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5:22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08-01 17:45:05 浏览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完整版】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6篇

第一篇: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行政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办公室管理)

题目: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专业层次:
专科

级 别: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写作提纲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本质区别

二、人力资本给企业到带来的巨大回报

a)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

b)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c)充分发掘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d)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人力资本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a)人力资本是企业战略核心

b)人力资本课提高企业绩效

c)可以帮助资本所有者规避风险

四、人力资本的运用

a)人才招募

b)人才的合理经营

c)人才招聘

i.招聘前进行规划

ii.招聘适合的人才

d)人才使用

i.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

ii.人才使用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2.给予良好的激励政策

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摘 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也是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要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市场的变化会带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相应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而企业不可能依靠频繁地换人、招聘来适应这种变化,最科学经济的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分析 招聘 使用 人力资本

目录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本质区别 5

人力资本给企业到带来的巨大回报 6

人力资本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7

人力资本是企业战略核心 7

人力资本课提高企业绩效 8

可以帮助资本所有者规避风险 9

人力资本的运用 9

人才招募 9

人才的合理经营 10

人才招聘 10

招聘前进行规划 10

招聘适合的人才 10

人才使用 11

人才开发 11

人才开发的目的 11

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 11

人才的使用 12

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12

激励 12

参考文献 13


企业由管理内容、管理形式、管理制度等所形成的管理理念和被管理的具体人、事、物、组织等构成了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企业精神,是区别其他企业的特征,而这一切都是人去组织和落实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人事理论的发展和现代管理理念系统的形成,人作为生产力第一大要素而排名在各大资源之首,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利用别的资源的能力,是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源,而所谓的管理是根据人的意志去完成事的艺术,可以说现代管理理念中人力资本的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本质区别。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首先应从资源与资本这两个名词开始,个人观点。资源,从经济学角度上说是指能够给人们带来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客观存在物,它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而资本的概念,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指用于上产的基本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加上人力这个词之后,资源与资本就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源,自己理解而言,就是那些具有价值的人,这种价值表现在可以创造价值并且可以被利用。在经济学角度上,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总的总称。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与体力的总和;
(2)这一能力能对才夫的创造起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3)这种能力还要能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就不确定,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本呢,它与货币资本与实务相对应,属于投资范畴,是指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称。资本本来就是讲究回报的,因为这种技能或者知识可以为所有者带来工资等的收益,所以就产生了人力资本,以便于其它的资本类型相对应。接下来就要分辨他们两个的区别:虽然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来说,人力资本可以看做所投入的物质资本在人身上所凝结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存在于人力资源之中,加上从教材上的三点差异程度去理解,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个小的组织例如企业来说,人力资源就是企业所具有的可以创造财富的员工数量,而人力资本,则是那些真正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有能力且有归属感的员工。所以一个企业做的优秀的人力资本管理,就是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点:

(1)时变性。人力资本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可以使知识老化而使人力资本贬值,也可以通过知识更新使人力资本增值。

(2)结构性。人力资本有组合效应,组合不同获取的利润也不同,1+1可能小于2,也可能大于2.

(3)能动性。人是有思想的,工作积极还是消极,都对人力资本投入所产生的利润大小有着重要影响。人力重要管理是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的桥梁。
提到资源人们第一反应是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增值生利,资源就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则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二、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

1、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

人力资本除了能够完善管理制度和带来先进的人事管理模式外,更重要的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和利润。完善的制度构筑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促进了企业快速安全发展。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且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企业公认。没有好的员工就没有好的品牌,没有好的品牌就没有好的效益,没有好的效益谈何利润。人是生产力的发展者,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衡量着企业的发展空间。如何用人办事,如何使人和事达到最大程度的匹配,发挥最大的效率,是每个企业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传统的人事管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人力资本管理。也是传统的管物到现代的管人一个变迁的过程。而人力资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已经被众多企业家所重视,因为人力资本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获是每个优秀企业家所必备的战略方法,新型的人力资本理论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滋生和发展。

2、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以组织中的人力资源为核心,研究如何实现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的学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吸收了当代各种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具由内在的无限的建设性潜力的最活泼的因素,它将员工作为一种能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殊资源,刻意的加以发挥挖掘,为他们提供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和条件,能使其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它能使员工从开始的招聘和培训中到最后的调配过程中,充分体会企业的先进文化,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达到企业即人,人即企业的境界,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为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因为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创造企业财富的重要资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从多渠道,多途径给予企业各方面最大限度的回报。

3、充分发掘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劳动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是有理智的社会人,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本的管理就是以企业中的员工为对象的管理,它的中心任务就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的各级员工的潜能,不断调整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改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实现劳动组织的科学化,其目的就是挖掘潜力,降低消耗,提高工效。其次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企业赢的人才的制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将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激烈,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本重视的对象已经由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扩展到骨干员工以及所有企业成员,企业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促使企业竭尽全力去探寻人才,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人才的规划到最后的调配,提供了为各类人才一个发现人才到使用人才的一系列过程的平台。使各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特长和潜力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4、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充分运用了当代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技术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取其精华,有效地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以社会为背景,以不同视角对企业员工做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活质量,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来提高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通过实施奖励提高生产率,通过工作改革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自觉性,通过教育,培训和训练,奖励更多的员工参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和互利。有效实现了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配置,使劳动人事工作的各个方面在一个精心设计系统中,得到了合理,妥善的安置,同时从员工的招聘录用,到培训考核,再到奖惩报酬各个环节实现了标准化和系统化,适应了社会化以及企业大生产的需要。

三、人力资本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1、人力资本是企业战略的核心。

目前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本处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基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制定,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拥有量。有效地利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才能,可以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的飞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

企业不断发展,同时劳动者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组织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人的创造性,日益成为提高组织效率的关键环节,结果在组织资源中,人力资本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其管理越来越复杂,所要求的管理技能也越来越高,这时,原有的人事管理方式已经不能

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较,现代的人力资本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相互依赖,既从单方面要求员工为企业服务转变为要求企业与员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在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员工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不能像对待物那样对待人,必须考虑到员工的人性需要和个性发展,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员工实现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又必须为员工实现经济效益,提供发展条件,使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提高自己的价值,使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一致。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管,注重约束和控制,把与员工相关的人工费用仅仅视为人工成本,力图加以控制和降低,而不重视人力资源本身的开发与利用增值。其实现代的人力资本理念则把人看作资源,是可以带来丰厚回报的特殊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支出,不仅要从成本方面的理解,而且要从投资方面理解,例如,把员工培训费用当成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力图通过提高员工素质使企业资产增殖,通过人力投资增加企业的长期效益,这就是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和重要作用之一。

2、人力资本可提高企业的绩效。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企业效益的基本保障,企业绩效的实现是通过向顾客有效的提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出来的。而人力资本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施对提高企业绩效有益的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发挥其对企业成功所做出的贡献。过去,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活动为宗旨,主要考虑做什么,而不考虑成本和人力的需求;
现在,经济发展正在从资源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过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就必须实行战略性的转化。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把他们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作为企业的成果,特别是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从企业战略上讲,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战略杠杆能有效地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人力资本与企业经营战略结合,能有效推进企业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

3、可以帮助资本所有者归避风险。

资本市场上,资本总在是追逐回报较高的领域,人力资本事实上在承担市场风险。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即这个环境是变动不居的,使得资本所有者在搜寻投资领域时难得获得现时的信息,更不用说预测将来的信息了,所以投资者在承受有限信息下决策的风险。同样,职业经理人也在搜寻回报较高的职业机会,他同资本所有者一样受有限信息的困扰不能寻得最优职业,因此他也在承受着有限信息下的职业风险。当资本家与经理人达到双方在即时信息下的满意水平时,双方会签订合约,这份合约当然是不完备的,但这不妨碍双方意愿的达成。因为双方都对自己的风险有自己的估计与预测。当然,这时的经理人在信息上占优。因为经理人会在合约中对自己的利益签订保障条约。但是资本所有者的沉没成本是无法获得保障的。这部分沉没成本包括经理人的基薪(即不管业绩如何资本所有者都必须支付的薪水,很少有经理人会签订没有基本保障的薪水合同)和机会成本(即雇用这个经理人业绩不好而雇用另外的经理人的业绩好的风险成本)。

四、人力资本的运用
A、人才的招募。

很多企业的招聘广告都十分近似:xx岁以下,xx以上学历,x年以上相关经验等等,千篇一律,似乎这些话已经是固定格式。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还有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为此,很多人被这个门槛挡住。而通过面试并且工作之后的那些人发现,可能你在此工作十年,连一句“Hao do you do”都用不上。

这种招聘就是一味的追求高素质,不管自身需求与否,随波逐流,别人要求本科,我也要求本科,别人要求会几门外语,我就要求会几门外语……本质上是将人作为资源。而这种招聘理念,免不了会增加企业人力成本,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可以这样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当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因此其不稳定性也高于他人。同时,成为高素质的较为稀缺的人才,本身会投入大量成本,因此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我们就会考虑: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外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增加工资成本和流动造成的培训成本。

B、人才的合理经营。

很多公司往往出现这种现象,新员工在招聘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却发现他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因而被解聘。其实这种情况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公司或者员工哪一方的过错。经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员工在A公司表现平平,甚至被炒鱿鱼,但是在B公司却如鱼得水。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有这样一个案例,小刘毕业后来到A公司,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履历,然后,安排他去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为他介绍了公司和同事再把公司产品产品宣传册拿给他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由于小刘没有销售经验,而且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小刘对产品了解不深,只好自己摸索。试用期过去了,小刘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辞退。后来小刘又去了B公司,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规章制度和创业历史各方面的培训,使得小刘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分配到销售部之后,小刘又接受了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小刘在这种全面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

A、B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A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B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A公司苦于人才难招,一直忙于招聘优秀人才,B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A、B公司拥有同样的资源。这就是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所以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合理经营,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C、人才招聘
a、招聘前进行规划: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对很多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在招聘前一个合理的招聘规划应该可以做得很好,这个规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招聘的目的:招这个人才是为了什么。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分配到什么位置,他的工作内容包括什么。对应聘者素质要求: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b、招聘适合的人才:农夫娶到公主却因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招聘人才也是如此,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适用的才是最好的,一定要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将人才视为资源,一味追求高素质,只会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人力资源部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会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则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人力成本。

D、人才使用
a、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变社会人才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只有系统全面的培训才能使应聘者潜力得到开发,充分为我所用。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所以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助力。另外,要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市场的变化会带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相应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而企业不可能依靠频繁地换人、招聘来适应这种变化,最科学经济的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
培训是开发人才最好的手段,培训方式灵活多变,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在工作现场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所有的培训学习都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b、人才使用:

人力资本不同于其他资本的特性在于,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所以恰当地使用人才,不仅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还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30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2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都要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可以促进人才创造最大价值,通过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更得心应手,工作效率更高,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主要的作用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另外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从而使人才增值。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满足其物质需求,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满足其精神需求。

上述所有观点,目的是想转变公司的人力资源观,从人力资源提升为人力资本观,可行性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可以在实行中迅速改进,最终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


参考文献

[1]《企业经营战略概论》刘仲康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企业管理咨询》刘仲康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 《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主编 新华出版社,

[4] 《现代企业管理》杨湘洪 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5] 《管理学基础》单凤儒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管理科学基础》吴育华 杜纲 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级 2011

学 号 1122101401444

学生姓名 张宏伟

指导教师 马荣军

论文完成日期 2013年6 月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业税全面取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然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字:乡镇;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目 录

摘要 ……………………………………………………………………………2

目录 ……………………………………………………………………………3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的背景 ………………………………………………4

(一)农村税费改革 …………………………………………………………5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5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5

(二)法定职权缺失 …………………………………………………………6

(三)职能行使偏差 …………………………………………………………6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7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8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9

(一) 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9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10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10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10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11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11

