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9:19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30 14:10:05 浏览数:

冯雅静

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到儿童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幼儿期所建立的最初结构框架则是未来人格大厦的基石。怎样更有效地帮助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性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国际幼儿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社会而言,人从呱呱坠地到鬓发斑白,时时刻刻都在和社会进行交互。人们在社会中各司其职,在获取所需资源的同时受社会制度制约。社会性是人类生活在群体中所需的属性。每个社会都必须培养并塑造适合社会,并能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人。

其次,对于幼儿来讲,社会性的学习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不同的成长阶段都需要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为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特性,更是造就完整健全人格的基础。在21世纪风云变化的时代中如何尽快适应自身的角色,有效地与人沟通并获取所需信息,是每个人必修的功课。

再次,现在许多家庭中,幼儿俨然成为所有人的掌上明珠,他们刚出生就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部分幼教机构中,教师将幼儿奉为座上宾,大小事都包办代替,使得幼儿很少参与同伴交往,甚至无需参与就能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过早地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逐渐脱离了现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从而产生了交往意愿薄弱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的社会性就不能正常发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时就会缺乏交往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以上这些问题中常被人所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亟待将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重视起来。

二、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把学前儿童的社会领域发展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部分,并提出了七条相对应的发展目标。将学习与发展目标分类整合后,梳理出四条主要发展目标:自我认知、社会交往、社会认知、归属感。下面结合四条发展目标来讨论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幼儿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觉察、理解和评价。《指南》对于幼儿的自我认知发展提出要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满足幼儿爱和尊重的需要,培养自尊和自信

现在的幼儿从父母及祖辈身上得到了许多爱,但与他们获得的充足的物质相比,在精神上被理解、被尊重的需求却往往被忽视。只有在爱与尊重的培养下,幼儿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体现出自尊和自信。成人的教养态度是既不能过度保护幼儿,又不能给予幼儿沉重的压力,如过多与其他同龄人比较会使幼儿感到自卑。成人要把幼儿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倾听他们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尊重他们的合理选择,理解他们的情绪情感……只有得到成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幼儿才会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受尊重的人,才会模仿成人,尊重他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1)构建民主关系,互相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提出了四种家庭教养方式,分别是忽视型、放纵型、民主型、专制型。许多研究表明,民主型家庭中的幼儿在表达能力、社会交往和认知方面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并且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更有自尊和自信。

要与幼儿建立民主的关系就需要成人从幼儿角度出发,重视幼儿个人的想法,不过度要求和控制,适当给予幼儿自主权,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予支持。

(2)抓住机会教育,建立自信

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抓住机会帮助幼儿培养自尊和自信,这有利于幼儿积极地认识自己。如在幼儿初次尝试同陌生人交流时,成人可以先做榜樣,示范如何礼貌大方地同陌生人交流。在幼儿向成人提出建议时,成人不能因觉得幼稚而直接忽视,而应跟幼儿沟通建议的合理程度,表达对幼儿想法的重视,让幼儿觉得自己的想法是被他人所尊重的,从而更加自信。

2.引导幼儿正确地认知和评价自己

幼儿对自己正确的认知,会促进其对自己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步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在幼儿阶段,他们的自我评价很多时候会被外界所影响。成人要做好正确的引导,有目的、有意识地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1)因时循序,逐步提升认知

幼儿对于自己的认知首先源于对身体的认识,成人可以带领小年龄段的幼儿做“认识身体”的游戏,如成人说某个身体部位,幼儿则需要指出相应的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体验,逐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进一步认识自己。

(2)强调以身示范

首先幼儿在建立自我认知和进行自我评价前,他们要明白什么是一个正向的人,知道怎样评价才是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做好幼儿榜样,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其次,在评价他人的时候,不因为偏好厌恶而青睐或鄙夷他人,要客观地进行评价。在评价自身的时候,要从正反两面进行总结,既不可妄自菲薄,又不可妄自尊大。

