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4:04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榆林市昌盛钙业有限公司 [榆林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5 06:24:36 浏览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榆林位处陕西北部,与甘晋蒙守接壤,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边关要塞,当下又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有着非常丰富和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现状和旅游业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将有力促进榆林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资源;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12-02
  1 榆林旅游资源现状和问题分析
  1.1旅游资源现状榆林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有它独特的优势。对这些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将有利于促进榆林旅游业的发展。榆林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1以山、水、湖、沙为主体的自然资源白云山是以道教文化为主,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圣地和西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栖息地,已被评为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金鸡沙景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金沙环围,碧水荡漾,属典型的大漠风光旅游项目。
  1.1.2以榆林古城、古长城遗址、杨家城、李自成行宫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六楼辉映的古城老街,是榆林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支撑点和根本所在,是一条文化气息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旅游风情街。波罗堡是榆林明长城36营堡中保存较完整,建筑古老,文化丰富,形象鲜明的军事要塞。堡内街市、民居、寺庙、箭楼,虽经百年风雨已显衰败,但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明清古韵乃在,历尽沧桑的面貌呈现出残缺之美。“千古麟州城,传奇杨家将”,麟州故城是杨家将的故里,是杨家将家园精神的载体和历史祭坛。铁血丹心,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是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和唱响世界华人圈的旅游富矿。闯王行宫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派其侄李过回乡,在饮马河北岸,盘龙山巅原真武庙基础上,扩展而成的一组结构精致、巍峨壮观的园林式明代建筑群落。
  1.1.3以杨家沟、中央红军转战陕北线路、榆林战役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杨家沟是毛主席和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落脚点,扭转乾坤与迈向胜利的决策地。不管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视野,杨家沟在火爆的全国红色旅游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袁家沟和高家洼是相距只有十几里的两个红色旅游资源厚集地,在这个钟灵毓秀的小山村,毛主席于龙山之头的窑洞里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传》,由此开始了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程。而在一览众山小的高家洼塬,毛主席以震古砾今的革命豪情,呵成气吞山河的千古名词《沁园春・雪》。
  1.1.4以陕北特色农业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资源陕北地理位置处于黄土高原,地形沟壑纵横,阳光充足,现在仍然有好多地方沿用上千年传统的耕作方法,且陕北农民的居住仍然延续历史上传统窑洞的居住群,这种农业的耕作方式和人居方式是当今社会少有的保存至今的一种形式,与现代的农业耕作方式和人居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其他地方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一部活教材。
  1.2存在的问题
  1.2.1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由于观念所限,旅游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高等级旅游资源至今处于原始状态,有的甚至遭受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毁损,有的则在低层次的开发中运转,没有真正打造出能叫响的品牌产品。所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薄弱,主题不明,服务功能单一,文化品味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
  1.2.2旅游产业规模尚小从整体上来看,榆林的旅游产业规模小,力量薄弱。由于旅游产业要素功能不完善,配套服务衔接能力差,旅游企业小,所以无法形成产业的集团化和规模化,无法招徕更多的大众旅游团队。
  1.2.3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榆林市所有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均隶属于旅游行政部门之外的市、县相关部门和乡镇,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运行不畅,机构不健全,上下左右相互交叉相互挚肘和推诿,从体制和机制上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
  1.2.4旅游人力资源馈乏旅游人才严重紧缺,整个旅游业几乎没有专业人才,所有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专业或岗位招聘或分配的,这些人员大部分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态度欠佳,服务质量较低,远不能适应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
  2 榆林旅游业的环境和市场分析
  2.1环境分析
  2.1.1.社会因素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被人们普遍接受。随着各种信息的获取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出行已变得非常易行,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间文化思想交流的频繁,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人们普遍把旅游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社会、感受异国他乡风情、改善生活品味、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家和各地方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也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战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制,大力鼓励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1.2经济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将步入中等偏下国家的行列。这一阶段,人们的生活由温饱型转为小康型社会,按照需求理论,人们在解决吃住行等温饱问题以后,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生活是休闲和娱乐,旅游将作为人们的一项主要消费产品。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今后经济社会建设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榆林作为一种资源型城市,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而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应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2.1.3教育和文化因素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2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40%。教育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知识结构的改变,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必将发生很大变化,生存能力和经济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经济能力的提升,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必将是人们消费的一个重点领域。
