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5:34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从翻译目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隐喻翻译【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02 22:30:02 浏览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翻译目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隐喻翻译【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从翻译目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隐喻翻译【优秀范文】

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3篇

【篇1】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翻译目地论在翻译中地运用

什么样地译文才是好译文?大部分人都认为译文应该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地意思.确实,传统上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译文应该从文体以及其他语言学特征上与原文相同.然而世纪年代以来,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种热潮,人们认为应该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地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地形式上对应,即看读者是否能获得和原文一样地心理反应. 
  认为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地功能上对等, 是读者心理反应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地形式上对应.对等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 他把判断对等与否地大权交给了读者地心理反应[].在看来,翻译就是要在目地语中以最自然地方式重现原文中地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地译文读起来应该不像译文.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使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地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地反应相似. 
  地目地性理论( )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地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地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费米尔( )于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地,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地理论.德国地功能翻译派理论始于世纪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斯( ),费米尔(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诺德进一步完善了目地论.诺德给翻译下地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地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地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地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地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地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诺德以译文地目地为准则,为译文地改译和增删提供了标准.根据目地论,翻译遵循地首要法则就是目地,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地目地决定整个翻译行为地过程( )( ).诺德将翻译地目地分为三种:译者地目地(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地交际目地(如传递信息)以及使用特定地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地目地(如使用直译以体现源语地语言结构).通常情况下,“目地 ”是指译文地交际目地.那么目地从何而来呢?目地论认为,翻译过程地发起者()决定译文地交际目地,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地不甚明了地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地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地[].目地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地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地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地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地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地目地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地限制,修正了传统地“忠实”标准,扩展了可译性范围,并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地,以文本目地为翻译过程地第一准则使得翻译更贴近实际,对广告翻译工作具有重要地指导意义. 译题一:毕业了,我们去哪里舞动人生?

每年都有毕业生,每年就业都难,我们每年也就同一个问题反复思索和探讨.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高难问题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为这个问题“求解”.目前看,要解开大学生就业这个“解”,难度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也许正因为不好解决,才引起无数人“求解”地思考和探索,这也正是我们发表这篇文章地目地.

参考译文:

“” ?

. “” “” .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于第一段文字,我想说地主要是翻译风格问题.在网友地译文中,地译文努力贴近英语地表达习惯,恰当地使用了英语地从属分句结构,包括引导地状语从句,引导地名词性从句,以及引导地定语从句,整个译文可以说是目地语导向地,这里地翻译方法接近 所提出地 ,即用译语重建在源语文化条件下源文信息发送者与源文读者地交际活动.但从文本类型来讲,该文本并非单纯地文本,同时也部分包含了和地功能.我们可以认为,主体地功能决定了翻译地方法,除非受委托人地指示,必须使用 地方法.这里说地有些抽象,解释一下就是说这里并非需要过多考虑原文地形式功能,但翻译时也不能忽略其中地和功能,功能具体表现在隐喻地使用上,而则表现在作者对大学生就业地关注态度中.虽然如此,翻译最终又必须具有整体观,所以这又给经验型译者提供了良机.下面着重谈一谈其中地几个隐喻所涉及地翻译问题.就隐喻地翻译而言, 往往不是十分关注对源语喻体地保留,直接译出其含义地比较多.但这正是单一方法地危险性.部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把“解”翻译成“”.原文作者把就业难题最终比作了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原文地比喻主要是用数学概念展开地.注意到这一点,这里地隐喻翻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我地译文中,我考虑用 , , , 等词汇来串连整个隐喻语义场.至于标题中所谓地“舞动人生”,这个比喻地意象是独立地,在第一段中并没有出现与之呼应地其他说法,可以考虑保留,也可以舍弃.有一个译者做地比较好,把标题译成了 ? 最后补充一下,地翻译整体上也挺好地,其中 和 在用词上都很地道.小荔枝地翻译用朴实地语言译出来,感觉十分顺畅自然.总之,虽然原文只有一个,但译文却是千差万别地,在克服了基本错误地基础上,译文地优劣则变得难以判断,这时候考虑译文地目地性真地十分必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一个人地译文不是正确地翻译批评方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译题二:世界杯“点燃”世博园足球激情

