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19日 21:34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论未成年人道德成长与社会支持网络]

发布时间:2019-05-06 06:49:06 浏览数:

  摘要:由于未成年人自身的未完成性和依赖性,在生活中构建其道德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十分必要。生活环境中遭遇的道德感知、道德体验和道德冲突等,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成长起到关键影响。家庭、社区、组织(如学校、同伴及团体等)是来成年人重要的生活环境,它们构成了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三个基本维度。
  关键词: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社会支持网络;社区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一151—03
  一、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过程与特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本文的未成年人主要是指未满18周岁的儿童青少年学生。道德成长,指在社会化过程中,未成年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未成年人道德成长过程是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的体现,而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起点是道德认知,过程是道德体验,结果是道德践行。道德认知,是指个人通过学习、观察、感悟等形式了解社会道德生活实际与要求,并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道德体验,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受的道德认知、情感与自己意义世界的关联融通,其中道德冲突非常重要,它会使个体“历经道德感知、思维、直观和智慧,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一般”的完整过程,使个体“从道德上的不成熟到成熟,从较低道德水平到较高道德水平的转化”,最终实现良好道德成长。这种道德成长依托的是真实的生活世界而不是虚拟的知识世界,在生活世界基础上的“自我统一性”和社会关联性,会有效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成长,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累加的过程。
  在开放、多元、复杂的当代社会,未成年人因其判断、选择和适应能力的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道德困惑和道德矛盾,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道德抽象与道德具体的矛盾、道德协调与道德进取的矛盾、道德约束与道德自由的矛盾。社会支持网络若不及时发挥作用,未成年人很容易淡忘或抛弃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出现“道德有限”或“道德伪善”。当下,与未成年人道德成长休戚相关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社会的“家庭的决定性作用,学校的中心地位,社会的辅助地位”已渐渐转向“家庭的辅助地位,学校的基础地位,社会的中心地位”。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联系与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其中,作为中观社会的社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未成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
  由于身心上的未完成性和经济物质上的依赖性,未成年人无法规避和自主选择生长生活环境,必须依赖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关系力量的支持与帮助,这些关系就构成了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网络是“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个人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人能借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发掘使用社会资源,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化解危机,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构建幸福生活。
  未成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由主体(生活中的人或组织)、受体(未成年人)和介体(二者间的交往活动)组成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为个人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未成年人最重要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家庭、社区、组织(如学校、同伴等)。未成年人与国家政府层面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及监护人来实现的,国家政府的支持主要是通过社区支持、家庭支持、组织支持间接完成的,社区支持、家庭支持、组织支持构成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维度。社会支持的类型包括“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四种”,社会支持也可区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一般认为,当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受外部环境及支持网络的肯定、赞许时,个体会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有效激发道德成长潜能;反之,个体的道德成长潜能可能会渐弱或消失。也就是说,人的道德成长潜能与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及情感态度密切相关,而社会支持就是从每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出发,细致、耐心、及时地保护和激发人的道德学习潜能的生长与壮大。
  我国未成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与未成年人的需求有很大距离。第一,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政府支持规范性和程序性较强,但支持涉面不宽,支持内容单一,关系强度上是一种弱关系,提供的多是工具性支持和物质性支持。团委、少工委、妇联、教育系统等组织是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的主要机构。这些支持组织自身在政府强力机器系统中是边缘和弱势的,其网络结构虽然稳定,但辐射能力有限,不足以给予未成年人强有力的支持。第二,家庭支持取向有待纠正。家庭支持作为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中最重要的支持,主要提供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关系强度上是一种强关系。但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经常走向两个极端,即家长中心主义或孩子中心主义,要么强加自己的意志,剥夺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么过于溺爱,任其发展。工具理性取向非常明显。第三,组织支持体系有待培育。组织既包括正式的组织,也包括非正式的组织,前者如学校、职场等;后者如团体、同伴、社群等。从关系强度上看,它是一种弱关系,提供的多是工具性支持和物质性支持。在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尚未改变,公益组织、慈善结构、第三部门等社会力量还非常弱小,组织支持体系有待培育和发展。第四,社区支持机制有待完善。社区支持在整个支持网络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承接国家与政府层面的社会支持,对下直接联系家庭层面的支持”。部分组织支持也是通过社区支持间接进行的。社区支持是强关系,主要提供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社区支持虽然重要,但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运作机制也有待完善。
