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11:37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人民的名义 [以福特的名义]

发布时间:2019-04-14 06:40:02 浏览数:

  洋洋洒洒却不夸夸其谈,对话比尔·福特,探寻福特汽车第四代传人坦荡的内心世界和清醒的商业精神”  “每天早上翻开报纸,你总能看到有新的头条新闻出现,并带来一系列新的连锁反应。感觉更敏锐,反应更迅速才能应对这一切。”
  2006年4月,时任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CEO的比尔·福特(William Clay Ford, Jr.)在底特律获得“2006汽车行业年度经理人奖”。
  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奖项。当年夏天,福特汽车陷入困境。舆论认为这家公司6个月前采纳的“前进之路”的重组计划作用太小并且为时已晚。
  但这并不妨碍比尔·福特获奖。他在获奖感言中显示出了他的洞察力,提到目前北美汽车行业正面临着众多困难,同时也强调了清晰的战略思想运作与调节自身适应周遭变化同等重要。
  “我知道什么是错的,请帮我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比尔·福特要求福特董事会其他董事帮助他寻找新任首席执行官。他说,“福特汽车公司对我意味着很多东西,我对它有太多情结。”
  最终在2006年9月5日,为了挽救颓势,作为福特家族的第四代传人,比尔·福特选择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为公司总裁兼CEO以及董事会董事,自己仅仅保留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一职。
  不久,2006年10月26日,比尔·福特造访中国。此行一方面是为了颁发第七届福特汽车环保奖,另一方面考察南京工厂的建设情况——这是2003年他以CEO和董事长身份访问中国时定下的项目。
  当时中国业务是福特全球发展最好的板块,市场增长甚至高达100%,而且产能吃紧。有中国媒体当时甚至认为,竞争对手在北美的紧逼使他喘不过气来,来中国疗伤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仅仅如此思考问题那真是小看了比尔·福特。当时他已经定下了拯救福特的战略,并选定穆拉利作为具体的操盘手。那次中国之行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业务的一种告别。
  此后,穆拉利开始了福特在北美大刀阔斧的改革,变卖抵押众多资产,获取必要的拯救资金,坚定推行“一个福特”战略,使福特汽车成为随后到来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的幸存者。
  在拯救北美核心市场的进程中,一度,福特被评为中国市场的“慢性子”。2009年福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还只有2%,但是从2012年开始,由福特新福克斯率领的新车阵营开始攻城拔寨,在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理性回落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4%。
  北美核心市场已经逐渐稳固,中国市场又增长势头凶猛,此时应该是神清气爽的比尔·福特,展开了他的又一次访华之旅。
  2012年11月27日上午,他的专机降落北京。在接受了小范围中国媒体采访后,下午又赶往中央电视台录制此间著名的“对话”节目。《汽车商业评论》、《汽车消费报告》总编辑贾可作为对话嘉宾之一参加访谈。在他眼中,这位美国汽车行业的重要领袖人物非常沉稳、儒雅,但是好像还不太时尚。
  不过比尔·福特的回答令人相信这是一位真正的领袖人物。他对《汽车商业评论》说:“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并不是很担忧,最重要的是我能留下什么遗产。比如环境问题我现在非常关注,对移动问题我非常关注,以及对汽车在将来世界中的作用非常关注。”
  他说:“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会爱上你,也会很快憎恨你,最重要你要对自己保持一个态度,而且要有一个愿景,同时激励其他人,这更为重要。如果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我担忧别人对我的想法的话,那我就不能关注我所做的事情,对那些重要的事情就无法关注了。”
  6年多前他获得“2006汽车行业年度经理人奖”后,当时有人认为,开诚布公是比尔·福特成为汽车行业中一名真正领导者的原因之一。“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走到前台来,坦率地面对问题。他是一个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把自己与公司和汽车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需要勇气的。”
  过去的6年时间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样也证明了比尔·福特对环境的关注从来没有退化。后者也是他能够赢得广泛赞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对环境的关注包括实施2003年实行的全球雇员的基本工作条件规范和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这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等它突然成为问题的时候,再来解决已经晚了。”他说,“我们必须面对新的全球现状下所带来的挑战,找出解决办法,这将对我们取得不断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尊重我们所有的生意伙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比尔·福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此次访华,他一方面是为11月28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三届福特汽车环保奖颁奖,另一方面是见证福特汽车今年已经确定的在华发展的新起点——到2015年在华引进15款新车;林肯品牌入华;经销商数量翻番;五座工厂在建;还有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司的正式分拆等等。
