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3:11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乔治华盛顿大学好不好 [乔治·艾略特与浪漫主义]

发布时间:2019-04-24 06:50:59 浏览数:

  摘要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是早期作品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写作题材,表达下层人民的日常琐事及其欢愉、痛苦、焦虑、渴望等心理情感;注重对主人公心境的解释,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张扬人物对大自然的热爱,集成“返回自然”的传统,歌颂大自然;在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升华了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追求人物丰满真实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早期作品 浪漫主义 大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她一生共创作了七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集和一些诗歌、散文,以及很多评论性的文章。小说作品表达了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无限的艺术才华,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从她早期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的处理以及她的人本宗教道德的宣传上,还是从她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心理描写艺术上,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她早期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应该说,乔治·艾略特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
  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当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把宗法制度下的自然生活同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城市相对照,表示对资产阶级的反感。浪漫主义小说创作表现出以下特点:在反映生活的态度上,强调以小说的形式表现作家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求通过理想的生活画面刻画理想世界中的理想人物;在艺术表达方法上,往往采取幻想、想象的形式,离奇的情节,大胆的夸张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质和浓重的神话色彩。19世纪前30年浪漫主义诗歌风靡一时,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喜欢将自己的理想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假丑恶及自身理想的美好。乔治·艾略特深受这些诗人的影响,在文学创作和作品展示方面突显浪漫主义情怀。
  一 描述情感生活
  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写作题材,并以清新、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日常琐事及其欢愉、痛苦、焦虑、渴望等心理情感。这一特点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基本的特点。这些小说大多取自艾略特自己的感情世界、生活的周遭环境及她阅读的大量文献资料,因此日常生活气息很浓,虽然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但其清新脱俗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在《亚当·比德》中,主人公亚当·比德是普通的农村木匠,爱上了美丽但虚荣的农村姑娘海蒂,而海蒂却爱上了当地的地主少爷亚瑟,受诱骗怀孕,虽同亚当订婚,也知道亚瑟并不想和她结婚,但仍想去找亚瑟,在陌生的地方把腹中的孩子生出来后又把他抛弃在林中,致使孩子冻死。事情败露后,海蒂被判死刑,幸好在临死前夜被亚瑟救出,由死刑改成了流放国外。这对一直很顺利的亚当来说如同当头一棒,但他经过痛苦的磨练后变得更加成熟,对他人更加关心,更加富有同情心,最后与戴娜结婚,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乔治·艾略特的作品普遍是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着手,将浪漫主义情结融入到普通生活中,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别,悲欢哀愁融入到作品中去,通过自然真实的描述,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享利·詹姆斯这样评价艾略特笔下的“小人物”:“粗略地浏览一下乔治·艾略特不同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我们就可以证实,我们这位作家的同情心是在普通老百姓一边的:马南是织布工,亚当·比德是木匠,麦琪·吐立弗是磨坊主的女儿,黛娜·莫丽丝在工厂工作,海蒂是个挤奶女工。”
  二 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乔治·艾略特从小就是一个严肃、敏感、胆小、好内省的孩子,父亲罗伯特很喜欢艾略特,经常带她去有钱人家谈生意,而她经常安静地坐在父亲膝间,揣摩着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们的不同风格的言谈举止,也使她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各种人的心理,这也为她以后写作,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情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艾略特十几岁时就失去了母爱,还没有嫁人,又失去了父亲,后来为了追求爱情和刘易斯的非法同居,受到维多利亚社会传统偏见的鄙视,与此同时,与她从小感情很好的哥哥艾塞克不仅没有安慰她,还落井下石,将她逐出家门,不与她来往。尽管与刘易斯的爱情生活非常甜蜜,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她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来。《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就可以称之为她的自传体小说。叙述者从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田园诗般的浪漫气氛,她坐在椅子上半睡着,回忆起很久以前麦琪和托姆充满了心酸和浪漫的童年。麦琪满怀热情与理想,求知欲很高,向往知识、音乐和美,但她是女孩子,欲望不能实现,遇到挫折后她逐渐变得脾气暴躁,对现实不满,她不顾父亲的反对,与他冤家的儿子菲利普交好,一起评诗论书,但这些都不能满足她对音乐和爱的欲望,所以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堂妹露西的未婚夫斯蒂文的身上,他是当地银行家的儿子,才华横溢,英俊潇洒,但最后还是因为不愿意破坏表妹露西的幸福而拒绝了斯蒂文。整个故事对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腻,从开始的主观意志很坚定,为了自己的幸福的争取,到后来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亲情对她呼唤,把麦琪的感情波动和心理矛盾描绘得有声有色的,使读者的感情始终被这一条线牵绊着,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充满浪漫主义的爱的心。
