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0:35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全球化”思潮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探究 逆全球化思潮

发布时间:2019-05-19 06:43:07 浏览数:

  摘要:“全球化”已经成为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性词汇,这种思潮将在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广泛交流而继续深入下去。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在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进行探究。认为当前形势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妥善处理好继承保护与改革创新、竞技化与民俗化两大尖锐矛盾。宏观上,民族传统体育应当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平等观念、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省机制、培育与时俱进的文化自强精神;在微观上则应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由内而外”的扩散式发展模式、开发体育旅游发展经济以实现族人回归、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稀有人才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群体认知作用。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传统体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031—05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说:“一种世界主义的态度不会坚持说所有的价值观都是等值的,世界主义者不是放弃使命的人,而是有能力明确表述使命性质的人。”在20世纪世界文明波澜壮阔的现实演进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却对上述观点极具颠覆色彩。作为东方优秀体育文明之一支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便是如此,它在西方工业文明与科技理性思潮的冲击下,失去了东方文明的炫耀光环,在其自身和谐、内敛以及不争的文化个性趋势下默不言语。这违背了“文化因差异而冲突,因冲突而交流,因交流而发展,因发展而保持个性,因保持个性张扬而多样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奥运争光计划”和“举国体制”双重效力下,却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延续的民族文化母体及其生存环境中的意义与功能。我们陷入了对如何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打造成“同一”竞技体育风格的思考中。
  本研究着眼于当前“全球化”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揭示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文化差异,寻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道,将对全面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顺利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全球化思潮的产生及根本价值
  1.1 全球化与体育全球化思潮 “全球化”是20世纪初期伴随着西方经济势力的普遍扩张衍生出来的一个流行词汇,它由最初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演变成为包括教育、卫生、文艺、体育、哲学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现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普遍思潮,这种思潮将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的广泛交流继续持续下去。“全球化”思潮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文化内在的社会交流,这一过程赋予了不同文化因子相异的类型,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冲突与融合中继续,并在不同国体之间产生影响。但是,“全球化”绝不等同于“国际化”,后者主要指“跨国家”,涉及到国家关系框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属于社会实质性关系,具有特定的规模,而实质上,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代表全球。不少学者撰文认为,“全球化”的内涵在于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传播与认同,包括文化内容的交流与文化受众的增加、文化理念的接受与文化创新的协调、文化形式的符号化与文化表现的多样化统一等。在此,我们更加倾向于文化的交融性、内容的延伸性、受众的扩大性,科学性与开放性促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和谐动态景观。体育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沧海一粟,却表现出了“全球化”思潮的所有特征,体育自身不仅代表国家形象,而且体育的发展更有助于国家形象的建设。过去以民族为单位的竞赛活动,逐渐被世界性的跨国界的体育组织网络整合起来,大幅度地避开了全球体育的规范架构,利用不同国家地域体育资源的差异,加之现代传播技术,形成了以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为支柱的全球性体育赛事。于是乎,具有不同民族背景的体育项目纷纷涌入竞技体育的大家庭,体育项目之间通过碰撞、摩擦、冲突,进而融合,这是一种历史的趋势,很难人为地改变这样的现实,而只能“顺势而为”。体育“全球化”作为体育发展共同思潮与趋势,以全球体育一体化为载体,跨越民族、地域、性别等文化的差异,不断挑战旧的体育组织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体育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
  1.2 民族传统体育全球化思潮的根本价值 “全球化”思潮的重要价值在于两点,一是为各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可共享的资源环境,二是在必要压力之下激发各民族传统文化崛起的斗志和动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全球化”思潮一方面表现为“西学东渐”的机遇,另一方又不得不面对“东学西渐”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处在新的分化与整合之中,在“全球化”进程中,必定要改变它过去的模样,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采取哪种态度对全球化思潮下的变革过程及其结果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冲突,是全球化思潮的一个必然结果,使得不同国家、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同一空间中生存,原生态的传统体育文化与重叠、交织着更多体育传播而来的异质性元素的现代体育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乃至断裂。这种“文化离散现象”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抛向了充满竞争的体育世界。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无时不刻被拥有强势地位的西方体育文化层层包围,这就使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全球范围的文化重构与认同问题,在这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思潮震荡中,具有五千年文化背景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必将成为体育强国崛起的一个闪光点,激发其冲破文化壁垒,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
  2 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母体差异
  2.1 整体性与个体性
  在诸多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普遍认为“整体性”与“个体性”是二者之间最为显著的文化差异,事实也确是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整体的价值和意义要靠个体来实现,个体价值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够实现,如古代宫廷中举行的围猎活动、蹴鞠等。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个体英雄”往往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主角,马克.吐温、列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对个体人物的描述更是不惜笔墨。在体育领域,不少爱好体育的人也许知道NBA中星光闪耀的乔丹、科比、詹姆斯,曾经独步拳坛的泰森、霍利菲尔德,曾经上演“上帝之手”的马拉多纳,却未必清楚他们曾经效力的团队。这是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第一重大差异。   2.2 静怡态与躁动态 中国传统文化滋生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之中,母亲河“黄河”常年冲刷形成了松软、肥沃的平原地带。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使其形成了安然恬静的生活样式,太极拳是传统体育静态文化的代表,‘缓慢、轻柔、中正、内直’的运动特点是对“动中取静”人文思想的行为诠释,‘连绵不断、势势相连’是习练者意识指向的自然流动。而西方体育文化由于受到广阔无边的海洋环境以及气候恶劣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西方民族群体文化的躁动特征。从NBA比赛、足球比赛、橄榄球、拳击赛等各种赛事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当队员完成一次扣篮、射入一球、打出漂亮的组合拳时,“尖叫、狂吼、空翻、舞蹈”成了西方躁动文明的最佳体现。