  无论是美国业务还是中国业务,现在福特都处在上升通道之中,而且人事变动正朝着越来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演变。
  11月1日,福特汽车执行董事长比尔·福特在北美总部宣布,福特汽车将进一步提升并强化领导团队,持续推进“一个福特”计划,实现盈利性增长,艾伦·穆拉利将继续担任福特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至少到2014年。
  福特汽车未来CEO的人选似乎也已经初步遴选成功。自2006年以来一直空缺的首席运营官由负责北美业务的执行副总裁马克·菲尔兹(Mark Fields)填空,此人是2014年穆拉利退休后最可能的接班人。
  马克·菲尔兹留下的位置由福特亚太及非洲区域总裁韩瑞麒(Joe Hinrichs)从12月1日接任。相应地,韩瑞麒留下的位置由福特中国董事长兼CEO萧达伟(David Schoch)接任,而福特亚太首席财务官罗力强(John Lawler)则相应地升为福特中国董事长兼CEO。后两人都同时兼任福特副总裁。
  此外,现任福特副总裁、福特欧洲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斯蒂芬·奥德尔(Stephen Odell)被任命为福特执行副总裁及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总裁;现任福特副总裁的吉姆·法利(Jim Farley)则升任为执行副总裁,除了负责全球市场营销、销售和服务之外,还将肩负林肯品牌“复兴”大任。   你可以发现,上述六大任命中,一半是与中国有关的升职。福特汽车对于中国业务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而福特在全球市场的重心亦正从主要依靠美洲本土市场,转向美洲和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市场并重。
  但是无论高管职位如何变迁,人员如何流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比尔·福特不会离开。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自己曾祖父开创事业的热爱。
  他说:“为什么我每天早上起来这么努力呢?很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我好像很有钱,不用这么做,但是我觉得,我不能想象一种离开福特公司的生活,不能想象。”
  以下是《汽车商业评论》记者根据多场媒体访问整理出的比尔·福特访谈录,洋洋洒洒却不夸夸其谈。让它带我们一起去探寻福特第四代传人隐秘的内心世界和商业精神。
  比尔·福特小传
  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比尔·福特的英文全名是William Clay Ford, Jr.,也有译作威廉·克莱·福特二世。比尔·福特是人们对他亲切的称呼。
  1957年,生于底特律市,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的曾孙。福特酷爱飞钩钓鱼,也是汽车爱好者。他喜欢打曲棍球和网球,持有跆拳道黑带段位。他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及麻省理工学院管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79年,他作为一名产品计划分析师加入福特汽车公司,曾在公司担任一系列职务,其工作部门涉及生产、销售、营销、产品开发和融资。
  1982年,在福特公司与全美汽车工人联合工会(UAW)进行的具有突破性的劳资谈判中,他在公司“全国谈判小组”任职,谈判结果使雇员广泛参与公司事务,为汽车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1983年,作为阿尔弗雷德·P·斯隆(Alfred P. Sloan)基金资助的研究生,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
  1987年,被选为福特瑞士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监,于1988年1月14日入选福特汽车公司董事会。
  1990年,担任福特汽车集团业务战略部负责人。他率领团队制定方针,为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小量生产厂提出了建议,该建议既大大降低了总成本,又保证了产品质量。
  1992年,受命担任气候控制业务部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该部门盈利情况好转,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他在厂区附近划出了公司首家野生动物栖息地,还建立了世界上首家使用回收塑料占所有塑料部件25%的汽车厂。在他担任总经理期间,气候控制业务部因为使用水代替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化学制剂而获得“总统环境质量委员会奖”。
  1994年,升任公司副总裁,并担任公司商用卡车中心负责人。他于1995年离任,接下来担任公司董事会下属的融资委员会主席一职,直至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
  1997年,受命担任董事会下属环境与公共政策委员会主席。他还是亨利·福特理事会主席,并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和底特律复兴中心理事。
  在他的领导下,福特汽车于2000年发布公司历史上第一份企业公民报告。公司也于当年开始对位于底特律市区的福特荣格(Rouge)中心进行重建。
  1998年9月,当选董事长,并于1999年1月1日就职。他还担任董事会下属的环境与公共政策委员会主席,并兼任公司融资委员会委员。2001年10月30日,他被任命为CEO兼董事长。
  2002年1月,他公布了一项旨在使公司到2005年左右恢复有力的盈利局面的计划。其重振公司的计划强调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客户提供令人振奋的新产品。在该计划的第一年,公司的融资水平提高了近50亿美元。
  2006年9月,保留董事长职位,将CEO职位让给来自波音公司的汽车门外汉艾伦·穆拉利,成功使福特汽车度过金融危机,进入复兴阶段。

推荐访问:福特 名义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