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1:40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数学课堂,学生快乐求知的源头]数学历史知识

发布时间:2019-04-08 10:38:24 浏览数: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学习中寻找到快乐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活跃他们的思维.
  [关键词] 数学课堂;求知;快乐
  近日,笔者以“你是否喜欢数学课堂”为题,对近90名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孩子不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的心理需求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直观感受有着很大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 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 ”那么,教师如何把握好四十分钟,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快乐求知的源头呢?
  ■ 钻研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学生
  的关注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某一事件关注的程度越高,那么他投入的程度也就越深,精力也就越充沛,记忆也就格外深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的关注点,使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案例】以下是我执教五年级下册的《奇妙的图形密铺》时就“感知密铺”环节所做的修改和认识.
  思考:(1)观察这些地面或墙面,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图形铺成的?
  (2)这些图形是怎样铺在一起的?
  (3)像这样的铺设方法可以称作什么?自学课本知识.?摇?摇?摇
  如此设计试教之后,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平淡,思维强度不够,按部就班地自学了密铺的知识后,在尝试密铺时不能很好地领会密铺的本质,印象不够深刻.
  反思之后,我做了改动:
  首先利用多媒体优势拍摄了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画面,做成了动态演示图,并把图的顺序稍作改动,因为从长方形出发比从正六边形出发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共鸣,然后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由视觉上的冲击内化到心理上的深刻印象. 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怎样铺在一起的?虽只是由静态变动态这一小小变动,学生的兴趣却明显高涨. 但我又发现新问题:学生对“无空隙、不重叠”理解上有差异. 于是我又设计了两幅对比图,一幅是有空隙的,一幅是有重叠的. 学生果然能从对比中发现密铺的两大特点,举例时也能抓住这两个特点来找生活中的密铺现象.
  此次试教之后,我发现学生思维脉络明显清晰,但自主性不强,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思维的广阔性,不是真正的“导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集众人智慧后,我又设计了一份较为科学而又合理的方案:(图示)
  ■
  (1)想一想:这些画面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铺成的?
  (2)它们的铺法有什么不同?试着分一分.
  (3)说一说:上面的哪一种铺法是密铺呢?(自学密铺的知识)
  此次设计,我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让学生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再去运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深度都得到了大力的开发,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 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探究
  数学的过程,增强自信心.
  教育家布鲁纳在《教学理论之建构》一书中有如下陈述: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一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 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 2011版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都是9平方厘米且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片段】师:想一想,要使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和高应满足什么条件?
  生1:底是9厘米,高是1厘米.
  生2:不行,9×1÷2等于4.5平方厘米.
  生3:应该底是9厘米,高是2厘米.
  生4:底是2厘米,高是9厘米也行.
  生5:还可以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
  生6:底3厘米,高6厘米也行.
  生7:底18厘米,高1厘米或底1厘米,高18厘米.
  生8:只要底和高的乘积是18平方厘米都可以.
  师:那你们准备怎么画呢?
  生1:我准备画底18厘米、高1厘米,底9厘米、高2厘米,底6厘米、高3厘米的三个三角形.
  生2:我觉得画底18厘米和底9厘米的都太长了,我只想画底6厘米,高3厘米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想法怎么样?
  生3:比刚才第一种画法更简单.
  生4:我跟他俩不一样,因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我想只画一个底,然后在此基础上画出3个等高的三角形……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不断有新发现、新收获,这使他们充分体验到探索数学奥妙的成就感,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在心理满足中提高了.
  ■ 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获取
  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哈佛大学曾有一个课题,怎样让学生更主动地做义工?集思广益的结果——让同学们改变对做义工的看法. 做义工不是学生不得不履行的一条“义务”或者“职责”,而是我们的“荣幸”. 换句大白话:我们做义工,不是“吃了亏”,而是“占了便宜”!为什么?大家亲自去做做就会明白:幸福的最大来源,不是你被帮助,而是你帮助别人!你们当中谁曾经真诚地、无私地帮助过别人,谁就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实意义!这个故事的结局呢,不用我说大家也猜得到,大学生们做义工的热情果然高涨!因为,他们对“做义工”这件事情的视角不一样了,心态当然也就不一样了!作为教师,同样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学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1、2、3、4,加减乘除,而是锻炼和发展自己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让生动、具体、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单纯填鸭式的讲解要丰富得多,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记忆也更为深刻. 当然,课堂中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学科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进而获得愉快学数学的体验,这样也就达到了2011版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要求.

推荐访问:求知 源头 课堂 数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