  三 歌颂大自然的美好
  乔治·艾略特最大程度地传达并张扬人物对大自然的热爱,集成“返回自然”的传统,歌颂大自然。喜欢将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乔治·艾略特出生在英国中部沃里克郡的阿贝瑞农场,长期的田园生活使得她对大自然疯狂地热爱,她追求自然,保持、传达并张扬个性,也是她前期作品的一大特点。艾略特时期的英国是农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口开始大量往城市迁移。而艾略特的家乡还保留着乡村特有的宁静,她的早期小说创作基本都是农村题材,以她个人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听、所感为基础,加之当时社会对她的影响。乔治·艾略特对自然的向往直接影响到她早期创作的三部小说——《亚当·贝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织工马南传》,这些小说都是以农村为主要生活背景,对自然风光的描述非常多。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艾略特本人经历的真实写照,故事发生在圣奥格镇上,那是一片没有被工业革命洗礼的净土,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自耕农式的田园生活,全然是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景象。对自然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在艾略特看来,自然是一切生存的基础,人类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控制和改造自然,对自然产生了依赖、信任,敬畏与感激是顺理成章的。在《亚当·贝德》中,迪娜·莫里丝的原型是她的姑母伊丽莎白·伊文思;而亚当·比德的原型就是作者的父亲罗伯特·伊文思。《织工马南传》取材于作者突然想到的童年生活曾经看到的一个背着袋子的织工。这些表述都充满了自然主义风格,也都洋溢出浪漫主义气息。   四 用宗教之“爱”处理社会矛盾
  艾略特在处理社会矛盾冲突时,既不主张以恶治恶的报复手法,也不推崇利用宗教的神学作为威慑,而是主张用宗教的“爱”来宽恕罪人,或者通过“爱”和“怜悯”,让罪人忏悔,洗刷过去,拯救现在,极力倡导在和谐、自然、朴素的状态下,推崇人类爱的信仰,使宗教与人性“回归自然”。这里的爱有双重含义:首先是对神的爱,其次是对他人的爱,表现为“廉洁、宽厚、仁慈去对待芸芸众生”。艾略特早期作品中表现出的兄妹、兄弟、友人、亲人的和睦关系,无不反映作者倡导的这种理想的充满了爱的人性本善思想。这里把作者对《织工马南传》主人公的命运描述作为例子:织工马南,本是一个为人忠厚、潜心归教的农村织工,受到挚友的构陷,被诬为盗窃犯,最终被教会抛弃,又失去未婚妻。万念俱灰的他对宗教和爱都失去了信心,于是来到一个孤独之地——拉维罗村。在这里,他过着孤苦伶仃、以织机为伴的凄凉生活,只有对钱财的积累,才是对他内心的宽慰。而随后失去全部财产的经历又让他陷入迷茫、彷徨的境地,让读者体味到小说主人公深深的悲剧性特点。而这并不是艾略特写作的目的。她在给出版商的信中如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你读了我这本小说,觉得它稍嫌阴郁,我决不会感到奇怪……不过,总的说来,我希望你不至于完全认为它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它是要——或者说存心要——强调说明人与人之间纯洁的正常关系具有治愈精神创伤的力量。”作者很清楚地把爱和同情作为人伦关系的准则。在后面的情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村民邻居们对马南的帮助和理解,又恰当地安排了“小天使”爱蓓的到来,迅速地弥补了他失去金钱后的精神空虚,麻木的心灵慢慢恢复了知觉,他找到了爱,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此过上了幸福而又充实的生活。艾略特所宣扬的人间大爱的深刻之处在于:人伦关系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理解,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爱和同情。这种爱首先是表现了对人心、对生活的复杂性与艰难性的谅解,表现了对人的宽容,不是出于盲目的宽恕,而是基于对人心、人生的理解,使人“更有能力去想象和感受他人的痛苦和喜悦——那些人和他们自己处处有别,却有一个广泛相同的事实:大家都是一直在挣扎、失误连连的人类”。
  五 浪漫主义夸张手法的升华
  在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升华了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追求人物丰满真实的艺术效果。由于艾略特早年受到过维也纳医生弗兰兹·盖尔的颅相学的影响,即认为从人的脑骨轮廓和器官的形状中,可以辨别人的健康、道德、智慧等不同方面的状况。因而在艾略特早期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以颅相学的理论对人物性格进行描写的特点,如在《亚当·贝
  德》中对亚当和赛斯头部及外形的描写,传达出人物内心向善的一面。但与浪漫主义作家描写人物单一化不同的是,艾略特笔下的人物是具有多重特征的,这里的外貌不再具备鲜明特征,取而代之的是以客观的描述对人物进行科学的分析,即使是描写坏人,也不在外貌上丑化他们,甚至有时常常把他们写得英俊潇洒。这不得不说是艾略特对于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一种升华,从极端的美丑对比带来的反差效果到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的极大转变。如在《牧师情史》中对韦布尧上尉的描写。虽然作者并没有吝啬对其外貌俊美的赞扬,但同时也写到“他那副面孔,很难说为什么,却实在不能令人愉快”“女子不喜欢这种看来只会慵懒地接受崇拜而不显出崇拜的眼睛”。而庄园的农民们则认为他长着一副“尖嘴猴腮”的样子和“瘦骨嶙峋的体型”。虽然艾略特还是从颅相学的角度进行了描述,但这样的外貌描写已经掺杂着作者赋予的多重特征了。
  纵观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主色调是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歌颂大自然,故事情节基本上围绕普通乡村生活为主题,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表达乡村人民欢愉、痛苦、焦虑、渴望等心理情感,反映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阐释了其对人生、宗教、自然历史、哲学等诸多主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见解。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大爱”的宗教思想,使作品显得极富张力,别具一格。
  注: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金资助,项目名称: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乔治·艾略特小说研究,项目编号:TJWW12-010。
  参考文献:
  [1] 杜隽:《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2] 乔治·艾略特,祝庆英译:《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 乔治·艾略特,周定之译:《亚当·贝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 乔治·艾略特,曹庸译:《织工马南传》,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 钱青:《英国19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王忆云,女,1980—,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推荐访问:艾略特 乔治 浪漫主义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