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4日 07:08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调研报告 >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18 10:23:53 浏览数: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

  在第一轮“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的示范下,第二轮的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有了一定的经验,但针对不同课程仍然需要进行精心地打造,需要团队成员的配合和课程建设前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的制定,需要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讲教师对课程建设规划的认真执行和灵活应变能力。

  (一)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版的教学方案,《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在2020春季学期开设的课程,这一时间恰好是佳木斯大学第一轮“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完成之后,在第一轮试点课程的启迪之下,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课程负责人决定组建团队,进行第二轮“课程思政”试点。

  1.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大三时开设的,前期政治学原理等课程已经开过了,学生有一定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团队成员根据课程的以上情况制定了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逐步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新机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课程建设应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创新相结合、思政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制定了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深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合理融入思政元素、总结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经验,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案等目标;
课程建设的思路是立足于二本院校学生实际,以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出品牌为目标,对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进行建设,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术兴趣,提高学生思政理念与政治素养,从而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课程建设规划就课程建设的内容及进程进行了梳理,为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

  2.明确团队成员分工

  根据《佳木斯大学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及《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特点、2017级学生特点,对团队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团队成员为专业课负责教师沈丽巍,思政课教师张春波,专业课教师庞海云、张宏韬、王凤双、刘卫财等,学生辅导员郑华。课程负责人沈丽巍负责将思政课教师张春波提供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并进行课程实施;
思政课教师张春波结合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特点和性质,提供有效的思政元素,协助课程设计,将思政元素合理的融入教学当中;
学生辅导员郑华参与教学组织及宣传工作,积极了解学生对授课方式、方法及课程思政载体的反响,并及时反馈给所在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成员庞海云、张宏韬负责对每节课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进行研磨,提出意见和建议;
王凤双、刘卫财负责课程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

  3.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准备

  按照《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建设规划,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课程负责人沈丽巍将课程大纲及教材交给课程团队成员,由思政教师张春波挖掘思政元素,提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建议;
课程团队成员协助课程负责人查阅资料、反复推敲,进行课程大纲、计划、方案、形成性考核方案等的设计。课程选取了智慧树知到平台的优质资源《西方社会两千年》作为学生的拓展资源。

  (二)课程建设的实施

  1.教学平台的选择

  以学校课程安排时间为准,严格执行线下课程表时间,选择智慧树知到平台,将课程PPT、拓展优质资源、相关链接等传人课程平台。

  2.选择课程适合的教学方式

  采用PPT加语音的方式,配以课堂讨论、答疑,课前预习加课后作业等形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性的基础上,在完成好专业课知识传播的基础上,着重打造思政元素的融入。

  3.具体授课过程

  课程负责人沈丽巍老师课前发布学习任务,提供学生预习资料;
授课过程中,利用智慧教学软件相关功能,适时进行签到点名、讨论、抢答、测验等课堂活动,以保证教学质量;
课后组织好讨论、答疑,布置作业,做好在线答疑与作业批改;
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以备学生到校后检查。辅导员郑华老师在课后将学生对课程的反响反馈给课程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定期教研活动和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等方式,解决反馈中的问题,提高思政因素的融入效果。

  4.考核要求

  优化课程考核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采取形成性考核评价,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在课程实施前制定了具体考核要求。考核要求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课程知识的考核,另一个是检验思政因素的融入效果的考核。考核形式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知识的考核通过课堂笔记、阶段测试、课后作业、结业考试等材料的验收完成,具体在试卷内容设计中增添思政考核内容等;
对思政因素融入效果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对相关问题的观点等方面进行衡量,在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政因素融入效果相结合的分析基础上,最终评定出学生的课程结业成绩。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经验总结

  (一)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准备工作

  1.要制定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

  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实施的依据。为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题组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课程建设规划。通过制定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能够使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中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和根本任务及课程建设内容、把握课程建设基本原则、掌握课程建设基本措施,保障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并取得良好效果。

  2.要做好团队成员的分工

  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研交流活动,通力合作,实现协作设计-协作实施-协作反馈-协作改进的良性循环,进而提升“课程思政”效能。为保障“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课程团队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3.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准备

  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最终确定以智慧树知到平台的优质资源视频课程《西方社会两千年》、爱课程平台的中国政法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为前期预习和拓展知识的主要参考资源,课前课程负责人将本节课需要的内容发布和布置给学生,课上结合优质资源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思政因素的融入。课上及课后利用知到平台的功能进行讨论、答疑等活动。

  (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要精心打造,灵活应变

  1.课程负责人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新时代涌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它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切实执行立德树人原则,发挥每门课程教师的政治自觉和思想政治优势,确保教师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只有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师的头脑中,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

  2.发挥专业特色,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理论要全方位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进一步探索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

  一是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课程思政的开展,要求高校建立结构严密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教学安排,比如学分要求、考试考核等。在专业课的课堂上,教师应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改造,进而修订课程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计划,逐步形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框架。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综合素养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体系相呼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中强调价值引领,思想引导,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社会浪潮中坚守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着力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课程的学科特点,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作用,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方面持续加以改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兼顾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及前沿性的同时,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更多地采用研讨性教学,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社会问题思辨、热点辨析的过程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发掘与融合。

