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6日 20:56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借鉴还是移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思】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发布时间:2019-01-17 19:49:09 浏览数: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不仅需要借鉴其他学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与学术资源,也要力争在借鉴过程中能够产生出本学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现有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对待“借鉴还是移植”问题上的处理与把握还不够成熟,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主要有研究者的学科素养不够高、学科精品意识匮乏,学科建设滞后等。提高学科素养、树立并践行学科精品意识、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借鉴;移植;精品意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1-0122-05
  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广泛地借鉴其他学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和学术资源,也要力争在借鉴过程中能够产生出本学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然而,现有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对待“借鉴还是移植”问题上的处理与把握还不够成熟,存在很多不足。在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资源中,有一些与其说是成功“借鉴”的成果,还不如说是简单“移植”的结果。此现象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相关成果的梳理,作出总体性反思,并对此问题的成因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超越的可行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总体性反思:“移植”多于“借鉴”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学科的建设都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也都会面临“借鉴还是移植”的问题。可以说,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与把握该问题,事关一个学科自身能否获得真正的内涵式发展,甚至涉及一个学科的生死存亡问题。要正确处理与把握好“借鉴还是移植”的问题,首要的是能够对“借鉴”和“移植”作出科学有效的区分和甄别。笔者认为,对一个学科而言,借鉴应当同时具备以下要义:①前提是拥有本学科相对独立的学科自主意识;②立足点在本学科,即着眼于学科长远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科借鉴实质性地推进本学科的发展;③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批判性,即对需要借鉴的对象与资源的范围以及如何借鉴等问题都有一个十分明晰的认识边界。如果是在独立的学科自主意识尚且匮乏或不足的前提下进行的,立足点模糊,其过程又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那就绝非“借鉴”,最多只能是低水平的简单移植。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借鉴和移植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二者还存有某种重合的可能,即本文意义上的“借鉴”除内含上述三个核心要义外,还包括高水平的成功移植与嫁接。可见,本文所指的“移植”主要是低水平的简单移植、移用或借用以及照搬照抄。显然,借鉴(或高水平的成功移植与嫁接)会极大地推进一个学科的繁荣和发展,而简单移植则会阻碍和损害一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借鉴还是移植”的问题,甚至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总体而言,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借鉴的意义等问题上并无多大的异议,达成了相应的共识,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获得充分有效的发展必须广泛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目前,这方面的成果颇为丰富,代表性的有邱伟光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孙其昂的《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沈壮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等。然而,表面上研究成果的丰饶并不能掩盖实质上的理论贫困,长期以来就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滞后性并未因为已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而得到根本改观,其学科认同依然困难,学科歧视依旧存在,学科边界和学科归属问题也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尽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伴随着学科结构的调整及对学科边界问题研讨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问题引起学界的普遍重视,在学科点的申报评审中加强了对这方面的规范要求,使得学科边界模糊问题得到相当程度的克服,但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虽然改观不小,但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尽管导致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学界对何为借鉴、为何要借鉴、如何借鉴、借鉴有无边界,若有,边界又在哪等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明显分歧和偏误,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为借鉴而借鉴,或使借鉴完全功利化和工具化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借鉴也最终“异化”和“沦为”移植。同时,对这些貌似“借鉴”实为“移植”的成果究竟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和在意过。参照本文对借鉴和移植所作的区分与甄别,“移植”多于“借鉴”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现实观照。
  这一观照着实令人尴尬,甚至可能令人过于悲观。但笔者以为,此观照却恰恰“客观地”反映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不争事实,即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著作和论文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质量却未得到足够提升和有效改观,学科日益“被边缘化”的趋势愈发令人担忧。当然,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尤其是在借鉴其他学科的过程中没有取得任何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是说像这样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目前还尚未多见,常见的不过是一些低水平重复制造的学术“半成品”甚至次品――此类成果再“丰硕”,也无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相反,还有可能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学术品位和严肃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上述现象已引起学界的关注,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内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专著和研究文章都较多地沿袭了从教育学、哲学、政治学中借鉴的基本概念,近年来的研究中又从心理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和信息传播学等学科中借用了不少概念和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概念群,“但其中很多概念是直接从其他学科借鉴(笔者注:显然,依据上文分析,此处并非借鉴而是移植)而来的,存在标志性概念少、概念的工具价值弱、概念的创新度低等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虽有学者开始对上述现象作出反思,但他们大都仍停留于对现象本身的事实性描述和分析上,对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的深究与揭示却远远不够。原因在于研究者对借鉴和移植未能作出科学有效的区分与甄别,从而导致这种反思还不够深入和彻底,也无法深入和彻底,更谈不上切中要害。具体表现为他们在反思和批判他人研究成果存在此“不良”现象――错把借鉴当成简单移植――的同时,自己又有意无意地重复着这样一个类似错误,即明明强调和呼吁的是借鉴,批评和抵制的是移植,但在具体的研究成果中却常常把“借鉴”与“移植”、“沿袭”、“借用”、“移用”等词语等同或混同使 用,使读者实在难以把握该作者的真实意图。因此,就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说,不仅要能够对借鉴和移植作出科学有效的区分与甄别,还应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对上述“不良”现象得以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成因作出深刻的反思和检省。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移植”多于“借鉴”的成因分析
