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3月29日 01:10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我们的长城】八达岭长城图片

发布时间:2019-05-13 06:31:53 浏览数:

唐国明,男,汉族,现居长沙,埋头写了多年后,从2011年才开始边整理,稿件边投稿至今,已在《红楼研究》、《鸭绿江》、《延河》、《星星》、《延安文学》、《西北军事文学》、《诗选刊》及其他刊物发表作品多篇。一1883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现代文学鼻祖弗兰兹·卡夫卡曾写过一篇关于长城的小说,小说名叫《修建中国长城的时候》。我晚生于他90年,我想我也应该写一写长城。我们的长城。我是1973年生的,每次耳边一响起李叔同大师写的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我就会心头一动。也不知什么原因,直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仍然把“长亭外”这句话误认为是“长城外”。虽然明知道是“长亭外”。真的,我仍愿一直错下去,也不想看到这个真相。在百度中,我也是打上“长城外,古道边”搜到这首《送别》的。至于李叔同,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出家后取名演音,号弘一,称弘一法师。除了这首《送别》,每当听到国歌声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就想,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篇本是写长城的文章,却得从这些说起,以这样的开头,我很不情愿,但确实绕不开。二而说长城,我不得不从祭念圆明园的罹劫说起。那是1860年,一轮明月在大火中碎裂。你碎裂了山川日月精华五千年。你如一位病着的巨人,你倒在了1860年,大火烧毁了你倾国倾城的容颜。多少英雄,多少血泪,再也不能保卫你国色天香的笑脸。你如一位东方绝世美女,被扯去了头发,被掠夺了装饰,被剥去了衣裳,被劫尽美色后又在火中被烧煎。那是1860年,你如一轮美丽的明月被碎裂。从此之后,你的美丽成为了一个传说,你的美丽已在萋草中残缺。你这轮曾经光芒四射的东方明月,收集了天下高贵的智慧与美丽。我已无法看见你的美丽,也无法再见你的高贵。我看着你,如看见老祖宗们流下的血与泪滴。你昔日的美已残缺得让我们陌不相识。你那时的繁华你那时艳丽的光芒,已上通天堂下抵地狱。多少忠诚的儿郎,多少情人,多少物质,在这里。多少小人的贪婪与无耻在这里。万人在这里塑造你的美丽,一代又一代人曾在这里辛勤付出。多少花朵落英于你神圣的大地,多少人在你繁华的梦中得度一生。多少边士与黎民百姓为你献出了自己。多少年的梦已建筑在这里,多少反抗的声音被拖下了牢狱。几代的财富,几代的聚集却被一把大火烧去。面对当年的大好河山我无限惭愧,面对那些昔日在这里做梦的君王,我无比痛惜。当年我若生于大清皇朝的山河,我决不会在一堆血泪堆成的美中守旧沉迷,我会选择永恒的事业。在清醒中去寻求新的崛起,来保卫你与日月齐光的美丽。强盗们从远方来,又到远方去,一把火烧毁了一个民族智慧凝成的美丽果实。走在你的废墟上,想起,想起你被惨烈毁灭的那一刻,我顿觉得一切是如此黑暗如此荒凉。你的废墟留给我们的除了痛惜还是痛惜。大风刮过你的身躯,远处,是天空无边的静寂。你如一只鲜血的杯子,被摆放在历史的酒桌上,被摆放在华夏经典的原野。你的血泪像洪水一样漫上历史的两岸。整个世界的良知在为你的被毁灭而惋惜哭泣,我们一次又一次在你黑暗的伤口上,用鲜血用太阳用月亮升起自己。你是曙光,你是黎明,你是新的一日。你是从天而降的月亮,你是一首漫长的太阳史诗。你是一曲优美的合唱,你是用尽了天空和海水做成的美丽。你是世界的夜晚与中心。你的诞生也似我的诞生。我召唤,我沉默,我满怀悲痛。你化成了烟,你化成了灰。你的梦成了天空与海水一样宽广的疼痛,使一个民族痛哭得如一头狮子向天下啸吼。对于我们来说,心中常怀两个逃不脱的情结。一个是长城情结,一个是圆明园情结。长城真正号称连绵万里的开端是从大秦帝国开始的。而圆明园却是中国封建帝国最后一个王朝大清王朝建造的。长城出于军事目的,用来抵御来自北方的铁骑,圆明园却是大清皇帝用来休闲与享乐的。长城差不多建了2000年,圆明园历5帝(也有说历6帝)历时100多年。圆明园的意思是圆融普照,是满清五位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皇家大乐园,历经了一百五十余年的不断经营,建造和修缮工程几乎无一日中断。