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5日 17:10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山谷雅词创作与其词学观]山谷里的思念创作背景

发布时间:2019-06-05 07:09:10 浏览数:

  摘 要: 黄庭坚的词学观既有对苏轼词学变革的继承,即赞成“以诗为词”;又有对传统词的认同。这两种倾向也体现在他的雅词创作中,他的雅词有表现出变革特征的豪放词,也有趋近于传统婉约风格的高雅情词。山谷以其词学理论和雅词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 雅词 以诗为词 变革型 主体风格
  文学自古有雅俗之辩,宋词产生于民间,一开始就带有俗文学的特征。宋词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其不断雅化的过程。这一雅化过程体现在宋词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总体风格雅化、题材内容雅化、词体形式雅化、词体功能雅化等。具体的雅化过程又分为两种倾向,即杨海明先生所说的“主体风格”和“变革型”,他把“主体风格”概括为“真”“艳”“深”“婉”“美”几个字,准确传达出了这一类唐宋词的总体风格。[1]山谷存词一百八十余首,其中有将近四十首艳情词,这些词即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亵诨不可名状”者。[2]除去这些艳情词,山谷其余词作都为风格雅正之作,其中包括“变革型”士大夫词,也有少量“主体风格”型词,后期情词即为代表。
  一、“变革型”词的创作与“以诗为词”。
  “绍圣初,议者言《神宗实录》多诬失实,召至陈留问状,三问皆以实对。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3]苏门子弟在党争中先后遭受迫害,又多以文字罗织罪名,“乌台诗案”是最好的例子,这样的残酷局面使得被贬谪的苏门子弟不敢多创作诗文,从宋词发展来看这无疑是个莫大的损失,但另一方面却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山谷在南贬的十余年中可查年份的词作即有八十余首,这些词构成了山谷雅词的重要方面。其中的咏怀唱和词尤其可以看做是对“以诗为词”词学观念的实践,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一)形式上“以诗为词”
  山谷在词学观念上继承苏轼的词学观,赞成“以诗为词”,创作也与这一观念相呼应。具体表现有以词唱和,扩大词体功能,提高词的地位。黄庭坚雅词中唱和词占了很大比重,其中有给谪居地地方官员的赠词,如《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洞仙歌》“沪守王补之生日”、《雨中花》“送彭文思使君”、《忆帝京》“黔州张倅生日”、《定风波》“次高左藏韵”“次高左藏使君韵”二首、《减字木兰花》“距施州二十里,张仲谋使君……用前韵先往。”“丙子仲秋,奉陪黔阳曹使君伯达玩月,作减字木兰花,兼简施州张使君仲谋”、《木兰花令》“用前韵赠郭功甫”“次前韵再呈功甫”等。也有和赠亲友的如《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减字木兰花》“用前韵示知命弟”、《南乡子》“知命弟去年重九日在涪陵作此曲”“今年重九,知命已向成都,感之,次韵”等。可见贬谪期间山谷已把词作为赠答的主要工具。北宋文人视作词为“小道”,只有娱宾遣兴的作用,认为词不登大雅之堂,他们的词作内容也无非是有关男女之情的无病呻吟,表达相似的矫作情感。苏轼领起“以诗为词”理论,举凡入诗的内容皆以入词,黄庭坚在这方面继承了苏轼,并以创作进行了实践,提高词体地位。在扩大词体功能方面,也学习苏轼,追求多样化的题材入词,黄庭坚咏怀词《水调歌头》“游览”,缪钺先生称“写出了黄庭坚潇洒超逸,卓然自异,不同流俗的襟怀,与东坡有相似之处”。[4]这首词风格意境都与苏轼《水调歌头》“兼怀子由”非常相似,以描写清冷的月夜景色表现深邃的情怀,相对苏轼表现很明显的思念亲人之情,黄词所表现的性感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将所咏之情寓于景物描写中。所写景物并不单指现实中所见之景,而是化用,用以表现词人情怀的典故和诗句,这是“以诗为词”的另一个方面。
