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17:49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工业机器人公司排名【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酝酿巨大机会】

发布时间:2019-05-20 06:51:56 浏览数:

摘要: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有巨大上升空间,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变化为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带来大机会。但是,我国机器人单体及其部件受制于外资,工业机器人企业依赖于集成商模式。期待我国机器人产业链配套的完善,最终实现机器人单体的规模化进口替代。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产业经济 进口替代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工业机器人主要的下游行业是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气、金属加工及机械行业。一、全球市场工业机器人自上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和德国起步。全球工业机器人存量在1973年为三千台,而2011年已达到115万台。日本起步最早,其存量曾在1997年达到41万台,近年来存量保持在30万台左右。德国和美国的存量保持在在15万台左右。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起步于2000年前后,机器人存量在2011年达到7.4万台。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2.2万台,占到全球销量的14%,市场地位愈加重要。二、行业驱动力量金融危机对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有较大的扰动。但是2010年全球销量实现了100%的反弹。危机后的迅速恢复,昭示着机器人在全球加快普及的大趋势。机器人不仅可以从事人类不方便从事的特殊工种,而且在一般工种上更能保持产出和质量的稳定性。工业机器人在许多领域都能协助或者代替人类,并创造出更有技术含量的岗位,提高工作效率。(一)人口结构变化15~64岁的人口是构成一国劳动力的主要部分。上世纪70至80年代,日德美等发达国家的该年龄段人口比重相继接近极限(65~70%),这意味着战后婴儿潮的人口红利逐步耗尽。这一历史背景促进了发达国家对机器人的研发。作为主导者,日德于70年代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197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存量仅为3000台,十年之后达到了6.6万台。(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经济学认为,一国人均GDP达4~6千美元通常意味着工业化中期,许多关键性的转变常在这个阶段发生。1987年,韩国人均GDP达到5千美元,15~64岁人口比重接近临界。进入90年代后,工业增加值占韩国GDP的比重逐步下降,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出现较大下滑。然而,1992至1995年却是韩国工业机器人普及最快的阶段。这一时期,韩国机器人存量年均增长45%,销量年均增长50%。事实上,经济结构转型给工业机器人带来了两点机遇:对低成本劳动力不足的弥补和对制造技术的升级。韩国和其他国际经验表明: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工业机器人加大对存量劳动力的替代,并创造出新的、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最终,这将提高一国的生产效率,支持经济结构的成功调整。三、经济性逐步体现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为3万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4%左右。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我国已是明显趋势。据IFR的统计,工业机器人单体的价格保持在30万元左右,寿命期约为12年。根据测算,如果我国制造业工资保持14%的增长,那么到2015年,用工业机器人替代劳动力将节省31%的成本。2014至2016年,工业机器人的经济性将在中国得到普遍体现。四、市场空间巨大我们可用机器人密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机器人普及度,即:某行业的机器人密度=行业中机器人的保有量/每万名从业人员。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水平越高,汽车产量越高,工业机器人密度就越高。2011年,日本每万名汽车工人拥有1584台机器人,而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拥有339台。2011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已达1800多万辆,但汽车业机器人密度仅为141台/万人,制造业密度约为20台/万人。五、国内商业模式工业机器人单体是指由机械构件、伺服系统、减速机和控制系统构成的机器人本身。该单体需要配备其他周边设备才能够工作,即形成机器人成套系统。单体商:主流的机器人制造商包括Fanuc 、ABB、Kuka、安川等等。外资在中国机器人单体市场占绝对主导。Fanuc去年在中国的销量约3400台,占据20%以上的市场份额。集成商:客户(如汽车厂)通常与集成商签订合同,并指定所需要的机器人和其他设备型号。集成商将通过代理商,或者直接向单体商采购机器人单体,并配齐周边设备,最终形成机器人系统。(一)核心部件依靠外购,国产单体不具竞争力中国从1990年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和机械本体实现了国产化。然而,至今我国尚未实现单体的规模化生产。国内企业不具备生产核心部件的能力,机器人伺服系统和减速机只能依靠外购。(二)依靠低人力成本,国内企业靠集成赚钱国内集成商在参与成套系统竞标时,报价通常是外资的七五折,仍有少量利润。首先,机器人系统包括大量的的周边配套设备,如夹具和焊枪等。国内这类产品的配套完整,国内集成商就可以在这方面压低成本。其次,国内集成商工程师团队的人力成本较国外低很多,且有本土化优势。因此,国内整车厂九成以上都通过国内集成商来执行项目。但是,集成商门槛并不高,国内工业机器人集成商接近千家。事实上,一个中小集成项目通常只需3至5人的团队,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六、期待国内核心部件的突破工业机器人集成商在产业链中处于上游成本刚性、内部竞争激烈、下游客户强势的环节。集成商的渠道和品牌优势都不明显,竞争地位不太理想。201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38%,世界主流机器人公司的相关业务增速都保持在这个水平。但是,国内代表企业——新松机器人——的工业机器人业务收入增速却仅为10%。面对巨大的国内市场机遇,期待国内产业链上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一旦突破,国内集成商的价格优势将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技术可靠的单体规模化生产将成为可能,行业才能实现规模化的进口替代,获得良性增长。

推荐访问:中国 机器人 酝酿 机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