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圆明园达到它的巅峰期,这个时候它由五座园林组成,就是圆明园本身、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亦称做清华园)和近春园。如果我们在时光中往后看,除了不修长城的大清,还有一个不修长城却修了大明宫的辉煌的大唐帝国。这个帝国给时间留下了至今我们还在吟诵的唐诗。这个曾经以诗歌取士的帝国,最后也是诗人们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总结了它的结局。唐诗即使号称几万几万万首,至少仍有300首在耗费着我们的时间。也只有这个辉煌至极的朝代与来自黑山白水间的大清皇朝敢于把长城扔在大漠荒野,荒山野岭之间,不管不问。而大清皇朝虽然没有像唐朝留下诗,这个八股取士的帝国,大兴文字狱的帝国却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残缺、仍需要我们探佚、修订、续补的皇皇巨著,代表华夏古典文学高峰,空前绝后的《红楼梦》;与传说奢华至极、美丽至极,受到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赞誉,并遭到“英格兰与法兰西”抢劫、烧毁的至尊园林:圆明园。至于圆明园如何如何?就让我在这里罗列一下关于它的一些资料,因为它已残破,所以也让我把它残破的资料、片言零乱地放到这里。1861年11月25日维克多·雨果为圆明园写下了富有丰富想象力的句子: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再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设计圆明园的第一人雷发达是清朝开国之初第一个在建筑专业上赢得广泛肯定的设计师,他的儿子雷金玉在设计和建造康熙的畅春园上,表现出可以跟父亲媲美的家族遗传才能,他亦因此而获得七品的官衔和圆明园永久的职务,成为内务府的一员。雷家三兄弟:家玮、家瑞和家玺曾伴随乾隆皇帝游江南以研究和模仿江南的庭园,然后在圆明园里重新建造。因此雷氏家族成员以他们制作出最好的建筑样式的才能,而赢得“样式雷”这个外号。圆明园的建造基本上是雷氏式的。 整体而言,圆明园是建筑在平坦的土地上,它是一座离宫别苑,景色围绕园林美化、人造山石以及庙堂、书院、图书馆不同功能的多个建筑群的综合体。所有人工建筑都根据传统复合庭院的南北走向的形式,东西走向联结的建筑相对比较少。圆明园秀丽的园林景色,是由白色的墙、黑灰色的瓦、粟棕色的柱子、栏杆、吊饰、小山丘、湖泽、花卉、树丛所组成。主要的建筑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堂、亭、台、楼、榭、园廊、轩、斋、房、舫、馆。此外,在圆明园里还可以找到非常多的三种很基本的建筑。首先是桥,第二是墙,第三是塔。大致来说,圆明园的建筑采用了三种主要的技术性元素来创造整体,那就是“因”、“借”和“堆”。“因”就是有创意地让园林融合它的自然背景,让地形和地貌的特色,与园林成为一个整体。“因”取得好,可以帮助借用周遭远近的景色,是为“借”。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雪和东吴船就是诗人杜甫宅第的借景。至于“堆景”的手法,就是让建筑物之间互相配合来强调彼此的匀称,使得圆明园每处每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建筑中有园林,园林中有建筑。不会因为路途单调遥远而生厌,也不会因为周围景物缺乏变化而倦游。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漂浮的远山、远树,悬于天际的船只。即使一条狭窄、曲折和幽暗的山路,看来会把游人带向尽头,但不久却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空间迎接他们;突然之间,他们会被优美的树丛、蓝天白云、飞禽、奇花异草和从高地涌出的流水注入池塘的景象带来惊喜;顷刻之间,他们甚至可感受到远山吹来清柔的风。在曲折的路径上去欣赏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连续呈现的景观。这种令人惊喜的因素阐释了“藏”跟“露”结合的艺术。圆明园里到底有多少景观,就连圆明园研究专家们也说法不一。有的说有一百一十七景、一百二十三景,有的说一百四十景、一百五十景,更多的意见则说有一百零八景。造成这种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划景标准上的差异。按照园林学上的定义,“景”者,指的是以建筑为中心,配合周围山水地貌、树木花卉所呈现出的独成格局的园林风景群。