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23:35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不要拯救我们于罪恶【《别让我走》:拯救还是罪恶】

发布时间:2019-01-18 06:20:20 浏览数:

  [摘 要] 《别让我走》这部电影改编自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名作,内容涉及克隆以及器官移植的科幻主题,但是导演没有用好莱坞商业大片那种直白肤浅的表达方式,而是巧妙地把这个命题压抑隐匿到一种看似平常的情感和命运表象之下,貌似淡化处理,实则给人更多的揣度空间,让影片的主题变得更加深刻,直达观众内心。
  [关键词] 《别让我走》;拯救;罪恶;隔绝;隐忍
  
  一、剧情梗概和人物分析
  《别让我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名叫黑尔森的神秘寄宿学校里,住着一群规规矩矩、小心翼翼生活的孩子,其中就包括可爱甜美的女主人公凯西,外加两个与她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甚至可以说在爱情与友谊间纠缠了“一生”的人――汤米与露丝。黑尔森表面上看来是一所迷人的英国寄宿学校,孩子们灰色的或格子的校服、淡淡的色彩、舒缓的节奏、偶尔的飘叶和微风……就像所有人的童年一样,纯真而美好。学生在这里都能受到良好的照护,并且在艺术与文学方面训练有素,完全符合这个世界对于他们的期望。但是,奇怪的是,他们从不学习任何有关外面世界的知识,对于外界也少有接触。在黑尔森的校区内,故事的主人公们安全成长,但是就在他们对男女情感的认识发生微妙变化的时候,也是凯西与露丝和汤米两位朋友离开学校以后,才真正明白了学校的全部真相,他们的寿命将会随着“器官捐献”而慢慢步入死亡。他们是一般意义上的器官捐献者,也是特殊意义上的人类,只不过他们来到世间的惟一目的是为了那个原本美好善意的希望――延长人类可以存续在世的时间和维持机体健康。
  电影采取了倒叙的形式,以凯西在汤米手术台前的自白和她对往昔的回忆开始,在凯西孤独无助的思考中结束。在汤米死后两星期,凯西独自一人开车到一个围栏上飘满了塑料袋的草场边,留着两行清泪眺望远处,期待着汤米能在天边意外出现,反思自己的一生,追问着:“另一个世界的人,(获得了我们的捐献)生活会更好吗?”整个过程都让人很纠结、很压抑。
  凯西从小就有着一种超越年龄的镇定、自持和深情。虽然没有父母,但是她懂得爱,懂得帮助,懂得为他人着想。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人会伤害她,她更不会去伤害任何人,她总是以她自己圣洁的思想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认为“护理员”的工作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一直尽心尽力做好这份“工作”。 她耐心地聆听“捐赠人”的倾诉,竭力地安抚他们。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她是用心去照顾每一位捐赠人的。“要是我无法切身体会他们的感受,那我也无法取得现在的成就。如果和捐赠人无法建立亲密联系,要做好这项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汤米从小懦弱,没有什么头脑,是个很呆滞的人,但幸运的是,他是个会接纳开导、懂得感恩的孩子。虽然他后来在身体上背叛了凯西,但他一直在关注凯西的情感变化。最终,露丝与汤米分手,汤米重新回到凯西的身边,并且充满希望地努力用自己的画证明他与凯西的爱是真爱,因为从画里体现出来的真爱有可能让他和凯西得到缓捐许可。然而,当他带着自己的画,和爱人一同去见校长和那位神秘的女士时,却被告知“用艺术证明爱情,用爱情赢得生命”只是幻想。回程路上,汤米跪在车灯前,撕心裂肺地哭嚎,为身为废物的自己,也为那些毫无用处的画,但更深的痛苦却源自割舍不下的爱。