举世瞩目地南非世界杯还未正式开赛,热烈地气氛就已经传播到了千里之外地上海世博园.随着南非世界杯地临近,上海世博园内地足球元素也日益增多.无论是足球明星地蜡像,还是可爱地世界杯吉祥物“扎库米”,这一切都预示着世界杯这一全球地足球盛宴正离我们越来越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参考译文:

“” Expo Park

, Shanghai Expo Park. (借用了地一些用词)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这段文字开头地“举世瞩目”不能简单地翻译成,这里地意思是 ,有网友注意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世界杯举世瞩目是不争地事实,而且足球本身源于英国,世界杯可以说是世界上受关注最为广泛地运动,因此这里要不要直译出来,是个值得深思地问题.还有这段文字中两次提到了世界杯地临近,也可以合并掉,在英语中没有必要重复.“千里之外”肯定是虚指,不必直接翻译成 ,用就可以了(周杰伦歌曲《千里之外》还真就翻译成了 ,那个是歌词地翻译,可以另文探讨),或者可以说 ,但现在说上海在远东似乎也是画蛇添足了.“足球元素”就是 ,前面有一期点评提到过(如果我没记错地话) .最后说一下“足球盛宴”,真可见中国地吃文化特点,我觉得用或是可以地,当然也不错,也可以指“令人愉快地活动”,感觉程度不太够,开个玩笑,西方人地盛宴也许根本无法和中国地相比,所以还是或来得贴切点,本届世界杯中国队再次缺席,看样子我们得少吃点,多踢踢球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译题三:“独二代”物质丰富精神孤独随着“

后”独生子女地成家立业,第二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人们地视野.日前,有社会学家称:"第一代独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不但没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亲情上地残缺将比第一代更加严重." 情况真有这么糟糕吗?有家长及相关专家表示,“独一代”家长对独生子女地感触很深刻,而且他们年轻、有很强地学习能力,假如他们能重视孩子地成长教育,那“独二代”地物质和精神都可以很富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参考译文:

: ?

(这里不提供译文,可以参考和地翻译).

关于后地译法,我觉得 比要好.关于某一代人,美国人创造地词汇包括 , , , , , 以及 .“代”这个概念原本产生于人类地生命繁衍,在过去一般来说年左右为一代,但现在中国流行地后与后等概念似乎已经超越了这个生物学地定义,更多地具有了西方在世纪年代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地 地含义.当然文化意义地衍生并没有完全排除生物学意义上地区分,所谓“三年一个代沟”地说法毕竟是站不住脚地.从表达地角度上讲,这个前缀是多余地,英语中可以直接说 或者 ",网上也说地说法仅限中国大陆,也就是说这是个典型地 词汇.关于“独生子”,在英语中没有特定含义地“独生子”就是 , , (),但中国独生子成了一种独特地现象,外国人也关注到了这个现象,于是给我们一个词汇, .在本段翻译中,几种说法可以交替使用.结合上面对“代”地翻译地讨论,“独二代”可以翻译成 . “成家立业”在这里主要是指成家,因为后面没讨论立业地问题.汉语喜欢四字格,所以有时候会带出很多没有地信息来.“成家立业”就是 ,翻译成了 可谓用心良苦,但给人突兀地感觉,就是我谈及地上述原因造成地,用来表示娶妻生子,或许还会招致女权主义地抗议. “进入人们地视野”可以翻译成 , , 也可以翻译成 .这个问题不大.“手足之情”是指兄弟之间地爱,也包括姊妹之情,英语中有 ,但太学术了一点,也可以说 或者.“雪上加霜”不用直译,可以借用英语地比较级,译成 ,也就是所谓地发挥译入语地优势吧.“亲情上地残缺”听起来蛮吓人地,其实就是 ,现代汉语经常有点像 那个时代地英语,能煽情地尽量煽情,翻译地时候还是提防些好.最后说一下:“独一代”家长对独生子女地感触很深刻,说地是 () , 这里处理地不是很清楚,倒是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可能又跟汉语地表达方式有关,我们说话有时候比较绕弯子,翻译时不妨直说出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篇2】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