而圆明园却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梁思成曾评论说,圆明园是会聚山丘湖泊,结合殿堂、亭台楼阁和其他建筑结构的设计精华。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的:“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这座园林可说“人间天上诸景备”。让见多识广住在其中的皇帝们常有“物皆备于我”的欣慰。至于园中景点的布局怎样,看看下面这些景点与建筑楼阁的名称就可知了。圆明园大宫门、内阁、六部、翰林院、宗人府、二宫门(贤良门)。正大光明殿、勤政殿、富春楼、芳碧丛、保和殿、太和正殿。九州清晏、天地一家春、承恩堂、清辉阁。镂月开云、御兰芬、纪恩堂、养素书屋、栖云楼。天然图画、五福堂、碧桐书院。慈云普护、欢喜佛场。上下天光、平安院。杏花春馆、杏花村、春雨轩、翠微堂、抑斋和镜水斋所。碧澜桥、坦坦荡荡。素心堂、知鱼亭、双佳斋。光风霁月。茹古涵今。字楼、万方安和、佛光普照、月地云居、桃花坞、桃源深处、武陵春色、山高水长。鸿慈永祜、安佑宫、汇芳书院、抒藻轩、涵远斋、随安室、倬云楼、日天琳宇、濂溪乐处。水木明瑟。澹泊宁静、多稼如云、映水兰香、鱼跃鸢飞、北远山村、坐石临流、西峰秀色、涵远斋、洞天深处、绿荫轩。蓬莱洲、蓬岛瑶台、仙人承露台、极乐世界、瀛海仙山、北岛玉宇。福海。方壶胜境、迎薰亭、锦绮楼、翡翠楼、紫霞楼、碧云楼、琼华楼、千祥殿、万福阁、蕊珠宫。船坞、龙王庙。平湖秋月、廓然大公、环秀山房、双鹤斋、临湖楼。大池塘。澡身浴德、澄渊榭、含清晖、涵妙识、望瀛洲、深柳读书堂、夹镜鸣琴。广育宫、凝祥殿、南屏山、南屏晚钟。别有洞天、纳翠楼、水木清华、时赏斋。接秀山房、览翠亭、寻云楼、澄练楼、怡然书屋。涵虚朗鉴、雷峰夕照。惠如春、寻云榭、贻兰亭。环绕着福海这个大湖的所有景点,在真实与虚幻的结合当中增添了迷人的诗意。长春园利用水的空间区分为许多不同形状的小岛和沙洲,彼此之间由多座桥梁和岸边互相连接。明春门。蕴真斋、味腴书屋、文源阁、含经堂、淳化轩。中央岛。思永斋、小有天、远风楼。玉玲珑馆、映清斋、翠交轩、爱山楼、泽兰堂、法慧寺。海岳开襟:好像是坐落在巨型玉碗之上。长山岛仙人台。流香渚、清瑶榭、含碧楼、惟绿轩、延清亭、含翠轩。淡怀堂、茜园、朗润斋、湛景楼、菱香片、秀绿湖石、养月亭、花骤馆、横碧轩。万源阁、益寿轩、古月轩、自省斋。鉴园。飞云楼船、太湖石。从海晏堂:在这两个楼梯之间,有一个里面有一对海豚雕像的喷水池,从二楼流出水泉,水会从栏杆上用大理石雕出的大石板往下流出,然后再往下流至另一块石板上,一直往下流,注满最下面的石水池。在这两个楼梯的外边,两只石狮子从口中喷出水泉分别流向两个喷水池里。这一共有三个喷水池,每一个都有五十四个喷水口。最大的喷水口是在中央的水池,除了有一个中国式的漏壶之外,周围还有十二个青铜兽头,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这十二个兽头都配上一个人身,在池的两边各有六个兽头,象征十二年一个轮回的生肖,也代表每两个小时一个时辰,这是国人用来划分昼夜的计时方式。因此,每一个兽头像会每隔两个小时顺序喷出水泉,到了正午,所有兽头的口都一起喷出水泉。大水法、远瀛观、凯旋门、线法画、线法墙、谐奇趣、方外观。烟雨楼、敷春堂、省耕别墅。绮春园迎晖殿、敷春堂、阆月楼、凤麟洲、鉴碧亭、春泽斋、生冬室、卧云轩。清夏斋、满绿轩、畅和堂、凌虚亭、仙人承露台。三拥有这么多美丽名字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所废园,这种园林景观是难以描述的,只有眼睛去看废墟用心灵去想象,才能领略它的真实内容。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圆明园的历史是一个梦魇。圆明园的历史是一出完整的戏剧,也可以说是一出完整的悲剧。一个外国人说,政自园出的大清帝国就像一艘航行在危险海域的旧战舰,尽管庞大无比,只要一个尖利的礁石,帝国便极有可能随时触礁。 触礁的时间是公元1860年10月18日至1860年10月21日,整整三天三夜的大火将这座历经康雍乾三代近150年时间建筑的皇家园林毁于一旦。一位叫马雍的人在《后圆明园词》中感叹道:“歌梁舞席今何在,俯仰蜃楼化沧海。”一位叫贾树诚的人在游完这座废园后,在《庚申九月作》的诗中写下:“只应一片城头月,照得书生有泪痕。”一九一三年,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当时二十四岁的李大钊在东渡日本留学前游览了圆明园遗址,并赋诗一首云:“圆明两度晃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玉阙琼楼接碧埃,兽蹄鸟迹走荒苔。残碑没尽宫人老,空向蒿莱拨劫灰。”