。应制诗数量庞大,其中张说和王维因为与宴次数较多,所作甚多,如王维《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描写皇家宴饮的极度奢华:“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画鹢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其他宴会如题《三月三日宴王明府》的就有6首诗,崔知贤、席元明、韩仲宣、高瑾、高球、陈子昂六位文人留下诗篇,可以想见宴会的规模之大。
  3.流觞曲水。流觞曲水的活动在上巳节的活动中兴起较晚,但自魏晋流行以来,至唐已经成为文人极为青睐的上巳节活动之一。这种活动在水边举行,包含了一定的以水消灾的文化意味,但是被文人赋予了全新的文化意义,即成为文人聚会饮酒、奏乐吟诗的一种娱乐活动。唐诗中反映流觞曲水的诗篇也有很多,比如孟浩然《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上巳期三月,浮杯兴十旬。坐歌空有待,行乐恨无邻。”《上巳洛中寄王九迥》:“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反映了这种风雅的活动在宫廷宴游中的流行情况:“上巳迂龙驾,中流泛羽觞。”诗人们还往往在上巳节追思兰亭流觞曲水的风流往事,如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其十五)》:“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李群玉《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白居易《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从这些诗中也可以看出唐朝文人高拔的气度和追求雅致的生活情致。这也说明在唐朝,上巳节的流觞曲水活动已经基本隐去了祭祀、祛邪的色彩,而更多地体现了社会上层的高雅情趣。
  4.踏青、登高、泛舟。因为上巳节是在春季,伴随着人们的出游赏春,登高、踏青、泛舟、采花等活动也在上巳这一天举行,并深受人们的喜爱。刘商《上巳日两县寮友会集,时主邮不遂驰赴,辄题》云:“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词。”在唐朝人看来,上巳节即是一个人们走进自然、欣赏风光的绝佳时机。吴融《上巳日花下闲看》写道“十里香尘扑马飞,碧莲峰下踏青时”;万齐融《三日绿潭篇》说:“拾翠总来芳树下,踏青争绕绿潭边”,可见人们集体外出踏青的壮观场景。许棠《曲江三月三日》则极尽夸张地描写人们在这一天采花的盛况:“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正是人们在上巳节感受到了自然的苏醒和生命的力量,才会写下如此美妙的诗篇。
  登高和踏青一样,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欣赏春光的一种活动。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云:“每登高处长相意,何况兹楼属庾家”;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则写道:“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借春日的登高诗人们也寄托了不同的人生感慨,可以说这正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①的最好诠释。
  除了踏青和登高,人们还泛舟。描写这一盛况的诗歌以张建封的《观竞渡》为代表。其诗铺叙夸张,极尽所能地细致描写了整个上巳节竞渡的整个过程,色彩明丽、情感充沛、精神昂扬,是一篇纪实性和艺术性都极高的文学作品。此外,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写道:“锦缆方舟渡,琼筵大乐张。”刘长卿《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写道:“兰桡缦转傍汀沙,应接云峰到若耶。旧浦满来移渡口,垂杨深处有人家。”可见无论是对文人还是对百姓,泛舟都是人们喜爱的上巳节活动。追究上巳节民俗活动的根源,王剑的论断颇为精辟:“民俗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生存的渴望和对自身发展的诉求,从人类产生之初,具有物质和精神、事实与信仰双重功能的民俗活动,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人性、追求美的主要手段。”②正是这种人的诉求,才有了上巳节如此繁盛的活动。
  二、唐朝时期上巳节的文化内涵
  首先,从时间来看,唐朝的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选择这个时间似乎理所当然,但是唐朝的统治者似乎非常在乎这个“重三”的日子,《唐会要》云:“开成元年二月。京兆尹归融奏。甫近上巳。准故事。曲江赐宴。今缘两公主出降。府司供帐事殷。望请改日。上曰。去年重阳。改九月十九日。未失重九之义。今宜改十三赐宴。”③即使被重大事务占用,仍选择一个“重三”的时间;即使这一天遇上雨天也一定要去游玩,唐彦谦《上巳》就写道:“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详其究竟,重视三这个数字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三,天地人之道也。”段注进一步解释道:“三兼阴阳之数言,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数,三下曰三者,天地人也。”④在董仲舒“天人三策”观点提出并被历代皇帝采用以后,“三”就包含天、地、人合一的观念。因此,选择重三之日作为上巳节的时间,虽然是个细节,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   其次,从地点来看,上巳节举行活动的地点多在水滨,或在山傍;即使是皇家宴会,也离开宫廷,去往自然风景秀美之地举行,这体现了古人亲近自然的文化心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依古人的观念,人的活动必须顺应节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春回大地之时,人也必须走向户外,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吸收自然之气,以助人体生命力的生长勃发之势,所以上巳节的活动必须在自然环境里举行。
  此外,水生万物。依民俗学家孙作云《关于上巳节二三事》的观点,上巳节最初的起源正是求子的一种原始宗教行为,临水孕子的古老思想或许就是上巳节活动在水滨举行的渊源所在。水还有洁净的功能,这与上巳节人们祛除污秽,祈求安康的诉求有相通之处。因此,在水滨过上巳节,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⑤
  再次,从人的活动来看,上巳节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唐朝人进行祓禊、流觞曲水、宴会、踏青、登高、泛舟、采花等种种活动,首先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比如在祓禊的活动中,人既是在利用水来消除灾祸,又是在与水亲近,感受自然物候的勃勃生气、顺时而动。这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生关系的活动,与今天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一致的。
  另外,流觞曲水本是由“流枣浮卵”的求子活动而来,在魏晋时经文人改造而成为一种体现文人雅趣的活动,唐朝时期的文人依然钟爱于此。笔者看来,这种活动除了追求享受,还体现了古人渴望交流的文化心理。这与西方国家过节时一家人坐在一起不同,而是在山水之间寻求与更多亲友进行交流的心态的外在体现。而就皇家宴会言,宴会除了享乐,还有粉饰太平、垂训教化的意味。这一点在唐诗中的应制诗的主题思想上体现得尤为明确,如韦嗣立《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还笑当时水滨老,衰年八十待文王”;王维《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仅从上巳节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细节来看,这种顺应天时的统治思想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效力。
  最后,上巳节到今天已成为一个传说,从唐诗中也可以窥见一些文化内涵层面的没落趋势。独孤良弼《上巳接清明游宴》云:“上巳欢初罢,清明赏又追。闰年侵旧历,令节并芳时。”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由于上巳节、寒食、清明节的时间接近,唐朝人面对频繁的节日已经开始有删繁就简的做法,时光变迁,最终盛行于当下的就只有清明节了。上巳节的没落也可以说是在中国人讲求实用、追求简便的文化心理助推下而最终完成的。难怪到南宋时范成大《观禊帖有感三绝》感叹道:“三日天气新,禊饮传自古。今人不好事,佳节弃如土。”不能不说,上巳节的没落与人们删繁就简的文化心理有一定的关系。
  注释:
  ①钟嵘.诗品序.选自中国古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308.
  ②王剑.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③唐会要.卷二十九(节日).
  ④许慎.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⑤张丑平.上巳节祓禊习俗与水的文化内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4).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
  [2]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3]钟嵘.诗品序.选自中国古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
  [4]许慎.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5]王剑.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0(2):157-162.
  [6]张丑平.上巳节祓禊习俗与水的文化内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4):76-79.

推荐访问:唐诗 看上 内涵 文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