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19:12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透视另一种“北漂”:香港学生内地求学感受压力|香港北漂

发布时间:2019-05-13 06:37:09 浏览数:

  香港回归15年来,与内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香港学生作为两地交流中的新生军,将为未来两地交流增添新的活力。  目前,共有205所内地高校接受香港学生,内地高校招收香港学生累计达62312名,其中2011至2012学年,在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读的香港学生达到11155名,创历史新高。
  香港2009年9月开始实施高中及大学新学制改革,内地也在2011年8月便首次开展部分高校对香港学生免试招生,目前已通过报名资格审核的香港学生有4247人。
  香港学生到内地来求学,他们的生活、学习、感情、就业状况是什么样的?随着记者的笔端,让读者感受他们的另一种“北漂”生活,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
  [感悟自身]
  如同候鸟迁徙般的香港学生
  候鸟,每年都会历尽千辛万苦进行南北迁徙,这是一种生存的状态。香港学生就如同南来的候鸟,在北京学习和生活,无论在这里生活多久,香港始终是他们心中牵挂的地方。正如SHE《候鸟》歌词所唱:“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季节变迁,我含泪面向着北边。”
  现象一:负笈北上背后感悟
  香港学生来内地求学,好些人都是因缘际会。严欣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大四学生,香港文化会会长,作为首届香港赴内地就学的免试生,她觉得来北京求学是一件挺神奇的事。
  2008年,她跟家人第一次来北京,那时候,北京正要办奥运会,她觉得这座城市还挺好的,“后来感觉倒是挺神奇的,北京是我到过的旅游城市唯一感觉还行的城市,一年之后就过来读书,一待就是三年。”
  来内地求学的香港学生中,也有基于对自己的了解,体验与香港不同的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清华大学外语系大三学生何洁玲就是如此。
  何洁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来内地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大家知道在香港上大学的话,比较看重人际关系和课外发展,也就是比较注重成人的发展,但这种教育有优点也有缺点,因为忽略了做学术的根底,而内地的学术风格讲究严谨,我是那种做事比较认真的人,所以,我就选择过来了。”
  “香港学生会去思考,会去批判,这是我作为一个香港学生引以为豪的。”何洁玲说,“因为我拥有香港学生的优点,现在我又很谦虚到内地来求学,确实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在香港学生中,也有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而来内地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大三学生庞维邦就表示:“现在很多香港企业家在内地打拼,很多东西都能够适应,但就是人际关系比较难,因为他们来这里根底不足,几年的相识肯定比不上别人几十年的感情,因此,我就想早点过来求学,适应这边的环境,这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张小慧来说,到内地求学却是因为遇上“三三四”学制改革。据了解,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把原来“五二三”学制(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三年大学)改为“三三四”学制。
  张小慧说:“因为那时候终期考试和改制之后的‘三三四’学制冲突在一起,所以我考完会考后,就在思考我会选择哪条路,是选择在香港继续考试,还是到内地上学,但我更偏向于学中医,所以就选择了考内地大学。然而,后来又由于各种因素,没有选择中医,而是选择管理方面的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陈飞鹏在香港上完小学,初高中都是在深圳上的,而来北京上大学,则是出于自己喜欢冒险的个性所致。陈飞鹏对记者说:“如果去香港那边学习的话,不符合我这种比较喜欢冒险的性格,后来就选择北京上学了,毕竟这里还是首都。”
  在北京三年学习过程中,陈飞鹏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地教学风格严谨。陈飞鹏说:“在北京学习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事要非常严谨,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是这样的。这边做每件事情,都有一个系统的做法,按部就班,把细节做好。”
  谭倩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专业2012届硕士毕业生,刚刚参加完内地中医师职业资格考试,记者问她对考试是否有信心,她说没有底,但她本科时就回香港考取了香港中医师资格证,
  对于为什么到内地学中医,谭倩婷说:“中学的时候就决定学习中医,所以,分文理科时选择了理科。选择学中医,最主要的就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自由,西医需要各种仪器辅助治疗,而中医只要一根针和一双手就可以治疗,这样我可以不需要待在医院,就可以给人治病了。”
  现象二:内地求学压力很大