1984年,在圆明园废墟上的村落里成立了一个名为“圆明园诗派”的地下诗歌组织,他们在喝酒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因为,我深信,我永远是这块亲爱的土地上的,那个呕吐诗句像呕吐出一朵朵呛人的花的,那个春天的酒鬼。”另一位诗人于黄昏走过圆明园废墟后写下:“黄昏。石碑被鸦翅打碎。好不容易长起来的树林,被它们的叫声拦腰截断。”写下这些诗句的那位诗人说:圆明园很凄凉……在圆明园,眼睛能够看到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一片荒凉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石头!这就是圆明园的全部,那个传说中曾经最豪华的皇家园林。完美、易碎的圆明园毁于贪婪无知者之手。就让我们的仇恨永远追索他们的贪念吧。透过摄影机镜头,透过废弃的石缝,我们观察着圆明园,圆明园也在观察着我们。历史就是历史,任谁都无法改变。在我们活着的时光中,我们却如同当年的一个北京老人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观察日落在渐渐变红的北京。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因为不可复原而在时间中永恒屹立,因为不可申诉而向世世代代永恒言说,在无穷的时光里独留一柱斜阳。圆明园是近代以来以致以后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们心灵上永远的一块伤口,我们没有修补,也没法修补。没法修补的东西就不要去修补。就让我们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至于皇帝曾在这里如何,看看下面这些就可知了。根据圆明园资料中的《膳底档》,我们得知乾隆在1784年的农历新年正月十一日于同乐园进晚膳时,在他的餐厅里,使用了一张饰以花卉图案的漆桌。这顿讲究的晚膳菜肴包括酒炖鸭子热锅一品、肥鸡油煸白菜热锅一品、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燕窝肥鸡丝一品、鸭腰口蘑锅烧鸭子一品、冬笋爆炒鸡一品、摊鸡蛋一品、蒸肥鸡鹿尾攒盘一品、百果鸭子攒盘一品、象眼小馒头一品、鸭子馅提折包子一品、鸡肉馅烫面饺子一品,以及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除此之外,还有四盘用银碟盛的细切黄瓜、酱菜之类;咸肉一品;野鸡瓜一品;粳米干膳,和鸡丝燕窝汤。在这顿极其丰盛的晚膳之后,晚上还有一顿夜宵。这顿夜宵有燕窝红白鸭子三鲜汤一品、燕窝炒鸭丝一品、燕窝冬笋锅烧鸡一品、熏鸡咸肉一品、香蕈鸡一品和溜鸭腰一品。在1784年农历年正月十二日的一个早上,乾隆在长春园里的淳化轩进早膳。这顿讲究的早膳跟昨天夜里的晚膳一样奢侈,菜单再一次记载了包括多道用切丝、调味、烤鸭和鸡肉来煮燕窝的菜肴,再加上鹿尾、开胃菜、小包子、白糕、肉菇馅包和盛在银盒里的冷盘。桌上另外还有四碟用银盘盛载的切细的蔬菜、咸肉、野鸡瓜、鸭子馅散旦饺子,配上白饭和稀饭,以及水果。除了这些主要菜肴之外,在餐厅里的几张小桌子上,摆放了各种以小麦制成的食品、奶,和几片冷猪肉与羊肉以满足乾隆的胃口。根据近人的评估,皇帝光是一顿御膳的规模就可以满足100家农户整年的生活所需。根据清代学者袁枚的说法,燕窝是非常罕有而珍贵的食品,即使富有之家也无法经常食用。烹调燕窝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烧煮之前,先用清水泡浸,然后跟金华火腿和鲜菌一起放在嫩鸡汤里煮,直到燕窝本身煮透为止。这道菜没有油脂,所以滋味既软和又清淡。这是清朝皇帝们常用的食品。为了用冰保护食品不变质,在很早以前,紫禁城里的清室宫廷就开始保留五座大型冰库,其中一座保存了9226块冰,而其他四座则各有5000块。而圆明园内的冰库规模就可想而知了。曾有一个文人在圆明园不仅看到风景优美的宫苑摆设,还有许多建筑物里华丽的内部装饰,并且把他的观察记录如下:所见珍物,已几于目眩神迷,舌挢不能下矣。据所见仅玉器一类,有四方玉花瓶一,高十四五寸,色白逾乳,雕刻人物,极精细,疑非人工所为。有玉盘一,径二尺许,上连冬松一本,叶绿根白,大与真者无异。有珊瑚树数柯,高等身,粗如儿臂,红润照人眼,光灼灼不可逼视。有碧玉甜瓜一,蒂叶皆具,瓜上有一蚱蜢,苍头碧翅,作摇摇欲跃势,色泽皆天然。此外若玛瑙之碗,水晶之壶,琥珀之杯,质美而镂工,多人间罕见物……乾隆的长寿让他可以在1790年庆祝八十大寿,这场八十大寿的庆典,在1790年九月二十五日于圆明园正式开始。这场盛大寿典的花费总计为1144298两白银,差不多比原先预算多了573703两白银。