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3月28日 17:23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性、权力与丑闻] 张国荣和宗性大和尚

发布时间:2019-04-23 06:58:00 浏览数:

  政治、权力和性往往难以割裂。正如美国乔治敦大学政府学副教授米歇尔·斯沃斯所说,“政治、权力和性丑闻有一段漫长历史”。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到阿诺德·施瓦辛格,从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彼得雷乌斯到以色列总统卡察夫,这些位高权重之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性丑闻之中,原因何在?
  官员情色丑闻并非中国独有,然而对比之后发现,在很多国家,政治人物的情色丑闻往往与其政治操守无关,极少出现中国这样“情妇反腐”“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情况。
  权力是春药
  权力是把双刃剑,因为权力有矛盾性。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使人堕落和道德沦丧的一切原因中,权力是最永恒、最活跃的。”
  “权力不但能给人带来更多机会,还能让人更加自信,从而在性事方面产生优越感。”发表在《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无论男女,职位越高出轨的几率就越大,只要有机会,我们总想加以利用。”
  性与权力总是密不可分。历史上,有权有势的人物因性丑闻而倒台的例子比比皆是。面临此类尴尬处境的大人物包括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前纽约州长斯皮策。到了2012年,这股“因性倒台”之风刮到了美国军界。
  2012年11月,陆军四星上将、曾经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统帅、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彼得雷乌斯,自曝婚外情宣布辞职。美国媒体和民众对这“喜闻乐见”的公职人物性丑闻开始了疯狂“扒粪”。不仅找到了彼得雷乌斯的“小三”,连“小四”都找到了,顺带还牵出一系列军队和FBI的情色丑闻。
  罗马美国大学的詹姆斯·沃尔斯顿教授说:“众所周知,权力是‘春药’。我们都知道,一种意义上的权力往往会被当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权力。”
  据不完全统计,1970至2012年美国共有58位主要政治人物染上情色丑闻。若按种类划分,外遇为17例,性骚扰17例,育有私生子7例,招妓6例,猥亵未成年人(或未遂)的5例,为情人谋求便利的4例,其他2例。
  然而,绝大多数的性丑闻都属于“私人问题”,不牵涉其在职期间的政治操守。按性质分类,这58例政治性丑闻中,41例属于私事,比如婚外恋、外遇或育有私生子;13例为犯罪(或涉嫌犯罪),比如性骚扰或诱奸未成年人;4例涉及政治腐败,比如为下属情人涨薪等。
  虽然绝大多数性丑闻属于私事,但当事人往往会主动请辞。譬如此次美国的情色新闻男主角彼得雷乌斯。
  克林顿大概是最“成功”躲过情色攻击的政治人物。“拉链门”事件最终以电视讲话道歉和参议院否决弹劾总统的法案而结束。声誉难免受损,但克林顿在政治上的成就为他扳回些许颜面。
  美国政治人物性丑闻往往与其政治操守无关。同样,在法国,政府官员偷情或拥有情妇并未被视为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偷情就是偷情,而不涉及腐败——政府官员本身的合法收入就足以有吸引异性的资本。
  中国色官必贪?
  同样是陷入性丑闻,但中美政治人物似乎殊途亦不同归。相较于国外政治人物主动请辞或者被迫落马不同,在中国陷入情色丑闻,往往意味着漫长的牢狱之灾。
  2011年9月16日,因情妇举报,原北京市门头沟副区长闫永喜以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被北京市一中院数罪并罚判处无期徒刑。
  2008年6月28日,历任宝鸡市市长、市委书记,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的庞家钰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将其扳倒的是其最信任的情妇组成的11人庞大“情妇告状团”。
  当无尽的爱,化为无限的恨,肝肠寸断的后果可想而知。
  为何在中国,官员偷情通常伴随着“财色交易”“权色交易”?分析之后不难看出,一个为官廉洁的中国官员,以其账面收入很难在如今社会的异性面前表现出什么魅力。一旦官员被查出有情妇,很难想象他没有任何受贿行为。
  现行《婚姻法》修改起草专家小组负责人之一巫昌祯教授曾做过一项统计,被查处的贪官中95%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中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
  “色官”必贪几乎成为“中国特色”,自古“贪官多好色”更成为现下不争的现实。对于官员的丑闻,各国都不能容忍。以色列甚至制定了《政府官员性道德法案》,规定对于任何卷入性丑闻的政府公职人员,都将会采取开除公职、停发政府养老金,甚至送进监狱等严厉的惩罚措施。
  在中国,“生活作风”问题一直是官员的“高压线”。然而,近年来由于对官员考核大多“唯政绩论英雄”,而对官员“私生活”却缺乏有效监督,以至一些官员流连于声色犬马,包养情人、“二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官员“私生活”已经再次被中央纳入整个反腐体系。
  但正如网友指出的,“切实有效地监督权力才是比发文件管官员私生活更重要的事情”。事实证明,要靠权力制衡和分权;保障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实施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才是正途。否则禁令再多、文件再厚,最多也只是“看上去很美”。
  西林根据《金融时报》《中国新闻周刊》综合编译
  本栏目责任编辑:张郁(zhangytg@sina.com)

推荐访问:丑闻 权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