3.培养幼儿良好的自主习惯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主习惯,有助于他们在集体中更加自主地遵守规则,积极独立地参与活动,不被他人左右,有责任意识。

成人可以和幼儿共同制定生活作息表,促进其自主思考并自觉遵守共同制定的计划。当幼儿养成习惯后,他会将自主思考的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有自我要求的良好品质。

(二)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儿童使用自己的方式与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交流互动,这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指南》中对于社会交往提出了交往意愿、交往水平方面的要求。

1.给予幼儿同伴交往的空间和时间

首先,要理解同伴交往的意义。因幼儿与同伴的经验和能力水平相近,他们在同伴交往时自然大方,不易受限,在研究中发现,幼儿交往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其同伴进行的。如果不给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就会滞后。成人可以多带幼儿接触不同的环境,如周边的社区、公园、图书馆都可以成为幼儿接触新玩伴、丰富人际交往圈的地方,为幼儿社会交往创造条件。

其次,要了解幼儿自主活动的价值,尤其是幼儿自发进行的游戏活动。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会和同伴制定游戏规则、描述游戏的相关情景、推进游戏剧情,避免和同伴发生冲突等。幼儿的交往能力会在游戏过程中得到极大的发展。比如,在游戏中发生冲突,幼儿自主解决时,许多成人为了防止矛盾激化出现危险往往会最快干涉,但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起反作用,剥夺了幼儿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

2.创设幼儿同伴交往的环境和氛围

同伴交往在幼儿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问题。成人应当观察并了解幼儿当前的交流水平,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同伴交往的策略和氛围。比如,针对春节期间的拜访活动创设游戏情景,如“认识新朋友”“拜年做客”等,帮助幼儿了解拜年的礼仪及注意事项。

3.鼓励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有益的行为。低年龄幼儿处于自我中心的初期阶段,往往是不能理解和进行亲社会行为的,这需要成人对幼儿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支持。

当幼儿还不清楚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时,成人可以和幼儿通过阅读相关绘本、讲故事等方式向其介绍亲社会行为,还可设计“抱一抱”“分玩具”等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玩中体验和理解亲社会行为。当幼儿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时,成人可以作为玩伴介入,并演示如何进行亲社会行为,为幼儿积累经验和方法。当幼儿能做出亲社会行为时,应当予以鼓励。

(三)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构成社会的不同部分的认知理解,由社会规则、社会角色、社会事件等部分组成。《指南》中对于幼儿社会认知方面的要求是关心尊重他人和了解社会。

1.结合生活和游戏,引导幼儿站在他人角度思考

处于自我中心期的幼儿在很多时候不能自觉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如发生推搡他人的时候,成人可以说:“如果你是那个被推倒的小朋友,你会怎么想?”还可以开展帮助幼儿进行换位思考的游戏,如分享控制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小朋友和成人轮流模仿他人动作。

2.借助节日、媒体、活动,了解国家、社会时事

时政类的消息都具有即时性的特点,飞速发展的社会每一天都会发生不同的事件,幼儿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成人要支持幼儿了解家庭与国家、社会和自身有关的社会事件,注意引导幼儿在相应的能力水平下了解重大的社会事件。这些时政类的消息可以帮助幼儿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

可以借助互联网、电视等媒介向幼儿即时分享重要时政和我国重大发明成果等,如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等,成人在介绍重大社会事件时要注意正面引导,不扭曲事实,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社会认知。

成人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节日来帮助幼儿加深对国家社会的认识,如在国庆节、春节、清明节等介绍节日的起源和中国文化。还可以借助升旗仪式、国庆阅兵式、毕业会等活动向幼儿介绍国旗、国徽和国歌,帮助幼儿增加对“国家”的了解。