1799年的2月,发现圆明园的账册里尚有693290两白银的盈余,这个数目还没有把铜钱算进去。当时1两白银相当于1.388美元,所以圆明园的结余大约是962287美元。乾隆在1794年到1799年的五年里透支了448582两白银,大约是622732美元。园内的许多窗户的框格,夏天是以纸糊或竹子制作,冬天就换上以毛皮做的帘子。每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在这一天,全中国都被照亮了,而最明亮的地方就在皇帝的宫殿里;尤其是享乐的地方,像圆明园:没有一处楼阁、殿堂或门廊的天花板上没有挂上几盏灯笼。在所有溪流、河道和湖泽上,也都会放上几盏制作成小船形状的灯笼,浮在水上来回飘荡。在所有山丘、桥梁和几乎全部树上,都挂上一些灯笼,这些灯笼制作得极其漂亮,有鱼、鸟、兽、花瓶、水果、花卉和船等大小不一的各种造型。有些灯笼是用丝绸制成,有些则是利用兽角、玻璃、贝壳,以及其他上千种材料。而绮春园的营造于1809年达到巅峰,因为在这一年内,有173间厢房、260条廊道、6座亭子和2座精美的牌楼完工,总共花费了328775.331两白银。 1813年的秋季,一支由陈爽带领的“乱党”潜入紫禁城的庭院之内。虽然没有一个“乱党”活着逃脱,但已经让嘉庆和他的大臣们感到震惊,因为从来没有一次“叛徒”能如此接近皇帝。这个警讯自然唤起更严密的守卫。内务府立即在1815年拨出169907374两白银,在圆明园附近再兴建1096座军营,以加强维护的兵力。检视1824年度圆明园的银库,仍然相当殷实。1818年园里银库的会计记录为结余92343.925两白银,在其后的五年之内,园里又累积了1486757两现银。充裕的经费让道光得以在1830年于“九州清宴”内建造新的寝宫慎德堂。慎德堂于1831年完工时,总工程费用是252000两白银,远超过原来估计的121700两白银的预算。虽然1836年10月4日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新建殿堂的三个部分,但是不论当时的财政状况如何,皇帝起居部分太重要了,必须很快重建出来。当道光皇帝于1821年继承大统之时,圆明园行政管理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人员包括两名郎中、1名员外郎、1名主事、1名委署主事、1名六品库掌、8名六品苑丞、1名七品库掌、1名七品苑丞、8名八品苑副、15名委署苑副、14名笔帖式、18名库守、2名学习笔帖式、6名效力柏唐阿、35名园户头目、615名园户、53名园隶、148名匠役、54名水门侍卫和3名水手蛮子。圆明园内太监的总数在乾隆禅位的时候已达到502人,他们由内务府委派、调动和奖惩。他们是园内最大的族群之一,并且不断在增加;他们的人数于1805年已经增加至620人,其中包括88名太监主管和532名一般太监。园户的人数于1770年有600人之多;17年之后,亦即1787年,又增加了67家园户住在园里面。这些园户都由园户头目监管,而头目的人数也在同一段时间里增加了18到20人。不久之后,园方由于园户人数的快速增加,再多委任了15个头目。若全部计算在内,圆明园及其附园里所列园户1314人当中,有144名工人是没有获得许可的。在五位清帝当中,乾隆在圆明园花了最长的时间和最多的金钱。他尽可能选择在这座他最喜爱的宫苑里居住,他返回紫禁城通常是出于特定的需要,像在每一个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执行祭仪和庆典,以及每逢盛夏到热河展开狩猎之旅。就以1775年来说,乾隆留在圆明园的时间共计168天,大约占一年当中43.86%的时间,其他的时间是105天在紫禁城,66天在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从8月到10月),44天在孔子的故乡曲阜。此与1752年的规划没有重大的差别,这一年大约有175天留在圆明园里。令我不可思议的是,一种体制开始的时候,是从大秦帝国的都江堰、长城、驰道、灵渠……这些惠及后世的工程开始;也是从维护秦始皇个人生前快乐的阿房宫与死后安身的陵墓开端,到以诗见证一种体制鼎盛的唐朝,最后却以《四库全书》的修缮,《红楼梦》与圆明园的残缺收场。如果把封建体制2000多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延续着我们文明的是老子与孔子的思想。至于他们的思想何以在百家中得到中华民族的选择认同,我曾有过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一向是农业大国,由于地形的分布,使他在农业的基础上在持续稳定的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外族对这个中央大国的统治,也曾想试图改变农耕的状态,而最终归于失败。