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8:36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8 10:10:04 浏览数:

赵娜 孙冉冉 颜欣萍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品质日益提升,但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暴露出多种多样的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需求。因此,需要对作为城市“外衣”的公共环境设施进行更加科学的、人性化的改造设计和管理。基于对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及管理方面的策略方法,从而推动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公共环境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施的路径与策略研究”(YJDC2021038)研究成果。

一、公共环境设施的解读

公共设施的概念出现于公共艺术萌芽时期的英国,英文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为“街道家具”,有的国家将其称为“街道设施”“都市家具”等。随着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公共环境设施已然成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中的一种存在形式,承担着城市对未来的期望、对当下的解读和对过去的缅怀。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空间中的要素之一,是城市形象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其实现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与建筑共同彰显着城市的特色与风采。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公共环境设施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目前,一般将公共环境设施分为使用方面、管理经营方面和生产制作方面三大类,涵盖众多形式,充分考虑了城市环境的特点和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要。虽然日本、德国和英国对于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有些差别,但是其本质功能几乎是相同的。

二、国内外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发展现状

建筑的生命在于细部,因此作为“都市家具”的公共环境设施的配置情况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环境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城市的精神文化、艺术品味、开放程度以及市民的幸福感指数等。公共环境设施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發达国家,其工业文明程度较高,国力强盛,所以在公共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比较多,公共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人性化程度比较高。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其公共环境设施都是非常完善的,尤其是在对特殊群体的人性化关怀方面,形成了非常好的人与空间环境、空间与空间、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及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为:公共环境设施建设缺乏整体性规划,辅助设施的配置较为滞后;设施设计缺乏个性和地域特色,存在杂乱、雷同、堆砌的特点;缺乏人文关怀;设施管理采用“谁建设,谁管理”的模式,缺乏强有力的统一协调与管理。在我国,盲道空间形同虚设、各类电箱设计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标识设计缺乏区分度、无障碍设施和母婴设施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十分突出,目前不少发达城市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在逐步改善,但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现代社会与公共环境设施的关系

(一)日常生活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快速变化、推陈出新的时代特征。比如:AR体感、VR技术、数字运动等技术与体育运动产生新的结合,运动数字化给予体育运动新的定义;共享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新方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预警促使人们提高了对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催生了对老年群体人性化关怀方面的需求;等等。这些变化形成了一个时代新的价值观念,而城市空间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载体,孕育并承担着这些新的生活模式,其中的公共环境设施便成了这些生活方式实施和依附的载体。因此,需要建设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匹配的公共环境设施,如随处可见的健康步道、及时更新换代的视觉识别系统、与移动客户端联网的公共交通、方便借用和归还的停车设施等等。

(二)文化延续的需要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或因著名的历史事件,或因特殊的文化背景,成了城市居民引以为豪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背景。因此,公共环境设施于城市而言,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使大众的生活顺利进行,还在于体现城市的文明进程,它们的形、色、结构、材质、肌理等均属于一种特有的形象,不同城市的公共环境设施蕴含着不同地方的文化,尤其是具有纪念性、文化性的公共环境设施。比如北京的故宫、南京的中山陵、西藏的布达拉宫、敦煌的莫高窟等,它们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点,成了对应城市最具有美学价值的要素之一。它们的存在向众人讲述着城市的历史,讲述着流芳百世的人物和精神,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三)城市形象定位的需要

学者蒲实对城市形象的定义为:城市形象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包括城市的整体风格与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城市形象的塑造有共性和个性两个层次:共性指的是同一时代下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形象方面具有共享、共有的本质,比如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智能化特征;个性指的是不同城市给人留下的个性鲜明的特征,比如被称为“魔都”的上海、“来了就不想走”的成都、拥有“水城慢生活”的泰州、“水城”威尼斯、“音乐之都”维也纳等。作为与城市形象有着直接关系的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的“外衣”,是人与环境交流、沟通的空间媒介。人们通过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情况,可以得知该城市是现代还是传统,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富有还是贫乏。因此,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非凡的意义。

四、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建设策略

(一)坚持并强化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

原则是指经过长期经验总结所得出的合理化的现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定势,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城市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人类文化资产的公共环境设施在整个社会结构和环境设计范畴内已经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处处透析着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因此,为了实现公共环境设施所具有的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审美功能、文化功能等,就必须坚持相应的设计原则,如自然生态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地域性原则、人性化设计原则等。只有坚持和不断强化这些原则,在设计时才会有整体思维,才不会因为限于局部考虑而出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二)逐步建立政府和公众齐抓共管的机制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当前很多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会影响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另外,公共环境设施分属的职能部门也不尽相同,这样会导致很多公共环境设施处于交叉管理地带,加上各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出现问题互相推诿,造成谁都来管又谁都不管的局面。

