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3日 15:46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南怀瑾是国学大师吗] 国学大师南怀瑾名言

发布时间:2019-04-09 06:51:48 浏览数:

  台湾文化名人南怀瑾近日去世,大陆媒体多以“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说辞加以报道。而之前的几位文化老人,如启功、任继愈、季羡林去世时,媒体也冠以“国学大师”的称谓。  按说,“死者为大”,对逝去者多几分溢美也无不可。但因为“国学大师”这个帽子现在很流行就随便乱扣,那也未免媚俗了。
  南怀瑾,怎么就成国学大师了呢?
  不通古文的“国学大师”
  南怀瑾的著作和演讲的确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味,比如《论语别裁》、《老子他说》,但这不代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精辟的研究。正如一个人嘴里老是哼着小曲,也不能代表他就是作曲家一样。
  以《论语别裁》为例,里面充斥着对简单古文的理解错误。比如《论语别裁》中对“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的解释是:父母在面前和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都要言行一致。
  其实就算粗通古文的中学生都知道,“在”和“没”对举指“在世”和“死后”,而不是“在面前”和“在背后”。
  再如《论语别裁》中对“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解释是:“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这段解释真能令人喷饭。但凡对儒家有点了解和对古文有点认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亡”是通假字,通“无”。整天感叹“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孔子,是在用这句话感慨“连夷狄都知道君臣之礼,不像我们这里都没有了”。孔子这个人一生为周礼(所谓周礼,简单说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各的样子,各尊各的礼节)的沦丧耿耿于怀,为自己的整个人生树立的目标就是恢复周礼——即“克己复礼”,所以孔子的言论里非常多“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种对“世风日下”的感慨。.南怀瑾把这一句做了相反意思的翻译,不仅反映出他对古文不通,而且反映出他对儒家缺乏最基本的理解。
  南怀瑾《历史的经验》中写道:“专门好文的,最后也是亡国,不注重军事国防,如吴王夫差、鲁国的偃王。”这就很奇怪了,因为众所周知吴王夫差穷兵黩武,怎么反而“不注重军事”了?原来《反经》中有一句话:“曹公日: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本意是把夫差和偃王分别当做“恃武者灭”和“恃文者亡”的例子,由于南怀瑾不懂古文,理解成“恃文者亡,比如夫差、偃王”了。
  上述这样的低级错误在南怀瑾的著作和演讲中不胜枚举。把南怀瑾称为国学大师,犹如把不懂音符者称为作曲大师,把不通笔墨者称为书法大师。“奇人异士”,但并不是搞学术的
  南怀瑾的言论经常让人感觉荒诞不经,不像是个严肃的学者。比如“男人的精虫有青、黄、赤、白、黑五种,再加上酪色、酪浆色共七种。这个说法要去求证了,以我所晓得的,是有不同的颜色。譬如有些大哲学家、科学家,或者大英雄,他的精的颜色不同于一般。”(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我们晓得台湾有鹿,它有些是鲨鱼化成的,鲨鱼到了年龄会跳上海来,在沙滩上打个滚,就跑到山里变成鹿了。你信不信?信不信由你,讲不讲由我。有一些东西的确会变的,苍蝇、蚊子是寄虫变来的,飞蛾是蠢虫变的。这是‘物化’的道理。我们人也是变来的,精虫变来的,对不对?”(南怀瑾《庄子讲记》)
  “现在美国很流行《山海经》,最近在拼命地研究它。根据《山海经》的证明,我们的祖宗大禹治水到过美国,现在美国人在承认。如果研究《山海经》,我们老祖宗大禹治水不但到过美国,还到过欧洲、中东、红海、地中海一带。”(南怀瑾《庄子讲记》)
  看了南怀瑾这类书和演进,你不得不承认他确是文化方面的“奇人异士”,但“奇人异士”终归是混江湖的,而不是居书斋的。
  贩卖文化的生意人
  南怀瑾办太湖大学堂(太湖大学堂隶属于东西精华农科苏州有限公司,该公司法人就是南怀瑾),小学部每学期的学费在8万到10万元之间,学生185人。他在太湖大学堂的一场讲学就汇集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孙家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副主席郭立根、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等政商学名流。
  另外,南怀瑾太湖大学堂隶属的“绿谷集团”所产“中华灵芝宝”是国家药监局《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名单上的常客。
  他同时也鼓吹自己经历非凡,说少年时期开始,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抗战时期,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后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传授。
  一句话,南怀瑾高寿、矍铄、著作等身……“扮相”上不像文化大师都难。
  官方对“国学”的推崇
  一份1991年出炉的文件《苏联巨变之后中国的现实应对与战略选择》中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如果不能有效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确立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也正是从此之后,“国学”逐渐兴起,乃至成为一种“热潮”。
  “国学热”里从未缺乏官方的身影,孔子像甚至都一度进入了天安门区域。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延续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认同。后三十年,则一直存在认同之惑,因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太过久远,脱离现实,而全面拥抱“西方主流价值”又不可能被接受。所以寻找一个新的认同迫在眉睫。这时候,树立起“传统价值”与“西方主流价值”并峙,号召国人凝聚在前一价值之下,共建伟大民族组成的崛起国家,就成为当然选择。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在政府和商人出于各自目的的追捧下,一位位“国学大师”诞生了。
  (摘自《钱江晚报》)

推荐访问:国学 大师 南怀瑾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