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3:35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体系构建] 完善的突发事件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19-06-03 06:50:22 浏览数:

  【摘 要】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威胁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的产生可能来自于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如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可能来自于人为因素,如战争、车祸、火灾、矿难、食物中毒;也可能来自公共卫生方面的传染性疾病,如非典、禽流感、甲型HINI。这些事件对社会的正常秩序以及人们安宁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冲击甚至是危害。公众生活如此,那么作为国家未来人才储备力量的高校学子,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安全挑战?高等学校如何应对,才能在危机发生时挽救生命,远离伤害,将财产损失最小化?本文基于管理学的视角,为您一 一解读。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成因 管理系统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在高校内(外)部骤然发生,威胁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和科研秩序,严重时可能会危及整个社会利益的,要求有关部门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立刻采取应对措施的紧急事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所面临的学生突发事件诱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自然方面
  地震、台风、沙暴、洪水、泥石流、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如:2007年8月19日上午,受超强台风“圣帕”影响,福州普降暴雨,福州大学城内一半以上区域被淹,千余名学生被困在断水、断电、断粮的宿舍楼内就属此类。
  (二)社会方面
  1. 国际环境的影响
  放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因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连绵不断,局部战争、区域冲突、恐怖袭击时有发生,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加之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敏感时期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热点问题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向高校学生进行煽动,制造不稳定因素。
  2. 转型期社会发展矛盾凸显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轨、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的更新,社会内部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开始逐步显现,人们生活中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党内个别分子以权谋私、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腐败、失业人数增加等社会问题往往成为激发事件的隐患。
  3. 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的影响
  随着高校管理方式的社会化,校园与社会相互渗透,学校周边的饮食业、旅店业、娱乐性经营活动,容易发生食品中毒和疾病传染等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突发事件,另外大量成分复杂的社会青年与高校学生频繁接触,他们同属于易冲动型社会群体,相互间容易发生冲突。此外,高校周边众多的饮酒场所容易引发打架群殴等暴力事件;交通混乱,车辆乱停乱放及非法营运现象造成学校周边道路拥挤,人员复杂,安全隐患大。
  4. 互联网的影响
  高校个人电脑普及率较高,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也较深。个别学生缺乏自制力,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极易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泥潭,其正常的人际交往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产生道德冷淡和情感疏远,也可能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加之我国网络信息过滤技术和过滤机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生通过网络玩暴力游戏、浏览黄色网站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学校方面
  学校快速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大学生就业问题、贫困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校园建设问题等已成为当前影响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能否确保学校长期稳定,对学校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考验。
  1. 学校发展过快,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跟不上
  近年来高校扩招及教育产业化带来了软硬件设施不到位,教育管理滞后问题。首先是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扩招学生拥有良好教育环境和设施的要求,许多高校的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如教学用地、图书资料、宿舍、体育设备等)的比例达不到国家的办学标准。其次是管理水平达不到发展要求,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学生工作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队伍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扩招后校本部、分校间的异地管理体制差异造成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治安管理问题增多。
  2. 教育质量不佳,思想教育不到位
  大学生学业压力骤减,学习积极性低,上课缺勤、睡觉、听音乐、看闲书、玩游戏;课下不预习、不复习,考试临时抱佛脚。实习实践教学“放水”,学生也乐于蒙混“盖章”过关。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招生功利心理、短期行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重专业,轻政治;重纪律,轻道德”的现象在高校中较为普遍。“二进”只做到了进教材、进课堂,而未真正做到进大学生的头脑,他们对最基本的政治常识掌握不牢固,更不能用政治的观点去分析今后将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高校管理人员尤其是辅导员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
  3. 学生管理工作不规范,日常管理松散
  部分学校在办学、招生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不严谨的广告宣传,甚至不切实际的承诺会带来不稳定的隐患;部分学校为严格考风考纪,对考试作弊者给予取消考试成绩的处分,对多次考试作弊者给予“记过”直至“勒令退学”的处分本来是一项有力的管理措施,却潜在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部分高校领导将教学科研视为工作重心,对学校安全管理不够重视;作为学校第一道防线的校门把守不严,放任各种人员自由出入,从而给某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学生宿舍使用违禁电器、留宿外来人员的现象非常普遍,存在安全隐患,还有留宿异性朋友造成的道德隐患问题,以及部分大学生在校外租房情况突出的问题存在引发学生和家长上诉的治安隐患;由于互联网和高校校园网具有信息面广、传播快和点击率高的特点,极可能被社会人员所利用,作为串联煽动和建立组织的工具,而个别高校对校园网疏于管理,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4. 应急处置机制缺失
