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0:04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在贵阳市跃进中学的难忘岁月】蹉跎了岁月蹉跎了自我

发布时间:2019-05-23 06:51:03 浏览数:

  一枚长方形的“贵阳市跃进中学”校徽,我们时时别在胸前,走在石板街上或回到家乡都有一种自豪感,仿佛在说:你看,我是中学生了。那时在文化贫困的农村,能上中学的人很少,一个乡不过十几人,而且往年是没有的。
  1961年6月,我刚读完初一,正值困难时期。可能是国家教育经费困难,有关部门决定农村中学撤销,除极少居民户口的学生转学就读外,凡是农村来的学生一律回乡务农。因此,许多十四五岁的农村青少年只好中断了读书求学梦,悻悻地回到家乡务农。转眼50多年过去了,许多事情都在淡忘,但那个特殊年代的那些往事却在脑海中却越来越清晰。我想,了解那个特殊年代的艰难,也许会更加珍惜现在。
  招生办学
  贵阳市跃进中学是1958年在花溪区石板镇隆昌坡建立的一所普通中学。当时,全国正开展“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运动”,故将学校定名为“跃进中学”,当年秋季招生92人。当时各行各业都在大跃进,教育也要“大跃进”,于是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各地小学将一些解放后才有机会入学、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没有读过六年级的四、五年级学生提前毕业升入中学,有的进农中或职中。因此,跃进中学这届学生因学习跟不上或家庭困难自动退学的不少,到初三时只剩48人。学校是利用隆昌坡寨中一座叫“三教寺”的庙宇和借用几间民房办起的,1959年秋季又招生一个班40多人,1960年招生两个班100余人(有的也是提前毕业的小学生),教师十几人。我是1960年秋进校的,学的课程有语文、代数、英语、物理、地理、历史、美术、音乐等。记得入学后学校发给一枚长方形的“贵阳市跃进中学”校徽,我们时时别在胸前,走在石板街上或回到家乡都有一种自豪感,仿佛在说:你看,我是中学生了。那时在文化贫困的农村,能上中学的人很少,一个乡不过十几人,而且往年是没有的。
  中学生活
  考入跃进中学,国家对中学生很照顾,男生月定量31斤,女生29斤,学校规定男女学生一样都吃30斤,每天1斤,早餐4两米稀饭(十六两制),中晚餐各6两米干饭。食堂工人清早5点起床,按学生人数定量熬制稀饭。7点钟早餐,食堂用能盛一斤左右的搪瓷缸,每人一缸稀饭打给学生。有时学生到食堂而食堂还未开始打饭时,100多名学生将手里的瓷缸或瓷钵敲得叮当响,就像一场闹剧一样嘈杂,让人啼笑皆非。有时稀饭煮得很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高声喧哗,有的说这个稀饭太干(稠)、有的说太硬了,要用铁钻打,有的说要用钢钎撬,挖苦以示抗议食堂有人克扣粮食,事实上校方确实发现过几次有工人下米不足定量,偷回家的情况。第二天早餐,稀饭就要稠得多。中晚餐,学校食堂也同农村食堂一样每人每餐都一罐6两米蒸的土陶罐罐饭。菜不是南瓜就是萝卜、白菜,每人每月只供应半斤菜油,菜里除了加点辣椒放点盐,只能看到少许油星子。除了毕业离开学校的那次会餐外,整个学生生活真是三年不知肉滋味。我那时年幼,食量不算大,虽然不能每餐吃饱,常常感到饥饿,但比在家里时吃糠拌饭强多了。
  秋收劳动
  进校读书一个月,大约是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全校师生背上背包步行十几公里到湖潮、杨梅、玉贡、两寨帮助秋收。年龄较大的同学分一组参加割谷打谷,年龄较小的和一些女同学一组到地里扯黄豆。黄豆豆角尖非常锥手,没有防护手套,有些同学手被锥浸血了,用手帕包手。我从小除了读书,回家都要劳动,放牛、割草等许多农活都会干,我在班上是年龄最小的(13岁),但扯的黄豆比谁都多,多次获得班上表扬。10天的劳动结束回校不久,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学生小秋收,学校带我们到康寨等地山上采摘青杠籽、红籽、油茶籽,3天时间同学们你追我赶采集回来放在院里,约几千斤。据说油茶籽可以榨食用油,青杠籽可以酿酒,红籽可以做副食,但这些东西最后弄到哪里,我们学生就不得而知了。
  扒车
  我们在跃进中学读时,每逢星期六中午都要放假回家,星期天返校。那时石板到久安还没有公路,每次回家都要步行20公里山路,往返就是40多公里,吃不饱,营养差,小小年龄走这么长的路,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不久,我们发现离校1公里多的龙治煤矿每天都有运煤车过隆昌经石板、合朋到贵阳。我们返校时走到石板正好桥边有段公路是上坡,货车爬坡很慢,我们看过电影铁道游击队,也学那些英雄们扒车。煤车车箱下有个备胎,离地不过40-50厘米,先用手扒在车厢板上,脚正好踩在备胎上,一辆车可扒三四人,而且驾驶员从反光镜里看不到。从石板到隆昌学校四五公里路,10多分钟就走了。到学校时正好也是上坡,车速慢,先让脚着地,向前跑两步再放手下车,就不会被汽车惯性摔倒。我们那时虽然年幼,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也有仔细观察分析研究事物的智慧,因此,没有哪个同学摔倒过。以至后来,不管是上坡还是平路都可以扒车上下,每次回家往返那段路就不用步行了。
  看电影
  20世纪60年代初的农村既没有广播也没有电视,看电影是非常新奇的。跃进中学办在农村,一年里学校不过放两三次电影,而学校周围的龙治煤矿、菜冲煤矿、石板火车站、石板街上一些单位常常放露天电影。这些地方距学校近的有两三公里,远的有五六公里,但只要有电影看,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徒步去,有时看完电影步行回到学校都是凌晨两点钟了。
  1961年6月的一天,全校师生集中开大会。学校宣布:根据上级决定撤销跃进中学,农村很需要有文化的人,同学们要回家乡去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很光荣的。大家听后非常惆怅。会后,初三班学校发给每个学生毕业证书,初二、初一班发给肄业证书。接着是聚餐,当然这餐饭是随便吃的,菜里还有些猪肉,是我们进校以来最好的一餐。聚餐后看电影,教育主管部门可能是考虑到这批农村学生很快将分散各地,趁此多给一点鼓励教育,因此请来花溪电影公司当晚连续放5部电影,记得有《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永不消失的电波》等等,每部影片放两小时左右。我那时年少,瞌睡多,前几部看得津津有味,后面就睡着了,醒来时电影放完了,天也快亮了。这是我一生中一次看电影片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最难忘的一次。
  离校后
  我们这批农村来的中学生回家乡务农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64年后,不少人考入学校深造,不少人参加社会工作,有的当兵、有的进工厂、有的当教师,后来有的是工程师、农技师,有的是县乡村领导干部。最出类拔萃的是初一班的罗大林同学,从当教师、乡党委书记到后来任贵阳市副市长、副书记。我们那批人都为国家的建设作过贡献,现在都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那段艰苦却难忘的学生生活为我们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为之庆幸和自豪的是,虽然极其艰难,但我们走过来了。
  (作者原单位为花溪区麦坪乡政府)

推荐访问:贵阳市 跃进 难忘 岁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