3.利用生活和游戏帮助幼儿了解规则的重要性

社会规则有很多,它存在的目的是维护社会运行和继续发展的需要。它的构成由人们共同制定,是社会中每个个体都需要遵守的规范和行动的准则。幼儿作为社会的一员也需要遵守相应的社会规则。

(1)生活中了解社会的规则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向幼儿介绍社会规则,如公共场合不喧闹、见面分别时讲礼貌、用餐时举止文明、行人过马路看信号灯、不争不抢要排队等。抓住每个适合幼儿进行亲身体验直接感知进行社会规则学习的机会。

(2)游戏里体会规则的重要

多开展规则游戏,让参与游戏的每个人都体会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为幼儿养成理解规则和倾听的习惯。例如,规则游戏石头剪刀布、人枪虎、木头人、丢手绢等。这些游戏开展的流畅程度和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密不可分,当参与游戏的幼儿从一開始的不守规则到逐渐理解规则对于游戏进行的重要性,幼儿就会自发地遵守规则并督促其他人也遵守。长此以往,幼儿会将这样的规则意识迁移到对社会的规则上,成为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的人。

4.在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发展社会性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社会方面的发展。如在“翻越海盗船”的体育活动中,幼儿需要有序地越过长板凳制作的“甲板”,成人就可以对幼儿说:“礼貌的水手不会插队,会一个接着一个越过甲板。”以此来培养幼儿排队的社会规则意识。桌面游戏活动迷你冰壶的开展,不仅考验幼儿的手眼协调和空间认知,还能提高幼儿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一社会事件的认知。

(四)归属感

归属感是个体的一种情感和心理需要,是社会、集体、个体对某事物或现象的认可程度和关联程度。归属感可分为对人、家庭、集体、社区、国家的归属感。

《指南》中提出幼儿要有初步的归属感。

1.增进幼儿家庭归属感

让幼儿参与家庭决策,并且多和幼儿在一起。例如,可以从一起讨论周末做什么、过生日要买什么礼物等简单问题入手。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多和幼儿一起进餐,记得关掉电视、手机,增进感情。

可以带幼儿多与家庭成员相处,了解家庭成员和家庭历史。如和祖父母、叔叔、婶婶等家庭成员接触交流,让幼儿体验家族的温情和凝聚力。

2.鼓励交往互动,让幼儿尽快融入集体

在幼儿尚未完全融入集体时,成人需要创设平等尊重和欢乐的氛围,让幼儿逐步融入集体中。在平时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成人可以通过以身示范和引导暗示的方法,让幼儿多与人交往,逐步建立自信,养成懂得分享合作的习惯,在集体中成为受欢迎的幼儿,最终使其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成人还可以邀请幼儿参与有关集体的重要事件和规划的讨论,让幼儿有参与感,知道自己和集体的关系,逐步培养幼儿对于集体的归属感。

3.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增加归属感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对集体观念有直观的理解。如开展集体踏青活动、足球联谊赛、全园颁奖仪式等,在幼儿多次体验这些能明显增加集体荣誉感的活动后,他们会逐渐喜欢自己的集体,明白集体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义。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每个人生下来,在逐步建立了对家庭集体的归属感后,才会慢慢接触到社区和国家的概念,并萌发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该如何帮助幼儿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呢?成人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如电影院片头的金龙标志、操场上飘扬的中国国旗、奥运会开幕式中各国的国旗等。当幼儿感兴趣时,可以简单介绍我国的人文风俗、文化历史等。

猜你喜欢 归属感社会性成人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教育家(2022年17期)2022-04-23养大成人小猕猴学习画刊(2021年8期)2021-08-27社会性死亡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the Walking Dead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0年6期)2020-12-21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年1期)2020-02-16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奥秘(2019年12期)2019-12-27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新班主任(2019年6期)2019-07-11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甘肃教育(2018年15期)2018-10-09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奥秘(2016年5期)2016-05-24神奇的太阳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7期)2015-11-24

推荐访问:社会性 学前 儿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