  三是加强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课程评价。评价标准一要站位高,二要抓得准。站得高在于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抓得准要求教师既准确把握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又体现思政教育属性,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有效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不论哪一个专业学科,都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3.融入教学实践,达到全方位育人

  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探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对价值观、素质教育、人才品质培养的要求,结合思政理论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启发,对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获得切身的感悟,使自己的职业意识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思想道德修养。

  一是融入价值观教育。以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这一节为例。在阐述马基雅维利的人性假设理论,论及“理性人”与“非理性行为”的矛盾时,要点明价值引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进而正面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阐述马基雅维利的共和思想时,将马基雅维利的生平将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讲解马基雅维利的“人生在于奋斗”思想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积极面对人生。

  二是融入德育教育。在阐述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的伦理学基础时,将正义论等思想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正确对待义利,从而教育学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要坚持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三是融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到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时,后世对马基雅维利的评价截然相反,有人说他是“暴君的导师”、“凶残的马基雅维利”、“现代罪恶的导师”,他的著作《君主论》是希特勒的枕边书,对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而言,此书“臭名昭著”的作者马基雅维利,犹如法西斯主义的真正鼻祖。但相反也有人认为他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可以称得上“美国宪法思想之父”。正是因为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结合他的生平,他曾经参加了反美地奇家族的斗争,在佛罗伦萨共和国从政14年,可是美的奇家族复辟,马基雅维利受到了影响,不得不离开了他奋斗了14年的政坛,他统一意大利的梦想成为泡影。在这样的困难境遇中他没有放弃,而是将自己的统治经验编撰成书献给当时的美的奇家族,目的就是要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政坛当中,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意大利的统一。对于这种为了祖国的统一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甚至是生命的行为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此加以重视并进行思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4.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讲授法

  虽然讲授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也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方法,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讲授法是指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构成的现代意义上的讲授法。《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是抽象的和系统的,采用讲授法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和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本节课所采用的讲授法主要是辅助进行讲解,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和课程的小结。

  (2)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因其灵活的教学方式,现代的教学理念为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主要采用对比启发、提问启发与联想启发。

  对比启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清晰地展示事物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提问启发,就是通过设置一些新颖有趣,又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获取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获得知识。通过提问启发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联想启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从而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联想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形成发散型思维,提高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多角度认识,进而全面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某个理论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4)经典阅读法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就体现在一部部经典著作中,通过经典的阅读,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一般经典比较晦涩难懂。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在思想家的生平及著作这一部分中,列出有代表性的书目,比如《理想国》、《政治学》、《政府论》《君主论》等,并在课程上讲授经典的阅读方法和书的大致内容,以及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样阅读效果会明显一些。线上学习期间,学生课后作业较多,没有大块的时间进行精读,但至少要了解书的大致内容,可以让学生先读一些介绍性的书籍,如王沪宁等编著的《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俞可平的《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等都是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和阅读经典原著的入门性著作。

  (三)团队成员要密切配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协调沟通制度。在网络信息流畅的情况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处理,保证教学过程顺畅。在定期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将这一阶段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大家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终拿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三、《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为期一学期的课程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既有收获,也存在不足,需要在下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以弥补,以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调育人的效果。

  1. 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

  根据《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特点和课程的思政目标,课程建设团队不断设计和丰富了课程内容。智慧树知到平台优质课程资源《西方社会两千年》、爱课程APP中的中国政法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为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内容提供了参考,同时将课程前期储备的资源上传课程平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课程节数限制,不能将思想家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介绍,另外在某些方面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2. 课程的平台功能需要进一步挖掘

  由于是第一次使用智慧树知到平台,期初对于平台不够熟悉,有些功能还不能发挥。比如,智慧树知到平台的 的功能,这项功能可以随时提出问题,随时检验学生的听课状态与理解程度,但这一功能在课程实施中期才得到有效利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熟悉平台,挖掘平台中更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

  3. 学生实践环节欠缺

  由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本身理论性非常强的特点,导致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实践环节欠缺,虽然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环节,但还很单一。

  四、《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的今后设想

  1.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只进行了一学期,改革的经验还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适当调整和增加教学内容,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2.进一步突出课程特色

  结合《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突出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尝试运用案例教学、对比分析、纵向比较、分组研讨、名著导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在传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爱国情感和品质、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围绕课程目标及思政目标、课程管理、课堂教学、思政因素融入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逐步形成课程建设规范。

  3.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依托《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理论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素质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价值引导功能。持续推进综合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明确课程定位,围绕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及教学考核等方面,细化审核管理,形成课程建设标准。挖掘《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阐述剖析思想家的生平、政治思想等,引导学生树立和强化守法意识和创新精神。修订课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规范。探索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深入挖掘相关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

推荐访问:反思 思想史 政治 课程 教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