参考文献 …………………… ………………………………………………………………13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低层次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其它地方政府相比,更多地行使管理基层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是在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新形势不太适应,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法定职权缺失;
职能行使偏差;
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等。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由于旧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彻底暴露了农村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政府管理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
乡镇机构设置庞杂,权利重叠,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不高。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乡镇政府系统有效的实质性改革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反思已有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乡镇政府改革的方向问题。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必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有其组织性强、政令渠道畅通、贯彻落实迅捷的优越性,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以上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只是原则规定,并未规定具体的职责范围、内容和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更未规定具体的职责权限。而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上级政府均按“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要与上级部门相对应,“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事发生,就有乡镇政府的责任,乡镇政府成了全能的政府。此外,县级行政机关针对农村工作作出的有关决定或政策,变动较频繁,工作弹性大,加之县级行政机关经常下派临时性任务,使得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造成不少乡镇政府职能失范,忙于应付。

(二)法定职权缺失

作为一级政权,乡镇的机构设置和法定职权应具备完整性和相应的自主性。但乡镇政权在实际运作中,其很多职能部门都只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县级业务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一般都在20个左右。这些权力性职能部门被从乡镇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中分离出去,必然造成乡镇政府职能被分解,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在乡镇工作中造成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合,导致乡镇政府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乡镇的社会公共事务。同时,部门利益对乡镇的扩张还表现为上级主管部门不顾乡镇实际情况,大量增加人员,导致乡镇冗员过多,负担过重。这种“条条掌权、乡镇协调”的体制,削弱了乡镇政府职能,导致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水平降低。

(三)职能行使偏差

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乡镇政府对乡镇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但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行事。有的乡镇政府干预过多,直接插手生产经营活动,用行政手段介入竞争性领域,同时,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心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乡镇干部多数给上级机关办事,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用于农民所盼、社会所需的时间就少了,未能履行好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责。另外,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但在涉及农税征收、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突出问题整治等方面,由于单纯依靠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无力完成,于是上级党委、政府便以文件或领导讲话等形式,要求“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这种压力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党委和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惜使用不规范的公共权力手段,结果导致越权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发生,破坏干群关系,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乡镇政府“权力有限和责任无限”的现象。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乡镇政府本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目前全国有261个乡镇、5. 4万个村不通公路;在全国104. 3万公里的砂石土路面及无路面里程中,农村公路就有92. 3万公里,占88. 5%。很多地方农村公路睛通雨阻,路况差,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开采建设导致水土流失,引发了许多泥石流、洪涝灾害、农田被毁等问题。

2、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目前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12元,仅为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的27. 6%。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基本医疗条件严重落后,机构凋零,设备陈旧,卫技人员短缺而且素质偏差,服务水平低下,乡、村两级卫生保健网几乎处于瓦解状态,公共卫生和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落实。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3、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接受。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师资队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下降。

4、社会保障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等措施,如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但目前农村低保和医疗保险仅在一些地方起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还很低,远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5、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民间文化在低谷徘徊。

6、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部分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撤销,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此外,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据统计,目前全国乡镇负债总额已达到2000亿元。经济落后,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突出,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

1、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据2004年中国乡镇发展报告,全国乡镇机构平均超编2至3倍,平均每个乡镇内设机构16个,其人员平均数58人,超过正常编制2至3倍,平均每个乡镇的下属单位18个,其人员达到290余人,超编严重,乡镇“人头费”支出约占财政预算的70—80%;再加上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小汽车、电话费等费用,导致非生产性支出大大超过财政支撑能力,一个乡镇每年仅用于公车的费用都在20—40万左右,机构设置过杂,人员过多,导致乡镇政府运行成本过高,是造成乡镇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很多乡镇的预算形同虚设,同时,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淡薄,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而且有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各种乡镇公务消费如迎来送往的接待费、通讯费、交通费、干部培训等支出较高。加上有的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行为的失范,势必增大政府的管理成本,挤占乡镇财政的公共支出。

3、升级达标,透支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经常开展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实行“上级下指标,乡镇出资金”的方式,且多数农业生产性综合项目实行资金“配盘制”,乡镇财政要承担相当比重,在乡镇财力有限甚至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只有“透支达标”或“透支配套”。此外,有的地方领导者的长官意志、主观随意性和行为的短期化等行为,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

4、分税不公,职责过重。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权大幅提高,地方财权大幅下降,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对等。在地方财政构成中,省、市财政所占比重较大,基层财政所占比重较小。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而县乡财政供养人口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71%。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但地方承担的各种管理事务、公共服务并没有相应减少,许多本来应该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由基层政府承担了,而乡镇一级在财政分成方面又处于最不利地位,难免造成乡镇财政困难。另外,社会救济是带有收入分配性质的职能,民兵训练和优抚是为了增强国防,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本应该都由中央政府承担。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要使他们在没有或很小有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是根本做不到的。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又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任务。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明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一是政府决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人民对政治权威的服从。对政府合法性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理念,正确对待手中的公共权力,摆正自己与公众的关系,也有助于乡镇政府根据自身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将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型管理,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

现阶段,要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规范的创制,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要求,结合现有《地方组织法》,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

乡镇政府公共管理要借鉴无缝隙政府的理念,克服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在确保乡镇政府职权完整性和

相应的自主性框架内对条块体制进行改革,从体制上确保乡镇政府的统一性,解决乡镇政府有责无权、责权分离、条块不协调的问题,实现乡镇公共资源的整合。对于“条块”体制的改革要继续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强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本辖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所有驻乡镇的机构在人、权、事上均按照乡镇管理,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的原则进行改革,“条条”管理权以业务管理为限。通过理顺条块关系,实现乡镇责权统一、人权与事权一致,确保乡镇政府公共权力的完整统一。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

从我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镇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安全产品、公共生活服务产品、公共生产服务产品、管理服务产品和社会发展产品等。据此,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能是:直接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中的公共治安、防病减灾、环境治理等,公共生活服务产品中的公共卫生,公共生产服务产品中的水利设施、公共土地、科技信息服务等,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这些产品中有的是全国性或跨地域性的公共产品,如防病减灾、环境治理、水利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等,中央、省、市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作保障,委托乡镇提供,以确保提供的有效性。其他产品则可由中央、省、县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或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形式提供。县级以上政府应强化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失衡问题,弥补历史的欠帐。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按照一级政府设立一级财政。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乡镇一级财政。一要完善分税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应按照“分税分级”的原则,合理划分五级财政之间的税种、收入范围和分成,让乡镇财政能够从税收中享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以增强乡镇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层还主要是吃饭财政,如果没有上级的转移支付,要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根本做不到的。同时,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层级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要通过理顺财税管理体制,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以农民为主转到以政府为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三要调整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监控新机制。要实行综合的财政预算,把乡镇的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措施

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运转机制需要重新确立,需要注重各部门的实用功能和各角色的“独立性”,从而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职能,建立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新型运作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明确党政职责。确定乡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乡镇党委会,乡镇所有的重大事项均由乡镇党委会决策,党委书记在抓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党务、计划生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乡镇长在主持乡镇政府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发展经济、财源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乡镇干部新的工作责任制。各岗位定职定责,明确职权范围,明确工作任务,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每项工作明确第一责任人,体现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三是建立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年初,市里确立十项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乡镇,市委、市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又将其重点工作分解到了每一乡镇干部,同时实行职责挂钩的责任追究制度,结合乡镇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正确的干部导向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提拨重用。从而使乡镇工作思路清晰、合力增强、效率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应从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行政职能、合理划分乡镇行政区划、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推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乡镇站所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人手,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新农建设政策的实施者,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农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寇凤超.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6, (8): 8.

[2] 左 然.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 瞭望新闻周刊, 2006, (4): 64.

[3]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6(9)

[4]徐旭川.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5(12)·

[5]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J].农村经济问题. 2006(8)

[6]李燕华.我国乡镇政府负债的成因[J].统计与决策. 2007

第三篇: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2013 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院(系)别 管理学院

专 业 行政管理

班 级 行政091班

学 号 091010509

姓 名 雷星亮

指导教师 杨迅滋

二○一三年六月

摘 要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无论是在实施细节上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以《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调查问卷》为客观根据,对山东交通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参阅相关文献,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和完善措施进行论述。基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 key link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as stro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practice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analyze problems,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vocational abi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Domestic college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activities also widespread deficienc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details.

In this paper,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questionnaire" objective basis,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status of teaching practice were analyzed. Also refer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problems and reform and improve the 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feas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statu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problems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basis.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exploration


目 录

前 言 1

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3

1.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3

1.1.1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3

1.1.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3

1.2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 4

1.3实践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5

1.3.1是学生掌握技能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 5

1.3.2实践教学对提升就业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6

1.3.3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6

1.4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问题的提出 7

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7

2.1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7

2.2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难 9

2.3实践教学内容不明 11

2.4实践教学措施贯彻不力 12

2.4.1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控制难 12

2.4.2缺乏对实践教学贯彻执行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 12

2.4.3流于形式 12

3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13

3.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 13

3.1.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13

3.1.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3

3.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14

3.2.1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4

3.2.2开展校内模拟实践(实训) 教学 14

3.2.3强化校外实践(实习) 教学环节 15

3.2.4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 15

3.2.5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6

4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16

4.1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6

4.2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略 17

4.2.1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模式,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 17

4.2.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能力化” 17

4.2.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双师化” 17

4.2.4实践教学环境的“企业化” 18

4.2.5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的“科学化” 18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前 言

自20世纪80年代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得到恢复以来,以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为首的一批大学积极探索该专业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推动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近年以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数量继续呈一路上升趋势,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形势,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340所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据保守估计,本科生在校人数接近4万人。如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于1987年,当时其招生规模大概每年50人左右,就业率几乎是100%,但是近几年出现滑坡,2003年仅为75%,2006年为51%。[1] 其他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就业形势也相类似。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令人堪忧。根据政法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总体还不够高。

综合而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短板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延伸能力和应用能力欠缺;
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差,学生由于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相对较少,缺乏与人合作与融入社会的锻炼和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受挫抗压能力都比较差;
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局限于课堂与书本,缺乏创意;
职业精神不足,学生服务意识较差,相对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型工作,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也不具备基层工作的能力等等。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担负着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内外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高教[2001]4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担负着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任务,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行政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还不完全一样,它有着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同时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对实践高度依赖性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行政管理的理论,对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所以,行政管理专业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2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只有切实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方面同时出发,摆脱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甚至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

本文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围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看,一般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明、教学模式不清、教学平台构建难、实践教学措施贯彻不力等方面的问题,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模式当中。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历史与现状1.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在百度百科[3]上我们发现,是这样概述行政管理专业的: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在夏书章主编的《行政管理学》中,对行政管理的定义为: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门传统的文科专业。

1.1.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1.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行政管理主体必须具备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良好意识,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思想,如何做人,如何为公共事业尽职尽责。只有这样。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在走上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关岗位时,才能完成由“官僚”向“管理者”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行政”向“管理”和“治理”转变,才能实现满足公众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4]。2.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作为地方性高校,能否服务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学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是必须了解国情、省情和市情,熟悉行政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各项工作,了解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二是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三是具备行政事务的处理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等行政管理工作能力。3.掌握行政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基本工具。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分析工具既是今后处理具体工作的要求,也是迸一步深造的基础。为此,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数学、统计与社会调查等定量分析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具备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1.1.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以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包括两条途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四个模块:专业实践、课内实践与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采取六种实践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参与科研课题、基地实习、论文设计。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学院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探索和掌握适合自己课程的案例教学方式。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重点是加强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3.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师生在节假日、周末和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活动,学生通过多看、多听和多问,可以对行政管理及其运行机制形成一个初步印象。4.参与科研课题。教学与科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学院鼓励教师在担任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指导教师的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利用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撰写调奄报告和论文等方式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任课教师的研究专长相结合,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

5.基地实习。基地实习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切实承担岗位工作,能够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运作形成最直观的印象,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习表现,也是对自己数年来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成就的一次集中检验。6.论文设计。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大学学习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总考核.通过做毕业论文,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

