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12:34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走近诗词,浸润心灵:阅读启迪智慧,书香浸润心灵

发布时间:2019-02-23 06:25:39 浏览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个民族尊敬诗,也尊敬经典。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以诗歌和行动,特别是以生命诠释了他的爱国情怀;杜甫以诗词表达了对社会的忧患、对国家的担忧;还有陆游、文天祥、辛弃疾等一大批诗人本身就是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诗人。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诗歌的魅力唤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从学习个体的角度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中职生更注重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往往忽略对美的体验、感受与陶冶。再综观时下,语文课的文学味被一些丰富的“活动”取代了,课堂气氛热闹,真正打动心灵的东西却少了。
  钟启泉先生提出:学生独特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必须借助于种种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产体验和文化体验等。事实上,语文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于其能通过文学作品的体验感悟,引发学生的美感并陶冶其性情,以弥补其他教育所不及养成的高尚情感。诗词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璀璨耀眼的明珠。诗词教学也定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验与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了古典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使学生能够“读出自己”。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以下是笔者在探索如何让中职生走近诗词、接受诗词并喜爱诗词道路上获得的心得。
  一、 以诗为伴,明确目的
  一首好诗,有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影响无数人的一生。若将人生分为五个阶段:童话时代、诗歌时代、小说时代、散文时代和哲学时代,那么十七八岁的学生正是天生的诗人,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诗歌时代。上了高中,直至三十岁前,人的特点是充满激情,不用考虑柴米油盐,只关注鲜花、云朵和社会正义,如诗如画、色彩绚烂,这段岁月正应以诗为伴。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学是《诗经》和《楚辞》,诗在中国几千年来美不胜收,没有哪个民族的人像我们的先辈那样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作为后代的我们,理应让生活充满诗意。
  诗歌为我们的人生平添了许多真、善、美的光辉。为了让学生明了学诗的目的,对诗词产生兴趣,笔者经常为学生作有关“诗词的魅力”的讲座,旨在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认同诗歌,接受诗歌,直至喜爱诗歌。笔者也从盲人乞讨“行行好吧,给我点钱”至诗人改写文章“春天来了,可是我看不见”的故事,到趣味诗词、经典诗词的举例赏析,让学生看到诗词的光芒,点燃学生对诗的热情。
  二、 精神感召,激发兴趣
  让中职生走近古典诗词,旨在培养其良好的意识,感受诗词巨大的魅力。在教学中,笔者注重调整传统教学对学生生硬灌输、强加要求的模式,不硬性要求学生一定要背诵多少首诗歌、知道多少诗人,而是通过熏陶,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精神体验。为积极调动学生学诗的兴趣,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 培养古典诗词源于生活的意识。“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词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要消除学生对诗词的敬畏感。
  (二) 循序渐进地去赏析。从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回文诗、对联欣赏到经典古诗词赏析,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诗词学习的乐趣。
  (三) 入情吟诵地来品味。入情地朗诵诗词最能读出诗味。从诵读中,我们可以体会诗词的美感,并且可以延伸至现代诗歌,品味诗词带来的音韵美、节奏美。
  古诗文诵读教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诵读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吟诵品味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抒发的真情、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也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折服,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强烈兴趣,体会古诗词学习原来是如此地奇妙与精彩。通常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学生间的对话中,我们也能偶然听到参杂的诗句,说其一,对方就能明白其二,这样的玄妙使学生乐此不疲。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因诵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方面的相异而有所不同,且许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义性,这些都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地诵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 自编教材,深探方法
  本着“课内得法,课外迁移”“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原则,笔者邀请同年级的语文教师共同参与、研讨适合中职生的古诗词。例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编写校本教材《我们的诗》;在选编课外古诗词时,特别注重与文本的联系,或同步拓展,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不同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如何讲诗词方面,笔者也下了不少工夫,努力探讨适合中职生学习的方法,避免枯燥乏味、生硬灌输的教学模式,尽量做到学生乐学、爱学。耳熟能详的句子,教师要多说多讲,以点带面:可设计有张力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进行专题讲述,对同一风格、同一题材、同一情感、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比较分析。