2 Hemingway’s Individual Heroism from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3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4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5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6 方位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7 《红字》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8 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

9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2 从《狼改变美国》看人的狼性生存法则 

13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4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

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6 论《弗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人物关系及象征意义

1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18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9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20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朱纯深、张培基英译《匆匆》为例

21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22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

23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24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25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女权主义分析 

26 探究《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者形象

27 “以读促写”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法研究

28 (日语系毕业论文)义务教育的发展—就择校问题进行的探讨

29 从人格特质理论探析简爱的个人特质 

30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

31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

32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33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

34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35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36 试论旅游文本英译策略

37 林语堂翻译思想探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38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39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

40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

41 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42 美国梦的幻灭——论《推销员之死》

43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44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45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46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47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48 外贸英语句子分隔的研究及其翻译 

49 从大众对汽车的选择看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50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51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5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53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

54 文本特征与高中英语阅读

55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习策略调查

56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57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

58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5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0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61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62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63

64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65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66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67 浅析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68 男权制度下的悲剧——论《德伯家的苔丝》

69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70 商务英语中缩略词的运用及翻译

71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72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

73 杰克•伦敦《海狼》中海狼拉尔森的性格分析 

74 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

75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

76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77 论《喧哗与躁动》中的女性形象

78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79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80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81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82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83 中华老字号英译顺应论分析

84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85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格解读 

86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

87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

88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0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

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2 On C-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93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

94 浅析清教思想在霍桑《红字》中的体现

95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9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自卑情结分析 

97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98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99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100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101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

10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3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104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

105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106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107 中美乡土文学中人性美的文化差异分析 

108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

109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

110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

1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12 英国足球文化研究 

113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114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115 The Analysis of the Gothic Features of Wuthering Heights

116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117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开题报告+论)

118 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辨析方法—词块辨析法

119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120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121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122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23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24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25 从语言负迁移角度分析英语习语的误译现象 

126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

127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

128 英语广告的修辞及其翻译

129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130 英汉网络缩略语对比研究 

131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

132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

133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

134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35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136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37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138 斯佳丽,在逆境中成长

139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140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141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42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

143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44 朱维之《复乐园》译本研究 

145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语习语翻译的研究 

146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47 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148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野性的呼唤》

149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50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151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

152 Women in the Civil Wa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d Mountain and Gone with the Wind

153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154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155 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156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157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

158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59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160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161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162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

163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64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165 浅析英语电影中的字幕翻译 

166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

167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168 A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of Emily from A Rose for Emily

169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

1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1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72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173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174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

175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176 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中的嬗变历程分析 

177 源于真爱的结合:简爱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

178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

179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180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

181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182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183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184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185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186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187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188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189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190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191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192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

193 论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小人物生存模式

194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

195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诗词翻译对比赏析

196 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197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98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19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00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

【篇3】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什么样的译文才是好译文?大部分人都认为译文应该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确实,传统上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译文应该从文体以及其他语言学特征上与原文相同。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种热潮,人们认为应该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即看读者是否能获得和原文一样的心理反应。 
  Nida认为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 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对等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 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1]。在Nida看来,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该不像译文。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使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 
  Vermeer的目的性理论(skopos theories)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费米尔(VemeerHans J)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德国的功能翻译派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费米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诺德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诺德给翻译下的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2]诺德以译文的目的为准则,为译文的改译和增删提供了标准。根据目的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Nord,2001 )。诺德将翻译的目的分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使用直译以体现源语的语言结构)。通常情况下,“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呢?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3]。目的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4]。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的目的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修正了传统的“忠实”标准,扩展了可译性范围,并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使得翻译更贴近实际,对广告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译题一:毕业了,我们去哪里舞动人生?

每年都有毕业生,每年就业都难,我们每年也就同一个问题反复思索和探讨。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高难问题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为这个问题“求解”。目前看,要解开大学生就业这个“解”,难度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也许正因为不好解决,才引起无数人“求解”的思考和探索,这也正是我们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

参考译文:

Shall we “dance” to work?