  彻底消除突发事件是不可能的,但事前可以做好预防工作,事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力减少损失。但高校管理者重处理轻管理,往往在等到事件突发后,才去寻求解决之道。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应急处理系统,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缺乏必要的物资储备,即使是制定了应急预案,也只是在如何报警、打什么电话等低层次水平上,几乎没有操作性。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同校不同区,同区不同校”的大学城现象,需要居住在同一地域的不同高校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应对高校生活园区突发事件,但是目前这样的联动协调机制还没有发展到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   (四)家庭方面
  长期以来,由于高考、就业的压力,学生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培养。很多家长对其子女采用高压式管理,培养目标定位高,但在其子女考入大学后,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已经成才了,而忽视了与学校沟通,淡化了与子女的继续交流。这样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指引,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容易出现冲动叛逆的行为,遇事不是依靠组织和法律去解决,而是以闹事的形式要挟学校解决问题。
  (五)学生方面
  1. 危机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弱
  高校人群密度大,开放程度高,大学生一直处于学校环境中,危机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弱。他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敢想、敢干、敢于求真的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年纪较小,缺乏应有的锻炼与考验,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偏激,行为容易冲动且不计后果,在从众心理支配下,容易出现无明确目的的、无组织的、有悖于现有社会规范的狂热行为甚至破坏行为。
  2. 维权意识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公民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作为处于时代潮流前列的当代大学生同样也不例外,作为高知识的群体,他们的维权意识更为超前和突出,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一些高校面临着与大学生之间的官司越来越多,当然其中很多问题均是由于高校内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存在空白点或与现行的国家法律存在冲突,处理程序不当或处罚程度过重导致的。
  3.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法制观念淡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会自我调节心理而产生抑郁,环境不适应,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受挫,身体疾病,就业难等心理困扰在累积到一定程度下,都会导致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杀、自残、自虐、离校出走甚至杀人等来排解压抑的心情或报复社会。近年来,在各大高校中偷盗、伤害或致人死亡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体系构建
  依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应由事前预防准备机制、事中应急控制机制和事后恢复善后机制三个部分组成。
  (一)事前预防准备体系
  预防预警是指在突发事件还未发生之前,为做好事件的预知、防止、戒备和警报等所进行的制度、机构、预案等的制定、管理、运作等。目的是及时发现、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并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有预见性地在事前做出妥善的安排,从而使决策者在处理和应付突发事件中处于主动地位,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 组织机制
  组建突发事件管理小组是高校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管理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平时制定应急预案,负责指导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开展危机教育及有关防范知识的宣传等;事件发生时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发展态势,做出应急决策,发布行动指令,适时发布信息,与社会有关部门沟通,争取社会各方的援助,以及领导事后的恢复重建等。高校的管理领导小组应为非编制常设机构,平时可与有关部门合署办公,事件发生时成为专门机构。
  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小组,是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的领导核心和最高机构,其组织结构和各部门职责拟如下:
  (1)组长负责紧急指挥,召开会议和指定发言人对外发言。
  (2)分管校领导负责协助校长进行管理和决策,协助校长进行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对外联络和向上级汇报。
  (3)学校宣传部门负责高校日常宣传,与校外媒体进行日常联系和沟通,突发事件发生期间肩负校园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4)学校安全保卫人员负责定期检查各项预防措施、协助开展突发事件知识技能培训,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现场维护,做好必要的安全保卫部署工作。
  (5)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及心理咨询教师负责管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心理、就业和各种活动,定期组织师生开展安全、文明、法纪教育活动及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模拟训练。
  (6)后勤管理人员负责定期检修校舍建筑、消防器材、水电设备、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和学生生活设施等,保证其处于完整、安全状态;做好高校日常的后勤物资及资金储备以及日常的饮食、住宿、交通和校园环境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
  (7)校医院负责日常学生身体的检查和紧急医疗的处理;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对潜在的或现实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关注、预防或防治;发生突发事件时,根据需要,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实施医疗救助,必要时寻求校外医疗机构的紧急支持。
  (8)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负责收集平时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动态信息,为突发事件的预防提供第一手资料。
