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6:13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意向性的阐释:读电影《国王的演讲》] 国王的演讲

发布时间:2019-03-16 06:24:34 浏览数:

  [摘 要] 影片展现了艾伯特王子在罗格医生的疏导下,面对内忧外患,通过适合于他的物理、心理的演讲训练逐渐克服心理障碍,矫正了口吃,也表明了罗格医生是让艾伯特王子彻底解除羞耻心而成为获得演讲自由的人。影片中涉及意向性这个重要概念,阐释了意向性与知觉、身体、意志间的多重关系,即一个人如何在意向性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并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克服自我阴影和焦虑,从而走向自我实现、整合和成熟。
  [关键词] �《国王的演讲》;意向性;意志;焦虑
  
   “什么是获得自由的标志?”尼采认为:“不再自我羞愧。”[1]那么使人解除羞耻心就是最具人性的。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罗格医生就是让艾伯特王子解除羞耻心而获得演讲自由的人。问题是:医生如何同国王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平等的关系,如何让他自己能正视、摆脱过去的阴影?并用行动和意志去解决口吃疑难?这一切,都涉及意向性问题。
  一、意向性的含义
  意向性是个复杂而含混的概念。首先,它是一种意义结构。“一种给经验以意义的结构。它不能等同于各种意向,而是隐藏在各种意向之下的一个层面。它是人之所以具有种种意向的能力。”[2]265其次,它使得我们的认识与我们对现实的塑造不可分割。“是我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性的想象性参与,这种想象性参与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塑造和改变自己,塑造和改变生活的能力。”[2]266另外,它是人的意识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愿望与意志问题的关键”[2]266。
  影片展现了艾伯特王子在罗格医生疏导下,通过适合于他的物理、心理的演讲训练逐渐克服心理障碍,矫正了口吃。实质阐释了意向性与知觉、肉体、意志间的多重关系,即一个人如何在意向性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并只有在行动中去克服自我阴影和焦虑,才能走向自我实现、整合和成熟。
  二、知觉与意向性
  “我不能”三个字曾占据艾伯特王子的整个心灵。他在没遇到罗格医生前一直认为:“没人能治好我。”就是在他刚当上国王面临演讲任务时,仍害怕得哭泣:“我不属于这里,我不是国王。”事实上,他在思考、自言自语、唱歌、骂人、发怒等时刻并不太结巴,可他根本就无视这些。
  有一细节最能说明:最初罗格医生要艾伯特王子读一段话,可他根本就念不出声,正想扔书,医生让他戴上耳机,准备录音。耳机里传出交响乐,艾伯特终于读了起来,可中途就烦躁地停下,恼怒地说:“完全没用。”虽然医生强调他读得不错,但他竟不愿去听自己的录音,想当然认为没意义,并匆匆离去。直到后来无意间听到自己流利的读书声录音,他和妻子才被震惊,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为何他起初会听不到自己流利的声音?为何他总是固执地强调“我不能”?
