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9日 08:57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朝鲜使臣与清朝皇帝【皇帝的使臣】

发布时间:2019-04-18 06:36:06 浏览数:

  买了本旧书《使滇日记》,作者叫徐炯,他是行人司行人。“行人”是官职,充当皇上的使臣,传达皇上的旨意。徐炯的这部日记,就是他到云南宣示帝诏途中的日记。  是什么事情,一定要派专使不远千里到云南宣示圣意?原来康熙二十六年的夏天多风、苦旱。大概各处灾情频报,皇帝总得做做样子,一是减膳,每顿饭都要撤几个菜或不吃红烧肉吧;二是撤乐,大概宫廷中的乐舞都要停上一段时间。这些都是表示皇上与百姓同甘共苦,就像春天要到先农坛操演一下耕地,表示劝农一样。除此之外,当然还要例行祷祝上苍,自谴德薄,听取意见等一套把戏。为了把皇上这一片爱民之心普传天下,让大家都知道皇上是时时处处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的,于是,就要派行人司的行人,带着皇上的诏书,亲送各地,算是恩纶普传、督励官员,以示关怀。徐炯摊着了去云南的差使,所以就有了这本《使滇日记》。
  送皇上的诏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诏书到,犹如皇上到,见诏书犹如见皇上,所以送、接的礼仪十分隆重。行人出使,浩浩荡荡。诏书一道,副诏一道,黄盖一顶,龙旗一对,御仗一对,钦差牌一对,马六匹,夫七名,兵十八名。行人官或骑或舆,带领这样一支队伍行进在京都去云南的道路上,虽说不致沿途戒严,那气派也不下于今天的警车开道、摩托护行。
  诏书所经,沿途省城及州、县、卫、所的文武官员都要接送。接送有一定规矩:使臣到时,先要迎诏于公馆。把诏书安放停当,然后文武官员排着队向诏书行三跪九叩头礼。使臣离去时,又要集体送诏于郊外,三跪九叩,行礼如仪,饯行送别,礼数也不能少。
  等到送抵目的地,那礼仪更是隆重。当地自督臣以下文武官员先要抬着龙亭,带着仪仗、香案、乐队(鼓吹),迎候于十里之外。等到使臣赍诏来到,先把诏书请到龙亭安放,各官跪候于道旁,然后排香案、动鼓吹,司道各官前导,使臣与督臣后随,迎诏至督臣衙门。把放着诏书的龙亭抬到上首,众官行一跪三叩首礼。礼毕,宣读诏书,读毕,又行一跪三叩首礼。然后再把诏书安放龙亭,再行一跪三叩首礼。读着这些纪事,觉得实在繁琐,但回想“文革”期间,上海的工、军宣队代表进了中南海,回去时说是带回了江青送的几只芒果,于是敲锣打鼓,列队迎接,供在那里让人“瞻仰”。好像这一套都能无师自通,大奇。
  徐炯于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十五日出发,经过两个半月,九月到昆明,一路上接诏、送诏,宴请、饯行,耗费了多少人力财力,恐怕是难于计算的了。有这些时间和钱财,替老百姓办点雪中送炭、扶困济贫的事不比什么都强?但在皇权主义的治下,皇上的几句话似乎比什么都重要,好像把这几句话带到各地,真的就会裂变出无穷的力量。但是,这一切都不过是官僚集团编造的神话。这些神话连官僚集团自身也不相信。看看徐炯这部日记,几乎无一字提到灾害的情形,无一字讲到如何救灾,有的只是一路游山玩水,饮宴歌舞。皇上装模作样地减膳、撤乐,文武百官根本没当它回事,该吃的照吃,该玩的照玩——这还是在所谓的吏治清明的康熙盛世啊!
  徐炯一路游山玩水,随喜寺院,凭吊古迹,以及途中接风饯行,书中记载颇详,到了昆明,更是吃喝游玩无休无止。为节省篇幅,按下不表。
  对于官员,吃的理由永远存在,玩的理由也永远存在。徐炯在昆明住到十一月十日,前后两月有零,就吃了玩了两月有零。碧鸡山、罗汉山、螳螂川、妙高寺、圆通寺、潮音洞、龙王庙、温泉,该玩的地方一处没有落下。在吃玩尽兴之后,皇上的使臣踏上归途。行前各官送的礼自不可少,而行时恭送圣诏也一切如仪。
  原本是传达圣上的关怀,到头来成了公费旅游和官吏们盛大的聚餐。灾荒中的老百姓到底得到了什么好处?恐怕在这一切迎来送往中,百姓的苦楚更增加了几分,差役不消说,就是官吏们吃喝玩乐的费用,最终还不是要落到百姓的头上。不过,作起居注的官员还是少不了为皇上的关怀民瘼、忧国忧民大书一笔的,而后世有颂圣癖的人也更会把皇上的这些“德政”编成戏剧,写作小说,甚至载入历史,以成就一代圣君的光辉形象。但是,真要懂得历史的真相,还得自己放开眼光从字里行间去看。专制官僚体制下的救灾救荒,在冠冕堂皇的巡视、视察后面,大抵都是一样地扰民祸民。上面的大官老爷少下去,老百姓或许还稍稍安稳一些。
  【晓旭荐自《今晚报》2012年9月16日】

推荐访问:使臣 皇帝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