曾有人思考过,为什么工业革命不首先出现在我们这个国家,他们归根于文化。但这些思考者们忘记了,文化它出自于哪里,文化是出自于人们的创造。人们为什么创造接受了这种文化,是因为他们为了更好的安居乐业。在我们这个国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因为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所以产生了那么多的思想。那些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获得天下安定,人们和谐生存。几千年来,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接受了老子的“无为”,孔子的“中庸”。“无为”而治,“中庸”处世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安居乐业,和谐生存的理想。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为了维持“无为”与“中庸”的生存状态,不断地用改朝换代这种形式继续地维持着这个大国的生命力。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这个国家的富足历来在世界历史上是常居前列的。直到带着工业文明好处的西方列强们来了,他们以掠夺、殖民、开拓市场的野心跑进了我们这个国家,让我们又一次遇到了改变我们生存状态的劲敌,面对这些,我们彻底暴露出了自己的脆弱。我们不得不寻找在乱世中走向安宁的道路。仿照外来体制的套路各自表演了一番,最终还是落了个失败。在无数次争雄中,皇权最终选择了唯有懂得这个国家实情的、代表了自己根本利益的体制。中华这个大家庭总体来说大致属于大河文明。她的目光一直以来就是大河流域两岸。靠近水源,男耕女织,共享安和。为了安和,所以一直有一个情结,长城情结。长城究竟能不能抵御敌军,这个我想那些统治者并不比我们傻。那些修长城的朝代君主皇帝也并不比清朝的君主笨。他们明知道长城是抵御不了敌军的,他们为什么还要修,因为这不但是一个民族的心结,也同时是打理几万里江山的戊边守卫者的安全归属。那些守边的士兵将帅,他们需要一道心里的屏障,与一个使自己安全的卫护墙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心理就如同我们要在宅院四周围上一道围墙一样。如果把当时的整个中华版图比作一个士兵的话,长城就是他站在战场上卫护自己的盾。可想而知,在热血战争的年月,如果一个卫护祖国、站在战场上最前沿的先锋士兵,如果无盾是难以想象的。在整个的民族心理,长城有没有军事作用,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这面盾,这面使他们安居乐业的盾还存在,那道用血肉筑成的长城还在为他们男耕女织的平安生活发挥卫护作用。这对当时的整个中华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与一道无形的心灵鸡汤。长城,到了明代,就把都城迁到了北京,而明长城相对而言,是比其他朝代修得更好的一个朝代。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明代的长城。也正因为明长城修得太好,明朝的皇帝也活得更安逸了。有几个皇帝几乎百事不管,让太监们去管,最后弄得一帮太监在左右朝政。不过相对来说,又不得不承认明朝的太监很优秀。我们不去管郑和下西洋出于贸易还是出于去追查追杀一个未得继位的皇太子的目的,总之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章历史上他功不可没,而这个功不可没的人是个大太监。 而中国的四大名著,有三大是在明朝诞生。这个朝代是充满朝气的。一部《三国演义》让他们说尽了中华为人治邦的智慧。一部《水浒传》,让他们看清了人生世态。一部《西游记》表达了他们对远方不断进取的理想。于是作坊兴盛,《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也面世于这个帝国,市场经济已经开始萌芽。但最后却以杨慎《临江仙》中吟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样的词句来收场。李自成造反了,吴三桂开关放进了另一个朝代:大清皇朝。于是一个民族的长城情结完全崩溃。一个新的长城情结又建立了起来。令我感到困惑的是,直到孙中山先生还喊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不是孙中山的民族狭隘主义,而确实是一个民族的长城心结。