中国长期的封建体制下,虽然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封建行政管理体系,实行大一统的国家行政组织体制。但当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产生之后,并被很快受到中国的重视,并加以引进和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先后翻译出版了多部外国专著,如美国学者所著的《行海要术》、《行政纲目》以及日本学者蜡山政道所著的《行政管理学总论》等。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中国学者也陆续撰写行政管理学著作。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广泛恢复了政治学的研究活动,其中就包括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1982年夏书章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一文后,行政学开始受到国家和学术界的关注。但此时的行政管理只是隶属于政治学门类,注重培养的是从事学术性研究和教学人员,且知识面较窄;
而且现代科学知识及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掌握较长,不能适应现代高技术信息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高要求。1988年正式建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此后,才真正的在各高校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机构。所以,对于新时期的中国来说,行政管理专业还是一门新型的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内外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3实践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3.1是学生掌握技能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技能的掌握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其中实践活动就是开发和培养人的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毛泽东曾经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5]一个人的正确思想,一方面不能从天上掉下来,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在头脑中自发产生,归根结底,唯一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点,简言之就是主张“教、学、做”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德国著名教育家Friedrich Herbart[6]就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他在《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提出了一个较有大众意义的,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这些阶段为根据的教学方法,这些阶段分别与人在学习中的心理特征相呼应,即“注意、期待、探究、行动”。Friedrich Herbart的学生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备、提示、联系、综合、应用”五段新的教学法。他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说依然是强调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对世界以及我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等院校历来是培养和造就高层优秀人才的摇篮,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好“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的问题。这个话题并非老生常谈,就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意在开发学生的潜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真才实学和本领,这也是我们国家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努力改革的方向。实践能力就一个人来说,是立身之本。大学生在学校经过了三、四年的学习之后,总是要走向社会从事一定的职业。当他步入社会拥有一个职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这一职位的岗位要求便是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考验。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互为条件的统一整体。离开了实践活动而片面地强调能力的培养,最终充其量只能向社会输送“半成品”。

1.3.2实践教学对提升就业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1.3.2.1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行政管理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所在,如果不能从行政管理实践中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行政管理学科就失去了现实意义。所以,系统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行政管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的心理氛围中把握行政管理学科的理论及其应用,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与形成的关键。

1.3.2.2有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用人单位在招聘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时,往往会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而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用人单位往往青睐选择那些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技能,要求一专多能的用人现状正是现在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势。因此,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用人单位欢迎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行政管理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切实遵循教学规律,以创新为着力点,培养复合型的实践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

1.3.2.3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

学生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应该从多个侧面了解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看法,充分了解行政管理人员的分布情况、知识结构层次以及他们的发展前景,从而进一步认清形势,摆正自己的合理位置。这样就抛弃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恐慌心理,踏下心来认真学习,积极准备,瞅准机会,尽早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进而能以一种客观理性的心态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和进行择业选择。

1.3.3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管理是一门专门研究政府部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是它自身具有的两大特点,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中,要与现实紧密相连,切合社会实际。随着社会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的利益开始趋于分化,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增多,政府行政管理的复杂程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大环境下,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观念、调整职能、改善服务、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水平,从而对高校在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问题上,国内外的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培养能够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问题的高级管理人才,突出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的特点。但是,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目前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依然存在重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现象。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以培养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人才。

1.4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问题的提出

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普遍比较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现有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及方式决定了更多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致使实践教学远远落后于理工科,从而导致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帮助不够明显和直接。山东交通学院一方面针对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另一方面也对本校07、08级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随着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需要具备行政管理相关知识并且相对全面的毕业生。但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所期待的标准,而且普遍缺乏核心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毕业生自身而言,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实践能力的评价普遍不高。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我们须明确的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具备哪些方面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必将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就业竞争优势,这势必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及整个学科的根基。[7]针对当前社会普遍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诉求以及各个学科在人才培养上都逐渐向能力培养倾斜的背景,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非常有必要也有责任探索合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结合山东交通学院的经验,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予以探究。

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2.1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行政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的课程偏多。不可否认,行政管理专业最初是从政治学中脱胎而来的,但随着学科门类的重新调整以及专业定位的不断成型,行政管理专业则更多地被赋予了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属性,除了政治学之外,还应当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单纯政治学类的课程就有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等众多课程,这些课程就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本应开设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则被大幅度压缩,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性、复合性的学科特点被掩盖。政治学类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学教育,存在着的政治学取向或者行政学范式依附于政治学范式的倾向。

其次,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衔接过渡和内在联系。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门课程之间应体现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内在的连续性。但实际上,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尚缺乏学科内部的逻辑联系,课程之间的衔接也不是很紧密和清晰。此外,在围绕专业设置的基础课、专业课、核心课以及选修课的开课顺序及课时安排上,也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论证,从而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整体统一性和课程的有机联系性。

再次,课程设置过于依赖和考虑现有的师资力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许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的速度并不相适应,这突出表现在任课教师的专业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与均衡,某些专业的任课教师数量相对比较丰裕,而某些专业的任课教师则比较匮乏甚至长期空缺。基于这种原因,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得不量体裁衣因陋就简,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来决定开设哪些课程。但每个任课教师都必须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因人设课的现象便较为普遍,否则部分任课教师将面临无课可上的窘况。

最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较低,与国外差距巨大,也与本专业的期望的培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我国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难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特点进行培养和训练的问题很早就存在了。此外实践教学体系中还缺乏科学的考核,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不严格,从而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计划性、严格性和严肃性。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实践教学在目标定位、大纲、内容、管理、考核等方面雷同情况较为严重,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

赵瑞峰[8]在《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文中提到,按照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行政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具备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个定位在界定行政管理专业育人过程中,对为谁而育人、育什么人两大问题界定模糊不清。从而导致课程体系构建欠缺科学的理论指导。课程体系设置的不科学又导致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弱化。相反,美国高校公共管理(行政) 本科教育培养的目标十分清晰明确,十分强调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就是旨在培养满足社会上各种公共组织不同层次需要,或者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大学生,出于此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就十分贴近社会的需求。

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您认为对于已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得出以下结果

图1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

在通过对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三和大四40名同学的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经过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17名同学(占42.5%)对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持合理态度,15名同学(占37.5%)持基本合理态度,还有8名同学(占20%)持不合理态度。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同学们并不是完全认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2.2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难

实践教学平台无非两种,即校内平台搭建和校外平台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主要依靠教学硬件和软件,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则主要是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校内,众多高校能体现行政管理专业能力要求的实验室构建可谓是屈指可数,很多学校的现状就是几个老师、一支粉笔和几本教材把学生送出大学校门。实训平台的构建更是流于形式化,一份实训大纲加一份实训报告就是实训全部内容。

在校外,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特定的实习和见习的方式和内容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见习、实习基地构建困难较大。在企业单位,由于行政部门的精简化,导致很少有企业的行政岗位能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和见习的机会;
政府机关因其工作的严肃性和全局性,在接待学生实习时都非常谨慎,仅仅安排学生做一些边缘性工作,学生很难接触行政事务的核心,因此影响实习效果;
企事业单位由于日益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注重成本的核算,讲求效益。过去那种单纯接待学生实习也被他们视为一种负担。往往不安排实际工作,甚至将学生闲置一边,生怕泄露其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管理经验。学生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9]

图2实验室作用

以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该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是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在校内设置相关专业的实习室,给同学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实习途径。实验室建设与功能拓展与实践教学需要还有差距。实践表明,实验对进一步稳固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都很有帮助。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已建成规模较大的行政管理综合实验室,并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等课程的实验。但调查中显示,60% 的同学认为实验室的作用还发挥不出来。实验室在课程开设上和实验内容设置上还有很大挖掘的空间。

其实,不光是交通学院的实践教学实验室存在这种问题,就全国来看,实验室建设也是步履缓慢,主要表现在许多学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这是理工科才有的事情,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眼光。而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的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管理学科门类很早就开始探索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问题,如:会计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金融分析实验室等。由于长期的不重视,进而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资金缺乏,使我国的社会科学教育长期处于传授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低水平上。就我国目前的公共行政管理教学实践的现状来看,少、慢、差、费等教学低效现象仍比较普遍,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注重教学效率的观念。部分已经展开实验室建设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上,往往也只注重资金投入,却不做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缺乏成本—效益的权衡与控制。再就是实验室建设也缺乏科学的规章制度,例如实验室管理混乱,教师对学生在实验情景中的模拟互动缺乏有效的指导,这些都导致了实验室的综合效益难以产生出来,造成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人才培养的目的却无法达到预期标准。

就山东交通学院而言,在校外与济南市长清区图书馆、档案局、教育局、文化局、交通局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很大程度上为同学们校外实习提供了便利。可以说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岗位实习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最有效果的,建立系统的实习基地也成为国内外高校所一致采取的行动。在对交通学院40名行政专业的同学们调查中发现,95% 的同学认为,实习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大有帮助。当前,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已建成5个较系统的实习基地,但这几个实习基地的层次都比较低,其行政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实习的需要。同时,随着专业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现有的实习基地已难以满足实习需要。因此,寻求建立更加稳固系统的实习基地必要而迫切。

2.3实践教学内容不明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行政管理专业被概述为: 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客观地讲,上述专业介绍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首先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含糊不清,其次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特色语焉不详。以此为指导,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理解就很容易出现两种误区: 一种认为,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将以上学科中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从而导致在三年多的学习时间里,设置和安排的课程繁多而杂乱;
另一种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是通过学习即可掌握某种专业技能,毕业后一走出学校就能立马胜任某项工作,因此尽可能多设置所谓的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从山东交通学院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目标倾向于第二种认识。事实上,这两种做法最终会造成专业特定规定性的丧失和学生适应社会的短期性,而这正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背道相驰。

与此同时,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容上,也同样存在着种种误区。首先,教学内容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从目前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知识传授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很大。而培养学生技术方法和行政能力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较弱的动手能力将极大地限制所学知识的发挥与运用。其次,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灌输。在教学活动中,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真正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创新学习。从山东交通学院现阶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形式来看,教学环节安排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调呆板,绝大部分还是处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整个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过分强调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师讲解也多从现成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进行讲解和推理,对从复杂现象中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不够重视,直接导致教学活动流于理论上的抽象说教,使学生学习起来如隔靴搔痒,不能有效得提升处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以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大部分同学对现在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形式满意,并且对行政管理实践教学非常了解。在对40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生35人(占88%),不了解的5人(占12%)。

图3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是否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

2.4实践教学措施贯彻不力

很多高校为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往往贯彻不力,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2.4.1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控制难

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主体的身份出现的,教师则是向导。无论是实习和见习,还是实验和实训,学生作为主体到底贯彻和执行相关实践教学内容与否,作为向导的教师缺乏相关的、应有的信息支撑,最终会导致实践教学过程控制与管理难以操作。

2.4.2缺乏对实践教学贯彻执行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

在很多高校,实践教学一走出课堂就成“放羊式”管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放假,教师也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休息。这是一种缺乏实践教学监督和责任机制情况下造成的错误的行为选择。

2.4.3流于形式

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验、实训、见习、社会实践的考查最终大多是通过报告或者设计的形式来进行的。这种考核形式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鉴定上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的状况下,极易导致考核的“大一统”和“一刀切”,最终导致实践教学考核流于形式。

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认为每学期安排的校外实习效果如何,大家也持不同观点。

在对40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其中25人(62.5%)认为效果良好,10人(25%)认为效果一般,5人(12.5)认为没有效果。

图4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调查

3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3.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

3.1.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探究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借鉴国外先进工程教育的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适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研究实践教学内容与改革,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特征,为其科学制定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企业的实践场景,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产学研合作;
促进实践教学师资应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打造一支能为学生树立工程师榜样的精良的实践教学队伍;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探索新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各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最终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为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1)通过以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题,以实践教学改革方法和内容为切入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学生的知识结构、目的需求、能力拓展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构建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3)坚持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学科专业和地域特色。

3.1.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作为实用型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也是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

(2)系统化原则。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各个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彼此连续,相互衔接的实践体系,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一体化原则。一方面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个环节的相互关联,强化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相互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互适应,使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对立,同时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

(4)规范化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在培养方案中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而且目标体系要落实到每一个部门、课程和教师,固化于部门的工作职责、课程教学大纲、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之中。

3.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3.2.1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当中,课程应涵盖学生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因此,实践课程主要应包括“公文写作与处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文献检索”、“电子政务”等。带有实践性质的课程主要有“物业管理”、“政务礼仪”等。另外,“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大学英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翻译能力,计算机类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提升利用网络实施管理的能力。为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还可以安排“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人学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军事教育”、“毕业教育”中也应当含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各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确定所开设的实践课程,结合实际情况,有的实践课程可作为必修课程,有的可作为选修课程,但是实践课程的安排不能过少,要保障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达到教学要求。