  香港学生在内地求学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便是学习压力非常大。相对内地重点高校中各省最优秀的学生,香港学生感到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因此,在这种环境中,迫使他们自觉去努力学习,与内地学生拉近距离。
  香港和内地学生在学习之间差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四学生叶思朗深有体会。在没有来内地求学时,他在香港同学中的成绩算是非常好的,但来到北京大学以后,才知道两者之间的差距确实非常大。
  叶思朗向记者表示:“来了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习其实是很烂的,压力是很大的,因为发现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是各个省前十名的,我在香港都不知道有没有排名。”
  叶思朗认为,内地学生有一部分是非常刻苦的,但也有一部分感觉都大学生活了,就放松了学习,男生忙着打游戏,女生忙着逛街,“但如果内地学生考试前一周紧张起来复习,最后考试出来的成绩,我们还是会很悲催的。”说完,他嘿嘿地笑起来。
  叶思朗也认为,“我们之间的答题思路是不一样的,在内地学生的潜意识中,就有一种既定的答题思路,而香港学生答题是一种发散思维,如果让内地学生去香港高中像我们一样用英语读题和答题,一开始也未必能适应。”
  何洁玲对于内地和香港学生之间差距,有另一种感受。何洁玲说:“在内地有一批人能学能玩,懂得跟人相处,但是也有一批人因为这个教育制度,只懂得跟书本玩游戏。”
  就此,何洁玲向记者举例说,在清华大学外语系有很多内地学生想出国留学,需要考GRE,但是他们为了考GRE,可以花十个月的时间学,不出寝室,不跟人交流。何洁玲表示,“我就在想,他们经过高考来到大学,其实可以通过大学抛弃高考时魔鬼式的考试方式,去学会跟人接触,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俗话说:“种田怕薅草,读书怕过考。”张小慧认为自己的学习压力还好,但对内地的考试似乎有所忌惮,认为对香港学生来说难度太大。
  张小慧说:“在人大学习,上课倒没什么问题,感觉这边的考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人大在国内也是比较高等的学府,一定会跟其他高校拉开一定的距离,因此,老师出题都比较偏向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凸显学生的才能和成绩,但是对我们香港学生来说,还是会有一定难度的。”
  张小慧还表示,“这与考试的方式也有关系,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考试方式,肯定有比较大的差别,内地考察方式更加偏向于笔试方面,香港则更加侧重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核。”
  现象三:处于漂与不漂之间
  “北漂”一族的辛酸,恐怕只有漂过的人才知晓。而对于香港学生来说,“北漂”生活相对单纯,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北漂”一族,那么,香港学生的“北漂”生活是怎样的呢?
  对此,严欣婷说:“挺有一种漂的感觉的,其实在北大读书,每个暑假都会到处去旅游,体会一下内地不同的地方。在北京读书的这三年,我可能到了十多个地方旅游,所以,不仅是有这种感觉,而且是感觉非常非常得漂。”
  与此感同身受的,还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四学生叶思朗,他表示:“虽然北京很熟悉,但不是家的感觉,只有回香港了,才会感觉回家了。寒暑假考试完后的最后一周,有时自己静静地躺在床上,你就会感觉‘哎,这不是我的家’,你就没有那种家的感觉,也不会觉得很舒服、很轻松。就是感觉心灵上有点空虚,虽然在北京朋友很多,但还是没有一种家的感觉,感觉很漂。”
  他还说,香港学生到内地求学,虽然人都差不多,都是黄皮肤,但是环境、制度等都不一样,唯一一样的就是都能看懂中文。“我第一次到北京来上学,跟同学和朋友道别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到国外留学一样感觉。现在三年过后,倒是没有什么感觉了,都习惯了。”
  对于“北漂”的感觉,香港学生的感受各有不同。张小慧表示:“因为我们都非常年轻吧,就有一种向外逃的感觉,不想在家里或附近的地方老是待下去,就想到一个新的地方去看不同的事物。但在这边也不会太恋家,也不会说思念到父母有种想哭的感觉,会打电话给对方问好,依然是比较正常的一种状态。”
  她还表示:“在学校的同学,可以说都是处于漂的状态,所以,在同样的状况之下,就会相互帮助,相互安慰,该学习的时候一起学习,该出去玩的时候出去玩,都会有陪伴的感觉,不会有工作时的那种孤独和强烈的漂的感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大四学生、香港学生协会负责人陈思瀚与此意见相同,他说:“我也没有感受到漂的感觉,虽然家不在这边,但从小都是非常独立,到过很多城市旅游,对家的感觉不是太强烈。就觉得我到了北京,在北京住下来也蛮好的,就是这种感觉。”
  谭倩婷作为80后女生,小时候就经常随着父母搬家,所以对于漂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谭倩婷说:“对于漂,我感觉还好。这个真是个人差异。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在—个固定的地方生活,我家—直在换地方,小学就我念过四间小学,所以,感觉我住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就像在北京,我住在北京的时候,我觉得北京就是我的家。”
  她认为:“我觉得漂是一种心态,觉得自己没有根,在这座城市里没有什么朋友,感觉到迷悯,但我觉得只要有个地方住,可以安顿下来就行了。”

推荐访问:香港 求学 透视 压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