也是孙中山这个要驱除的“鞑虏”,这个“鞑虏”统治下的大清皇朝,却似乎是命定他们为封建体制划上了一个凄凉的句号。也许是历史的安排,连大清想也想不到的,他们的敌人不再是来自塞外,而是来自海上。也许这是清朝不必要修长城最好的注解。遗憾的是大清那座威服四方保卫圆明园的长城已经坍塌,使还在圆明园安享帝国奢华家业的咸丰皇帝匆忙逃回老家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就这样在他的逃亡中被抢被烧了,咸丰也在惊吓中死了。这个不要长城的帝国也如圆明园一样残破不堪了。最后也成为了我们这个国家国人永远的伤痛与情结。因为动摇了这个根基的是来自西方的洋人,中华不再存在“狄夷之争”,而是尽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大起来与洋人争衡了。一切也化解为不再是民族执政的问题,而是国与国之间的抗衡。回想一下,一个不修长城的唐朝,后来瓦解成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从907年到960年,半个世纪后才有了一个重文不重武的动荡宋朝,像宋词一样呜呜咽咽地完结了自己的历史。而一个不需要修长城的大清帝国终于在1911年基本玩完。辉煌的大唐,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逃出大明宫入蜀,从此大唐开始衰落。至于大明宫怎么奢华,我们从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可以窥其影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杜牧写这篇赋是用来劝诫唐朝统治者的。尤其说他写了篇《阿房宫赋》,不如说他是写了一篇《大明宫词》。据近人一些考古家说,当时的阿房宫可能还没有修成,秦朝就已灭了。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可见杜牧那么夸张的写出阿房宫,更见其为大唐担忧的深刻寓意。而清朝,咸丰一逃出圆明园,却引来一把烧毁帝国的大火,这火不止烧毁了圆明园,可以说一直没有停止,一直烧到抗日战争结束……四对于长城,对于长城情结,这里,我要介绍一个人,对他,也许不须多了解,仅听听他下面说的这些话就足够了。刘雨田说:我所以能活着走出来就是想堵上他们的嘴。受那么大的磨难就是为告诉别人:我不疯,我不狂妄。这是馈赠,是一件礼物,我得接受。其实任何人不信都没有关系,我走过了我自己知道,我走过了我自己丰富,那是我自己的一笔财富,是大自然对我的馈赠,说起来与别人何干。有人攻击我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我探险是我自己的事,别人承认不承认这并不重要。逃脱现实的生活,去那遥远的地方,在不停地行走中。我已经无法离开这里,却又不停地想着那里。踏在现实之上,完成一些可以实现的东西。生命就是探险,这是一种幸运。历史选择了我,我选择了苦难。我觉得长城就像一本教科书,一页一页,一年一年,一个时代一个时代。长城是留给我反思最多的地方。我是在作秀,我为中国作秀!探险就是生命的朝圣。大自然是老师,是朋友,他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大自然才是我们真正的家。真正用思想和灵魂去探险的人,总是极少数,这也是我的软肋,我进入不了那样的境界。探险是为好好活出自己。回到荒原做一个孤魂野鬼,游离在现实和幻境之间。一代又一代人,从出生到死亡,沿着大多数人走过的被“公认”为正确的道路,为它奋斗,为它所困。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某种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被一再压抑,不仅不能去做,甚至连想都不敢去想。从理论上说,每个人对于自己怎样走过人生之路,都有选择的权利,可是长久的麻木,使我们已疏于这种生命的“主题意识”。自然是在向人类表达着什么,但人们不懂得。我愿意在吓人的地方成为一个人。在都市,比探险路上吃昆虫喝尿更难受。雪花自由自在地在我的头上飘着,我一点儿也没察觉。我把病扔在了路上!一个人面对一个世界。历史选择了我,我选择了苦难。感觉生命,地平线上站起的那个人就是我!许多人走的是容易的路,许多人走的是艰难的路。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血水、泪水和汗水去填补一个又一个探险的空白。我国著名的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先生曾写过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他写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伟大奇迹之一。