3.2.2开展校内模拟实践(实训) 教学

就学科属性来看,行政管理专业虽然属于文科,但与理科、工科一样需要建有校内模拟实训室,例如电子政务实训室、公务员考试模拟实训室等。在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模拟,不仅是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检验和应用,也是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通过实训,一方面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模拟实践(实训)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有条件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应建设好行政管理专业实训室,购买相关教学软件,为学生搭建更好的校内实践(实训)平台。

3.2.3强化校外实践(实习) 教学环节

较为完整的校外实践(实习) 教学环节应包括课程实习、学年实习、毕业实习,这一环节最好的方式还是应该安排在校外实践(实习) 教学基地进行。课程实习主要是根据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方向,通过实践或实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具体操作能力;
学年实习主要是结合一学年所学的课程和应具备的能力体系,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或实习活动,通过实践或实习将所学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重构能力体系。毕业实习是三个环节当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它本身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这个环节不仅是对四年学习效果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应合理安排好校外实践( 实习) 教学环节,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措施,保证实践(实习) 教学质量。

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课实践形式方面,大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对40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经过调查发现,选择学校基地(实践教学实验室)8人(20%),选择校外正式公司实习12(30%)人,学校基地实习与校外公司实习相结合20人(50%)。

图5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实践形式的调查

3.2.4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是最能培养和体现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的实践内容,也是促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而且,本身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无论其毕业后从事何种管理岗位的工作,都是离不开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能力以后就很难胜任工作。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应也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调查研究的方式可以不定期开展,如组织学生调查大学城附近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和水平,调查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调查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科学合理的问题解决对策,并最终撰写研究报告。事实证明,每一次开展的社会调查研究,都会使学生在各方面有更好的成长和提升。

3.2.5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为使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稳定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应该构建较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实践教学大纲是否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每次活动的目标是否明确;
实践主体即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实践指导教师是否具备应有的指导能力,有无责任意识;
实践教学经费是否有保障,是否充足,使用是否有效;
是否具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室);
实践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化、规范化,有无安全防范措施;
实践活动各环节安排是否遵循实践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践教学档案建设是否完整;
实践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保证。

4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4.1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教师在教学教程当中,需要把验证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改变为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验证性的实践活动是必需的,同时也要增加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遵循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我国高校特点提出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两层次四模块”体系。即建立校级教学实验室(中心)和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和系级教学实验室两个层次;
建立学科实验平台、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实习平台、专业特色实验和实习与创新基地4个模块。实习基地和校级教学实验室(中心)是以“公共基础实验、实习平台”为主体,包括部分实习与创新基地。系级教学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是以“学科实验、专业特色实验平台”为主,学科实验平台按学科或者专业大类公共实验设置,专业特色实验室按专业实验要求进行设置。(2)优化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3)制定出独立的、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时要广泛征求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制定、修改实践教学大纲,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质上的结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4.2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略

4.2.1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模式,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

基于当前行政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以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例如中山大学长期以来跟踪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借鉴CDl0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转变观念。从2003年起,学先后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Universityof Technology)和印度的NIIT公司联合办学,为专业教师提供了认识和实践国外先进的行政管理教育模式的机遇,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国内外先进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4.2.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能力化”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最核心的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充分体现“能力本位” 的思想。像山东交通学院这类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构成主要包括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与上述实践能力相适应,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3个子系统组成。基础性实践课程是针对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而开展的实验环节,主要包括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认知实习等课程。专业性(综合性)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主要是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内容,以及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的相关课程。

4.2.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双师化”

美国教育家Dr.Beeby说:“教育的质量是教师质量的反映”。这句话主要强调,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讲授融和了学科知识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能力的课程,那么他们自己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应具有“三实”特色(即实用、实践、求实)、“双师”能力和“融合”素质,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之间紧密联系的主力纽带[10]产学研合作是“三实”特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聘任各个行业、企业,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担任兼职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建立一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懂理论、知实践、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了解岗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等方面的优势,在课程内容中积极引进最新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采取合作研发、企业实践等多种措施,让教师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提高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促进实践应用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2.4实践教学环境的“企业化”

之前的实践教学多数在校内进行,即使在校外实习基地,也多半执行校内管理制度,更多的忽视了模拟社会及企业真实场景构建实践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很难进入实践角色。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在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主题沙龙上指出:中国当前的教育发展中最缺乏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企业的参与。[11]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应尽可能地考虑企业和社会的大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社会环境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为了能让学生能感悟到实践的氛围,不仅在实验室布局上尽量模仿企事业单位的环境,而且还借鉴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流程,采用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对相关实践课程的管理,为学生提供并营造现代企业的工作场景及实践岗位。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主战场。通过产学合作,学院建立了稳定的、数量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一方面能了解社会和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加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提高竞争力和适应性。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的企业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迁徙能力,缩短与社会、企业需要的磨合时间,使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状态“连成线,[12]避免重复教育带来的各种浪费,鲜活了实践教学的生命力。

4.2.5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的“科学化”

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的质量。所以,学院根据实践教学新体系的需要,规范了实践教学管理,重新制订或修订了相关管理文件及各实践课程教学的大纲,并对其中实践内容、要求和评估方式做出明确规定,鼓励教师自编实践教材或重新选择;
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信息收集、管理和反馈机制,注重对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控制,确保实践教学效果显著;
在实践教学评价中,学院建立一套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重视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积极引用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多角度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检验实践教学效果,促进实践体系的完善。

结 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还是一直呈现上升的势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快速、良性的发展形势,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更多的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全能人才,这是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始终在探讨的课题。

从山东交通学院的调查结果来看,本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普遍还是认可的,但是就教学方式以及实践内容的安排等问题上还是存在的不同的看法。以下是对上述内容的简单小结: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看(以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一般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明、教学模式不清、教学平台构建难、实践教学措施贯彻不力等方面的问题,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模式当中。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和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学习,我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不容忽视的。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以培养更多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为切入点,否则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会愈加严重,长期来看更会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我国高校积极探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工作迫不容缓。


致 谢

本论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杨迅滋老师,是他长达数月的悉心指导,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杨迅滋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搜集、结构的组织、论文的统稿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导师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理论知识以及对学生无私的关怀,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我终身受益。

我还要向管理学院各位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在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了无限的关怀和帮助,永感于怀。

我还要感谢为我完成问卷的各位同学们,他们的不断支持和理解是我完成这篇论文的重要保证。

最后,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长和朋友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41.

[2] 邓雪琳.基于能力视角的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理论界,2009(6):202-203.

[3] 宋超.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消解[J].通大学学报,2007(3):85-87.

[4] 刘美平.行政管理学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J].煤炭高等教育,2006(23).

[5] 马武玲.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J].2010(24).

[6] 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5(2):58-62.

[7] 杨梅,谭安富,刘玉琼.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99-200.

[8] 杨冠琼.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 彭忠益,许源源.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1(2).

[10] 孙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11] 杨述厚.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12] 丰云.电大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分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79-81.

[13] 装小琼.开放教育中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11):8-9.

[14] 李兴业.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2):41-43.

[15] 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112.

[16] 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J].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

[17] 王朝中.远程开放教育集中社会实践改革之我见——以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

[18] 马武玲.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8):139-141.

[19]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276.

[20] 聂丽,赵江东,祝家贵,夏鹭平.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126-128.

[21] 刘青广,马玉香.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113-114.

[22] 汪春劫.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变革的几点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5(6).

[23] 易新涛.公共管理视野下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与重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 (5).

[24] 陈金刚. 本科实践性教学及其管理探讨[J]. 扬州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5(3)

[25]Puccini. Anthony. History of guid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1980.

[26]Christensen Thomason.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of Pupil-Workers. Harvard University,1946.

[27] Zhang Tao. The Research of Theory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n University Career Planning.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09

[28]Bruce. Written Statements of Operational Definitions—Care Education.DC.Career Education Program,1992.

[29] Morris B.Holbrook,Michael J.Weiss,John Habich. Disentangling Effacement, Omnivore, and Distinction Effects on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Activities: An Illustration[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30] Péter Róbert. Changing Determinants of Consumption in Hungary, 1982–1998 [J]. Quantifying Theory:Pierre Bourdieu,2009.

[31] Chris Gilleard,Paul Higgs.Consumption and Aging[J].Handbooks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2011.

[32] Jukka Gronow,Dale Southerton.Leisure and Consumption in Europe[J].Handbook of European Societies,2010.

附录A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为了理解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是否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为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提升提供参考,特开展此项调查。您的选择仅作分析考察,不会泄漏您的任何信息,希望您能认真填写。祝学业有成,万事如意。

1、您所在年级( )

A大四 B大三

2、您是否满意现在的行政管理的教学形式( )

A满意 B还行 C不满意

3、您的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了解吗( )

A.了解 B不了解

5、您认为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类课程综合实践环节是否充足?( )

A足够 B基本还行 C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6、您认为对于已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 )

A.合理 B.不合理

7、您认为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课实践形式应为( )

A.学校基地实习(实践教学实验室) B.校外正式公司实习 C学校基地实习与校外公司实习相结合

8、您认为每学期安排的校外实习在实践教学中效果如何( )

A.效果很好 B.效果一般 C.没有效果

9、您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验室了解吗( )

A.了解 B.不了解

10、您认为实践教学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效果如何( )

A.效果很好 B.效果一般 C.没有效果

11、您认为现在安排的专业实践对于以后的工作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

A.有 B.没有

12、您认为如何增加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可多选)

A增加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实习 B学校加强对行政管理专业上课形式的改革 C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中 D增加个人课题设计环节 E增加实践教学实验室的使用 F老师作实践教学的相应指导

13、您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结课方式是( )

A.实践心得 B.实习报告 C.综述 D.论文

14、您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谢您的配合!

第四篇: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法治行政的困境与对策

作 者 姓 名 李 明 月

专 业 行管07—1班

指导教师姓名 鲍 芳 修

专业技术职务 讲 师


目 录

摘 要…………………………………………………………………………1

一、法治行政内涵与特征…………………………………………………2

(一)法治的源流……………………………………………………………2

(二)法治行政的内涵………………………………………………………3

(三)法治行政的特征………………………………………………………5

二、法治行政的价值原则与建设目标……………………………………6

(一)法治行政的价值原则…………………………………………………6

(二)法治行政的建设目标…………………………………………………7

三、法治行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8

(一)法治行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8

(二)问题的成因…………………………………………………………11

四、行政法治化的推进策略……………………………………………12

(一)意识层面的推进策略…………………………………………………12

(二)技术层面的推进策略…………………………………………………13

(三)制度层面的推进策略………………………………………………14

参考文献……………………………………………………………………16

致 谢………………………………………………………………………17


摘 要

在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法治行政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十几年来,中国法治行政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进入 1990 年代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以及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法治行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比如,立法膨胀问题,行政立法中的利益倾向问题,注重实体立法轻视程序立法问题,执法中以权压法、以权力压制和侵犯权利的问题等等。

本文试图从法治、法治行政的渊源开始,对法治行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论述了法治行政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价值原则,以及法治行政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法治行政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出所面临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推进行政法治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法治行政 行政立法 行政执法 行政监督

ABSTRACT

In the rule of law, establish the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e administrative tak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Nearly ten years, China’s law administrative construction had great progress. Especially in the 1990s,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after the state compensation law,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the law on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s, the legislative law and the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law enacted, in our democratic and legal construction milestone in the process. But the rule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dministrative construction is not little still. For example, legislation,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expanding the interests, pay attention to entity legislation tendency to belittle program legislative issues, law enforcement in right pressure, power to suppress and infringe rights problems, etc.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origin of rule of law, rule of law, administrative law administrative construction to begin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method to solv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Discuss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rule of administrative value principl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administrative, deepl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administration faced problems, and find out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 faced,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tactics advance administrative constitutionality.