众所周知,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具有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欣赏、休闲、娱乐等的双重功能,是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服从和服务于城市的整体,才能有效引起社会大众对公共环境设施建设的关心与参与。也正因为公共环境设施是一类开放的、公开的、由公众参与并得到认同的空间形态,一旦融入了较好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它们便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得到人们的肯定、理解与赞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紧密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环境相互影响,文明程度越高的思想意识越会积极推动人们的行为,因此良好的公共环境可以强化民众的公共意识,引导其共同参与城市管理。

(三)进一步研究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方式方法

可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实地调研,比如根据群体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来观察使用群体的行为特征和活动模式,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使用者对环境设施的需求及其使用场景等。调查方法可以具体分为观察、访谈、图像或影像记录。

1.观察

深入活动现场观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日常行为,了解、归纳和总结他们的行为特征背后隐含的原因和期望。比如,老年群体大多具有腿脚不便、行动迟缓、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特征,所以他们活动场所中的公共环境设施就得充分进行适老性设计与改造,如增加休憩设施的数量并缩短距离,增强导视系统设计,加大字号、提亮色彩或设计识别度较高的标记等。

2.访谈

广泛傾听群众的诉求,了解他们对生活环境的期望和对城市的评价等。比如,即将新建的商业中心吸纳的群体更为广泛,可以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更期望在此商业中心得到哪些方面的服务和关怀。

3.图像、影像记录

进行更加真实、动态、全面的行为活动记录,可用于分析使用群体背后不易显现的需求。比如对于社区或街区改造项目来说,改造不是推翻原来的一切,而是既要保留原有的风土人情,又要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符合人们当下潜在的和未来的需求。通过图像、影像记录场地当下的真实情况,而后在此基础上更加细致入微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并做好相关内容的传承。

(四)区别对待已建成和待建的公共环境设施

伴随城市发展的公共环境设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门类众多,错综复杂,对于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既要保留精华,又要去其糟粕。而在现实中,完全去其糟粕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很多设施建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对于一些陈旧的公共环境设施无法完全去除的情况,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改造和美化。比如:众多裸露在绿地或人行道旁的电力类和通信类的电箱,它们大多有着生硬的底座、沉闷的箱体颜色,极为影响周边环境的美观,因此可以通过在基座和箱体上描绘与周边环境相匹配的图案,使之与周围更和谐。再者,还可以在其外围增加外观美丽的围栏,配以城市形象相关的文化图形和标语等。设计策略需要大众集思广益,所以相关部门可以呼吁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进来。

对于准备新建的公共环境设施,一定要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做好全局的统筹规划,用更高的站位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充分进行需求调研和论证,做出细致的设计方案,在设施造型、色彩、材质、结构等方面充分结合自然性、经济性、地域性、文化性等设计原则。比如:利用地形优势,顺势而为建设各类山水景观;针对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公共环境设施的材料选择应有所不同,南方温热多雨,植物色彩丰富,故设施选材应注意防潮和防锈功能,可多选用不锈钢制品和塑料制品,色彩上可以亮色为主;北方干燥少雨,寒冷期长,故可选用质感温暖的木材,色彩也要醒目,用于调节漫长寒冬里单调的色彩。再比如,古城西安和现代城市深圳具有差异,前者是历史悠久的古都,文化底蕴深厚,环境设施的造型可以从传统纹样里提取设计元素,色彩应浓郁;后者是现代、开放、包容、节奏快的都市,故公共环境设施的造型应线条流畅,以简洁为主,色彩可以淡雅别致。

(五)鼓励教师进行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相关课程开发,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实践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设计类专业,这类专业的师生思维活跃,有很强的创造力。以往此类专业的授课存在一定纸上谈兵的弊端,但根据当下的时代性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与改造项目,与高校合作,由专业教师将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与改造作为课程内容,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再做设计方案,最终转化为真实的成果。这样的方式不论是于地方政府部门还是于高校、于师生都是非常好的资源整合,可形成很好的合力,无论从空间、时间还是成本上均可实现更好的把握和控制。

五、结语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展要求和水平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直接表现,且公共环境设施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这样庞大的系统所暴露出的问题无疑也是非常多的,本文提及的问题只是一小部分,众多问题未有涉及和深入研究。另外,提出问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找到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此还需要在不断的专业实践中继续摸索。期望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能够呼吁广大群众一起关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建设,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一起传承历史与创造历史。

参考文献:

[1]钟蕾,罗京艳.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任永波,张凌浩.生活方式变迁下的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21-125.

[3]设计管理协会.设计管理欧美经典案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梁浩,张芳燕,王朝霞.探析影响城市环境设施设计整合性研究的因素[J].艺术教育,2009(7):130-131.

[5]杨建华,林静,陈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施规划建设的现状问题分析[J].中国园林,2013(4):58-62.

作者单位: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策略 中国旅游业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分析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中国旅游业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分析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PPP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浅析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8期)2016-09-28Passage Four时代英语·高三(2014年5期)2014-08-26

推荐访问:设施建设 现状 对策研究

相关文章:

上一篇:岳昕宇作品
下一篇:刘恩芹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