远在30年代他就立下宏愿要步越长城,可是由于战乱等原因,只走了部分地段。他感慨地说:今后是否有人能全部走完,尚有待于来者。1982年,我在4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个名叫雅克·朗兹曼的法国作家,已经走遍了法国、欧洲、中东及世界许多地方,但是没到过中国,他说“我的最大梦想是到中国去,从长城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后来,我又得悉一个名叫罗勃特·史葛达的美国人,终生做着长城梦,直到他70多岁的时候,还连续给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写了200多封信,要求走完长城。这一条条消息,像一个个冲击波使我难以平静。我下决心要用我的脚步丈量长城,用笔和相机勾画出长城的历史与现状。经过痛苦的奋斗,周密的准备,我终于在1984年5月13日,从嘉峪关城楼迈出了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步。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他是在用双脚写书。对于刘雨田,我们只能说:勇者的世界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人们永远无法抵达他的内心,像他那样在感悟大自然中,能传递给人类伟力与启示。刘雨田是一个用双脚写书的人,更是一个具有长城精神情结的人,看看下面这些对刘雨田徒步探险旅行大事流水账似的部分罗列,你就更会明白一个在长城精神护卫下长大的人是用怎样的生命在证明人类精神的,一个行者是如何在证明自己人生的无限的。他从1984年5月徒步万里长城,穿越巴丹吉林大沙漠到1999年第五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期间共50余次独自进行国内的考察与探险。他不是在考察就是在穿越,几乎凡是最威胁最远的地方他几乎都徒步去过,他的一生几乎是在穿越。他就像长城一样,永远在荒野。写到这里突然想起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有人对他选择在山海关自杀有很多猜测,这个一直在写太阳诗章的人,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谜。他那么多的诗中,写领袖人物的只有一首,唯独写给毛泽东,后来还曾有一个北大才子在一篇文章里对他这首诗进行了批判。海子的原诗题为《秋天的祖国——致毛泽东,他说“一万年太久”》。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里提起海子,也许他在山海关的死意外着某种东西的终结。毛泽东在他那首当时轰动一时的《沁园春﹒雪》中写过两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海子可能感到毛泽东也是一个拥有长城情结的人。五到21世纪,曾有人提议过要重修圆明园,但最终似乎没有重修。幸亏没有重修。留下废墟吧,让我们站在它的废墟上想想荒山野岭上、大漠荒原间的长城。如果可能,我倒建议凡是有长城的地区应自行修补长城,这不仅可以作为一项旅游投资,也保持了长城古迹,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一部躺在大地上的活教科书。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仅要安居乐业,也要常常加固已经筑起的一道保卫自己财富与自由的钢铁长城。更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先人为了安居乐业是怎样为这个心结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上创造这月球上能看到的大地奇迹的。当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站在圆明园废墟上流泪的时候,懂得只有有了保卫自己的钢铁长城,才能保得住我们自己用双手创造的、辉煌得如同昔日圆明园美丽的家园。而保卫我们的钢铁长城是谁,是我们自己。意外的是在《今天》杂志网站上读到诗人丁南强1996年写《长城》的这首继承了海子精神风骨的长诗里的一句:“长城是世界的梯子,但从没有人搬动。”我想用它来作为此文章的结尾再好不过了。

推荐访问:长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