  2.2市场分析根据榆林的地理位置和区位特点,榆林与延安和晋、蒙、宁毗邻,应以包头、鄂尔多斯、灵武、吕梁为基础,向西安、太原、银川、兰州、郑州等邻省区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辐射:包括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唐环渤海区域及东三省,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长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和成都、重庆为目标的西南区域。考虑到现有和规划中的交通运输线路、运输条件等,这些城市和区域旅游客源的开发将为榆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客源市场。
  3 榆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3.1社会目标通过对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 计,让人们到陕北高原感受厚重的陕北农耕文化,从而让世人了解榆林,提升榆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同时,通过大量游客的影响和传播让榆林人民了解全国、了解世界,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从而提升人民大众的文化素养。
  3.2经济目标通过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使旅游业成为榆林社会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加大宣传力度,创新营销方式,招徕和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5%左右。
  3.3旅游产品目标到2015年,在现有基础上创建4A级旅游景区五家,3A级旅游景区十家,力争实现一至两家5A级景区。
  4 榆林旅游业发展战略方向和产品设计
  4.1发展的方向
  4.1.1联合发展的方式依托国家级品牌旅游线路,联合黄河沿线、长城内外和周边省区旅游部门,与山西的忻州、吕梁,内蒙的包头、鄂尔多斯,宁夏的银川、灵武,甘肃的庆阳,以及延安市密切协作。打造区域精品旅游线,形成要素互动、产品互补、资源共享、合力营销的局面。
  4.1.2集团化发展由政府牵头以旅游协会为主,按市场化和企业化的运作方式组建旅游集团公司,统一调配和开发旅游资源,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4.1.3完善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产品价值以旅游景点为中心,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完善旅游线路的吃、住、行、购、娱等环节,提升每个环节的品味和价值,增加旅游收入的附加值。
  4.2产品设计根据榆林市旅游资源的属性和产品的分布,应围绕一个旅游主中心,整合三道旅游风情带,建设三大板块旅游区,开辟四条旅游精品线为基本发展模式。
  4.2.1一个旅游主中心以昔日的塞上九边重镇,今天的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古城为中心,通过要素配置、结构完善、环境营造和全面提升,形成以榆林为旅游的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的环形旅游网络。
  4.2.2三道旅游风情带榆林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特色资源和景区景点,均分布于纵贯南北的晋陕峡谷黄河沿岸,横跨东西的长城边墙内外,流经榆林腹地的无定河湿地走廊两侧,整体上组成了“个”字型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形成三道复合型旅游产品风情带。
  4.2.3三大板块旅游区由黄土高原向大漠草原过渡,经三道风情带穿插、分割、衔接所形成的文化风俗与资源禀赋各异的三大板块旅游片区。其一,北部板块以晋、蒙、陕文化为基底,由神木、府谷两县组成的边塞风情旅游区;其二,西部板块以宁、蒙、甘、陕文化为本底,由横山、靖边、定边三县构成的大漠风光旅游片区;其三,东南部板块以典型的黄土文化为底蕴,由佳县、米脂、绥德、子洲、吴堡、清涧六县合成的黄土神韵旅游片区。
  4.2.4四条旅游精品线一是开辟从府谷开始,经神木、佳县、吴堡、绥德,至清涧,北通内蒙,东邻山西,南接延安和渭南的千里黄河风情旅游精华线;二是整合由府谷黄河西岸墙头乡起,跨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到定边盐场堡,东眺山西,西连宁夏的千里长城边塞风光旅游精品线:三是开发穿榆阳、米脂、绥德、子洲抵清涧,与延安共同组成大陕北黄土风情特色旅游线;四是紧密连接革命圣地,设计经靖边天赐湾、小河、青阳岔,佳县神泉堡、白云山,以米脂杨家沟为接点,再到吴堡川口,延至清涧袁家沟、高家洼和枣林沟的转战陕北红色旅游大环线。
  5 实现榆林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措施
  5.1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5.1.1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旅游工作的指导,明确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指导、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引导资源配置,加大市场开发和基础建设。二是要加强旅游市场建设,完成旅游发展规划和产品开发建设。三是要理顺景区景点管理体制,按属性组建集文物保护或宗教文化、或生态建设和旅游管理经营为一体的景区管委会。四是要大力推动旅游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和壮大旅游企业。
  5.1.2加强旅游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旅游管理的政策、法规和《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规范旅游市场,加大旅游市场的治理力度,完善检查、监督制度,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5.1.3加大旅游开发投入一是在争取国家旅游发展基金和省政府重点旅游项目引导性投入的基础上,将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二是全面放开旅游市场,广开旅游投资渠道,完善旅游投资机制,创新旅游投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尤其是全市每年近千亿元民间资金进入旅游行业。
  5.2以服务为导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2.1加强旅游景点交通建设、改善交通服务实施交通运输条件是影响榆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实施榆林旅游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制定交通发展规划并优先组织实施。一是按点连线、科学规划。要以重点景点为中心,将各主要景点连成线,形成网络式的交通路线;二是从安全出发、科学制定道路建设标准。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由于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地貌,许多旅游景点都处在山大沟深处,交通安全是游客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在交通道路设计和建设上,必须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三是以服务游客为宗旨、建设和完善相关服务实施。要从游客的需要出发,完善功能,包括游客在旅途中的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游客旅途生活,缓解旅途疲劳;四是提高交通运输部门从业人员素质。
  5.2.2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强化旅游娱乐购物是旅游产业链中最具潜力的环节,充分利用榆林的土特产品,研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能提高旅游消费的比重,增大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一是要淡化旅游纪念品与各类商品的界线,扩大商品种类和服务内容:二是重点开发体现榆林历史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的纪念品、工艺品,建立研发中心,尽量就地取材,强调产地销售,形成前店后厂的参观购物一条龙服务:三是在旅游商品生产上应以美观便携,既具纪念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中、低档商品为主的特色商品。另外,榆林属多民族融合,多文化交汇之地,陕北民歌誉满全国,民间舞蹈蜚声海外,已经唱出国门,走向世界大舞台。要充分发挥大漠黄土文化的民间艺术优势,突出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娱乐项目。
  5.2.3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旅游发展建设的基本保障。榆林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发展旅游的良好环境。一是组建专业的旅行社和旅游信息网络,加快全市景区景点、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信息联网i二是加强公益性、基础性保障服务。包括交通标识、旅游咨询、电力设施、通讯网络、社会安全和环境质量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金融、保险、医疗、救助等现代服务业的提升:三是全市旅游行业要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文明服务为宗旨,以旅客满意为目标,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为发展旅游业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
  

推荐访问:榆林市 战略研究 旅游业发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