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6:35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树洞之外

发布时间:2022-09-30 17:55:03 浏览数:

蓝伊琳 何佐钦 张碧

关键词:亲子关系;边界;初中生;绘本;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1-0031-04

【活动理念】

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关系,尤其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初一学生约十二三岁,刚进入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经历着巨大变化,与父母的关系也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既依恋父母,同时行为的独立性增强,思想观点上与父母产生的分歧与冲突增多,父母的地位在他们的心目中开始下降。

本节课基于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以树洞作为家的意象,围绕“树洞故事”和“树洞之外的故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亲子交往模式,学会设立安全而温暖的边界,掌握人际关系亲密性和独立性的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我”与家/家人的相处模式,认识到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都具有独特性。

2. 能力目标:体验不同状态和阶段下的亲子关系,探索“我”与家/家人的理想相处模式。

3. 情感目标:探索“我”与家/家人的边界,理解“我”与家/家人的相处模式具有变化性和发展性,并从中获得家庭团体动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对自己与家/家人的相处模式有更加直观和具体的认识,唤起家庭边界意识;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不断明晰自己与家/家人的关系。

2.难点:设计“树洞故事”和“树洞之外的故事”,提升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最终获得家庭的团体动力支持,改善亲子关系。

【活动方法】

游戏体验法,问题启发法,绘画书写练习,叙事疗法,小组讨论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视频,亲子关系学案。

【活动对象】

初一学生

【活动时长】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游戏“松鼠与大树”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心理课堂!开始上课前,我再跟同学们重申一下心理课堂的约定:请同学们在心理课堂上做到互相尊重、积极参与,关注感受和主动分享。我们之前约定了课堂手势,(做手势)当看到这个手势的时候要快速安静下来。

(一)游戏“松鼠与大树”

游戏规则:

(1)三人一组,其中两人面对面站立双手击掌扮成大树,一人扮成松鼠,蹲在两棵大树中间(教师示范动作)。人数不够时,多出来的学生成为松鼠等待重组。活动有三个口令,大家要依口令行事:

(2)第一个口令——“松鼠”,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人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其他大树。

(3)第二个口令——“大树”,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必须离开,重新组合成大树,并圈住松鼠。

(4)第三个口令——“出发”,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不能保持原先的组合,扮演大树的人可以做松鼠,松鼠也可以做大树。

(5)活动大概进行三轮(每轮五秒钟时间),请最后一轮中没有找到小伙伴的人(如人数不够,则邀请三位志愿者)上台定格松鼠与大树的造型。

(二)提问与分享

师:请问这个造型看起来像什么字?

生1:家。

师:(介绍象形字“家”)这节课的关键词就是“家”。在刚才的游戏中,松鼠和大树的造型像一个“家”,那同学们觉得松鼠和大树分别代表家里的什么角色呢?

生2:松鼠代表孩子,大树代表父母。

师:你觉得大树和松鼠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

生3:喜欢大树,可以保护家人。

生4:喜欢松鼠,松鼠比较自由。

师小结:家就像一个树洞一样,家人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有安全感,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家”的故事,一起探讨“我”与家/家人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热身游戏“松鼠与大树”,创设一种开放、舒适、有趣的课堂氛围。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一步一步地让学生体验、思考大树和松鼠两种角色,用松鼠与大树的造型引入本课主题。

二、团体转换阶段:书写“树洞故事”

(一)书写“树洞故事”

师:我们先来看看树洞里面发生的故事。在家人小时候,或者你小时候,曾发生过各种各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有趣的事情。(PPT示范例子作为参考)

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学案纸,完成属于自己的“树洞故事”。可以是家人小时候发生的有趣故事,也可以是发生在你小时候的与家人之间的有趣故事,请简短地写下来,可以配图。

学生书写,小组内分享。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树洞故事”。

生5:爸爸小时候写完作业才能吃饭,有一次他没写完作业觉得太饿,就偷喝了一瓶墨水。

生6:我妈小时候,有一次外婆叫她去买根葱,结果她真的只买了一根。

总结:原来我们的家人以前也经历过这么有趣的事情,他们也有这么可爱的时刻。在同学们的阵阵欢声笑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家/家人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温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思考小浣熊和它的家人在树洞里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播放视频第一部分

内容简介:《Far From the Tree》(中文譯名《树洞之外》)是由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短片,于2021年11月24日上映。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教育的温馨故事。短片中,一只小浣熊渴望看到更多的风景,外面的世界对它来说充满诱惑和险恶,但它若不踏出寸土之地,永远也无法成长。妈妈默默地保护着小浣熊,不想让它涉险。

学生观看动画片,教师提问。

师:小浣熊想做什么?它错了吗?

生7:它想去树洞外看看,它没有错。

师:大浣熊想做什么?它做错了吗?