Key words: legal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一、法治行政内涵与特征

法治行政与法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研究法治行政必然要先从法治开始。什么是法治?中国的法治与西方的法治有什么不同?了解这些对于我们研究法治行政的内涵与特征有着莫大的帮助。

(一)法治的源流

法治思想虽然最先出现于古希腊,但研究表明,中国的法治思想不同于西方的法治思想,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互相区别。

1.西方法治的渊源

法治作为一种理论和观念在西方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其源头自亚里士多德开始。亚里士多德在探讨何为优良统治的问题时,否定了柏拉图的“贤人政治”的人治观点,主张法治,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人之治”,因为“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好是全没有感情的。”他提出了法治的两条标准,即“对已成立的法律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这段话已经在逻辑上粗略地勾画出法治的形式要件,但是,对于其中所谓“普遍的服从”和“制定良好”,我们还是不得而知,因为这些要由生活于具体的社会场合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通过他们的信念、制度和活动来赋予。

到了近代启蒙思想时期,洛克、孟德斯鸠等人极大地丰富了法治理论。洛克从捍卫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出发,认为政府权力既然旨在为社会谋幸福,就“不应当是专断的和凭一时高兴的,而是应根据既定的和公布的法律来行使。”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至19世纪,英国著名法学家戴雪全面阐述了法治的概念,将法治概括为三层含义:第一,法治意味着与专横权力的影响相对,正规的法律至高无上或居于主导,并且排除政府方面的专擅、特权乃至宽泛的自由裁量权的存在。第二,法治意味着法律面前的平等。第三,宪法性法律不是个人权利的来源,而是其结果。整个近代的法治理论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将自由或人权保障作为法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

2.中国法治的渊源

现代中国接受法治这个概念主要是基于西方的学理,我们往往运用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法治思想、理论来论证现代中国的法治。但是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到:许多人“……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忘记了”。一个国家的不同时代以及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法治理论和实践,因此现代法治,既具有古希腊、罗马的渊源,也有自然法学、分析法学等的渊源,当然也有中国渊源——法家的“法治”思想。法家主张统治者将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为“法”,以“法”作为治国和统一天下的主要方法,即所谓“以法治国”、“垂法而治”。

法家规定:首先,要广泛立法、生成普遍的法律。为了实行“以法治国”,法家要求全体人民都要遵守法律,将法看成是富国强兵、以成霸业的法宝。其次,要公布法律、为公众知晓。法家主张以成文形式将新的法令布之于百姓,目的意识使万民知所避就,能够以法律自戒,二是防止官吏以权谋私或者罪行擅断,同时还防止法外求情。再次,法律要稳定、明确。规则不能改变过快以致难以学习和遵守,若法律变动过于频繁,人们便难以了解在某个时候法律规定是什么,而且不可能在法律的指导下做长远规划。最后,要求法律统一、无内在矛盾。法家主张统一立法权、统一法令内容、统一人们的思想。立法权全部收归君主所有,法令内容要保持稳定和协调,人们的思想要统一到法令上来。有上述得出,法家注重制定普遍的法律、注重法律实施的思想即法治思想,是现代法治的思想发源点。

3.法治的基本内涵

前面我们从法治的渊源、起点来研究法治,可是到底什么是法治?我想我们很难给法治下一个很精确的定义,但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法治的基本内涵:在价值取向上,法治是一种旨在寻求正义、捍卫自由和保障人权的理论;
在内容上,法治是一种规范、控制公共权力以保障人权的手段,它要求一国上下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一律接受体现正义和人权保障精神的良好法律规则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在实践层面上,法治意味着一种公共权力依法运行、法律秩序井然、人权保障状况良好的实然状态。

4.法治行政与法治的关系

从其渊源来说,法治行政并没有自己单独的理论渊源,对法治行政的探讨总是与对法治的探讨分不开的,法治行政的原理源于法治的一般理念和理论。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法治行政理论的发展完全没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因为法治行政更多的是从行政法的视角得到探讨的。在这方面,作为行政法母国的法国通过行政法院控制行政权的实践,德国“法治国”的实践以及普通法系国家普通法院的行政审判实践都对行政法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包括德国的奥托·迈耶、英国的威廉·韦德和美国的施瓦茨在内的诸多法学大师也对法治行政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行政法中的诸多原则,如越权无效、正当程序、合理裁量等,都是被行政法学大师们结合司法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构成了现代法治行政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法治行政的内涵

从法治发展出法治行政,是人类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它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1.法治行政的提出背景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势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人际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社会公共管理需求大大增加,政府职能急剧扩展,加之国会立法在及时性和专业知识方面受到局限已无法充分满足行政管理的客观需求,因此,传统的“三权分立”治国方针有所变化。传统的依法行政理念逐渐增加了新的内涵。

社会的发展导致了行政权的日益膨胀,行政权力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权力触角无所不及。行政权的膨胀也导致行政决策迟缓、官僚化倾向滋长、程式化行政等不良行政现象的增加。因此,以法治加以适度控制行政权成为必要。另外,行政权力的行使不再限于对社会的管理控制,而要求主动地为公众谋福利,由“最好政府最少管理”向“最好政府最好服务”的服务行政、给付行政改变。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些都要求政府主动地做出一定的行为,而不是消极地恪守法律的明文规定。传统的依法行政带有明显的专制性、滞后性,欠缺民主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的缺点日益突出。可见,传统依法行政原则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赋予依法行政原则以新的内涵,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法治行政的理论逐渐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2.法治行政的基本内涵

如何界定“法治行政”的内涵,我国学者郭道晖教授认为,法治行政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行政权力运行上,应当既限权、控权又参权、分权、还权;
在行政职能上,由单纯的统治与管理增进为指导与服务;
在行政关系主体上,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关系是平等主体间的关系;
在行政主体的定位上,行政主体不仅是管理者,而且是被制约者和被监督者。行政主体不是权力的所有者,而是权力的行使者。行政主体趋向多元化,国家行政机关不是行使行政权的唯一主体,公民、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行政相关利益人都可以参与行政,成为行政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能政府的局面。①肖金明教授认为:“法治的主要涵义是法律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政府的权力行动符合法律要求,是法治行政的一般标准。一般意义上,法治行政说明了法律与行政的关系,其意义可以浓缩为法律对行政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支配力,展言之,其属下包含了权自法出、法律保留、行为有据、法律优位、程序规制、司法审查等观念判断和制度选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法治行政强调行政行为和行政过程必须根据法律、服从法律,其目的是以法的合理性抑制行政的专断,以保障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三)法治行政的特征

前面我们从法治讲到了法治行政,并研究了法治行政的渊源和内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法治行政作为一种治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法治行政尊崇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的法治原则,它是法治中最基本的重要原则。法律至上,意味着法律是其他社会规范系统的价值标准,是评判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在价值上是对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或个人意志的否定,它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法律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承认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便是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①

前面讲法治的时候提到,亚里士多德否定了人治的观点,主张制定法律来治理国家。我国古代法家也主张运用法律来约束所有人的行为。虽然当时所谓的“法治”并不能真正的做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其“依法治国”的思想是值得我们肯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关于法治行政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到了今天,我们讲求法律至上,用法律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不管是行政权力行使者还是行政相对人,都要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行事。法律是行政权力的合法来源,行为主体的行为必须是有法律依据的,不得超越法定的职权和违反法律规范,类似于滥用职权、超越职权或自设职权等等都是违法的,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2.法治行政以良法为前提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了法治的两条标准,即“对已成立的法律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法律有“良法”和“恶法”之分,虽然很多人认为“恶法非法”,但不可否认确实存在着所谓的“恶法”。可是对于法治行政这样一种制度来说,必须是要以良法作为基础的。哈林顿曾经说过:“人民的恶是由统治者造成的;
统治者的恶则是由法律或法令造成的。”②由此可以看出良法作为法治政府基础的重要性。就像建造高楼,要想房子结实稳固,就要打牢地基,要想政府长治久安,就要建立在良法的基石上。

那什么样的法律才能称得上是良法?所谓良法,就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与之相对应的恶法,恶法就是维护独裁专制、维护暴政、侵害人权、肆意剥夺人们的自由、损害正义的法律。彼得·斯坦和约翰·香德认为良法应具有“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个基本的价值”③。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则指出良法的价值有“国家安全、公民的自由,共同的或者公共的利益,财产权利的坚持,法律面前的平等、公平,道德标准的维护等。”①综上所述,良法必须要具有合理性、平等性、可操作性等形式特征,因此,作为法治行政基础的法律,也必须要具备这些形式特征。

3.法治行政要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

我们“依法治国”,制定法律,并不是要来限制人民的权力与自由,相反的,政府运用所制定的良法,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来维护公民的利益。

有了法律做保障,公民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而行政主体也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职权,所有越权、侵权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二、法治行政建设的价值原则与建设目标

我们为什么要实行法治行政?我们进行法治行政建设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法治行政建设要有怎样的价值原则?研究好这些问题,对于加强我国的法治行政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法治行政的价值原则

法治行政最重要的价值原则就是反映民意和追求正义,这两点最能体现法治行政的优越性。

1.法治行政以反映民意为价值原则

行政的民意价值取向就是行政行为按照人民意志施行并反映人民的意愿。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维护人民国家主人翁地位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法律。如前面所述,我们制定法律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人民的自由与权利,因此不管是法律的制定还是执行,都要以反映民意为前提。充分的尊重民意,才能制定出真正保护人民权利的“良法”,而我们的法治行政也能在此基础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法治行政要体现反映民意的价值取向,就要使行政机关转变思想,从“官本位”转变为“民本位”。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人民选举出来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要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位,在此基础上的法治行政才会得到人民的认可,也能使社会更加的安定和谐,减少社会性事件的发生。

2.法治行政以追求正义为价值原则

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可的崇高的价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观点、行为、活动、思想和制度等。对于法治行政而言,也必须要体现出正义原则。正义和法律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二者并不存在矛盾。实现正义是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法律则是实现正义的重要手段。国家制定法律是为了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权益,只有良法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而区分良法恶法的标准就是正义。法治行政就是要求行政机关运用国家强制性,保护处于相对弱势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以实现社会正义。

根据正义涉及的不同领域的标准,可以把正义分为制度正义,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单从程序正义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保证实现制度正义和形式正义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们讲法治行政,无外乎从立法、执法甚至司法几个层面来研究。制定良法,要有公正的立法程序,执法能够服众,离不开公正的执法程序,同样的,保证司法公正,也要有公正的司法程序。2009年的沈阳小贩夏俊峰刀刺城管致2死1伤案,以及最近的“李刚门”,都让我们看到,目前我国的司法程序公正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当案件涉及“官、权、钱”等敏感事件时,正义似乎成为一纸空谈。因此,要想真正做到法治行政,就必须要行政机关勇敢地扛起正义的大旗,不能向非正义的违法行为低头。

(二)法治行政的建设目标

法治行政建设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法治建设目标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由此可见,建设权责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透明廉洁、公正诚信、高效便民的法治政府是法治行政建设的核心目标。什么事法治政府?我们认为法治政府是用法律制度进行治理并具备科学民主机制的政府。建设法治政府有几个具体目标,就是守法、透明以及负责任。

1.实行法治行政要建设守法的政府

守法政府是法治政府的首要目标,行政机关应当执政为民,以合理合法的手段及程序执法,善于运用法律规则处理和解决问题。

政府守法,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必须养成尊重法律、崇尚法律的观念和习惯,改变过去那种“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改变”①的观念和习惯,把自己的一切权力及其行使权力的行为置于法律的监控之下。

政府守法,要求政府坚持无法律即无行为和法无明文禁止即公民自由的法治原则。政府机关的权力是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实施行政管理。而公民做出的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政府机关无权干涉。

政府守法,不仅要求政府应当遵守实体法,而且还要遵守程序法,也就是说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过程、步骤和方式必须合法。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在我国法制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应当依程序正当、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为目标,并要求完善行政程序法制,切实遵守程序法规范。

2.实行法治行政要建设透明政府

法治政府是阳光下的透明政府。政务公开,有利于公众对政府机关进行监督,防止部分公务员暗箱操作;
也有利于公众积极参与和配合行政,实现行政的推行;
同时还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建设透明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在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划时,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充分吸收公众的合理建议,反复论证,公开讨论,妥善协调,通过后予以公布。

建设透明政府,要求信息公开,“不得瞒报”。事实上,信息公开并不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锤炼,我国国民的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的国人更需要的是信息的对称,将信息引为“私货”,束之高阁,不但不能赢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相反只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建设透明政府,可以理解为政府组织的公开、政府决策的公开和政府管理的公开,但归根到底还是信息的公开。其核心思想是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美国人称为“阳光法”。世界银行在评价政府透明性的作用时,是这样认为的:透明增加了市场信息的有效性和精确性,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助于减少腐败,有助于增加公民参与决策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合法性。古语有云:“正义不但要得以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在未来,建设法治政府就要将信息进一步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实行法治行政要建设责任政府