  因为人的知觉有选择性,或此或彼的性质,正是意向性的一个方向。“我不可能在同一刹那注视某一事物不遗漏另一事物。在肯定某一事物的同时,我们也就否定了别的事物。”[2]280知觉是受意向性指导的。意向性是“我的经验与客观对象间的桥梁”[2]267。由于人的主观经验与客观世界有密切联系,以致他若不能想象某种东西,他就不能知觉到这种东西。
  艾伯特有着痛苦的人生经验:一是童年所受的磨难。小时怕父王,5岁就结巴;将左撇子被迫改为右撇子;用钢板强行矫正X型腿;乳母喜欢哥哥讨厌自己,将他饿成胃病;弟弟得了癫痫少年而亡等。二是一系列求医的失败经历。如影片开始他在妻子的陪同下,到所谓的医学权威专家那里被指导着在嘴巴里塞满弹珠来治疗口吃。三是受父所命被迫公开演讲时所遭受的极端窘境等。这些都形成了他巨大的创伤性的焦虑和病变;加上种种强调身份、皇家气派的体验更使他对自己口吃的障碍产生一种愤怒、反感、羞耻和无可奈何的心态。
  只要在大众面前,这种创伤性的经验总使他处于情绪动乱之中。这种长期失败的主观经验使他在演讲方面只有耻辱感,它几乎就排除了他也能成功演说的想象。也就是说:倘若艾伯特王子不能在自身中孕育出观察他也“能够”演说的立场和角度,他就无法知觉出他也“能够”演说成功的这一基本事实。
  罗格医生的成功在于:他是惟一能在客观事实面前,即能通过录音让艾伯特王子亲耳听到自己能够流利演说的人。(而其他的纯技术派医学专家做不到这一点)从而能让艾伯特主动地以某种方式面对自身的真实状况,并能对此加以想象,使他知觉和醒悟到他也能成功演说的事实。
  三、身体与意向性
  罗格医生的治疗原则:一是治疗自己能期望治好的人,二是双方需要信任和平等。这对于艾伯特王子并不容易,它清晰地体现在艾伯特不断变化的身体语言中。
  “更有趣的是:身体可以作为意向性的语言。它不仅表现意向性,它还可以传达意向性。”[2]285因此,在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传达中,个人身体的每一运动都能不断地表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意义。
  片中艾伯特5次拜访罗格医生,每次身体语言均有变化,完美显现了他从怀疑、求治、争吵、道歉到完全信任罗格医生的完整过程。
  拜见之前,影片作了铺垫。先是出现了艾伯特王子在公众前演说的画面:凝重、僵硬的面部特写,伴随着缓慢的、断断续续的、艰涩的演讲声音,所有听众都难过地低下头。接着王子要进行物理口吃治疗,又见他嘴内塞满弹珠而涨紫了脸,巨大的痛苦令他眼珠暴露,几乎要掉出。这些身体表情的自然流露,比语言更能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初见罗格,艾伯特趾高气扬、高傲,不打招呼,缓缓环顾四周,尽显皇室身份,甚至不搭理医生的欢迎。当罗格提出用“伯蒂”来称呼他才能表示平等关系,他在生气时竟很流畅地说“只是家里人才这么叫我”。他不耐烦地收回他的烟,暴躁地回答医生关于结巴的问题,勉强地朗读,中途就停止匆匆离去。明显充满着怀疑和敌意。
  再见罗格,是医生让他听到了自己流利的读书声后。这次他说话显得谦和了,用了征求的语气商量着治病,但仍不准打听私事。值得注意的是:罗格也很重视身体物理上的治疗:锻炼、绕口令、口腔练习、窗前喊等。因为他知道,人不可能仅凭意志恢复健康,“倾听肉体的声音在治疗过程中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283他让艾伯特在倾听肉体的声音和保持心理健康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相互关系。“肉体中包含着与意向性相关的肌肉、神经、腺体方面的因素。”[2]282这些身体练习的确提高了王子的部分演讲水平。
  第三次拜访罗格是王子主动提前去倾诉苦闷。他像在家里面对老朋友样谈自己的隐私,语气比较平缓。“童年记忆的恢复,并不是分析治疗的起因,而是分析治疗的结果。”[2]267记忆力是意向性的一种功能,除非病人有足够的能力面对往事。这说明王子与周围的关系悄然有所改变,对医生和自己的信任增加了。他说:“你是第一个英国平民,和我真正交谈的。”
  第四次拜访罗格两人充满争执。王子终于流露出他真实的另一面:生气、骂人中充分释放着自己,伴随着自由的走动和手势,忘记了身份,非常流畅地言说,与在父兄面前紧张、自卑而更加结巴形成天壤对比。
