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16:11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桥梁 [启迪思维,构架创新的桥梁]

发布时间:2019-04-13 06:39:29 浏览数:

  数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指导定见思维,善于运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探索中广袤思维,构架学生创新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水平,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情”和“境”为依托,去挖掘教学中的有趣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激发思维力,诱发创造力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准备了48本教学簿,我把48本簿平均分成3份,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住了,各自揣摩着。我顺水推舟道:“同学们,我这里每份有16本数学簿,我决定把它分给3位同学,3位同学各可分得每份簿的、、。现在请三位同学上台拿簿。”同学们跃跃欲试,却不晓得自己应拿的本数。这时,我请来了三位班干部,把这三份簿各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再各自去拿应得的份数。同学们看着三位班干部手上分得的书,顿时显得懵然无知:“怎么一样多?”大家议论纷纷。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大胆探索新知。我紧接着在黑板上边板书边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分数==看上去完全不同,为什么结果却一样?”这一问,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从质疑到解惑过程中领悟到:所谓透彻地理解即是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这时,我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先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和分母有何变化?结果怎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创设诱人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新知搭了桥,铺了路,而且能引人入胜,使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昂,求知高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实践操作,有的放矢,引发创新思维。
  小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证明:“实践出真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课前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各1个,另外再准备一些沙。上课后,我开门见山告诉学生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接着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用圆锥体盛满沙后再倒入圆柱体内。学生们发现,用圆锥体盛3次沙倒入圆柱体内,刚好盛满,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等底等高):V锥=sh。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达到了新旧知识自然衔接的教学意向。如此教学,有的放矢,立竿见影,可谓一箭双雕,温故而知新。
  三、不拘囿于例题,在探讨中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还要善于设疑、激疑,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因此,课堂教学中,在学习和探索的同时,鼓励学生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出现的这道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根据公式很快就运算出它的体积。为启迪思路,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这根圆柱钢材,不知道它的底面积,你怎样才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呢?”学生很快便说只要求出底面积,就能算出它的体积。我马上反问:“如何才能求出底面积?”经过分组讨论,归纳出如下几种方法:量出底面积的半径或直径或周长就能算出底面积,进而再求出它的体积。通过例题改编中的设疑,既启迪学生探索的思路,又发挥学生解题的积极性。
  “启迪广袤思维,点燃无穷智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运用创新教学手段设置课堂教学结构,启发思考,能达到教学相长的预期目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数学课堂教学就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推荐访问:构架 启迪 桥梁 思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