  “以诗为词”形式上的具体表现有用典,化用诗句等,这在山谷雅词中也均有体现。上面说的《水调歌头》,其中的“春入武陵溪”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花上有黄鹂”、“红露湿人衣”、“明月逐人归”均化用前人诗句,“金徽”“谪仙”“白螺杯”也都是作诗常用的典故。黄庭坚论词继承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又有所发展,他认为“词诗高盛,要从学问中来”,[5]把“以诗为词”进一步发展为“以学问为词”,这也可看做是黄庭坚诗学理论向词学的渗透。他的一些隐括、集句词都可以看作是“以学问为词”的实践。隐括词《浣溪沙》前三句化用顾况诗句“新妇矶头明月,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露宿鱼惊。”后三句则取自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做法与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作诗方法非常相似,苏轼称赞曰:“鲁直此词,清新婉丽。问其最得意处,以水光山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6]这一评语既是对这首隐括词的赞赏也是对“变革型”词风格的总结,宋词经过苏门词人的变革,终于打破了唐五代以来“玉肌花貌”一统天下的软媚词风,为词坛吹进了新空气。
  (二)题材内容上“以诗为词”
  苏门词人“变革型”词的一大特点就是题材广泛,上文分析了山谷咏怀唱和词,现在再来看看其咏物词。咏物词在宋初就有,但没有形成风格,到南宋才达到全盛,苏轼及门人对咏物词的贡献表现在题材和词境的扩大化上,这一点亦可从黄庭坚咏物词中看到。黄庭坚咏物词对题材的拓展与苏轼有所不同,与他自己的论词也有所偏离。他评价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尘气,孰能至此?”[7]这条评语论词观点与山谷论词大抵相同,强调“学问”和“高雅脱俗”,苏轼豪放词确实符合这样的特点,因此应为恰评。但黄庭坚本人的咏物词没有突出地表现出自己的词学观,而是呈现出另外的特点。山谷咏物词中最受好评的是茶词,宋代饮茶兴盛,山谷被胡仔誉为“最佳”的茶词《品令》,[8]此词上片细写饮茶的过程,末二句“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带出宋代饮茶的另一个目的:解酒。宋代“在燕饮风俗中,酒与茶往往是相伴而行的”。[9]下片“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清黄苏评价:“以茶比故人,奇而确。细味过,大有清气往来。”[10]关注的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茶喻故人,新颖而贴切。而从文化角度考察它还有着更丰富的内涵,这几句词表面写饮茶的感受,实际上是写“饮茶解酒后的‘快活’感觉”,[11]也就是说以“故人”喻茶是一层含义,而以遇故人的快活感觉喻饮茶解酒后的快活感觉是更深一层含义,是作者所咏的真正所在,实在妙不可言。黄庭坚另一首茶词《看花回·茶词》也描写了宋代“歌妓在酒阑后歌词侑茶”的风俗,[12]上片先写醉酒“夜永兰堂勳饮,半倚颓玉。”而后写歌妓奉茶,“催茗饮,旋煮寒泉,露井瓶窦响飞瀑。”下片继续写歌妓劝饮茶的姿态,继而联想到“满瓯银粟”“杯中绿”如此清香,“似粤岭闽溪,初采盈掬。”将现实中的茶香与酒醉微醺状态下的想象所带来的满足感浑融起来了。山谷茶词存词11首,为其咏物词之冠,可见饮茶在宋代文人中间的兴盛情况,其词内容描摹出士大夫集会交游的场面,反映出宋代文人独特的生活状貌。也就是说相对于苏轼咏物词把所咏之物与身世之感、人格追求紧密结合的特点,山谷咏物词更多的表现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又不失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拓宽了词境。   黄庭坚雅词中也有风格悲惋、情感动人的作品。作于崇宁三年的《千秋岁》,前面小序道:“少游得谪,尝梦中作词云:‘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竟以元符庚辰,死于藤州光华亭上。崇宁甲申,庭坚窜宜州,道过衡阳。揽其遗墨,始追和其千秋岁词。”秦观原词用春景的今昔对比感慨时光的流转,引起苏门门人的群体唱和,苏轼、李之仪均有和作。黄庭坚和词创作时秦观已去世四年了,词中不仅感叹过去共同交游的胜景不再,“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更有“人已去,词空在”的深切悲痛。上下片构成鲜明的今昔对比,上片回忆过去同在京城为官,把酒唱和,下片痛言而今不只是时空的距离,而是阴阳永隔,如俞陛云所说:“先叙同官之乐,后言长别之悲,结句极沉痛”。[13]山谷共有两首《鹊桥仙》,一首自序云:“席上赋七夕”末句言“若得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苏轼与山谷于绍圣元年江上一别就再也没见过,山谷以牛郎织女不能相见的痛苦比拟自己对东坡的思念,再次相见遥遥无期的无奈隐含在其中。此词作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夕,苏轼恰好逝于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另一首自序为“次东坡七夕韵”,此词创作时间有不同说法,《增订注释全宋词》说这首词“作于元符元年七月,时至戎州不久。