  露丝是凯茜最好的朋友,和别的姑娘一样,她也喜欢说闲话,喜欢和成堆的姑娘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只要有她在,就有笑声、有话题,她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在这三个人中,露丝最具有反抗性。自从新来的老师向孩子们揭露了他们的人生前途将会是何种安排之后,露丝一直采取抗拒和主动争取的姿态:她主动接近自己最好的朋友凯西、一直暗中喜欢的男生汤米,借此造成三人之间紧密缠绕的命运,并暗地希望自己成为据说是可以凭借爱情关系取得缓捐资格的人;她会在乡居时对汤米做出模仿电视上看到的人类情侣间的亲密动作;为了刺激凯西而取得胜利感、也为体验人类的快感主动去和汤米做爱;假装对于平常人如何生活很有了解;再如努力希望见到克隆自己的“原型”,和失败后对“原型”的愤怒想象,最后也希望在第三次捐赠时便提前终结。这些都是露丝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的行为,也是她对命运摆布不甘的表现。
  二、主题:生命的拯救还是人性的罪恶
  电影的开始是一连串DNA字符,它们让人联想到生命、基因、健康。随后在凯西的回忆中,当校长发现有人抽烟时对所有的学生说:“抽烟对于黑尔森的学生来说要比别人糟糕得多,因为黑尔森的学生是特殊的,让你们保持健康,尤其是内部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话初听起来让人感觉这群孩子是有人关心、有人呵护的,因为他们的健康是学校的目标。孩子们每天有牛奶供应、定期接受体检……直到他们新来的老师告诉观众:他们被创造的惟一目的就是在成人之后为“正常人”捐献器官,三到四次后“结束”。看到这里观众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们的健康对校长、对学校显得那么重要,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电影开始有这样的字幕:“1952年迎来了医学科学的重大突破。医生可以治愈以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到1967年人的生命可以延长到100岁以上。”
  很显然这群鲜活可爱的生命与这一重大医学突破有关,是他们才使人类的寿命延长至100岁以上,他们无疑是人类的天使、是救星、是被创造来拯救生命的。多么“美妙”,多么“前卫”的科学发现!但是,正如电影中的校长所说,传统的主流文化并不接受这种“前卫”的做法――克隆人类来救治其他人类的疾病。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披着拯救生命的外衣进行的屠杀,是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极致体现。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汤米伤痕累累的身体,看到了在结束汤米生命的第四次捐献时,他在手术台上被麻醉之后医生们所表现出来的“果断”,看到了露丝在完成第三次捐献自愿“终结”时,医生们很职业地割开身体,在血渍的手术衣之中取出很大的一块脏器。监视器告急,吡吡地显示心跳紊乱,很快变成一条直线。然而医护人员毫无异色地拔掉呼吸器、所有的管子、关掉灯、关掉电源、离开手术室,留下一具被挖空了的尸体孤独地躺在手术床上。从头至尾,没有任何人回望下那具孤零零的身体。导演在此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医学是残酷的、人类是残忍的。这也再次唤起了人类对以克隆技术来进行的所谓拯救的道德思考。
  三、背景:荒凉与隔绝
  电影里展示最多的两个场景是孩子们小时候生活的黑尔森学校和成年后等待安排的“农舍”。 黑尔森是一所封闭的寄宿学校。像小说中描写的:“位于一个四周都是高地的平整山谷中,有时候我们好多天看不到一辆车子沿着那条狭窄的路开过来,那些开来的车子通常都是一些货车或者卡车,给我们送来供给、园丁或者工人。”它不仅在地形上是封闭的,在生活中也与社会相隔绝,平时很少有人造访黑尔森。这种空间的封闭导致了心理的封闭,并构成了黑尔森与外部世界的对立,也对外部世界产生恐惧心理。学生对栅栏外的世界的反应就是如此:男孩子们把球打到了栅栏外,汤米反身去追球,但是他在靠近栅栏不远处停了下来,向那个方向张望了一下,慌张地折了回来;当新来的老师问及汤米为什么没有去外面把球取回来时,女孩子们的恐怖描述再次证实了他们与外界的隔绝及由此所造成的对外面世界的恐惧:一旦走出黑尔森,如传说的那样被肢解、死亡的命运就等着他们。他们在这里分角色表演正常人的生活,例如如何去餐馆点菜等,他们也观看正常人拍的电影,只是他们从不和真正的、社会的人交往。
