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20:30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的使用策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发布时间:2019-06-02 06:37:37 浏览数:

  经典阅读是一种文化过程体验,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一,让中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中国文化经典,这对学生品味文化经典的永恒价值、提升文化素质以及为他们将来进一步阅读经典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效力,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更要注意灵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得益彰之“必修”与“选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上,理论层面的要求很明晰,但不少学校在实施中,开设的选修课则属徒有其表。最终学生手中拿到的是固定的课本,同一班级的学生依然坐在同一教室与同一位教师共同完成选修课的学习。因此,在选修权已由教育行政部门越俎代庖、学习材料相对统一的情况下,作为课程执行者的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三尺讲台前尽可能地为学生找到一些选择权,[1]教师就要用心考虑如何体现选修课的特点,如何体现出与必修课的不同,如何在选修课程中回应必修,做到融会贯通。
  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选修是对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比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一文可与必修1中《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教授中既要体现出关联,又要体现出不同。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根据课标中对必修课程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考虑到此篇文章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讲授时教师会介绍《左传》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而针对选修课文《晋灵公不君》,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及学习起点,将学习内容的选择确定权交给学生,因此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阅读积累确定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在整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比如有的同学把学习重点界定为把握《左传》的精神特点,获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智慧;有的同学把重点界定为分析人物形象,在精美文笔中获得艺术享受;有的同学把《晋灵公不君》和课本中《直书》做参照阅读,体会史家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实录”精神。
  选修教材中的有些篇目与必修教材中的课文是有一定关联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二者勾连起来,互相印证,互为补充,以达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目的。[2]“儒道互补”这一专题的部分篇章,可以与学生晨读诵读的《论语》中部分语段、必修3中庄子《逍遥游》进行比照阅读。在教授《论语十则》时,引导学生联系以前读过的内容,把意义相关的语录放在一起,比如关于学习、关于志向、关于仁等,就某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在教授《老子五章》时,回顾《逍遥游》中庄子道家思想的体现,进一步在学习中深化对道家老庄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思考意识、把握辩证思想,启发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安排教学时,不以一篇文章作为讲解点,而是以一个单元或一个类别为讲解点,这就充分发挥了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的作用,使得学生对必修已学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概括性认识和学习能力的升华,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单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上。
  二、不可或缺之“选修”与“高考”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是一个庞大的结构,互通互融,难以割裂,必修、选修归根到底都是在“语文”的范畴之内,都是培养语文素养,都是与高考内容有关联的。事实上,选修模块的知识与能力不仅体现在选考板块,也同样渗透在必考板块,不过呈现方式有显性与隐性之别。[3]如今,家长、教师、学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在学习中不可能完全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控制。因此,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上,我们不但要坚持新课程理念,坚持教学规律,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不能完全没有高考的功利因素,实践中适当针对高考,也未为不可。
  高考中的选考题主要体现在“鉴赏评价”、“探究”等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上,尤其是探究题作为新的题型,必将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考试题型,它使选考题具有鲜活的色彩。探究题作为阅读能力要求的最高层级,也对应了选修模块的模块属性。在选修模块的教学和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发展性素养的培养上,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及探究的能力,同时也可关注高考试题,注重鉴赏和探究能力的训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与新课程高考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宁夏、海南高考题中文言文阅读,常涉及史传类文章。教材中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的内容在教学中可考虑相关内容的强化。如,《晋灵公不君》中引导学生熟悉《左传》的文学笔法,在人物形象和叙事特点方面多加注意,向高考文言语段迁移。“家国天下”中学生会接触《贞观政要》,这是一部被誉为“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的史书,通过《求谏》一文,学生会了解唐朝时的民族政策、文化等,了解贞观风貌,这对辅助课外文言阅读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的学习重点是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精髓,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王国维对“境界”的阐述,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认识,对于学生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情感都有很好的启发。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指导学生从《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引用的诗词中选出一二首自己认为最有境界的作品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能对王国维的诗歌理论加以运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动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把握诗歌鉴赏题。
  对该选修模块知识有要求和呈现的,在2010年江苏省高考试题中附加题部分,有这样一道题,“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通常指哪四类?答案为经、史、子、集。而在教材中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即涉及了此方面的知识。可见,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在讲授中应该要求学生掌握并加以记忆。
  三、灵活机动之“单元”与“单元”
  在我国,语文教材组织从选文的单篇排列,到将选文组合成若干单元,再由单元组成教材,是母语教材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它的呈现方式和编辑设计都体现了教材编者的良好愿望和理想追求,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从以关注学习者的发展为核心出发,从最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 精读单元:考虑到选修课课程目标设定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继承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确定几个单元的内容做深度解读,它们是“儒道互补”单元、“修齐治平”单元、“人文心声”单元。如,《人间词话》是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学习时可联系中国古代诗歌,带动学生精读、精思。
  2. 略读单元:教材中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第九单元“经世致用”均属于学术理论内容,或讲读书立人,或谈学术思潮,学生简单了解即可,同时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无需深究。对于第八单元“科学之光”则可采取删减篇章的做法,因为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不能在语文课上普及,应该在有限的学时中把精力投入到人文教育上去。
  3. 整合单元:进行单元整合就是依据主题、艺术手法或其他标准对教材的某一专题进行调序、删减或补充,以重新组元,既可以是同类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阅读赏析,也可以打破原来的单元或专题界限,通过调整顺序,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4]在学习第二单元“儒道互补”时可与第四单元的“修齐治平”、与第五单元的“佛理禅趣”结合,由此集中诠释和区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儒、道、佛三种思想,并进行儒道两家的“义利之辨”。《论语》和《大学》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在单元重组之后,重点将更加突出,内容将更加丰盈,单元的组合实际上是思想的重新组合,若运用得当,必将有助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强化。不但单元之间内容可以进行调整和整合,对于一篇教材,也可以在必要时采取此种做法,如《人间词话》十则就可以按照“境界说”的论述逻辑顺序展开,讲授时可以调整这十则的顺序,以使解读环环相扣。
  此外,教材每一单元中的“相关读物”、“大视野”、“阅读指南”等几个板块的内容,也可灵活处理。可以通过课堂师生研讨、课后学生做批注式阅读、做自主预习等方式来完成。比如第二单元大视野中的《论中国文化》一文、第七单元中《人生的境界》一文都可以让学生做批注阅读,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对现实的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相关读物中,《六则》、《童心说》、《红楼梦评论》可作为重点补充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堂中做深入研读探究。
  走进新课程,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会有相应的思考和探究。在讲授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本教材时,经验与反思都将成为有价值的东西。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对教材有了充分地认识和灵活地把握,才能在教学中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才能使学生在经典研读中真正实现优美人格的塑造。
  注释:
  [1]张秋玲.浅析设计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的差异[J].语文建设,2009,12.
  [2]王永祝.把握教材特点 优化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0.
  [3]苏盛葵.语文选修模块与高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2.
  [4]赵清林.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策略[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0,9.

推荐访问:研读 中国文化 策略 教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