  除了上述人员,在具体突发事件的反应管理中,还应视情况的需要安排或争取其他必要人员的及时参与,如发生严重火灾时要立即联系校外消防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帮助;发生恶性的重大校园暴力事件,必要时则应请求校外公安部门的协助。
  2. 制度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管理中,制度建设是基础,通过信息的监测、识别与评估,预案的制定以及预案的更新等方面,完善预防机制中的制度建设,进而完善整个预防体系。
  (1)日常信息监测识别制度。设置从下至上、信息畅通的学生突发事件信息监测体系,以学生信息员、学生管理干部、保卫部门、工会、信访部门、广大教师和政治辅导员为信息收集员,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网络,设立监测“哨点”,从因特网、举报信箱、群众来信、电子邮件、学院或学校的BBS等渠道收集有效信息,此外,还可建立举报制度,鼓励个人、部门向学校举报危机隐患,并对举报有功的给予奖励。
  辅导员定期上报班上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并同时建立档案库,定期储存和更新档案,对学生的入学、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重要方面进行了解和信息收集,对有思想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随时掌握他们的情况。
  学生资助部门可以通过辅导员或学院资助办老师获取贫困学生各种情况,并制定贫困学生档案,随时关注每名贫困学生的贷款情况、勤工助学情况以及各种社会资助情况,这样可以随时了解贫困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2)预案的制定与更新。制定适合实际操作的预案,是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它关系到突发事件爆发前,学校能否立即感应到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关系到突发事件爆发阶段,学校能否根据自身状况和计划,迅速有效地制定应对措施和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作出发应,将损失降到最低。预案制定后,学校还应组织师生进行预案演练,从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修改,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明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一旦突发事件爆发,则立刻启动预案,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能力;对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在总结经验和吸取相关预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应对措施和计划,并使之制度化。
  (3)严格值班制度。现阶段,多校区管理成为不少高校在建立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方面一道必须面对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建立值班制度必不可少。学生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校医院都必须严格制定和遵守值班制度,保持联系方式的畅通,为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3. 沟通机制
  沟通可分为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内部沟通指学校内各管理部门之间、各院系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通常比较容易实现;外部沟通一般指学校与媒体、政府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
  (1)保持与当地政府部门良好的沟通。高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延伸。实践证明,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离开了政府的统一部署,离开了各级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是根本不可能的。近几年,从传染病到食品安全,高校已经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灾区。高校保持和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沟通渠道的畅通,首先可以在本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能及时了解学校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指定的医院帮助高校有效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其次可以帮助高校及时了解到卫生防疫部门发布的各种信息,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防疫工作,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2)保持与新闻媒体沟通渠道的畅通。高校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是关系到高校能否成功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尽决消除影响的关键。成功的沟通可以弱化公众及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消极印象,从而排除外界干扰,集中精力处理突发事件。
  (3)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愿意与家长联系,特别是少数由于心理、家庭经济、人际交往、就业、情感等问题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的学生,学校要根据他们的思想倾向主动与其家长沟通,与家长一起有针对性地做好帮助、疏导等方面的工作,使其主动、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4)保持与周边社区的沟通渠道。高校周围社区内的生活设施,经营场所以及娱乐场所在给予学生方便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高校应保持与周边社区的沟通渠道的畅通,争取社会的支持,争取他们帮助了解学生思想和生活动态,限制其消极作用,使其为学校的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管理作出贡献。
  4. 教育机制
  (1)加强对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树立“事件可以预防”的观念。如编写突发事件手册,让全体教职员工熟悉校园突发事件的警讯,加强师生辨别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及迅速反应能力;普及避险常识、自救常识、互救常识、减灾常识等,让师生学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怎样控制,以避免盲目处理和心理恐慌;教导学生人身安全、防止性侵害、交通安全、遵守安全规则、法律责任等观念,将危机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学校危机事件防范教育引向深入;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性爱国教育等,传播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行为自控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心理危机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处理紧张心理的训练,让高校师生尽可能多了解突发事件的特征,做好防范突发事件和承受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对失恋学生、特困生、毕业生和生病学生等重点人群的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压力期、敏感期和心理危机高发期为重点时段,加强大学生心理防范教育在各学生宿舍确定心理安全员,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和调解学生心理问题以干预学生自杀为主题,组织行为医学专家对全体学生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建立异常情况报告和应急处理快速通道等等。