  电影中还有这样一处情节,当黑尔森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后都非常好奇“我是谁”,于是露丝在朋友们的陪伴下去小镇上寻找自己的“原型”。 途中汽车中的交谈显示了他们对平常人的世界除了在黑尔森的角色表演外其实一无所知。当他们坐在真正的餐馆里点餐时,平时镇静的凯西、勇敢的露丝紧张得不敢抬头看女招待一眼。所以当他们趴在窗前好奇而羡慕地张望旅行社里工作的人类,却最终意识到这个美好的人类世界并不属于他们。
  除此之外影片还经常用大海、沙滩、黄昏、少有人烟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来表现这种荒凉的、与世隔绝的生活背景。影片中英国的季节好像定格在了冬天,他们几乎每次出来都好像冻得要命,始终是冰冷的感觉,这也正暗示了正常人的世界对这些被创造出来治愈癌症等不治之症的器官捐献者的冷酷。
  四、表演:淡定与绝望
  一部电影,能打动人主要有两种方式:用故事激发观众内心的情绪,或者用纯粹表演征服观众。而用表演征服观众,又有两种,一种是压倒性的强势,另一种是在表演中大量留白,仿佛中国山水画,剩余的空间用观众自己的情绪去填补。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后者。
  在主要演员阵容中,凯瑞・穆丽根(凯西)和安德鲁・加菲尔德(汤米)的表演是全片的精华,而凯瑞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稳固全局的作用。整部电影以凯西的内心独白贯穿,节奏舒缓、画面安静。影片中纵有大的情感起伏,不管是喜、是悲、是怒、是恨,导演都以一种隐忍的方式安静地呈现。凯西隐忍、淡定而坚强。面对自己克隆人的命运,面对儿时汤米与露丝的接吻,面对汤米对自己欲言又止的表白,面对缓捐只是一个传说,面对汤米最后的离去,面对自己的第一次捐赠,画面中呈现的只是震惊的面容、无辜的眼神、无声的泪水。蝉噪林愈静,导演如此安静地呈现情节,反而让我们对主人公内心的波澜起伏感同身受。
  安德鲁・加菲尔德身形极为瘦削,但如果看过《社交网络》就会对他表演上惊人的爆发力过目难忘。影片中他饰演的汤米与凯瑞・穆丽根饰演的凯西之间的情感暗流涌动从青梅竹马到生离死别层层叠加了接近一百分钟,这种能量和情绪的积蓄如果掌控不好,在最后爆发处会显得分外生硬和造作。然而镜头在他们的眼神、动作甚至背影中天衣无缝地流转。汤米的内敛脆弱在他倾斜的双肩和断续的脚步里得到充分流露,成为捐献者后被释放的人性在雀跃的步伐、明亮的双眼中得到诠释。他与凯西之间并无太多对话交流,但静默之时皆为传情达意,互相依靠的身躯、紧握的双手、乞求希望时迫不及待地向前倾的身体和加快的语速,以及得知真相时的瞬间双手立刻去搜索凯西的回握,这些细节有些在重复中被加强,有些前后呼应,为最后车灯前的爆发做了恰到好处的情绪铺垫。汤米最后的爆发令人感到了无边的黑暗、对过往的追悔、对宿命的恐惧、对求救的绝望,仿佛困兽在井底作最后的挣扎,那让人肝肠欲裂,与之同泣。但是,下一秒凯西的紧紧拥抱让剩余的、来不及释放的嘶吼戛然而止,随后只见两个踉跄的身影拼尽全力地抓住对方,背景是即将没入黑夜的晦暗黄昏,此时此刻,无边的绝望弥漫着、弥漫着……
  [参考文献]
  [1] [英]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M].朱去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 朱叶,赵艳丽.无奈地哀鸣――评石黑一雄新作《千万别弃我而去》[J].当代外国文学,2006(20).
  [作者简介] 任艳(1969― ),女,陕西府谷人,硕士研究生,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学。

推荐访问:我走 别让 罪恶 拯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