山谷因元祐六年六月持母丧回家,未再返京。”[14]可见是从元符元祐六年开始算起,至元符元年正好八年,判断依据是首句“八年不见,清都绛阙”,指山谷不见京都八年。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认为这首词与上面提到的另一首作于同一时间,也就是靖国元年七夕,山谷与东坡最后一次见面是元祐九年也是绍圣元年七月,至靖国元年正好八年。可见郑认为山谷“八年未见”的是苏轼,这样的解释从整首词表达的感情来看有一定的道理。此词仍然是以牛郎织女喻自己对苏子的思念和牵挂,上片写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想见难见,这也可以理解为难见京都的无奈感慨。下片就明显表现对苏轼的挂念了,“百钱端欲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句除了表现对苏轼的牵挂,更升华为对苏子人生态度的追随之意。
  二、“主体风格”词的创作与认同传统。
  (一)创作“主体风格”词
  早年山谷与宋初大多数文人一样持诗庄词媚的态度,绍圣以后,政治上遭受打击,生活发生了很大变迁,山谷心境亦有了很大转变,此后他开始大量创作词,词风趋于雅正,词学观念也发生变化。黄庭坚的词学观念基本上可以总结为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词学理论,认为学问是作词的基础,此外风格上崇尚雅正豪放,情感上追求真实动人,题材方面要求广泛。这些也均可以看成是“变革型”词作的特点,然而山谷词并非都是这一类型,也有近于“主体风格”型的词作,其后期所作的高雅情词就典型的带有这样的特点。
  崇宁三年黄庭坚被贬宜州,经过衡阳时结识营妓陈湘,曾写过三首词相赠。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上:“鲁直南迁,过衡阳。曾敷文为守,相留数日。营妓有陈湘,善歌舞,知学书,曾亦盼之,尝乞小楷于鲁直,为赋《阮郎归》,别时又赠以《蓦山溪》,到宜州后又寄前调。”[15]山谷晚年的情词一改前期的俚俗风气,格调高雅富有情致。《阮郎归》是初见陈湘时所作,以溢美之语赞陈湘才貌,嵌陈湘之“湘”字在词句中,结句发出“他年未压白髭须,泛舟归五湖”愿望。临别时山谷又写一首《蓦山溪》赠给陈湘,如果说前一首还只是停留在欣赏陈湘的层面上,这首词中山谷的感情已经有所升华,把陈湘看作同病相怜之人,充满了深婉的情感。此词上片描写陈湘美貌与气质兼具,下片则拟陈湘心理表现对词人的爱慕,并为有情人不能结合而深深遗憾。这里的遗憾包含着两层涵义,表面上是对“不由人”的情感的慨叹,“只恐远归来,绿成荫、青梅如豆”则是贬谪人生里困苦心境的曲折表达。陈湘虽品貌出众却沦为歌妓,自己则不断遭受贬谪,命运对他们相似的折磨更增进了惺惺相惜,末句“君知否。千里犹回首。”恰当表现出了这种情感的升华,似有切肤之痛。
  到达宜州后,山谷复作一首《蓦山溪》寄赠陈湘,上片描写衰残景色,奠定整首词低沉的基调,“风尘里,不带风尘气”一语双关,既是写残花也是写陈湘,延续前词对陈湘的怜惜之情。下片对景怀人,酒宴仍在,然而意中人已不在,空留相思独守,通篇充满无可奈何之感。《古今词话》载陈师道曾赞赏黄庭坚这首《蓦山溪》曰:“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馀人不逮也。词家以秦黄并称。然秦能为曼声以合律,形容处,殊无刻肌入骨语。黄时出浅俚,可谓伧父。然黄有‘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峭健亦非秦所能作。”[16]《词学集成》载陈师道也曾言:“东坡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17]由此可见陈师道认为苏轼词非“本色”,而黄庭坚、秦观当为“本色”词手。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样评论有失公允,最权威的代表要数四库馆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山谷词一卷》:“补之著腔好诗之说,颇为近之。师道以配秦观,殆非定论。”[18]秦观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这是无可非议的,学者反对的是将黄庭坚列为“本色”词手。其实以上面提到的高雅情词为例,黄庭坚确实有些“本色”之词,其前期俗词虽格调低俗,但总体风格上趋近于“主体风格”类型词。后期词风虽有所改变,但仍有少数风格上接近婉约词的作品。秦观情词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之评论,[19]黄庭坚的《蓦山溪》“鸳鸯翡翠”也带有这样的特征,词人与妓女陈湘同是天涯沦落人,借写两人感情上的遗憾抒发对命运颠沛流离的感慨,使人读来不胜唏嘘。
  (二)认同传统婉约词