  2.3 中和性与偏执性 《论语.中庸》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种中和思想一直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主流。我国西周时期的“射乐”大礼中,要求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相比之下,西方体育文化中的“偏执”色彩就略显突出。据美国体育心理医生戈理曼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16-35岁之间的198名世界级运动员中,问他们愿不愿意服用一种假想的兴奋剂,这种兴奋剂能使他们在5年内有超凡表现,但是三年后他们可能死于这种兴奋剂。结果,52%的运动员回答:“愿意!”后来,戈理曼又对200名运动员作了类似调查。结果,近一半运动员回答:“愿意!”尽管这已经演变成竞技体育中一个较为普遍的“异化”现象,但这种偏执的心理追求却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难觅踪迹。
  2.4 顺从性与抗争性 中国传统思想强化了中国人的顺从意识,“敬天、敬地、敬德”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武术本是一个极具杀戮性的运动项目,但当人们能够有效躲避飞禽猛兽的攻击的时候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进而寻求“止戈为武、心静如水、宁静致远”的高尚人格修为。而西方民族体育项目,由于贫瘠的土地和广阔的海洋环境,使其充满了浓厚的“力量、速度、爆发”的气息,彰显着极度的动荡和不安,“抗争性、超越性”成为西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奥运会提出的“更高、更快、更强”发展理念也是西方各民族与人类自身体能极限较量抗争的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超越精神的延伸和扩展。
  3 全球化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应当处理好的两大关系
  3.1 继承保护与改革创新 现今,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如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竞技化难美技术追求的驱使下,再也不能发现武术拳拳到肉、脚脚穿心的真实感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巍巍可及正是国人担心的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创造武术”热潮也因脱离武术的本质太远而夭折,一些民间老拳师扼腕叹息,捶胸顿足,但最终也因得不到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而“随花飘落去”。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这样残酷的发展现实下,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保护以及成为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如每4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尽管是全国性的运动会,观众少之又少是不争的事实,但以文艺表演为主的开、闭幕式除外,各省、市民运会概莫如此。”民族传统体育正在世界体育文化大潮中逐渐失去话语权,正如民间文艺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一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可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保护刻不容缓,同时要统筹好传统与现代、改革与创新的关系,只有科学的继承保护与改革创新,才能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文化中拥有主动权。
  3.2 竞技化与民俗化 民俗化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有着血脉相连的紧密情感,面对西方竞技体育的大踏步前来,任何有损民俗文化特征的事物都不可避免的让人们产生“灞桥折柳”般的难舍之情。这种两难选择也是深刻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隐性因素。西方的现代竞技与中国的古代民族体育之间如何协调,是个两难的抉择问题,若一味追求竞技体育价值而丧失民族特色将会造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另类悲哀,同样,如果闭门造车看不清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又将成为另一种极端。事实也证明了彼此矛盾的尖锐性,纵观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那些成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并非是因为他的竞技性有多强,只是因为具有文化内涵而受到追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革应当把握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有区别与竞技体育,它所具有的民族性、娱乐性、历史性、特殊性和普适性等文化特征才是支撑其发展的本质特征。若失去了这些本色的民族文化与信仰,被现代竞技体育同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道将会迷失方向。
  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分析
  4.1 宏观策略
  4.1.1 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平等观念 自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与西方竞技体育之间开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不平等交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内部矛盾推动机制遭到破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开始走入一个极端痛苦的文化发展图景之中,极不情愿地走进了一个西方文化单向度的传播模式之中。”大量关于“民族化”、“本土化”、“西方化”“全球化”的学术争论也充分表露出实现文化“平等交往”的内心渴望。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管是迫于拯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感,还是为世界体育做出应有贡献的急切心态,两种体育文化体系之间并无优劣高低之分,我们必须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往”,这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发展问题。民族的振兴绝不能以丧失民族特色为代价。“在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开放、多元化的世界,必须在各民族的文化对话中相互尊重。”
  4.1.2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省机制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便是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在中国大陆繁衍生长起来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经历了百年的“文化自卑”。“受到此种历史境遇的影响,国有的国家信仰贬值,国民普遍的精神状态就是民族自卑感激增,对外界的反感和对自身的怀疑迫使国人获得了挑战一切价值规限的原始欲望。”这种境遇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洪音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而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尽快清醒过来。应对文化自戕行为,必须依靠完善的“文化自省”机制。纵观当前形势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如鼓舞、铃铛舞、霸王鞭等多种民族体育项目正逐渐退出实践历史的舞台;即使学校里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因处于“大体育”环境中而羞于谈论自己民族的体育项目;数量极少的民族院校成了寻觅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的唯一去处;昔日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中国武术也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销声匿迹。所以,唯有适时建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自省机制才可扭转这一悲剧的继续发展。   4.1.3 培育与时俱进的文化自强精神 吴良镛教授曾经指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如何丧失了内在活力,缺乏自强意识,没有自己继承和保护,在文化交融中就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丧失竞争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内涵正在被逐步同化,面临世界体育文化的竞争,单纯的外壳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若要实现“文化自强”,就必须定位自身的文化特征。脱离文化的体育犹如无根之木,无水之源,民族传统体育的灵魂在于其文化特性,文化特性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必须要强调其民俗、休闲、娱乐、教育和健身等价值,而不能仅仅陷入在“体育”的牢笼之中,这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微观策略