  笔者以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的学科素养还不够高。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有些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员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知识更新过于缓慢,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过于传统和老套,不敢挑战和突破权威,因而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成果难以取得。二是由于长期以来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入”的便利,使得很多拥有其他学科专业背景的研究者能够“轻易”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进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一现象固然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视角,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接踵而来,那就是,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其研究成果并不太显著和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以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未必就能如愿以偿,其效果也可想而知,要想实现超越则更是难上加难,至少目前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情况就足以表明该问题的严重性。虽然“半路出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并不少见,但有一些是“既来之,则安之”,能够在本学科领域长期潜心修炼,因此也能有所斩获。这里所指的就是那些“借壳下蛋”的其他专业研究者,其目的就是希望早日拥有某种身份或评上某个职称,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则提供了这种千载难逢的搭便车的机会。这些人真正擅长的依然是“其他学科”,即便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其学科归属感依然无从谈起,学科意识依旧淡薄,一旦找到新的合适机会,便会迅速脱离该领域,再次实现大转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进入”门槛的长期缺失或偏低,使得那种空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虚名,其真正从事的却是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的现象也就得以轻易地大行其道。
  其次,学科精品意识的匮乏。长期以来,“对于国内著作,我们会想当然认为那是在狭隘视域下思想僵化、保守落后的东西,无需研读;对于国外的著作,功利性的拼接名词概念比理解其精神实质的更多;如果在文献里引用过多同仁的成果,也许会感到‘跌份’,而引用国外不知名的研究者的某一段话(也许还会生涩难懂,不知所云)却会感到身价倍增;不用自己本土实践和本土理论来论证自己理论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却一定要打着外国人的言论为自己开道”。显然,学科精品意识的匮乏对学界长期存在的“崇洋媚外”倾向的蔓延甚至泛滥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众多学科中独具中国特色的一分子,在遭遇学界这个流行“通病”时虽然没有随波逐流――盲目地崇洋媚外,但却反过来对国内很多学科――只要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对成熟一些就行――产生了极大兴趣,在许多人心目中甚至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错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俨然已成为一门大杂烩学科。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不少专业方向已经明显地超出了这一学科范畴,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性、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存在严重交叉,使这个专业变成了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筐’。其中,有的很难说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更多的则通过使用‘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方向扩展到了除语言文字以外的几乎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显然,借鉴边界如此宽泛与模糊的学科“精品”并非真正意义的学科精品,如此泛滥的“精品”反而更加佐证了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精品意识的普遍匮乏。当然,上述学科中不排除有真正的精品学科,但由于借鉴对象的盲目性和借鉴过程的随意性,最终使得少有的精品学科中的精品资源也无法有效借鉴,其产出的大多是由于囫囵吞枣与消化不良而带来的“舶来品”。可见,在真正的学科精品意识匮乏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论其研究队伍多么庞大、门类多么齐全、资源多么丰富,也无济于事。学科精品意识的匮乏使得众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很多的时候只能盲目地与其他学科“形影相随”,无法找到真正的学科自我,更别说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了。
  最后,学科建设的滞后。虽然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学科建设“滞后性”的存在也依然不容忽略,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内容有点动荡化;二是工作内容失之泛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手段有些僵化;四是思想工作管理出现简单化趋势;五是有些人和地方弱化思想工作的阶级性,以纯学科建设来冲击本学科建设;六是思想政治工作有些市场化倾向”。同时,在这一学科建设中还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杂、散、疑、平、虚等问题”,而本学科独有的“概念群”、“范畴群”、“原理群”也并没有真正形成或构筑起来。诚然,这种状况的完全改观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显而易见的是,滞后性的存在会理所当然地引导不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动向其他成熟学科学习,由于学界在哪些学科属于成熟学科范围,一个成熟学科又有哪些成熟资源与成果值得借鉴、也适合借鉴等问题上的认识缺乏相应的共识和标准,使得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向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偏误、遭遇挫折,也就不足为奇。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包括出现移植多于借鉴的问题,都是本学科在其成长历程中必须缴纳的学费和承担的代价。若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代价其实并不完全可怕,处理得当与及时还可能转化为一笔宝贵财富。唯一真正可怕的是对此视而不见,或不能有效地对这种代价之成因以及今后采取何种规避措施作出深刻的自我反思。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不仅要清楚本学科的家底――底子薄、存在滞后性,并对此怀有强烈的学科危机感,更要有强烈的学科责任意识,能够对本学科在借鉴其他学科过程中的长短得失有清醒认识和理性分析。唯有如此,才能有效规避昔日那种“精品”遍地开花,饥不择食、照搬照抄等不良现象。不考虑是否水土不服的问题,不能科学地理解与把握“借鉴”包括对其前提、立足点及过程作出客观评估与科学反思,借鉴无形之中将会“沦为”移植,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反而还可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甚至会滞延本学科建设的步伐。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借鉴”多于“移植”之可行路径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而言,最大问题不是要在大力提倡借鉴的同时,杜绝一切移植之可能,而是要在对借鉴和移植有效区分和甄别的前提下,采取可行路径实现对“移植”多于“借鉴”之现状的成功超越。   第一,提高学科素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想方设法加强自身学习,通过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与学术水平,及时更新知识储备,积极抢占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要勇于面对新情况、直面新问题,展开创造性研究,不断实现超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进入“门槛”应当适度提高。