  从词学观角度看黄庭坚也表现出对传统“主体风格”一定程度的认同,他曾作悼亡秦观诗曰:“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觞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首二句隐括秦观《好事近》词“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前面所提和秦观《千秋岁》词小序中也提到这句词,山谷慨叹友人一语成谶,抒发深挚的怀念之情。后句指出而今能与秦观一样写出好句子的只有贺铸了,贺铸是典型的婉约词人代表,山谷对他表示赞赏,可见他对传统婉约风格的词还是持一定的认同态度的。
  总之,山谷在词学理论的构建上,既对“以诗为词”继承,又有反拨。其创作是对其词学观的践行,既有运用“以诗为词”理论、方法的“变革型”词,也有风格接近“主体风格”类型词的“本色”词。黄庭坚从理论和实践上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词学变革理论,为苏轼词学改革后来在南宋的长足发展做了进一步的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他对传统词的认同态度也顺应词的发展,整个宋词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雅化的过程,苏轼首开“变革型”词后,走出宋词雅化的另一条路,此后两种风格类型词共同发展,共同造就了宋词的多样化和全盛局面。这一过程中山谷的雅词创作兼及两种风格,论词也兼顾两种风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海明.杨海明词学文集(第一册)[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39-42.
  [2][清]纪昀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四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5450.
  [3]豫章先生传.转引自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432.
  [4]缪钺、叶嘉莹合撰.灵谿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4.
  [5]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20.
  [6]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73.
  [7]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660.
  [8]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17.
  [9]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36.
  [10][清]黄苏.蓼园词评.转引自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3056.
  [11]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36.
  [12]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39.
  [13]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27.
  [14]朱德才.增订注释全宋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338.
  [15][清]叶申芗.本事词.转引自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401.
  [16][清]沈雄撰.古今词话.转引自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765.
  [17][清]江顺诒辑.词学集成.转引自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3267.
  [18][清]纪昀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四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5450.
  [19][清]周济.宋四家词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24.

推荐访问:山谷 创作 其词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