  4.2.1 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由内而外”的扩散式发展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衍生息的实然面貌,是建立其原生态基础之上的,“由内而外”的扩散发展才是它应时代之需改革创新的根本途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一刀切、一股脑”式发展方针不适合个性多样、族类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应当采取“自下而上、先扩散后集中、先扶持后监管”的方式寻求发展,通过举办少数民族内部各种传统体育竞赛,以体现本民族历史、习俗、器具、生活方式、艺术文化特色为主要目的,形成规律,吸引异族人和外来人的参与兴趣。藉此方式将本民族的族系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形成地域族群、省市、国家族群之间百花齐放的文化竞争态势,也只有这样,整个民族体育事业才能够最终形成“以点带面、交叉纵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体育大发展景象。
  4.2.2 开发体育旅游发展当地经济以实现族人回归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员保障是少数民族体育得以延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资源,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体育旅游项目的完善不仅能够扩大以上资源的社会相应,还对民族传统体育起到实际的刺激和推动作用。然而,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对社会外部环境的涉猎尝鲜和经济利益诱惑导致的人员流失。因此,必须通过适当开发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方式予以改变。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的本能心态是实现体育旅游的社会保障。这样既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足量的就业岗位,还能够让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充满信心,使之更加自豪、热情的投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浪潮之中,最大程度上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影响。
  4.2.3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稀有人才的保护力度人是一切文化创造与传承的主宰,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来说格外应当加强对稀有人才的保护力度。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中可以看出,“外国人比中国人重视,外地人比当地人重视”,但归结起来还是对健在现存的人的保护和重视问题。四川“羌笛”民间艺术的抢救存留证明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活态”资源——人的保护的迫切性。“今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承受多方面的冲击,也正在面临流失……靠口传记忆傩戏的老人们正在讨论明年谁来出演?”尽管每年都有不少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武术,但彼此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只能学会几个动作、停留在武术文本上的梳理,而缺乏对中华民族民俗传统文化魅力的细微认知。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仍不能从根本上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活态资源——人的保护。因此,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关键是对体育人的保护。
  4.2.4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群体认知作用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经历的是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一统天下”的发展格局,尽管中小学生在接受着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熏染,但没能充分利用学校这一特殊教育阵地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扩大化。尤其在高等体育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缺少展现民族体育魅力的舞台和机会。因此,在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当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引入课堂,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继承,也满足了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形成了少数民族体育与“大体育”文化之问的良性互动,还从根本上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全球化”与体育全球化思潮是体育发展的必然,当前形势下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继承保护与改革创新、竞技化与民俗化两大尖锐矛盾。2)“全球化”思潮的根本价值在于: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压力的同时,也迫使它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中崛起。3)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在内表现为“中和与偏执”、“整体与个体”和“顺从与抗争”的不同;在外表现为“静怡态与躁动”的运动表象,全球化思潮下,统筹两大关系,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趋势所在。4)“全球化”思潮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宏观策略的制定应在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平等观念、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省机制、培育与时俱进文化自强精神的基础上进行。5)在微观上则应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由内而外”的扩散式发展模式、开发体育旅游发展经济以实现族人回归、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稀有人才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群体认知作用。
  5.2 建议 1)将被动依附转为取长补短。文化的存在,只有差别,没有优劣之分,西方竞技体育具有东方民族体育所没有的成分,同样,东方民族传统体育也不可能囊括西方竞技体育的元素,这是两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前提。将西方体育中一些优秀的文化内容融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问题,必将是其发展的可行之道。2)文化开放与原生态保留共生。费孝通先生晚年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寄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意思是说,我们应当承认世界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先着重发展各自文化当中漂亮、好的东西,然后才能够与其它民族文化同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实现自身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下,能够真正做到烘托他人文化中的精华成分,进而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状态,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应该意识到的重要方面。3)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出路。体育项目的一元化发展弊端日益显露,全球化思潮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中国民族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不仅表现在表现形式方面,而且还应该包含健身、娱乐、竞赛、旅游等其他功能的开发。

推荐访问:思潮 中华 探究 全球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