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22:42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刘德华模仿者 《模仿者》之后殖民解读

发布时间:2019-04-11 06:50:54 浏览数:

  作者简介:宋燕君(1988-),女,江西新余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摘 要: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反映了第三世界人民的灵魂痛苦和像他这样的“无根人”在寻找文化归属、精神家园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模仿是奈保尔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奈保尔小说《模仿者》揭示了刚脱离殖民统治的伊莎贝拉所陷入的困境,本文结合有关模仿的理论,从经济,政治,民族文化身份各方面展示殖民地人和移民者的社会悲剧。
  关键词:模仿;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一、引言
  V.S.奈保尔于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达的乡村一个印度裔婆罗门家庭。奈保尔六岁时,父亲得到特立尼达《卫报》记者之职,举家迁往首府西班牙港。1950年奈保尔以优异的成成绩获得政府奖学金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文学。毕业后他曾任英国广播公司“加勒比之声”节目编辑﹑杂志评论员。1955年与英国姑娘帕特里萨安黑尔结婚并定居英国。他与萨尔曼拉什迪﹑石黑一雄被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他以自己“敏锐而真实”的笔调,向世人展示受压抑的历史的真实存在而荣膺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模仿者》1967获得W﹒H史密斯奖,通过主角辛格在伦敦的公寓里以回忆录的形式叙述自己在海岛的童年和到伦敦的求学,以及后来被当作替罪羊流亡伦敦的生活,再现新近独立岛国伊莎贝拉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民族等种种困境,揭示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给被殖民者带来的殖民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扭曲,前殖民地人在强势的宗主国文化面前“没有颠覆企图的机械模仿与复制”。(孙妮)
  二、分析
  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一书中认为“殖民模仿是一种复杂、含混、矛盾的表征形式而且模仿自身在不断地产生延迟、差别和超越。一方面,模仿是一种拒绝、不服从和摒弃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挪用”一切有益和有用的东西来改革、调整和规范自身。”[1]
  可以看出巴巴的观点一一殖民者能够通过模仿宗主国,实现超越来颠覆宗主国的文化统治。而小说《模仿者》给读者展示的模仿却恰好相反,他们模仿很容易模仿的东西,衣着口音举止等,缺乏创造的模仿和完全服从,“他们的模仿行为是对更为驯服更少威胁的身份的向往”导致落后和身份迷失。
  小说的叙述者拉尔夫·辛格在第一部分开头就承认自己是个彻底的模仿者。“对于能够拥有精美服饰和有情妇的生活方式的夏洛克先生,我除了羡慕还是羡慕”[2]。“我觉得夏洛克先生很杰出,看起来就像一个律师或者商人亦或政治家。他又一个边敲打耳垂边侧身倾听的习惯,我觉得这个动作很有吸引力,很优美,于是我就学它,成为自己的动作”[3]辛格认为在伦敦更利于模仿“这里没有谁将我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没有人注意我是否一致,我自己选择角色,可以扮演最容易和最有吸引力的人”[4];还在读初中时,他就把自己原先带有印度色彩的名字拉吉特·克里帕辛格改为英国化的拉尔夫·辛格,在课堂上招来笑话,辛格对自己名字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否定自己的身份和身份背后的文化传统。辛格在伦敦的学习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英国文化的模仿过程,艾勒克·博埃默认为“无论本土民族主义者以及移居的殖民者如何奋斗,他们都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英国人。他们受到殖民主义的熏陶,或是继承了文化传统,因而被宣称已成为文明人。可是追本溯源,他们仍又不被当成文明人。他们竭力趋同,却仍被贴上异类的标签。他们效法欧洲人,却又因学样而受到讥笑。”[5]
  带着对宗主国文化的认同回到岛国从政,辛格和政治家们不顾岛国的具体情况,一味模仿,开展政治运动引起一系列“可怜又荒诞”的闹剧。引进西方的民主选举,在大选中赢得多数票的支持,以为名族国家的希望时刻到来,他们没有考虑到虽然岛国独立,但经济政治仍然受到宗主国文化的影响,,独立后的殖民地人没有真正获得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身份,辛格等政治领袖给人们的承诺实现不了,摆脱不了对宗主国的依附。宗主国通过控制大企业来支配岛国的经济命脉,以辛格为代表的执政党为了为人民谋利益,同外国在本国经营的铝矿公司谈判,提高资源开采费用,但外国公司以停止其它项目投资相威胁,谈判变成一般无关紧要的家庭聚会,其结果可想而知。殖民地的工业化也是滑稽:“制造黄油就是把黄油和装油的盒子进口进来,由本国的黑人罐装进去,结果出产的成品比直接进口的黄油还要贵得多”,[4]“工业化,在我们这样的地区,看起来就像把一个井口的管子和罐子塞满各种井口物品的过程一样”贫穷﹑混乱失业背叛随处可见。”非洲学者费朗兹法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令人作呕的模仿。”完全以模仿宗主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来发展岛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作为新世界的模仿者,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与它所有的腐败堕落的记忆一起很快的走向新的腐败。”在这场种族政治角逐中,辛格也因其印度移民后裔的身份不为人所信任,最后流亡英国,成为岛国失败政治改革的牺牲品。
  殖民教育从意识上毒害着殖民地人。辛格在殖民地学校的第一节课学的是英国过忘皇冠的重量,辛格对学校的第一个记忆就是手里拿着一个苹果给老师,伊莎贝拉不产苹果,一定是个橘子,而脑子里还要想着它是苹果。英国的课本教育模式和内容与殖民地现实完全脱节,殖民地人的价值观等完全是被动接受的,不是实践的结果,最后导致殖民地人文化身份的丧失。这样的教育,使得被殖民者的精神麻痹,身心的极度扭曲,只能培养出没有创造性,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模仿者。“穿着借来的袍子而要成为真正的自我,这就是殖民地民族主义者两难处境的核心…因此,民族主义的精英分子从他们诞生的一刻起,就已经被笼罩在与一个分裂的感知和双重的视界之中。”
  面对殖民主义的文化统治和渗透给被殖民者带来的严重精神戕害,法侬在《论民族文化》中提出反殖民主义的双重策略之一就是建设民族文化,重新树立对民族文化的信念,恢复本土文化的尊严,弘扬民族文化。而真正的民族文化不是狭隘的封闭的,而是是动态的丰富多样的,它是具有世界性的。这对于独立了的第三世界国的人民,有着很深的启示。
  三、结语
  模仿是小说《模仿者》的重要主题,反映殖民解体过程新独立的国家人们的盲目模仿和迷惘,模仿者们模仿殖民者塑造的模式,没有摒弃,也无法实现超越,使读者意识到被殖民者对殖民者的模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能实现对宗主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颠覆,人们只有彻底打破现有的殖民体系,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在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应该面向世界,正如奈保尔提倡作家应当是世界人,“作为世界公民的作家不应该局限于狭义的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而应该在作品中淡化民族意识,表现无边界的人类关怀”。
  参考文献:
  [1] 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4
  [2] Bradford,Cichard.Introducing Literary Studies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1996
  [3] Fanon,Frantz.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M] .New York: Grove Press,1968,P251
  [4] V.S.Naipaul.The Mimic Men[M].London.Penguin Macmillan Ltd,2002.
  [5] 艾勒克·博埃默:《殖民和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p132

推荐访问:模仿 殖民 解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