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6日 04:44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德育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19-05-31 06:56:57 浏览数:

  摘要: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基本的素质,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第一重要位置,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采取有效方式,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为社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德育教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用人最理想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培养人最基本的标准是有德有才。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以育人为主,德育为心,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优势。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是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的,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级专门人才”,“有理想、有知识、会做事”,“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精、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高”等。
  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2008年秋季以来,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这一群体物质生活水平高,优先享受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创造的优越条件,他们已成为高校的主力军。这些学生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思想特点
  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和创新,接受新事物快,追求时尚。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崇尚社会公德,尊重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个人职业理想等。但在国内外新形势新环境下,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学生群体当中,不免会出现一些思想消极、生活不积极的学生,进而不断地影响或阻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如:辨别能力较差,个人主义意识较强;学习和做事浮躁,急功进利思想严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精神较差;喜欢追求刺激的生活方式等等。
  2.心理特点
  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衣食无忧,导致他们心理脆弱,承受力、受挫力和抗击力差,经受不住困难和失败的考验。武汉大学在关于“90后”大学生“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遇到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和承担,而是退却和逃避。他们易情绪化、易激动、易激情,自信、自负、自卑、自强、自恋并存,紧张、忧虑、恐惧、脆弱、压力、烦躁、矛盾,对自己想做的事不顾一切,对不想做的事不闻不问,经常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表现。
  3.学习特点
  存在想要学习和不知如何学习的矛盾。大学是优秀学生的聚集地,大学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地方,同学们不在“被监督”地学习,没有“高中管理”的束缚,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过度放松、习惯不好、方法不对、适应性和自控力差、学习不主动、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
  4.生活特点
  将自己圈在以自我为圆心,以快乐为半径的圆里。存在“学习不快乐可以不学,工作不快乐可以不做,生活不快乐可以放弃”的心态。青年们在两性问题中,在所谓的纯美爱情中,在“成熟”和“冲动”的矛盾中,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在“四二一”式的家庭环境中,存在自我意识与渴望集体生活、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注重个人隐私,但较差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5.形象特点
  良好的“个人形象”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与礼貌,他们社交的目的就是自我展示和增长才干。而往往在大学生追求时尚和自由过程中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一味地追求高档服饰使女生失去清新可爱的气质;盲目的模仿影视歌明星使同学们显得奇怪和另类;奇装异服、浓妆艳抹、五颜六色的发型,形成不良的风气等,显露出大学生世俗、平庸的审美观念和缺乏理性分析美的能力。
  二、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
  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而广义的德育则指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就体育、智育而言,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高校的全面德育教育在于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实践能力和爱心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尚品格的人才。
  学生的德育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在新形势下,教育要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使教师树立起现代教学观,建立创新德育理念,塑造良好的品格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精神。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修、深造以及鼓励等,切实发挥教师“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作用,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起到良好的示范、影响和推动作用。
  激励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导师制、党员结对子、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发掘学生的潜能、特长。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大学生思想和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和能力得到锻炼、精神和境界得到升华、意志和信念得到肯定。
  三、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
  1.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
  充分发挥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作用,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格,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真、善、美统一的精神境界。   2.切实加强美德教育
  美德教育不仅能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情操,还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和挖掘创造潜能。积极组织学生社团开展音乐、美术、戏剧、影视、曲艺、舞蹈等艺术教育活动推动学生的美德教育,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
  3.创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承担着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优美高雅校园环境氛围的责任。一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如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竞赛、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德育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二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橱窗、宣传板、手抄报、讲演、征文等媒体和活动进行宣传,将学生组织、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内化为自身的德育行为,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德育素质。
  4.努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将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将抽象教育与直观教育相结合、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法、直观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两课”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定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政治思想好、专业学习优秀及研究能力较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根源受生活环境的适应、学习的竞争、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危机、经济的攀比等现实问题的困扰。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社会和家庭对其的期望较高,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也较高,因此,造成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比一般的社会成员较多。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特殊学生或重点学生档案,对症话聊,及时化解他们的思想矛盾和扫除心理障碍。同时,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运用“E-mail”、“Fetion”、“QQ”、微博、人人网等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使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6.着力强化就业德育观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深入细致地做好职业指导工作,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并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月、就业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成功成才经验分享会、优秀校友专题讲座等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7.把网络教育融入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方式
  营造网络教育氛围,丰富日常德育教育工作,正面引导青年使用互联网,树立正确的上网观。通过网络德育使学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安全、健康、绿色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网上德育主阵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红网工程”建设,开展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德育的活动。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动的良性循环的德育机制。机房计算机、个人电脑、笔记本、手机等可上网的电子产品安装绿色上网软件,过滤不良内容,帮助学生抵制网络黄毒和网络陷阱,使网络德育创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拥军.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征和发展道路探讨[J].大家,2011,(9).
  [2] 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3] 周淇,程少华,张雪红,张志军.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9,(增刊).
  [5] 王丽宁.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

推荐访问:对策 本科 院校 德育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