目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过于庞大和庞杂,“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教师,又有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职称的高校辅导员以及党政系统、企事业单位的政工干部”,总体来说,整个队伍的学科素养参差不齐、差强人意,因此亟待加强与提高。又如上文所述,现实中一直就有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轻易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现象。众所周知,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强调学科的开放性之间并无实质性冲突,只要处置得当,二者可以实现很好的结合。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和开放性应当而且可以是互补关系,能够实现和谐共存。不能因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而抛弃其学科的开放性,“任何一个学科要想实现真正的创新和持久的发展,都必须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其他一切相关学科的长处,为我所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也不例外。但如果因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开放性而导致其自身学科的独立性日渐消失和弱化,同样也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初衷与本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与开放性之间就需要维持一定的张力,体现互补性才能实现共生共荣。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之多在彰显本学科开放性之彻底的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正日渐消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面临越来越被边缘化的趋势。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后果都是由拥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学科素养不高所导致的,从而排斥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进入本学科的权利和机会,而是说当出现过于强调本学科开放性却最终有损于本学科独立性的现象,且此现象日益严重之时,我们就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到底意味着什么?笔者以为,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就意味着该学科拥有明确的学科特色、学科边界与学科术语,从事该学科研究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视角与学科功底,更要有专业的学科归属感和学科责任感。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不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去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道德教育是一门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而主要是针对目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队伍过于庞大和庞杂而言。因此,通过适度提高进入“门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学科素养就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树立并践行学科精品意识。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精品意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尤其在借鉴其他学科的时候所具备的这样一种自觉意识,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在精品学科中去借鉴、对精品学科的精品资源展开借鉴,同时更要在这样的借鉴中高质量地产生出本学科的精品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不仅需要自觉树立,更要自觉践行这种意识。真正的学科精品意识完全契合借鉴的丰富内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对其他学科具体的借鉴中,首先需要明确拟借鉴的精品学科范围,并对确立的依据及该学科与本学科关系之内在逻辑关联展开充分有效的论证,然后以此为基础对该精品学科的各种资源、成果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和甄别,总之就是遴选出精品学科中的精华部分,最后才能对它们展开批判性的借鉴。换言之,也只有这样的借鉴才能实现预期效果。显然,这种精品意识只有在不断的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互动中才能得以有效生成。这种“批判”的过程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使学习对象意义显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使批判者自身价值立场和认识框架呈现的过程。“批判”的活动涉及思想者的双向交流和对话。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树立并践行学科精品意识的过程中既要对其他学科进行有针对性和批判性的借鉴,不能“信手拈来”“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继续“明确研究目标,把立足点始终放在本学科”,同时,还要能够对自己的借鉴成果进行有效的批判,如邀请同行甚至其他被借鉴学科的专家学者对自己的借鉴成果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对话。唯有如此,借鉴者和借鉴对象、批判者和批判对象才能在有效的双向交流和对话中实现角色与功能的互动,才有可能碰撞和激荡出新的思想火花,共同提高学科借鉴成果的水平和层次。这一点对于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精品意识的培养、树立乃至践行都尤为重要,也将大有裨益。
  第三,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建设的根本途径是要在学科的自主创新上多下工夫、下足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内涵、不断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从而有效增强学科自信和学科自主意识。“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经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了很大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之所以说‘较为完备’,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研究还不充分,有待于深入;同时也因为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方面还较少涉及,研究不够。”“较为完备”一说正好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自主创新上所面临的窘迫与不足,这些不足导致本学科在面对其他学科的时候由于学科自信的天然匮乏而频繁出现“盲目借鉴”、“重复借鉴”和“过度借鉴”等诸多不良倾向,有了它们的推波助澜,借鉴最终也“异化”和“沦为”移植。事实上,这仅仅是一种低水平的简单移植,没有生命力,也无法实现学科的自主创新。因为,如果是真正的学科借鉴,其成果必然与自主创新相伴相随,也必将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诚如黄济先生在评价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教育哲学家的著作与国外教育哲学著述之关系时所论述的那样:“在当时来说,移植西方的教育思想到中国来,就是进步之举;而且在他们的移植工作中,绝不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拿来,而是经过他们的咀嚼,增加他们的唾液,而成为对我们有滋补价值的营养品。”此处的“移植”之所以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借鉴,究其原因,即是这些学界前辈能够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积极地加以概括、总结、发挥和独创,是“经过他们的咀嚼”,增加了“他们的唾液”才得以最终实现的,只有这些实现了自主创新的借鉴成果才能真正“成为对我们有滋补价值的营养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借鉴其他学科的时候也要经过研究者的细细咀嚼、反复斟酌,增加他们自己的唾液,凝练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推进本学科的自主创新,提升和丰富本学科建设的内涵,最终实现本学科的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吴涌汶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 移植 借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