  在诗歌解读中,我们还应坚持用诗化的语言解释诗歌,尽量避免字面直译;应知人论世,善于因诗说事和以事说诗,以增强感染力。
  在教学中,我们也注重课堂探讨的氛围。学生间的探讨、师生间的探讨总能在不经意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无意中便丰厚了作品本身的内涵。教师可引领学生自己去找诗句、读诗句、分享诗句,让学生试说感受,同学间再相互探讨。这样探讨的过程便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班级黑板报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平台。笔者班级的黑板报每期有“诗词一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名诗推介,有诗人介绍,有诗坛趣话,也有学生稚作。这些都发挥着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展示学生才华的双重作用。
  四、 依托文本,展开想象
  教师应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二度创作。如在执教《用意象说话》中,我们由意象“丁香”展开,结合李�词《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与李商隐诗《代赠》,也结合现代诗《雨巷》中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的形象展开,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描述,以达到美的享受。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适度想象,联系到意境、风格相似的诗文,让学生共同参与,创设良好的情境,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他们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再适时加以点拨,学生便可举一反三。这样既展示了教师的学养,更为学生搭建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培养能力和拓展视野的平台。
  五、 吟诵经典,仿写诗句
  学生如果从心理上接受诗词,便会不自觉地去吟诵,这自然会增大其古诗词背诵的容量。诗词的魅力在吟诵中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蕴涵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学生品格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都起着很大作用,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也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
  在诗词诵读活动的引领下,班级可以兴起诵读经典热。很多学生必然会向成语、歇后语、三字经、《增广贤文》、名人名言等方面拓展延伸,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便会慢慢地丰厚起来。这时,我们可以开始诵读散文精品、进行演讲比赛。在我校的一个班级,学生自行组织了演讲比赛,在诗歌良好氛围的带动下,学生的积极性可谓空前高涨,也取得了很好效果。如今,该班有四位同学是学校朗诵社成员,三位同学是校广播室成员,更有一位同学被评选为校文艺大型活动的主持人。
  在大量吟诵的基础上,便可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仿写诗歌的方法。
  (一) 套用经典仿诗句
  我们可以改诗造句,套用经典诗词,改动诗句进行创新;也可以编写回目,如学生在赏析经典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情节细分为八个过程,再用章回小说回目的写法给每个过程加标题;还可以编写对联,力求句子工整,表意明确,尽量追求押韵,追求词汇的美丽。
  (二) 还原生活写诗句
  我们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生活、联系实际。如前段时间“我爸是李刚”事件轰动一时,各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纷纷谴责,更有网友套用古诗词为“我爸是李刚”进行遣词造句。在课堂上,笔者亦让学生结合古诗词自主创新造句。由于活动内容新鲜,贴合时代,学生的创作可谓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既能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又丰富了诗词教学的内容。在一片调侃声中,寓教于“侃”,寓思于“侃”。
  (三) 自创作品,共同分享
  学生的作品创作完成后,我们可以进行适时分享、点评,以肯定为主,建议辅之,以此更好地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六、 德育为重,延伸写作
  中职生的进取心相对较弱,厌学心理和美德缺失是日益明显的问题,也是老师们甚感头疼的问题。如校园中为小事而引发的口角矛盾、打架事件,学生的早恋问题,都让教师犯难。而古典诗词中蕴涵着诸多中华民族的美德:谦让、礼貌、才子佳人高尚隐忍的爱情观等,学习这些对中职生来说都是很好的文化体验。因为在赏析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触摸诗人的灵魂,也能感受到诗人的真性情和真情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做温文儒雅的谦谦君子和窈窕淑女。
  古诗词不仅能净化心灵,使人得到审美的精神愉悦,还能启迪智慧,开启写作之门。通过诵读,我们能明确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因此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诵读古诗词能激发想象力,使作文更有创造性;从古诗词中学习生动形象、简洁凝练的语言,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从古诗词中还可学习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因此,教师可相机安排一些作文片段练习,鼓励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运用古诗词。学生的语言内存越多,语言也就越富魅力。我们班许多学生受古诗文的熏陶,写作水平明显提高,在各种征文比赛中获得了很多的奖项。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赋予古典诗词的学习研究时代内涵、将探索研究引向深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论高度,认识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推荐访问:浸润 走近 诗词 心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