  第五次拜访罗格。艾伯特当上国王将面对一系列的演讲任务,实在难以承受。他放下架子,抛弃前嫌,主动前来道歉求教。这表明国王逐步涉入到关于责任、爱、勇气、信任等种种关系中,并已拥有改变自身行为能力,能将以前遭压抑的愿望在行动中去实现。
  不容忽略的是罗格医生的身体表情始终是平静的,与艾伯特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眼光深邃,充满着睿智和自信。
  四、意志与意向性
  “意志和意向性与未来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意向性和意志中,人才体验到他自己的存在。我是处于‘我能’状态中的我。”[2]288人有能力把自己投入未来,并将意志寓于行动中去体验到他的存在。
  影片结尾,国王最终突破心理障碍流利演说:“我们被迫面临冲突……我们不应该拒绝这种挑战。”这既是对公众战前演说,更是对自己口吃治疗的总结
  艾伯特一直面临冲突、焦虑,尤其在对公众演讲方面。而过度的焦虑都是由于无力展望和建构未来所致,它可能摧毁了人对世界的知觉和想象,从而摧毁人的意向性。艾伯特最大的困惑在于:面对父兄的压力,他无力抗争,甚至只要看见父亲的画像,想起退位的哥哥还在人世,仍旧紧张、结巴。
  罗格医生的成功是:他对艾伯特进行着建设性的疏导,引导他正视焦虑,将焦虑转变成个人对自身潜能的知觉和动力。
  一是让国王打破有限自我的牢笼,摆脱父亲的阴影而独立。
  艾伯特当国王并不完全出于个人原因,很大程度是责任所致:维护家族利益,抵制希特勒的强权政治以保护国家和人民。而“同责任紧密相连的另一个目标是获取内心独立”[3]。可只有“杀死”自己与父亲的过度联系才能获得情感上较大的独立。
  艾伯特对父亲的遗言铭记:“伯蒂比几个兄弟加起来都勇敢。”但当医生暗示他能当国王时,他竟暴跳如雷,与之断交,不肯接受医生的道歉。当丘吉尔再次提醒他能堪当大任当国王时,他紧张得说不出话来。退位的哥哥也在宣言中赞扬他的美德,这些都逐渐激发了他的信心、勇气和责任。但他依旧害怕。罗格医生郑重告诉艾伯特,“你不必害怕你五岁的东西,你已经独立自主。”“你的头像也将出现在今后的钱币上取代父辈们。” 可他仍半信半疑。
  罗格医生明白:艾伯特真正害怕的东西是他还“不能”,即他认为还不能具有父兄拥有的才能,甚至不能正常地说话。如果自己不能满足民众的意愿,随时可被人取代。惟一能让他彻底摆脱父亲的阴影而独立,是让他演讲成功。
  二是在演讲安排和训练中创造条件,让国王体验“我能”,将意志寓于行动中真正走向自我实现和成熟。
  罗格医生为国王的直播演讲作了最完备的准备。先是教堂仪式讲话彩排。针对自己没有文凭、资历,罗格医生同国王进行了激辩。当处于内心搏斗的国王突然看见医生若无其事地坐在象征王权的椅子上,他暴怒,要医生离座。聪明的罗格医生通过激发国王生气、发怒再次用客观事实证明:口吃的国王是有能力迸发出自己流利、强大的声音的。并由衷赞美:“你是我见过最勇敢的国王。”彩排中,国王第一次平静、微笑地回答出一系列的“我愿意”问题。他终于在“我不能”背后看见“我能”,而这正是对“我不能”的否定。接着观看仪式的成功录像以增强信心;观看对手希特勒激昂、有力的演讲,进一步激发国王的潜能和斗志。
  直播前的演说训练,罗格医生教国王将一个个字连成一组,试着让他在讲话时减少对光线的恐惧并加大音乐的音量来分散对口吃的注意力,国王使出学到的所有本领矫正发音,尽力宣泄紧张和恐惧。首相前来鼓舞,丘吉尔也悄悄告诉他自己也曾口吃的秘密来缓解他的压抑。走进演说厅,罗格医生陪伴在身边,像老朋友,更像指挥家。国王的演讲成功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他终于解除羞耻心,获得心灵自由。
  [参考文献]
  [1] [德]尼采.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209.
  [2] [美]罗洛•梅.罗洛•梅文集[M].冯川,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3] [奥]弗洛伊德,等.心灵简史[M].陈�,主编.北京:线装书局,2003:174.
  [作者简介] 祝一勇(1969― ),男,湖北孝感人,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及影视批评。

推荐访问:意向性 阐释 国王 演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