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9日 04:06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忠佞 [忠佞之间说法治]

发布时间:2019-04-18 06:36:11 浏览数:

  作为皇帝,正如阿Q所想的那样,“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反悔一句诺言,整死一个忠臣,简单得像捏死一只蚂蚁。  就连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难免这般。
  贞观三年,他曾许下“关中免二年租税”的愿,但不久就变卦。魏征批评他“追悔前言,二三其德”,并指出他当皇帝以来,已经有好几次不讲信用了,这样做却“望下诚信,不亦难乎”?
  另一次,李世民下令,官员凡假造官阶和资历的,再不自首就杀头,后来果然查出造假的,李世民下令杀头。戴胄认为应依法办理,不能皇上一怒就杀人。“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这里指李世民的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坚决反对以个人喜怒来“亏法”,即破坏法律、损失大信。
  封建社会的帝王中,在善于纳谏方面,唐太宗是做得相当好的,但即使是这样一位皇帝对直言也并非全愿意听。
  贞观初年,魏征的逆耳之言,他言听计从;到贞观中期,听取建议还可采纳,但有时会发火;到了贞观晚期,忠臣们的建议便听不进去了。因此太宗犯了出兵朝鲜的错误。
  司马光说过:君主英明,则臣下多直言。他在《资治通鉴》中写了一个人“佞于隋而忠于唐”的故事:
  裴矩在隋朝是位善于巧言献媚的人,而到了大唐之后却变成了忠臣。
  这是什么道理呢?司马光认为君主英明,则臣下多直言,即所谓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不是裴矩的天性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也就是说:君主厌恶听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臣就会变成奉承献媚的奸佞之人,国君喜欢听到过错,那么,奉承献媚的臣子也会变化成直言的忠臣。
  由裴矩之变可以想到:“君明臣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治而非法治的实质。而一个社会只有步入法治的轨道,靠制度治国,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摘自《中老年时报》2012年9月13日】

推荐访问:法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