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6日 00:34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情感教育对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启示】社会情感教育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5-06 06:49:35 浏览数:

  摘要:当前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本质上讲,民族团结教育亦是以情感为基础和核心的教育,情感教育对于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瓶颈有重要作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善于结合运用情感教育的原则、方式和方法,促使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真正内化、持续下去。
  关键词:情感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24-02
  当前形势下,全球化、一体化的加剧,民族问题越来越成为复杂而敏感的政治问题。对于民族院校而言,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而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要坚持既有的经验和传统做法,同时亦要研究新情况,根据大学生的新特点,善于结合运用情感教育的原则、方式和方法,促使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真正内化、持续下去。
  一、当前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更为复杂
  大学生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增强。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更加注重本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对比,更加关注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加关心民族形象的维护,更加关注政治上的参与等。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增强,强化了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加大了处理问题的难度。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日益凸显;大学生群体式集中关注的热情在减少;反对话语霸权,更加希望平等交流;创新意识强,厌烦抽象、单一的说教式传播;更为关注与个人发展实际、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短信的泛滥等使得大学生获取民族关系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但过滤、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不足;等等。这都为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增添了难度和挑战。
  (二)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遭遇瓶颈
  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已形成常规模式,但传统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呈现形式化的问题。传统的模式在教育形式上较为单一,主要采取灌输式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角色,一味地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但是否内化吸收值得商榷;而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主张自己作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并且,当前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渗透到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目标追求亦纷繁各异;网络技术等流行文化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接触世界政治文化、价值观念打开方便之门;大学生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取向日益受到各种信息传播的影响。定期常规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缺乏时效性,同时缺乏情感的浸润、激励和陶冶作用,缺乏情感体验、学生的互动,要让大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民族团结教育主题,而不限于形式主义,是一大难题。
  (三)“民族刻板印象”破坏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刻板印象”来自西方人类学“ethnic stereotyping”一词,简而言之,是指人们对特定的民族或其成员形成的相对简单、概括和固定的看法,是针对某一民族形成的一种概括的带有情感色彩的相对稳定的有关道德品质、智力和身体素质的印象。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消极的印象往往是主观的,不全面地反映,也可能是人为的臆造,在民族院校,民族刻板印象也是存在的,这影响了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发挥。
  二、情感教育在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是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需要
  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重在教育,大多采取灌输式的方式,把学生纯粹视为教育的对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与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容易,“进头脑”难;“知”易,“行”难的困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没有情感,道德教育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可见,在当今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思潮多元交汇、大学生思想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把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融入进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从而引起师生们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情感教育是解决当前民族团结教育瓶颈的需要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和核心的教育。从行为发生学的角度讲,形成民族团结的态度、进而具备民族团结的情感是民族团结的行为基础。民族团结态度形成的基点是真诚和信任,由此才能产生亲近、友善的情感,并最终通过民族交往行为反映出民族团结的状态。
  “民族刻板印象”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的不足。民族刻板印象,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体质特征、服装特征、饮食禁忌、风俗习惯、性格品质等;获得民族刻板印象的途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途径,另一类是间接途径;一般来说,亲身接触所获得的印象与间接得到的印象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校园生活中可以看到诸多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原因在于民族院校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民族划界意识、民族归属意识和民族自尊,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间接的渠道,往往只是只言片语或一两个片段,便产生某种片面化的民族刻板印象。当交往双方都缺乏民族常识、存在民族刻板印象又缺乏相互信任时,容易引发各种问题。而借助以情感为基础的民族教育,可以减少消极“民族刻板印象”的产生。通过亲身接触、情感体验与互动,有助于积极、包容的民族刻板印象的形成。
  三、运用情感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一)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理念
  让情感教育在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彰显魅力,这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益实践。情感教育能够发挥以情动人,以情晓理,以情感的魅力感召大学生;情感的交融使得教育双方的距离拉近,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从而使得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和精髓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认同,避免流于形式。
  (二)注重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施者的情感素质
  大学教师往往是大学生生活或学习中最直接的倾诉对象和求助对象。学校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打动和感化教育各民族学生,实现情感移人和人格感化;教师在传递知识、开导教育学生时,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情感教育原则方法,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教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实施的主体,掌握必要的情感教育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加强情感沟通,克服“民族刻板印象”
  民族院校单一民族院系学生民族意识普遍较强,与其他民族学生接触机会较少,往往把自己固封在本民族的小范围内,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容易形成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造成一定隔阂。通过构建平台,如单一民族院系班级与其他学院班级学生“结对子”共建活动,实现情感沟通,弘扬相互理解、包容和彼此接纳的情怀。
  (四)注重情感体验,在实践中践行民族团结
  通过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发大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激发民族团结情感。如组织学生深入开展面向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的活动;以生动活泼的竞赛、讲座、征文等形式,强化大学生民族团结情感;围绕民族重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等。
  (五)以情感人,重视各民族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国家、学校在采取各种方式资助各民族贫困生时,既要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困难,又要让贫困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爱心,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赢得自信。
  (六)营造和谐与爱的氛围,培育团结大环境
  充分挖掘民族院校多民族文化元素的情感氛围。如通过“温馨家园”建设活动,以班级、宿舍为载体,鼓励学生营造班级、宿舍的文化氛围,增强全班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班级号召力;如开展团结宿舍评比、宿舍民族风情展演等,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七)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形式,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和情感感染力
  诸如运用影像图片资料,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习俗等,使得学生深入认识和掌握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发掘新的教育手段,如通过聊天、论坛、博客、飞信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在网络上更容易与学生对话,博得信任。

推荐访问:教育 民族团结 启示 院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