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19:38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重温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的爱国情怀_红色经典主题班会

发布时间:2019-06-04 06:56:21 浏览数:

  [摘 要] 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岁月荣光,至今仍让国人难以忘怀。影片的情节片段、人物形象、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它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影片的战争情节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充分展现了以王成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爱国情感;王文清、王芳等革命人物的塑造形象鲜明、催人奋进;从原创到主题曲创作每一个参与影片制作的人,为影片的问世付出了艰辛努力,也与影片一样表现出了浓郁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 电影;《英雄儿女》;爱国情怀
  《英雄儿女》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巴金小说《团圆》基础上改编摄制而成的一部红色经典电影。影片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成与王芳两兄妹的英雄故事。哥哥王成在一次坚守高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妹妹王芳化悲痛为力量,以哥哥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志愿军战士服务,并最终与养父、亲生父亲在战场上团圆。[1]该片上映已近半个世纪,但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从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都深深刻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脑海中。
  一、《英雄儿女》情节片段所反映的爱国情怀
  影片一开场便将观众带入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抗美援朝战场。后方中朝军民正在紧张地抢修公路,前方一队美国战机正对地面上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疯狂扫射。此时,朝鲜友人金正泰老大爷的孙女在惊慌中四处奔跑,眼见就要遭到美军的攻击。这一幕恰巧被刚刚离开后方医院、正在返回部队大本营途中的志愿军战士王成撞见。他不顾伤病未愈,更不顾自己性命,奋力挽救了金大爷孙女的生命。这一电影开场的惊险一幕高度体现了以王成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听命祖国召唤、践行中朝友谊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主旋律,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返回部队的王成还没来得及休整就主动加入了一项刚刚下达的、艰巨的战斗任务。因战场形势需要,王成所在的志愿军部队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坚守一座无名高地。敌军一次又一次向高地发起猛烈进攻,但都在志愿军的顽强阻击下失败而退。由于敌军三番五次的陆空联合轰炸,无名高地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络。王成站在高地上的危险位置,勇敢地担负起与指挥部重建联系的任务。当惨烈的战斗打到只剩下王成一个人时,从四面八方蜂拥而上的敌军向王成猛扑过来。王成一边用所剩无几的弹药射杀敌军,一边通过战地话筒向指挥部做最后报告:共产党员王成报告首长,我一定牢记首长教导,不辱使命、坚持到底,请首长放心!此时数不清的敌人越来越靠近王成,王成拿起话筒向我方炮兵部队大喊道:敌人已把我包围,不用顾我,为了胜利,立即向我开炮,向我开炮!说完,王成跨出战壕,从容不迫地手持爆破筒,打开保险盖,纵身跳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一幕激动人心,令人肃然起敬,充分展现了革命战士孤胆作战、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王成的光荣牺牲和他的英雄事迹激励和鼓舞着每一个志愿军战士。妹妹王芳就在王成精神鼓舞下从一个刚入伍的新兵很快成长为一位坚强的革命女战士。在多次战斗中,王芳不顾敌人的密集炮火,做宣传、鼓士气、救伤员。在一次随文工团的战地演出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敌军轰炸,王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躲避逃跑,而是奋勇上前掩护一位炊事员,最后自己光荣负伤。受王成精神影响的还有战士小刘。在一次战斗转移行军中,为使部队迅速通过障碍,他毫不犹豫用身体搭做人桥,以使其他战士可以踩在自己肩背上冲过障碍。这几段情节处处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对党、对国家事业的无比忠诚与无限热爱。[2]
  二、《英雄儿女》故事人物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英雄儿女》用激烈的战争片段和细腻的人间温情歌颂了中朝军民的战斗友谊,从中塑造了王成、王芳等众多英雄人物形象,他们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让他们的形象至今仍历历在目、熠熠生辉。
  影片主人公之一、久经战争风霜考验的军队老干部王文清对国家事业坚贞不渝,时刻表现出一位老革命高贵的精神品质。在指挥战斗时,王文清果断、沉着;在对待普通战士上,他无微不至,与战士同战斗、同劳作、同操练、同娱乐、同吃同住。王文清作为长期从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他不仅对女儿王芳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对每一个战士的教育也都是如此。在影片中,王文清主抓部队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他用战争生活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教育和鼓舞志愿军战士。他用王成精神激励女儿王芳,激励她去战火纷飞的前线学英雄、唱英雄,全心全意为战士服务,作为一个好妹妹为王成精神增光添彩。对待小刘,王文清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处处关怀备至。最后王芳和小刘都成了一个王成式的、舍己为人的优秀战士。王文清在影片中对新一代革命接班人的教育和培养,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深切的爱国情怀。