所谓责任政府,是指具备“施政为民”的责任行政理念、健全的法律依据、完善的制度支撑、制衡的权力结构,以及配套的对各种不负责任行为的制裁和控制机制,从而实现对全体国民负责的政府。

建设责任政府,其近期目标要求完善责任政府的立法及模式,健全实体法与程序法,实现公正性与参与性的立法模式;
创新对不同主体的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引咎辞职制;
全面实现阳光政府的运作,进行政务公开以及信息公开;
媒体、创新媒体、公民和行政监督制度;
以现代管理方式提升政府责任性。

建设责任政府,其远期规划为优化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及责任体制;
变革对行政权力的财政控制路径;
健全与整合政府责任体系;
发展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关系;
培育新型责任行政文化。

三、法治行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法治行政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提倡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化的社会。为此,我们党提出要“依法治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法治行政建设,从成果来看,收效甚丰,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法治行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行政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今,我国宪法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的修改,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行政机关执法基本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是,毕竟我国建国时间还短,也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对象,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必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行政立法理念、价值取向有偏差

行政权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可以支配他人的力量,有很强的扩张性,必须受到控制,否则很容易发生变质,滋生腐败。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明确表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①因此,如何控权应成为各国立法时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我国的行政立法并没有很好的确立控权的理念。我国的法律主要是对权力的宣示而非控制,对于国家行政机关主要是授权而非限权。

由此导致我国行政立法价值取向也一直存在偏差。一直以来,我国行政立法的价值取向是“官本位”思想严重,这就使原本应该是“治官”、“治权”的行政法律变成了“治民”的工具,行政机关更加强势,行政相对人更加弱势。也因此,不能够从源头上限制权力的滥用,防止腐败的滋生。

(2)行政立法主体越权立法

宪法规定,我国的立法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但以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人大在行政立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绝大多数的人大代表属于兼职,不能将主要精力用于履行代表的职责上,再者,人大立法主要是集中在每年一次或者每两个月一次的会议上,时间短、任务重,难免会影响立法的质量。因此,政府享有了更大的立法权,实践中行政管理需要什么权力,行政法规就赋予什么权力,这完全无法起到限制政府行政权力的效果。

与此相对应,地方各级政府也享有制定地方规章的权力,导致行政立法主体众多,各部门、地方为了自身的利益重复立法、越权立法、盲目立法,甚至不以全国性法律、法规为依据胡乱立法,这种部门垄断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背离了法律的本意,不禁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法治行政建设。

(3)行政立法中的制定、修改工作滞后

如前面所说,我国人大在履行立法职责时,时间短、任务重,因此无法面面俱到的照顾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集中讨论的基本上是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其他问题实属无力顾及,常常是问题出现了很久之后才会开始立案讨论,至于真正以法律形式出台则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就导致我国法律在很多领域还存在空白。另外,对于拥有立法权的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自己的立法职责所应承担的责任,我国法律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立法失误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我国法治行政的进程。

与制定法律相同,法律的修改工作也存在问题。我们讲思想要与时俱进,法律也要与时俱进。作为社会生活的规范,以及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的依据,法律应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时修改旧法,才能使之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行政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律、法规,行政法日益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政府部门法治行政意识和法治行政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行政执法方面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客观地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行政执法越权问题

越权问题其实出现在很多地方,尤以行政执法方面最为严重。行政机关掌握着国家及全国各地的实际权力,是权力的直接拥有者,利益的驱动使得行政执法越权行为屡见不鲜。实施本身不具有的职权行为或者超越管辖地域范围行使职权,这些都属于越权行政执法。越权执法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执法程序,也会降低政府的威信,从而影响我国的法治行政建设。

(2)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

我国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但程序法并不像实体法那般受重视,导致我国目前行政执法程序并不规范,严重阻碍我国法治行政建设的全面推进。执法过度、滥用行政强制权的现象随处可见,刑讯逼供、程序违法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行为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对整个法制建设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3)行政执法认定事实不清

事实不清是正确执法的一大障碍,其后果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这从近几年曝光的众多冤假错案中可见一斑。究其原因,可归类为以下两种:第一,执法人员对于案件的不重视,很多时候草率行事,还没有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就结案;
第二,对于当事人的利益漠不关心,甚至因为自身利益而不顾当事人的利益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导致事实认定不清,就会对行政执法的合理、合法性造成损害,进而危害我国的法治行政建设。

3.行政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监督,一类是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分为一般监督、业务监督和专门监督三种,外部监督分为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公民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六种。体系虽然比较完善,但是实际的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内部监督而言,基本属于上下级之间的监督,监督主体大都处于附属地位,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因此监督力度不大。而且各监督机构的职能配置并不完备,监督过程中缺乏沟通,往往会存在“交叉带”和“空白带”,损害了行政监督的效果。

第二,就外部监督而言,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就整体来说,我国公民的参政率不高,参政途径也不完善,这就导致公民监督流于形式。

(二)问题的成因

通过前面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目前我国法治行政的问题所在。从问题入手,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从而推动法治行政的进程比发现问题更为重要。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夏朝建立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家天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是典型的重人治,轻法治。即使制定法律,也只是将法律作为统治百姓的工具,而不是用来约束统治者与国家机器。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希望有“包青天”式的清官为自己主持公道。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以至于西方的民主与法治思想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几乎寸步难行。就算到了现在,“人治”的思想依然存在。以权抗法,权大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官僚主义依旧盛行;
责任政治制度明显欠缺……这种种的一切表明,封建的法律意识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旧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况且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要想在短时间内消除是不太实际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法治行政的建设。

2.政治、经济模式的限制

新中国建立之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于资源的分配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政府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支配者和管理者。这种模式形成了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也成为了我国官僚主义的源头,政府掌握着一切大权。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要求资源的配置由市场和政府共同调节,而且市场的比重要大于政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市场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加上行政裁量权的滥用,导致腐败行为屡禁不止。由此可见,要想经济体制健康正常的运行,必须要改革政治体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法治,依靠法治行政来约束政府的行为。

3.执法人员及国民的整体素质的原因

在封建社会,我国一直实行“人治”,百姓是“人治”的对象,官员是“人治”的执行者,法律是“人治”的工具,是执法人员“治民”的工具。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法制建设的推动,现如今的绝大多数执法人员都能够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但不可否认,还是有一些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有些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法律素养都不高,尤其是很多基层的执法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在执法的过程中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在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前面说到,我国国民的参政意愿并不高,很多百姓认为政治距离自己很遥远,对于政事甚至是漠不关心的。这固然有其历史原因,毕竟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还太淡薄。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而是想要求助于权力或某个清官。

不管是执法人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是我国推行法治行政的细胞,人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法治行政的建设,人的素质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多政策得不到贯彻实施,法治行政的进程也会被制约。

四、行政法治化的推进策略

找到了我国现在法治行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就应该从问题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法治行政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一)意识层面的推进策略

推行法治行政,要求行政者真正的把法治行政这个观念深深植入脑中,执法人员也要增强法制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凡事以法律为准绳,从思想意识方面就要提高对法律的重视。

1.转变传统观念

第一,变“权力至上”为“法律至上”。权力至上是形成官僚主义的源泉,是滋生专制行政习惯的劣根,必须予以杜绝和铲除。法律至上要求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一切国家机关、团体、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和遵守,要实现法治行政必须首先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不能有突破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出现。

第二,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官本位”的思想限制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全方位的保护,是一种狭隘的行政管理理念。行政主体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从内心中真正认识到自己手中握有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人民应该是“服务”而不是“管理”。

第三,变“随意行政”为“程序行政”。遵循程序是行政合法、合理的重要保障,也是规范权力,保护人权的必需。随意行政使得国家权力被滥用,公民的利益被损害,政府的权威不断下降。因此,法治行政要求“无程序即无行政”,一切行政行为都要纳入法定程序的轨道,确保行政权力的正当行使,保护公民的利益。

2.确立以人为本的法制观念

在法学的视野,人是法律的逻辑起点,法律为人而生。因此,不不论是立法活动还是执法活动,都应当以人作为起点,尊重人、关心人,保障人的权利。尤其在立法时,应该考虑人的需要,关注人的未来,使法律充满“人情味”,这样的法律才会是“良法”,是法治行政的准则,而不致成为压迫剥削人民的工具。

3.增强国民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一种全面的意识,国民只有深入理解法律,才能使维护自身权利意识、遵守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当法律之于人民变成一种自觉,那么我国法治行政的推动力会更强。

加强国民法律意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深化普法教育、加强法律宣传机制是最重要的两种。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普法教育工作将继续深入开展,对全体社会成员全面进行更深层面示威法律意识教育,使普法教育深入到全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加强法律宣传机制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电视媒体及互联网都是很好的平台,可以将法制宣传深入到各个领域,使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得到升华。

(二)技术层面的推进策略

行政立法、行政执法是法治行政的重要环节,能否实现法治行政,行政立法与执法是关键。依法治国,加强立法是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行政机关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其执法活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执法如何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以及其对政府的评价。因此,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强化行政执法。

1.提高立法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人是法律的逻辑起点,法律应体现人民的意志,在进行立法工作时,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优先,加大立法工作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程度,广泛征询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采纳其中合理的部分,也可以走“民主立法”与“专家立法”相结合的路子,集中各方的智慧,达到民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

法治行政最终是要落实到作为行政主体的执法人员身上,执法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培根曾说,“一次枉法裁判的罪恶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是水源”。①因此,高度重视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养,促进执法水品的不断提高,这是法治行政的必然要求。

第一,组织执法人员进行专业学习。执法人员应当熟练掌握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提高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素养,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执法水平,以增强其廉洁自律、反腐倡廉的能力。

第二,转变执法方式。执法人员在执法时要更加的人性化,不仅要按照法律程序执法,而且要以人权、人道为基本原则,善待、尊重相对人。法国《人权宣言》曾明确表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人性化执法要求将法律的“刚性”和人文精神的“柔性”相结合,做到“刚柔并济”,以人为本,执法效果必然更好。

(三)制度层面的推进策略

制度是保障,要想实现法治行政,离不开各种制度的加持与保障。行政救济制度、行政程序制度以及监督制度,对于加强对于防止权力的滥用与腐败,有着重要意义。

1.完善行政救济制度

“有权利必有救济,有损害必有赔偿。”这是所有法治国家依法行政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强化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重视权利救济制度的完善,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救济体系。①我国同样应该建立完备的权利救济体系,目前对行政执法的救济方式有行政复议、司法审查、国家赔偿等。

第一,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现代国家普遍建立的一种重要的行政法律制度,也是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权利救济方式。它作为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形式,监督力度较强,对于公民权利救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程序公正保证不足就是其中之一,这样会使行政复议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应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使之更好的发挥权利救济功能。

第二,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现代国家公民对抗行政权的不法侵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的有力武器。在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基本原则,司法审查制度随着行政诉讼法的颁布而建立。当公民认为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将作出裁决。由于行政诉讼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法院审判经验不足,这导致司法审查还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我们应该更加促进行政诉讼的发展,从而推动行政救济的发展。

第三,行政赔偿。行政赔偿是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而由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赔偿为救济制度的核心,对于权利存在与否所能作的惟一检验就是对它是否存有某些法律救济。”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执法行为的侵害,有权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赔偿,可以说,行政赔偿对于行政执法也是一种有效地监督形式。通过行政赔偿制度,可以促使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谨慎行事、依法行事,减少不法行为的发生。当侵害发生时,行政机关不仅要赔偿受害人的人身损害,更重要的是要赔偿受害者的精神损害,这就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2.健全程序制度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有关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行政程序的法律化、制度化。它具有很多作用,例如:可以免去不必要的程序或简化繁琐的程序,从而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制约行政机关,防止其失职、越权和滥用职权;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但是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缺乏系统性,没有专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导致很多行政行为在行政程序上不一致;
过于笼统,很多法律只是简单的说明一下程序过程,并没有对程序性问题做细致性的分析;
法律责任不明确,这就容易使法定程序得不到严格执行。