生8:它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它也没有错。

师总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像小浣熊一样不再满足只待在树洞之内,我们也需要到树洞之外去看看,去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而家人却因为想保护我们,不想让我们去冒险。双方都没有错,那怎么做可以更好呢?带着这个疑问,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树洞之外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享家人之间的趣事,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和温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家在充满爱和温馨的同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冲突,由此帮助学生从比较客观的角度看待亲子关系。

三、团体工作阶段:书写“树洞之外的故事”

(一)规则说明

师:请大家看表1:

(1)第一列为“相处模式”,请同学们选择两个简单的图形,一个图形代表“我”,另一个图形代表“家/家人”,通过演绎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展示“我与家/家人”的动态关系。

(2)“离家”,指离开家去外面,短暂或者长期都可以;第三列“什么时候”可以是一个事件,如去上学、在家无聊、吵架之后、去旅行等。

教师用PPT进行示例,解释表格后两栏的填写方法。

(二)书写“树洞之外的故事”

学生完成“树洞之外的故事”。

师提问:为什么画这个图形?为什么选择这种颜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9:在家时,我和家/家人的关系紧密,但有时会因为学习变得有些疏远;离家时,我有些想家,我把自己和家画成了两条竖线,我并不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我很少被感动或思念某人,但离家确实让我有些不舍。我希望我和家之间就像两条相交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家是我的落脚点,但并非我的归宿。(见图1)

生10:在家时,我与家/家人的关系很融洽,因为那时我年龄比较小,自理能力还没有那么强,非常需要父母的保护与关怀。离家是在高中时期,我与家/家人渐行渐远,我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开始疏远父母。我期待上大学或工作以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密切,家里充满了亲情。那时我已长大成人,可以做父母的保护伞。(见图2)

师总结:正如同学们在图画中展示的那样,不同家庭的相处模式不尽相同;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与家/家人的关系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绘画和叙事的方式,让学生把“我”与家的关系演绎出来,探索“我”在“在家”与“离家”两种状态下,与家/家人的相处方式、感受和变化,思考在这一过程中的成长。通过构想期待中的“我”与家的关系,引导学生不断明晰自己与家的关系,构建更合适的家庭边界,增进亲子关系。

四、团体结束阶段:与家和谐相处

师:在“树洞之外的故事”书写中,我们初步描绘出了自己与家/家人的关系。但我们与家/家人的关系绝不止于课堂上的发现和体验,伴随着探索和成长,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觉察和体验。那么,随着小浣熊的成长,它找到了自己与家/家人的理想相处方式了吗?

学生观看《树洞之外》第二段视频。

师:小浣熊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1:小浣熊长大变成了大浣熊,它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和它小时候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亲子之间也会发生一些冲突。大浣熊选择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外面世界的险恶,耐心陪伴小浣熊成长。

师:小浣熊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变成了大浣熊。它和它妈妈的做法有哪些不同?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12:第一个短片里的小浣熊长大后,选择了和它妈妈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这让我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每个大人都曾是小孩,每个小孩也都会变成那个曾让自己不理解的大人。第一个短片里的小浣熊经历了跌跌撞撞,和父母产生了一些误会。它长大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选择用更好的办法去解决亲子冲突。这启发我,在面对和父母的冲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沟通。

生13:第一个大浣熊阻止小浣熊去树洞外面,第二个大浣熊选择和孩子一起去树洞外面探索。我更喜欢第二个大浣熊,因为外面的世界虽然充满诱惑和险恶,但若不踏出这寸土之地,永远也无法成长。这个短片也让我明白了,我爸妈其实特别爱我,有时他们阻止我去做某些事情,其实是因为想保护我。我现在理解了父母的用心,以后要尽量少和他们吵架。

师总结:没有绝对完美的关系,但我们可以选择目前相对合适的方式与家人相处;勇敢地表达我们的爱意,让爱在整个家流动起来,温暖我们的心;当与家人发生矛盾、意见不合时,应尝试换位思考、积极沟通。另外,我们要学会设立安全而温暖的边界,在边界的保护下,我们既能获得安全感,也能够保持自身的完整与独立。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节选)

海 桑

我从遥远的时间回来

我从孤单的地平线回来

回到我原本在的地方,不再远行

——这是我的家

我不再追求幸福,我就是幸福

我不再想象生活,我着手生活

没你在时我想你,有你在时我看着你

哦,原来这就是我吗

每一件和你有关的小事情都让我心动

当你和我说话,当你没和我说话时

我都掩饰不住心中莫名的欢乐

设计意图:播放《树洞之外》后半段视频,让学生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小浣熊的成长和变化,让学生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构建更加合适的家庭边界,增进亲子关系。

【活动感悟】

整体设计上,本节课以经典动画《树洞之外》贯穿全课,从学生的角度探索亲子关系,活动丰富、有趣且可操作性强:用“松鼠与大树”游戏引导学生探索家的概念;在“树洞故事”书写中带领学生觉察家人或自己的童年趣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树洞之外的故事”书写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在“在家”与“离家”两种状态下,“我”与家/家人的相处方式、感受,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成长。整堂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在活动分享环节,一位曾患有抑郁症的女生主动分享了她和妈妈的故事(单亲),她说后来她和妈妈的关系从相爱相杀慢慢变得稳定、和谐、有边界感,在这一过程中,她的力量也在逐渐变强。还有一位男生分享道:“父母之间很恩爱,他们的关系好到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我希望自己长大后可以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因为我爱我的家人。”总之,这节课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共鸣,很多学生课后开始明晰自己与家/家人的关系,尝试构建更加合适的家庭边界,与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参考文献

[1]Gao M M,Cummings E M. Understand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s a developmental process:fluctuations across days and changes over year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9,55(5):1046-1058.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亲子关系边界 守住你的边界故事作文·高年级(2022年2期)2022-02-24有边界和无边界读者·校园版(2019年18期)2019-09-09OF MALLS AND MUSEUMS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8年5期)2018-11-24人蚁边界防护网小猕猴智力画刊(2017年6期)2017-07-03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5期)2016-12-26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推荐访问:树洞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