  主人公王成是《英雄儿女》着力塑造的一个英雄人物,尽管他的戏份在影片中并不算多,却给观众树起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王成,不仅胆识过人,而且语言豪迈。他的一句“为了胜利,立即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久久回荡在历史的河谷中,经久不衰。从小在一个工人家庭长大的王成,当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时,当祖国召唤志愿军战士赴前线抗美援朝时,王成深感自己报效祖国的责任,踊跃参军。到朝鲜战场后不久,王成不幸负伤被送往后方战地医院治疗。在伤口还未完全愈合的情况下,他又迫不及待地带伤奔赴前线。在坚守无名高地的防御战中,他所在的部队以少敌多,战友一个个如英雄般倒下,最后仅剩王成一人孤身抗敌、浴血奋战到底,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疯狂反扑。终于打到只剩最后一枚爆破筒,王成抱着它扑向敌群英勇赴死,壮烈牺牲。[3]王成孤身作战、奋勇御敌的英雄气概是他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也成就了他爱国主义的理想抱负。
  影片的另外一位主人公、王文清的女儿、王成的妹妹王芳是一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成长而起的一名文艺兵。她在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投身志愿军文艺工作。通过生父王文清的帮助和支持,王芳以一个年轻新兵的青春活力深入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线。在那里,王芳与前线战士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在战斗中磨炼自己,在战火中汲取革命文艺的现实题材。当哥哥王成牺牲之后,王芳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加饱满的革命情感、更加铿锵有力的嗓音尽情歌唱王成生前各种英雄事迹,极大鼓舞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战斗士气。除了为前线杀敌的战士歌唱,她还以极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后方提供后勤保障的战士们表演。即便观众不多,只要有机会她就要以歌声舞姿去影响和激励每一个人。在一次只有炊事班两位战士当观众的演出中,王芳和平常一样以饱满的热情真挚献唱。她生动、亲切的表演令两位炊事班战士为之动容。   除了以上几位主要故事人物外,《英雄儿女》也成功塑造了一些具有深切爱国情怀的配角人物,将故事很好地串联了起来。例如中朝友谊的代表人物金正泰大爷,虽然他的爱国情怀不能相对于中国而言,但以他为代表的广大朝鲜军民的一言一行都透射出每一个中国人和每一名志愿军战士精忠报国爱国情怀的意义与价值。影片中金大爷只出现过几次,但每一次都起着承接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特别是他的两次“抬”的戏份更是如此。第一次“抬”是抬王文清的吉普车。王文清正乘车前往前线,前方的去路被弹坑阻碍,金大爷见状立即招呼附近的朝鲜乡亲一起来把车抬过弹坑。第二次“抬”是抬护送王芳的担架。王芳在一次表演时为了掩护炊事员而负伤,在她被担架抬往后方医院途中,必经之处的桥梁被敌人的飞机炸毁,根本无法通过。此时金大爷领着几位朝鲜老乡,不顾桥下的河水冰冷刺骨,将担架举过头顶把王芳抬起淌河而过。金大爷出场的这几个场景感人至深,充分说明了中朝之间用鲜血铸就的伟大情谊,也从侧面说明志愿军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同样深深感触着朝鲜军民。
  三、《英雄儿女》电影创作过程所展现的爱国情怀
  电影《英雄儿女》透射出的丰富、饱满的爱国情怀给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而电影诞生的过程本身也凝聚着广大电影创作人员的爱国情怀。没有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努力工作,也就没有这部红色经典电影的诞生。
  1952年开春,为创作一批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国文联组织了一批文艺人士赴朝鲜战场亲身体验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生活。当时巴金受邀担任文艺创作组的组长。[4]巴金到朝鲜后,驻在某团第六连队体验志愿军的艰苦生活。在为期七个月的生活体验中,巴金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前往战斗第一线进行采访。回国后,经过战争实地洗礼的巴金以充沛的创作激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完成了《明珠和玉姬》等数篇短篇小说和纪实文学。经过三年多的准备和笔耕不辍,巴金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中篇小说《团圆》诞生,由《上海文学》刊发,引起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当时正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著名文学家夏衍读完这部小说后,立即指示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并拍摄成电影。
  在接到文化部的指令后,长春电影制片厂马上组织了一支业务素养精湛的创作班子,由毛烽负责改编剧本,武兆堤担当电影导演。武兆堤在拍摄爱国主义战争题材的影片方面经验丰富。而负责改编剧本的毛烽在退伍转业前曾是志愿军总部的一位秘书,对三年抗美援朝战争非常熟悉。所以,由他们两人负责这部电影的创作再合适不过了。经过多番修改,毛烽与武兆堤决定弱化过去此类电影的战争场面,而强化以感情戏为重点的剧本灵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以巴金原著《团圆》为蓝本的剧本创作终于完成,影片名被定为《英雄儿女》。电影将重点从战场上转到故事人物的内心情感上,凸显了战争年代素不相识人们之间的温情以及父女之情、父子之情、兄妹之情、干群之情等,所有这些情感的表露无遗都是以他们共同的、坚定的爱国情怀为依托。所以,该片的创作无论从过程上还是效果上都具有极强的爱国主义色彩。[5]除此之外,至今仍让广大国人耳熟能详的电影主题曲《英雄赞歌》也蕴藏着作曲家公木、刘炽等编创人员的心血,他们的工作动力也大多来自内心深处镌刻着的爱国情怀。
  总之,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不朽杰作。自1964年首映至今,近半个世纪的光阴也仍未令它的红色经典褪色。影片从故事情节到故事人物,再到创作过程,无不以其浓郁的爱国情怀深深刻印在国人的心怀,被国人永久铭记。
  [参考文献]
  [1] 王直.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J].福建党史,2010(15).
  [2] 孙立峰.电影与文学的百年不解之缘[J].21世纪,1995(06).
  [3] 袁成亮.电影《英雄儿女》诞生记[J].世纪桥,2007(07).
  [4] 宋强.巴金与《英雄儿女》[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5(01).
  [5] 李存光.巴金研究资料[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9-11.
  [作者简介] 田英(1960— ),陕西咸阳人,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史。

推荐访问:爱国 重温 儿女 经典电影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