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10:46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佩兹利纹样_寻根探源佩兹利纹样

发布时间:2019-02-20 06:24:47 浏览数:

  【摘要】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佩兹利纹样,历史悠久,其名称源于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的佩兹利市。当时,克什米尔披肩在欧洲大受欢迎,于是欧洲各国出现了许多仿制披肩的工场,佩兹利市正是当时最为有名的克什米尔披肩仿制地,因此,人们对该市仿制的披肩上的纹样统称为佩兹利纹样。后来,“佩兹利”一词统指所有地区生产的克什米尔披肩上的纹样,沿用至今已成为一种特定的花型流派。关于佩兹利纹样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笔者结合现有资料,通过从时间纵向及空间横向上的梳理、分析与研究,得出佩兹利纹样的起源首先与克什米尔披肩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原型可追溯至古巴比伦,该纹样是西亚与中亚人民的共同创造。�
  【关键词】佩兹利纹样;源头;克什米尔披肩;中亚;西亚�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13-02
  
  
  对佩兹利纹样源头的探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即佩兹利纹样自身的结构特征、早期以佩兹利纹样作为装饰主题的克什米尔披肩的材质及制作工艺等。�
  1 从佩兹利纹样的特征分析其源头�
  佩兹利纹样外形酷似一滴水珠,头圆尾尖,尾部稍向一侧歪曲,并且内部装饰着各种纹样题材。这种头圆尾尖的形制与西亚的松果纹、枣椰纹、棕榈叶纹,以及波斯的水滴纹的形制如出一辙。�
  纹饰方面,最初的佩兹利纹样结合了西亚的松果纹、枣椰纹、波斯的水滴纹以及森穆夫的尾部形式,同时又与花草纹样结合而产生的。�
  松果形装饰源于古巴比伦,在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形成了松果形纹样,关于古代西亚松果纹样的流行,我们可以从亚述时期尼姆鲁德的装饰浮雕板中得到证实(图1、2)。其中,图1来自于亚述国王阿淑尔那西尔帕二世的尼姆鲁德王宫,是一块石膏的浮雕直立板,上面的装饰主题为长着翅膀的精灵,它左手提着装有某种液体的方形桶,右手则拿着沾有桶中液体的松果。与此形式相同,图2所表现的亦是这种场景,只是长着翅膀的精灵被秃鹫首四翼守护神所取代。该守护神同样是左手提一装有某种液体的方形桶,右手握有一松果。由此可见,松果纹在当时是与某种神圣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一种重要纹样。�
  