  (3)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要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及时清理涉及学生基本权利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内部的管理规定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学生以法律维权,学校也要以法律来维护学校的正常运作与发展。
  5. 保障机制
  提前做好保障工作,切实做到有备无患。(1)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建立起信息档案和信息库,对重要信息分类、定量、定性,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可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隐患,并对其跟踪监控。(2)完善现代化的防盗、防火、防暴预警系统和监控报警系统,对校园的要害、重点、敏感部位和复杂场所进行全天候监控。(3)适量配置防火、防毒、防洪、防盗、防传染病、防事故灾害及自然灾害所需要的有关物资。(4)在年度预算中预留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备用基金,以备应急之需。(5)建立以保卫人员为主导、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应急队伍,加强训练,掌握实战能力。这样,一旦公共突发事件爆发,高校就能在第一时间调集人员和物资,顺利实施应急预案,控制事态发展,取得最佳效果。
  (二)事中应急控制机制
  1. 启动应急系统
  在突发事件爆发以后,根据突发事件的规模、特点以及现场处理工作的需要,紧急激活突发事件管理团队的运作,充分发挥高校各职能部门作用协同解决危机。学校领导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各部门协同运作,调动资源,解决事件。学校领导亲临现场可以起到很好的凝聚和威慑作用,提高工作人员的信心和积极性,并有利于现场调动学校各方面资源,实施快速有效的应急决策。
  在具体突发事件的反应管理中,还应视情况的需要安排或争取其他必要人员的及时参与,如发生严重火灾时要立即联系校外消防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帮助。如果发生恶性的重大校园暴力事件,必要时则应请求校外公安部门的协助。   2. 做好监测工作
  学校在解决突发事件时,最应该值得注意的是突发事件的连环爆发。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除积极行动进行解决外,还应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工作,观察突发事件的解决是否顺利,影响是否在减弱,特别是注重观察重大的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学生心理的变化,监测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的各种社会心理行为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突发事件连环发生。
  3. 信息发布
  在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近乎实时的情况下,把握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公布事件真相,争取主动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突发事件沿着有利于处理的方向发展。
  (三)事后恢复善后体系
  1. 善后处置
  突发事件结束后,高等学校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受损害的对象、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的大小等方面进行损失评定,商议各种弥补损失的方案,动员有关人力、资源进行补救,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有关主管部门也要按照规定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
  2. 评估总结
  突发事件后,高校应不失时机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处置过程、造成的危害等,就事件本身进行认真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成事故调查报告,并根据危机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补充。
  突发事件调查报告大致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一个包含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发生经过、处理结果以及相关背景资料的详细记录;(2)人员伤亡及财、物损失情况的统计数据;(3)全面检讨应急管理的效果,进而提出处理及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初步措施。突发事件调查报告完成后,应该尽快予以公布,让广大师生了解突发事件真相,以正舆论视听。
  3. 责任追究
  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全面准确地调查,查清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对事件中相关人员的真实表现进行评定,对于表现积极,在发现突发事件、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作出贡献的人员,理应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褒扬;而对于事件的责任人,如制造突发事件、失职、渎职,或是在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阻碍解决突发事件的人员,则要依法对其进行责任追究,情节轻微的,由高校按照校纪进行相应的处分。若情节较为严重,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
  【参考文献】
  [1]The 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 . 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 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M].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Y, 2003.
  [2]陈楠.当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析[J].科技信息,401-402.
  [3]何笑霞.多校区管理模式下高校危机事件管理应对机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6):243-244.
  [4]张博,高伟.高校公共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9(8):89-91.
  [5]谢怀建.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分析研究——以高校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8(1).
  [6]曾学龙.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3).
  [7]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8]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1-83.
  [9]简敏.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缺失与机制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05(6):249-250.
  [10]王诗堂,冷树青. 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70-71.

推荐访问:突发事件 管理学 视角 高校学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