3.完善对行政机关监督制度

第一,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相对于外部监督而言,更加直接、及时、灵活、快捷。像监察、审计这种独立的部门机构,地位比较超脱,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应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效能监察、执法监察等工作,发挥它们的作用。内部监督制度是一种层级监督的法律制度,要认真办好,不能“官官相护。”但是由于内部监督体系不独立、地位不高,容易受人情关系的影响,监督力度就大打折扣,所以强化内部监督势在必行。

第二,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我国的外部监督形式多种多样,监督主体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监督主体多、机构多、方式和渠道多,这是外部监督的一个优点,因此,更要把各种监督整合好,做好明确分工,不要越权或者“漏监”,充分发挥主体多元化的优越性。外部监督还有不同于内部监督的一个优点就是,它的地位独立,自成体系,受关系网的影响小,不用担心打击报复,比较容易做到大胆地秉公执法,严格依法办事。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 洛克.《政府论》(下篇)[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 夏勇.《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J].1999年,第4期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 郭道晖.《法治行政与行政权的发展》.《现代法学》[J].1991年,第1期

[7] 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 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1997年,第2期

[9] [英]哈林顿.《大洋国》. 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 [英]彼得·斯坦,[英]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 [英]戴维·M·沃克. 《牛津法律大辞典》. 邓正来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2] 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3] 李龙.《法理学》[M].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 崔卓兰,孙波,骆孟炎.《地方立法膨胀趋向的实证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5年,第5期

[15] 郑磊.《法治行政视野下和谐社会的构建》[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08年

[16] 陈坦玉.《法治政府建设中的法治行政研究》[D]. 长安大学,2007年

[1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 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China.《China’s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Jul 2008


致 谢

在山东轻工业学院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一生中非常难忘的时光。四年的学习,让我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也懂得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感谢我的母校。

我国法治行政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一项庞杂系统的工程。建设法治政府是世界各国的一个发展趋势,法治行政作为体现法治政府的一个侧面,有着其不可取代的地位。这让我决定选这一主题作为我毕业论文的题目。

这篇论文是我四年大学生涯的一个总结,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鲍芳修老师,给了我亲切的指导、督促和勉励。思路的调整、资料的收集,结构的编排,最后的修改,凝结着鲍芳修老师的心血和期望。尤其在论文的修改过程中,更是不厌其烦,反复修改。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品格以及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受益非浅、终生难忘。

四年的学习与生活,我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班主任老师,各科的任课老师,以及在一起生活与学习的同学们。老师的授课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同学的帮助让我很快适应了大学的独立生活。

最后,还要感谢本文参考文献的作者,是他们给予了我有益的启示,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本文得以顺利完成

李 明 月

2011年6月10日

1.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

3.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

4.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

5.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

6.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

7.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

8.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

9.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

10.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

11.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12.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13.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

14.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

15.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16.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

17.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

18.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

19.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

20.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

21.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

22.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

23.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

24.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

25.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

26.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27.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8.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

29.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

30.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

31.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

32.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

33.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

34.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

35.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

36.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

37.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

38.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

39.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

40.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

41.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42.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

43.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

44.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

45.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

46.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

47.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

48.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49.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

50.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

51.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

52.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

53.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

54.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

55.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

56.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57.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的研制

58.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

59.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

60.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

61.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2.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

63.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

64.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

65.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66.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

67.基于AVR单片机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

68.基于单片机船舶电力推进电机监测系统

69.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

70.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

71.基于单片机的叠图机研究与教学方法实践

72.基于单片机嵌入式Web服务器技术的研究及实现

73.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

74.基于单片机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研究

75.机器人旋转电弧传感角焊缝跟踪单片机控制系统

76.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PLC虚拟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77.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与应用

78.基于PIC16F877单片机的莫尔斯码自动译码系统设计与研究

79.基于单片机的模糊控制器在工业电阻炉上的应用研究

80.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81.基于Cygnal单片机的μC/OS-Ⅱ的研究

82.基于单片机的一体化智能差示扫描量热仪系统研究

83.基于TCP/IP协议的单片机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与实现

84.变频调速液压电梯单片机控制器的研究

85.基于单片机γ-免疫计数器自动换样功能的研究与实现

86.基于单片机的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87.单片机嵌入式以太网防盗报警系统

88.基于51单片机的嵌入式Internet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9.单片机监测系统在挤压机上的应用

90.MSP430单片机在智能水表系统上的研究与应用

91.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中TCP/IP协议栈的实现与应用

92.单片机在高楼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93.基于ATmega16单片机的流量控制器的开发

94.基于MSP430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及智能网络水表的设计

95.基于MSP430单片机具有数据存储与回放功能的嵌入式电子血压计的设计

96.基于单片机的氨分解率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97.锅炉的单片机控制系统

98.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磁振动式播种控制系统的设计

99.基于单片机技术的WDR-01型聚氨酯导热系数测试仪的研制

100.一种RISC结构8位单片机的设计与实现

101.基于单片机的公寓用电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102.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控系统在温室大棚中的设计与实现

103.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数字化超声电源的研制

104.基于ADμC841单片机的防爆软起动综合控制器的研究

105.基于单片机控制的井下低爆综合保护系统的设计

106.基于单片机的空调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研究

107.单片机实现的寻呼机编码器

108.单片机实现的鲁棒MRACS及其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09.自适应控制的单片机实现方法及基上隅角瓦斯积聚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10.基于单片机的锅炉智能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

111.超精密机床床身隔振的单片机主动控制

112.PIC单片机在空调中的应用

113.单片机控制力矩加载控制系统的研究

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推广,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选择我们,选择成功!

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推广,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选择我们,选择成功!

单片机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单片机设计,硕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单片机研究论文,单片机设计论文,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过关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说明,毕业论文,单片机论文,基于单片机论文,毕业论文终稿,毕业论文初稿,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本文档全网独一无二,放心使用,下载这篇文档,定会成功!

第五篇: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姓 名:
高 峰

学 号:

学 校:
甘肃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
王云兰

 

目 录

摘要…………………………………………………………………………………(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1)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的背景………………………………………………………(2)

(一)农村税费改革…………………………………………………………(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2)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3)

(二)法定职权缺失…………………………………………………………(3)

(三)职能行使偏差…………………………………………………………(3)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4)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5)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6)

(一) 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6)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6)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6)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7)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7)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8)

参考文献……………………………………………………………………………………(10)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业税全面取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然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乡镇;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低层次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其它地方政府相比,更多地行使管理基层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是在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新形势不太适应,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法定职权缺失;
职能行使偏差;
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等。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由于旧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彻底暴露了农村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政府管理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
乡镇机构设置庞杂,权利重叠,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不高。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乡镇政府系统有效的实质性改革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反思已有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乡镇政府改革的方向问题。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必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有其组织性强、政令渠道畅通、贯彻落实迅捷的优越性,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以上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只是原则规定,并未规定具体的职责范围、内容和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更未规定具体的职责权限。而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上级政府均按“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要与上级部门相对应,“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事发生,就有乡镇政府的责任,乡镇政府成了全能的政府。此外,县级行政机关针对农村工作作出的有关决定或政策,变动较频繁,工作弹性大,加之县级行政机关经常下派临时性任务,使得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造成不少乡镇政府职能失范,忙于应付。

(二)法定职权缺失

作为一级政权,乡镇的机构设置和法定职权应具备完整性和相应的自主性。但乡镇政权在实际运作中,其很多职能部门都只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县级业务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一般都在20个左右。这些权力性职能部门被从乡镇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中分离出去,必然造成乡镇政府职能被分解,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在乡镇工作中造成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合,导致乡镇政府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乡镇的社会公共事务。同时,部门利益对乡镇的扩张还表现为上级主管部门不顾乡镇实际情况,大量增加人员,导致乡镇冗员过多,负担过重。这种“条条掌权、乡镇协调”的体制,削弱了乡镇政府职能,导致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水平降低。

(三)职能行使偏差

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乡镇政府对乡镇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但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行事。有的乡镇政府干预过多,直接插手生产经营活动,用行政手段介入竞争性领域,同时,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心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乡镇干部多数给上级机关办事,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用于农民所盼、社会所需的时间就少了,未能履行好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责。另外,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但在涉及农税征收、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突出问题整治等方面,由于单纯依靠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无力完成,于是上级党委、政府便以文件或领导讲话等形式,要求“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这种压力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党委和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惜使用不规范的公共权力手段,结果导致越权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发生,破坏干群关系,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乡镇政府“权力有限和责任无限”的现象。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乡镇政府本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

1、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接受。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师资队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下降。

2、社会保障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等措施,如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但目前农村低保和医疗保险仅在一些地方起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还很低,远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3、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民间文化在低谷徘徊。

4、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部分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撤销,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此外,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经济落后,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突出,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

1、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很多乡镇的预算形同虚设,同时,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淡薄,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而且有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各种乡镇公务消费如迎来送往的接待费、通讯费、交通费、干部培训等支出较高。加上有的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行为的失范,势必增大政府的管理成本,挤占乡镇财政的公共支出。

2、升级达标,透支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经常开展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实行“上级下指标,乡镇出资金”的方式,且多数农业生产性综合项目实行资金“配盘制”,乡镇财政要承担相当比重,在乡镇财力有限甚至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只有“透支达标”或“透支配套”。此外,有的地方领导者的长官意志、主观随意性和行为的短期化等行为,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

3、分税不公,职责过重。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权大幅提高,地方财权大幅下降,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对等。在地方财政构成中,省、市财政所占比重较大,基层财政所占比重较小。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很小,而县乡财政供养人口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不到80%。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但地方承担的各种管理事务、公共服务并没有相应减少,许多本来应该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由基层政府承担了,而乡镇一级在财政分成方面又处于最不利地位,难免造成乡镇财政困难。另外,社会救济是带有收入分配性质的职能,民兵训练和优抚是为了增强国防,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本应该都由中央政府承担。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要使他们在没有或很小有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是根本做不到的。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又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任务。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明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一是政府决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人民对政治权威的服从。对政府合法性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理念,正确对待手中的公共权力,摆正自己与公众的关系,也有助于乡镇政府根据自身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将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型管理,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

现阶段,要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规范的创制,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按照现有《地方组织法》,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

乡镇政府公共管理要借鉴无缝隙政府的理念,克服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在确保乡镇政府职权完整性和相应的自主性框架内对条块体制进行改革,从体制上确保乡镇政府的统一性,解决乡镇政府有责无权、责权分离、条块不协调的问题,实现乡镇公共资源的整合。对于“条块”体制的改革要继续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强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本辖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所有驻乡镇的机构在人、权、事上均按照乡镇管理,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的原则进行改革,“条条”管理权以业务管理为限。通过理顺条块关系,实现乡镇责权统一、人权与事权一致,确保乡镇政府公共权力的完整统一。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

从我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镇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安全产品、公共生活服务产品、公共生产服务产品、管理服务产品和社会发展产品等。据此,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能是:直接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中的公共治安、防病减灾、环境治理等,公共生活服务产品中的公共卫生,公共生产服务产品中的水利设施、公共土地、科技信息服务等,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这些产品中有的是全国性或跨地域性的公共产品,如防病减灾、环境治理、水利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等,中央、省、市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作保障,委托乡镇提供,以确保提供的有效性。其他产品则可由中央、省、县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或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形式提供。县级以上政府应强化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失衡问题,弥补历史的欠帐。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按照一级政府设立一级财政。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乡镇一级财政。一要完善分税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应按照“分税分级”的原则,合理划分五级财政之间的税种、收入范围和分成,让乡镇财政能够从税收中享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以增强乡镇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层还主要是吃饭财政,如果没有上级的转移支付,要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根本做不到的。同时,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层级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要通过理顺财税管理体制,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以农民为主转到以政府为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三要调整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监控新机制。要实行综合的财政预算,把乡镇的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措施

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运转机制需要重新确立,需要注重各部门的实用功能和各角色的“独立性”,从而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职能,建立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新型运作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明确党政职责。确定乡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乡镇党委会,乡镇所有的重大事项均由乡镇党委会决策,党委书记在抓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党务、计划生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乡镇长在主持乡镇政府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发展经济、财源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乡镇干部新的工作责任制。各岗位定职定责,明确职权范围,明确工作任务,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每项工作明确第一责任人,体现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三是建立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年初,市里确立十项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乡镇,市委、市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又将其重点工作分解到了每一乡镇干部,同时实行职责挂钩的责任追究制度,结合乡镇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正确的干部导向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提拨重用。从而使乡镇工作思路清晰、合力增强、效率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应从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行政职能、合理划分乡镇行政区划、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推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乡镇站所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人手,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新农建设政策的实施者,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农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寇凤超.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6, (8): 8.