  枣椰树生长在两河流域,它耐干旱、耐碱、喜潮,通常树龄可达百年,并且椰枣作为枣椰树的果实,含有丰富的糖分,营养价值高,因此成为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之一,还是制糖、酿酒的首选原料。基于人们对于枣椰树的种种认识与依赖,富有智慧的西亚人创造出了象征生命的“生命树”形象,赋予其或长寿或通天的神能。�
  西亚自古就有对于“生命树”的信仰与崇拜,从而使其成为了理想化的圣树。克什米尔披肩上最初装饰的花枝状纹样其实就是生命树形象的象征或表现形式。在印度文化中,可以捕捉到许多西亚文化的影子,因此流行于西亚的生命之树形象出现于此,便不足为奇。这些生命之树的原型实际上就是枣椰树。�
  枣椰圣树纹的造型很像是倒悬的椰枣纹,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尼姆鲁德出土的公元前875年-公元前860年的一件“秃鹫首四翼守护神和圣树”中(图2),圣树的枝头就是由椰枣-忍冬纹组成,树顶即为一个大的椰枣饰的一半。�
  通常被认为是古希腊人创造的棕榈纹样,“实际是对枣椰叶纹的不正确的俗称”。沈爱凤教授在《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中如是说“我们常说的棕榈叶纹,实际是对枣椰叶纹的不正确的俗称,因为,枣椰树太像我们东亚的棕榈树了,但实质是两回事。”沈教授持有这一观点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在古代西亚,并没有棕榈之物,二是从词源上分析得出,棕榈与椰枣都包含有词根palm。实际上,来源于西亚亚述、以枣椰纹为原型的纹样在古希腊被继承了下来,并且经过了智慧的古希腊人的创造,想必是为了区别于西亚的枣椰纹,于是将其冠以棕榈纹样的新名字,这点能够在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教授杉浦康平的《造型的诞生》中找到佐证。在书中杉浦康平教授如此写道:“在西亚的阿西利亚则流行了一种以象征丰穰的椰枣为原形的花纹。这种花纹在古希腊被继承下来,提炼为涡旋花纹,于是一种叫「小棕榈」的花纹应运而生。”这里,被称作 “阿西利亚”的地方实际上指的就是亚述。由于亚述的英文写法为Assyria,译者可能不知道或不了解曾经的亚述,故根据读音将其译为“阿西利亚”,然而实则指的就是西亚的亚述。被称为“小棕榈”的花纹实则以椰枣为原型的花纹。�
  水滴纹非常古老,为草原各民族所喜爱,尤其是波斯,存有大量装饰有水滴纹的器物。在埃勃拉出土的公元前1760年到公元前1700年间的饰件上,有四出的水滴纹。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的卢里斯坦水滴纹青铜圆钵(图3)上,装饰有凹凸的水滴纹和菱格造型,属于米底亚时期的卢里斯坦青铜文化,对波斯艺术影响很大。在波斯有一种名为篚�(ΦΙáλη/Phialae)的金碗,上面最常用的装饰之一就是类似水滴的纹样,如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的一件“有凹槽的波斯大流士篚�”,上面就装饰有一圈突出的水滴纹,时间为公元前522年到公元前405年;另有哈马丹出土的一件古波斯时期的金篚�上也装饰有水滴凸瓣纹。这种篚�在中亚及我国西汉的一些王陵中也有出土,足可见波斯艺术对世界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古波斯装饰艺术的是在中亚发现的“阿姆河宝藏”(Treasure of Oxus 前5世纪-前2世纪),其中有一件著名的格里芬造型的黄金饰牌(图4),在格里芬的两个翅膀上,也装饰有水滴纹。�
  
  椰枣圣树纹的画法(图5)是在一个弯曲的大叶子和树干之间再画一些小的弯曲的松果,而比这更早的古巴比伦时期的水滴纹样的画法,也属于这一类,只是中间没有任何纹样,这些相类似的画法被以后的很多文化继承发展,如波斯。�
  波斯是一个信奉祆教的国家,祆教教义教导信徒们要崇拜大地、火、水、气四大自然要素,因此,这些自然要素均被祆教视为神圣之物,不可亵渎,即便人在死后,也不能实行火葬,或埋入土中,因为那样被视为是对火与大地的污染行为,从而被认为是对神灵的亵渎。故波斯所采用的葬俗是以食肉的鸟或狗来啄食尸体(即鸟葬、狗葬),以达到净化大地、火、水及气的目的,狗等也由此成为祆教中所崇拜的圣兽。�
  出于对这些圣兽的崇拜,当时的波斯创造出一种被称为森穆夫的纹样造型。所谓的森穆夫即是集狗头、鹿身、鹰翼、松鼠尾巴于一身怪兽,大量出现在波斯的各种器物上,尤其在萨珊波斯的金银器上(图6),森穆夫造型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带有森穆夫造型的金银瓶器形随后成为萨珊波斯和中亚的典型样式。同样,在波斯的一些纺织品上,森穆夫也是常用的装饰纹样之一(图7)。�
  仔细观察森穆夫的尾部,会发现它酷似水滴状或棕榈叶纹中的单个形,这正是其综合松果纹、水滴纹、枣椰叶纹等的特征而发展出的纹样特征。�
  然而在萨珊波斯之后,伊斯兰教兴起并迅速扩张,很快征服了包括原萨珊波斯在内的大片领地,从此,这些地区逐渐进入了阿拉伯统治时期。但新的阿拉伯统治者并没有摒弃所有的原萨珊波斯的文化与艺术形式。然而伊斯兰教是一神教,所有的穆斯林都只信奉他们心中唯一的真主――安拉,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装饰艺术上,就是对具有生命特征形象的排斥,因为即便在装饰中,一切有生命的形象也均被视为欲与安拉争当造物主。于是,曾经波斯的森穆夫造型被去掉了其明显的具有生命特征的动物部分,即去掉了狗头、鹿身、鹰翼,只保留了外形相对抽象的尾部。这种抽象形在伊斯兰以后的装饰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如在早期伊斯兰治病的器物上(图8)。后来,这种抽象形里面被填充了一些其他纹样,如图9所示。棕榈叶纹、松果纹、水滴纹与森穆夫的尾部形制相结合传到印度,再与莫卧儿时期的花草纹样结合,便形成了最初的佩兹利纹样的雏形,亦即克什米尔披肩纹样。�
  