  三、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社区支持
  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社区”概念,本义是指由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紧密的地域性社会共同体。在本文社区指一定地域内由拥有多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社会居民、组织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学校和社区虽是两个异质组织,但学校作为社区的子系统之一,二者又有天然的联系。大致相同的地域,关联的生活人群,共享的社会资源与文化等,使二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学生群体是社区和学校共有的人群,从道德学习的角度看,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书本上的道德,在社区中学习生活中的道德,二者共同促进个体的道德成长。区别在于,在学校里学习的道德是抽象的、一般的、单纯的,而社区里学习的道德是具体的、多样的、复杂的,书本道德与生活道德的差异很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道德认知的迷茫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甚至无所适从。   社区对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第一,社区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增加了道德教育的真实性,但道德主体的差异性又增加了未成年人道德成长方向的不确定性。社区成员作为独立的道德主体,具有多样性,其言行举止、喜怒哀乐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道德信念,对未成年人直接起到言传身教作用。儿童拥有天然的模仿能力,他们对成年人的模仿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然而,成年人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良莠不齐,未成年人难免受到负面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增加了道德成长方向的不确定性。第二,生活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未成年人道德体验的丰富性,但生活内容的复杂性又干扰了未成年人道德价值取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未成年人的道德体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对话、活动、体验等直接影响其道德判断、选择和评价,会带来道德行动的自觉和道德情感的愉悦。但生活又是复杂的,生活中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以及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等也会使未成年人耳濡目染,影响其道德价值取向的选择。第三,生活的日常性和具体性增加了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的渗透性和实践性,但日常生活的突变性和琐碎性又影响了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连续性和累加性。生活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对未成年人开展道德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德育的渗透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但“儿童的生活又是琐碎和粗糙的”,意外和变故经常发生,他们总是“在以自己心目中最突出的东西暂时性地构成整个宇宙,但那个宇宙是变化的和流动的,它的内容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和重新组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异质性与不一致性,都影响了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连续和累加。
  社区影响的两重性决定了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社区支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任何社会性问题都不可能“仅仅通过推行某种事先设计好的确定的方案来实现;相反,问题的解决在于每个社区成员共同创建和谐的环境,社区成员在其间可以共同采取行动,整个社会和市场以及公共管理部门都成为形成公共价值系统的一分子”。生活性特征、地缘优势及其在整个支持网络中的独特作用等,无疑都确立了社区支持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 环境层面的社区支持。社区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充分开放、开发、利用社区内的体育场、图书馆、文化公园,合理引导网吧、游戏厅等,趋利避害。社区不仅是人们的生活社区、物质社区,也是“精神社区”、“情感社区”。社区环境与教育、德育是双向互动的,社区在为未成年人的道德成长提供优化、净化、完整的德育环境支持的同时,也为自身持续的良性发展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 资源层面的社区支持。社区资源按存在形态可分为场所性资源、人力性资源、活动性资源和综合性资源。不同社区有不同的道德教育资源,资源的类型、数量与社区的德育潜能有一定的相关性。要善于整合社区德育资源,建立社区德育平台,通过与政府、学校、社会合作,向学生、家长、居民开放,将各种显性和隐性资源统合到未成年人的支持系统中,协调发挥其支持功能。
  3 机制层面的社区支持。当前的社区德育机制主要是“学校一行政型”的,社区德育被视为学校德育的延伸和补充,而没有确立社区德育在生活德育中的基础地位,更没有把未成年人的德育日常化和制度化。真正意义的社区德育应是“社区一社会型”的,它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在法规制度和各种德育资源的支持下,以专业化手段和方法开展日常德育活动,满足社区未成年人道德成长及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4 一体化网络层面的社区支持。虽然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构成了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维度,但它们并未形成道德共识,更未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异质性的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建立合作和衔接关系,形成统一的行为环境和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是十分必要的。社区支持、组织支持、家庭支持构既要相互分工、各有特长,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在方向上一致、在时空上衔接、在保障上有力、在情感上细腻,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未成年人道德成长支持系统。

推荐访问:社会支持 未成年人 道德 成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