[2] 左 然.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 瞭望新闻周刊, 2006, (4): 64.

[3]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6(9)

[4]徐旭川.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5(12)·

[5]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J].农村经济问题. 2006(8)

[6]李燕华.我国乡镇政府负债的成因[J].统计与决策. 2007

1.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

3.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

4.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

5.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

6.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

7.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

8.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

9.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

10.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

11.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12.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13.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

14.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

15.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16.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

17.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

18.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

19.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

20.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

21.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

22.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

23.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

24.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

25.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

26.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27.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8.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

29.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

30.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

31.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

32.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

33.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

34.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

35.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

36.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

37.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

38.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

39.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

40.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

41.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42.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

43.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

44.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

45.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

46.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

47.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

48.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49.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

50.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

51.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

52.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

53.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

54.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

55.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

56.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57.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的研制

58.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

59.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

60.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

61.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2.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

63.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

64.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

65.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66.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

67.基于AVR单片机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

68.基于单片机船舶电力推进电机监测系统

69.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

70.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

71.基于单片机的叠图机研究与教学方法实践

72.基于单片机嵌入式Web服务器技术的研究及实现

73.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

74.基于单片机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研究

75.机器人旋转电弧传感角焊缝跟踪单片机控制系统

76.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PLC虚拟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77.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与应用

78.基于PIC16F877单片机的莫尔斯码自动译码系统设计与研究

79.基于单片机的模糊控制器在工业电阻炉上的应用研究

80.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81.基于Cygnal单片机的μC/OS-Ⅱ的研究

82.基于单片机的一体化智能差示扫描量热仪系统研究

83.基于TCP/IP协议的单片机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与实现

84.变频调速液压电梯单片机控制器的研究

85.基于单片机γ-免疫计数器自动换样功能的研究与实现

86.基于单片机的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87.单片机嵌入式以太网防盗报警系统

88.基于51单片机的嵌入式Internet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9.单片机监测系统在挤压机上的应用

90.MSP430单片机在智能水表系统上的研究与应用

91.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中TCP/IP协议栈的实现与应用

92.单片机在高楼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93.基于ATmega16单片机的流量控制器的开发

94.基于MSP430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及智能网络水表的设计

95.基于MSP430单片机具有数据存储与回放功能的嵌入式电子血压计的设计

96.基于单片机的氨分解率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97.锅炉的单片机控制系统

98.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磁振动式播种控制系统的设计

99.基于单片机技术的WDR-01型聚氨酯导热系数测试仪的研制

100.一种RISC结构8位单片机的设计与实现

101.基于单片机的公寓用电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102.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控系统在温室大棚中的设计与实现

103.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数字化超声电源的研制

104.基于ADμC841单片机的防爆软起动综合控制器的研究

105.基于单片机控制的井下低爆综合保护系统的设计

106.基于单片机的空调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研究

107.单片机实现的寻呼机编码器

108.单片机实现的鲁棒MRACS及其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09.自适应控制的单片机实现方法及基上隅角瓦斯积聚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10.基于单片机的锅炉智能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

111.超精密机床床身隔振的单片机主动控制

112.PIC单片机在空调中的应用

113.单片机控制力矩加载控制系统的研究

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推广,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选择我们,选择成功!

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推广,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选择我们,选择成功!

单片机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单片机设计,硕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单片机研究论文,单片机设计论文,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过关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说明,毕业论文,单片机论文,基于单片机论文,毕业论文终稿,毕业论文初稿,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本文档全网独一无二,放心使用,下载这篇文档,定会成功!

第六篇: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姓 名:

学 号:

学 校:

指 导教师:

 

目 录

摘要…………………………………………………………………………………(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1)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的背景………………………………………………(2)

(一)农村税费改革…………………………………………………………(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2)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3)

(二)法定职权缺失…………………………………………………………(3)

(三)职能行使偏差…………………………………………………………(4)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4)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5)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7)

(一) 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7)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7)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7)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8)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8)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9)

参考文献……………………………………………………………………………………(1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业税全面取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然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乡镇;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低层次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其它地方政府相比,更多地行使管理基层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是在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新形势不太适应,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法定职权缺失;
职能行使偏差;
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等。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由于旧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彻底暴露了农村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政府管理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
乡镇机构设置庞杂,权利重叠,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不高。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乡镇政府系统有效的实质性改革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反思已有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乡镇政府改革的方向问题。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必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有其组织性强、政令渠道畅通、贯彻落实迅捷的优越性,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以上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只是原则规定,并未规定具体的职责范围、内容和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更未规定具体的职责权限。而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上级政府均按“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要与上级部门相对应,“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事发生,就有乡镇政府的责任,乡镇政府成了全能的政府。此外,县级行政机关针对农村工作作出的有关决定或政策,变动较频繁,工作弹性大,加之县级行政机关经常下派临时性任务,使得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造成不少乡镇政府职能失范,忙于应付。

(二)法定职权缺失

作为一级政权,乡镇的机构设置和法定职权应具备完整性和相应的自主性。但乡镇政权在实际运作中,其很多职能部门都只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县级业务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一般都在20个左右。这些权力性职能部门被从乡镇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中分离出去,必然造成乡镇政府职能被分解,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在乡镇工作中造成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合,导致乡镇政府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乡镇的社会公共事务。同时,部门利益对乡镇的扩张还表现为上级主管部门不顾乡镇实际情况,大量增加人员,导致乡镇冗员过多,负担过重。这种“条条掌权、乡镇协调”的体制,削弱了乡镇政府职能,导致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水平降低。

(三)职能行使偏差

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乡镇政府对乡镇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但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行事。有的乡镇政府干预过多,直接插手生产经营活动,用行政手段介入竞争性领域,同时,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心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乡镇干部多数给上级机关办事,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用于农民所盼、社会所需的时间就少了,未能履行好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责。另外,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但在涉及农税征收、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突出问题整治等方面,由于单纯依靠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无力完成,于是上级党委、政府便以文件或领导讲话等形式,要求“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这种压力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党委和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惜使用不规范的公共权力手段,结果导致越权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发生,破坏干群关系,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乡镇政府“权力有限和责任无限”的现象。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乡镇政府本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目前全国有261个乡镇、5. 4万个村不通公路;在全国104. 3万公里的砂石土路面及无路面里程中,农村公路就有92. 3万公里,占88. 5%。很多地方农村公路睛通雨阻,路况差,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开采建设导致水土流失,引发了许多泥石流、洪涝灾害、农田被毁等问题。

2、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目前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12元,仅为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的27. 6%。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基本医疗条件严重落后,机构凋零,设备陈旧,卫技人员短缺而且素质偏差,服务水平低下,乡、村两级卫生保健网几乎处于瓦解状态,公共卫生和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落实。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3、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接受。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师资队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下降。

4、社会保障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等措施,如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但目前农村低保和医疗保险仅在一些地方起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还很低,远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5、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民间文化在低谷徘徊。

6、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部分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撤销,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此外,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据统计,目前全国乡镇负债总额已达到2000亿元。经济落后,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突出,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

1、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据2004年中国乡镇发展报告,全国乡镇机构平均超编2至3倍,平均每个乡镇内设机构16个,其人员平均数58人,超过正常编制2至3倍,平均每个乡镇的下属单位18个,其人员达到290余人,超编严重,乡镇“人头费”支出约占财政预算的70—80%;再加上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小汽车、电话费等费用,导致非生产性支出大大超过财政支撑能力,一个乡镇每年仅用于公车的费用都在20—40万左右,机构设置过杂,人员过多,导致乡镇政府运行成本过高,是造成乡镇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很多乡镇的预算形同虚设,同时,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淡薄,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而且有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各种乡镇公务消费如迎来送往的接待费、通讯费、交通费、干部培训等支出较高。加上有的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行为的失范,势必增大政府的管理成本,挤占乡镇财政的公共支出。

3、升级达标,透支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经常开展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实行“上级下指标,乡镇出资金”的方式,且多数农业生产性综合项目实行资金“配盘制”,乡镇财政要承担相当比重,在乡镇财力有限甚至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只有“透支达标”或“透支配套”。此外,有的地方领导者的长官意志、主观随意性和行为的短期化等行为,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

4、分税不公,职责过重。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权大幅提高,地方财权大幅下降,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对等。在地方财政构成中,省、市财政所占比重较大,基层财政所占比重较小。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而县乡财政供养人口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71%。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但地方承担的各种管理事务、公共服务并没有相应减少,许多本来应该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由基层政府承担了,而乡镇一级在财政分成方面又处于最不利地位,难免造成乡镇财政困难。另外,社会救济是带有收入分配性质的职能,民兵训练和优抚是为了增强国防,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本应该都由中央政府承担。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要使他们在没有或很小有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是根本做不到的。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又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任务。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明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一是政府决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人民对政治权威的服从。对政府合法性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理念,正确对待手中的公共权力,摆正自己与公众的关系,也有助于乡镇政府根据自身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将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型管理,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

现阶段,要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规范的创制,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要求,结合现有《地方组织法》,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

乡镇政府公共管理要借鉴无缝隙政府的理念,克服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在确保乡镇政府职权完整性和

相应的自主性框架内对条块体制进行改革,从体制上确保乡镇政府的统一性,解决乡镇政府有责无权、责权分离、条块不协调的问题,实现乡镇公共资源的整合。对于“条块”体制的改革要继续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强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本辖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所有驻乡镇的机构在人、权、事上均按照乡镇管理,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的原则进行改革,“条条”管理权以业务管理为限。通过理顺条块关系,实现乡镇责权统一、人权与事权一致,确保乡镇政府公共权力的完整统一。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

从我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镇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安全产品、公共生活服务产品、公共生产服务产品、管理服务产品和社会发展产品等。据此,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能是:直接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中的公共治安、防病减灾、环境治理等,公共生活服务产品中的公共卫生,公共生产服务产品中的水利设施、公共土地、科技信息服务等,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这些产品中有的是全国性或跨地域性的公共产品,如防病减灾、环境治理、水利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等,中央、省、市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作保障,委托乡镇提供,以确保提供的有效性。其他产品则可由中央、省、县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或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形式提供。县级以上政府应强化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失衡问题,弥补历史的欠帐。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按照一级政府设立一级财政。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乡镇一级财政。一要完善分税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应按照“分税分级”的原则,合理划分五级财政之间的税种、收入范围和分成,让乡镇财政能够从税收中享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以增强乡镇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层还主要是吃饭财政,如果没有上级的转移支付,要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根本做不到的。同时,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层级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要通过理顺财税管理体制,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以农民为主转到以政府为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三要调整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监控新机制。要实行综合的财政预算,把乡镇的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措施

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运转机制需要重新确立,需要注重各部门的实用功能和各角色的“独立性”,从而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职能,建立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新型运作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明确党政职责。确定乡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乡镇党委会,乡镇所有的重大事项均由乡镇党委会决策,党委书记在抓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党务、计划生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乡镇长在主持乡镇政府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发展经济、财源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乡镇干部新的工作责任制。各岗位定职定责,明确职权范围,明确工作任务,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每项工作明确第一责任人,体现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三是建立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年初,市里确立十项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乡镇,市委、市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又将其重点工作分解到了每一乡镇干部,同时实行职责挂钩的责任追究制度,结合乡镇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正确的干部导向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提拨重用。从而使乡镇工作思路清晰、合力增强、效率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应从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行政职能、合理划分乡镇行政区划、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推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乡镇站所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人手,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新农建设政策的实施者,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农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寇凤超.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6, (8): 8.

[2] 左 然.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 瞭望新闻周刊, 2006, (4): 64.

[3]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6(9)

[4]徐旭川.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5(12)·

[5]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J].农村经济问题. 2006(8)

[6]李燕华.我国乡镇政府负债的成因[J].统计与决策. 2007

推荐访问:范本 行政管理 高校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