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05:54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山水情结

发布时间:2019-05-06 06:38:25 浏览数:

摘要:山水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文明符号,山水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或执着或曲折的心路征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中国古代文人之魅力!山水是地上之山水,是画里之山水,是胸中之山水,山水成为中华民族之文化基因,是中国文人最大的寄托!文人是多愁善感的,多情将不免有寂寥的时刻,有不得志的时刻,便使文人就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文人便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境中投进了山水的怀抱.关键字:文人;山水情结;原因中国文人亦有千言万语想对山水倾诉,有千丝万缕的情感要对山水阐明!山水让中国文人相见恨晚.山水有了中国文人的眷顾,便不再寂寞;中国文人有了山水的偎依,也不再孤独.山水有了中国文人便多了一份情愫,一种韵味;中国文人有了山水则多了一种风彩,一份依赖!中国天人合一有着的自然观,使山水-----这一自然永恒的象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历程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文人置身于山水,纵情于山水,寄意于山水,留下了无数的名言佳作。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文人寄情于山水呢?当然,不同的中国文人有着不同的原因,因此不可能是单一的原因。文学艺术都有着时代的烙印,中国文人寄情于山水也一定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且文化源远流长与过去都有着万般联系,所以在寻求原因的路上我们也要多方面探索。综上所说,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寻找了原因:第一,宗教文化促使山水之主题由此形成完整体系。第二,传统的隐逸精神世界引导文人寄情于山水。第三,人格于自然山水中寄托,以期在山水中得到人格的完善第四,张扬个性与现实的无法契合使文人在自然山水中释放探求中国文人寄情于山水的原因将从下面四点展开说明一、宗教文化促使山水之主题由此形成完整体系。在文人的笔下,山水不单单成为人们净化心灵,抒发感情之所在,而且也为人们求仙悟道体味玄机之圣地,成为他们置情,纵情,寄情的地方。1、道教文化的飘逸与豁达,融合了人类与自然的感情。道教恣世放纵的文化,表现在文人的山水诗文上,那大山、河流、阳光,真可谓毫无拘束,自由释放,一切皆为文人畅怀观世之体现。文人寄情于山水名曰远离人间烟火,实际上却是乐在其中,于青山绿水之中享受大自然的天籁之美。2、文人在其山水诗文中注入佛家禅理,使文人浑身散发一股极浓的冷傲之气。或是幽深的竹林,或是烂漫的野花,或是骤寒的月色,他们竭力托身玄道,遗弃事事,厌世之情置于笔尖。在他们的山水诗文中,不是激情万丈,而是清淡之极。展读在他们的诗文里,我们能够感受,昨日烦躁无味的生活,在这里回归--独幽且宁静。他们的诗文语境似禅机四布,或是远离烟火的世外,或是慧心寂照的空明,或是迷离恍惚的言外意味。仿佛隐居桃园的一缕阳光,以求解脱他们的心灵。二、传统的隐逸精神世界引导文人寄情于山水。自然山水的协调使隐逸文人纵情山水。从孔子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到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给仕途遭受挫折和磨难的文人找到了心灵归宿,提供了契合社会现状的生存方式,既能明哲保身又不与乱世同流合污。所以归隐的地点----幽山静水,不单是隐逸文人的栖身之所,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文人的启蒙思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天下,立志于读万卷书,方能行万里路。不论在朝在野,在文人骨子中的山水情结会终其一生。三、人格于自然山水中寄托,以期在山水中得到人格的完善释迦摩尼以“虚、静、淡、远、明”为核心的“空明心性”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核心。以阴柔为其表象,以内涵为其宗旨的人格追求,将成为最高尚的人格标志。于是就有文人畅怀山水,去寻求精神的自由释放,在山水中得到人格的升华。唐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极具辉煌的时期,由于当政穷奢极欲,于是许多的文人智士,便纷纷逃遁出来,去追求自己的更高的人生价值。比如诗人杜甫,立志报国家,曾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命运弄人,他这一生几起几落。这个伟大的诗人飘泊四方,浪迹天涯,忠心朝廷,忧心苍生,最后他只有用诗歌来传递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命运的深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文人往往是孤独的,文人的心灵更是孤独。孤独的心灵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外界的寄予,这个外界,对于文人来说,那就是大山大水。当文人智士将大山大水当做了知音,他们的人格就在自然山水中达到一种认同与共振,这就是人与山水的一种心心相印。面对巍峨的高山,会产生一种敬仰之情;面对涓涓的细流,会产生一种怜爱之情。大自然的雄伟、辽阔、绵柔逐渐成为一种人格标志,“崇高”“宽广”等也成为了一种人格的表述。四、张扬个性与现实的无法契合使文人在自然山水中释放有人说山静,水动;有人说山阳,水阴;有人说山高傲,水谦逊,总之山与水相互依偎,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在文人的眼里水有阴柔之美,而山则有了刚强之称,总之山与水都已拥有了灵魂,而它的灵魂亦是文人的灵魂,也正因为山水的包容,才使无数文人愿意亲近水,投入到大山的怀抱,将山水作为逃避现实、脱离尘俗的隐逸场所,将山水作为自己灵魂的知己,是山水消除了文人的厌世意识,是山水让文人有了异于“治国平天下”的另一种人生历程。正因为山水如此,才吸引了无数中国文人,才有了中国文学史上无数歌颂山水的诗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许文人就是山水的仙与龙,或许没有山水,就不会有仙与龙;或许没有仙与龙,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是山与水孕育了文人的情怀,是文人写活了山与水,山水与文人,自然与人类,水乳交融。山水情结,即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山水情结,即情意于诗、艺术于形。登高之外,无处不情思:雪后寻梅,霜前访于菊;望秋水,神飞扬,临秋风,思荡漾;山水情结,表现在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即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山水情结,让许多文人志士获得缤纷多彩的人生,也让中国拥有了一种令世界仰慕的不拘一格的文化精神。山水情结,是一种精神洗礼,在人们的精神世界被分割的支离破碎的现代社会,无疑蕴涵着特别的意义。山水情结,呼唤的是一种寄托和一种心灵的回归。它是我们文化寻根途中一泓精神的清泉。参考文献:[1]《魏晋南朝山水诗管窥》作者:许琰源(学术期刊):[2]《试析孔子的仕逸观》作者:谢静出处:《文学教育》2012-11[3]《孔子“天人合一”思想探论》作者:倪妮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06[4]《中国古代失意文人寻求精神寄托的方式》作者:高举学出处:《山花下半月》2011年2期

推荐访问:文人 中国 情结 山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