  2 从克什米尔披肩的原料来源追溯佩兹利纹样的源头�
  最初的克什米尔披肩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帕什米纳(Pashmina),即羊毛,该词源于波斯语pashm。这种羊毛主要来源于栖息在中亚、我国西藏及拉达克(Ladakh)地区的亚洲山羊,克什米尔谷地自身并不盛产这种山羊毛。同时,披肩制作所需要的羊毛也有来自于喜马拉雅山的绵羊毛,那些较为普通、粗糙的披肩,则是用驯养的山羊毛制作而成的。由此可见,最初披肩制作所使用的材料既不是我们现在所常见的棉质材料,也不全部是产自于克什米尔地区的羊毛材料,而是来自于中亚多个地区的不同品种的羊毛。�
  3 从克什米尔披肩的织造工艺探究佩兹利纹样的源头�
  早期的克什米尔羊毛披肩是由纺织工人在织机上日夜编织而成,耗时相当长,有些披肩的制作甚至长达18个月,这是一种耗时耗力的工作。当时披肩上所有的纹样,都是织造出来的,这种纹样的生成方法是通经断纬的缂织法,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印度本土的织造技法,而是中亚地区的织锦所通常采用的织造方式。在当时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是没有这种编织技法的,那么,显然这种技法是外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最初的克什米尔羊毛披肩也并不完全是克什米尔地区的土著民所创造的,而是综合本地与外来移民智慧的结晶,是综合外来文化、工艺与艺术的产物。�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克什米尔披肩产业的兴起开始于扎伊努•阿比定(Zain-Ul-Abidin)统治时期(1459-1470年)。扎伊努•阿比定是克什米尔的苏丹王,即其地方王,他的伟大功绩之一便是将纺织工人从土耳其斯坦(中亚一带)引进到克什米尔地区,并且制定了一些关于披肩生产的条例,从而促使披肩生产形成了一种产业。这也从一方面证明,克什米尔披肩确实是综合中亚与印度的纺织工艺、原料与艺术而产生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佩兹利纹样尽管是对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苏格兰西南部城市佩兹利所生产的闻名一时的披肩及头巾上的纹样的统称,但其源头却并不在英国。通过分析得出,佩兹利纹样源于西亚。又对与佩兹利纹样密切相关的克什米尔披肩的织造原料、工艺及披肩上的装饰纹样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出早期克什米尔披肩及装饰于上的纹样是中亚与克什米尔地区人们的共同创造。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佩兹利纹样的原型源于中亚及西亚,是中亚、西亚人民智慧的共同创造。
  参考文献�
  [1] [日]城一夫 著.孙基亮 译.《西方染织纹样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2] 沈爱凤著.《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3] 范梦著.《世界美术通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4] 吴欣著.《美索不达米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5] [日]杉浦康平 著.李建华,杨晶译.《造型的诞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6] Edited by Jennifer Harris. 5000 Years of Textiles. Published by British Museum Press.New York.1993�
  [7] By Eva Wilson. 8000 Years of Ornament.Published by British Museum Press. New York.1994�
  [8] 德斯蒙德•斯图尔特与时代-生活丛书编辑合著.《早期伊斯兰》.中文版.纽约:时代公司出版,1979年�
  [9] 谢琛著.《佩兹利图案》.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推荐访问:纹样 探源 寻根 佩兹利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