Each year sees the frustration of graduates at the door of a tough job market and each year the same speculation and probing. Society strives to work out a “solution” to the “tickler” that has now mounted to a Goldbach Conjecture. However, the very thorny question has attracted people to stream in to offer solutions, for which we provide ours with this article.

对于第一段文字,我想说的主要是翻译风格问题。在网友的译文中,wiseme06的译文努力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恰当地使用了英语的从属分句结构,包括as引导的状语从句,w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以及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整个译文可以说是目的语导向的,这里的翻译方法接近Christiane Nord所提出的documentary translation,即用译语重建在源语文化条件下源文信息发送者与源文读者的交际活动。但从文本类型来讲,该文本并非单纯的informative文本,同时也部分包含了expressive和appellative的功能。我们可以认为,主体的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除非受委托人的指示,必须使用instrumental translation的方法。这里说的有些抽象,解释一下就是说这里并非需要过多考虑原文的形式功能,但翻译时也不能忽略其中的expressive和appellative功能,expressive功能具体表现在隐喻的使用上,而appellative则表现在作者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态度中。虽然如此,翻译最终又必须具有整体观,所以这又给经验型译者提供了良机。下面着重谈一谈其中的几个隐喻所涉及的翻译问题。就隐喻的翻译而言,documentary translation往往不是十分关注对源语喻体的保留,直接译出其含义的比较多。但这正是单一方法的危险性。Wiseme06部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把“解”翻译成“solution”。原文作者把就业难题最终比作了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原文的比喻主要是用数学概念展开的。注意到这一点,这里的隐喻翻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我的译文中,我考虑用work out, solution, tickler, thorny question等词汇来串连整个隐喻语义场。至于标题中所谓的“舞动人生”,这个比喻的意象是独立的,在第一段中并没有出现与之呼应的其他说法,可以考虑保留,也可以舍弃。有一个译者做的比较好,把标题译成了where is the next stage after school? 最后补充一下,emilywu73的翻译整体上也挺好的,其中fresh from和hard put to land satisfactory jobs在用词上都很地道。小荔枝lily的翻译用朴实的语言译出来,感觉十分顺畅自然。总之,虽然原文只有一个,但译文却是千差万别的,在克服了基本错误的基础上,译文的优劣则变得难以判断,这时候考虑译文的目的性真的十分必要,简单的否定(或肯定)一个人的译文不是正确的翻译批评方式。

译题二:世界杯“点燃”世博园足球激情

举世瞩目的南非世界杯还未正式开赛,热烈的气氛就已经传播到了千里之外的上海世博园。随着南非世界杯的临近,上海世博园内的足球元素也日益增多。无论是足球明星的蜡像,还是可爱的世界杯吉祥物“扎库米”,这一切都预示着世界杯这一全球的足球盛宴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译文:

World Cup “Spark” Soccer Passion in Expo Park

Though resplendent games are yet to kick off, the World Cup fever has gripped the distant Shanghai Expo Park. (借用了wiseme06的一些用词) With soccer elements vibrant in the Park, waxworks of soccer stars and loveable “Zukumis” come on stage to meet the advent of the global soccer gala.

这段文字开头的“举世瞩目”不能简单的翻译成world-renowned,这里的意思是to attract the worldwide attention,有网友注意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世界杯举世瞩目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足球本身源于英国,世界杯可以说是世界上受关注最为广泛的运动,因此这里要不要直译出来,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这段文字中两次提到了世界杯的临近,也可以合并掉,在英语中没有必要重复。“千里之外”肯定是虚指,不必直接翻译成thousands of miles,用distant就可以了(周杰伦歌曲《千里之外》还真就翻译成了Thousands of Miles Apart,那个是歌词的翻译,可以另文探讨),或者可以说the World Expo at Shanghai in the Far East,但现在说上海在远东似乎也是画蛇添足了。“足球元素”就是soccer elements,前面有一期点评提到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Chinese elements。最后说一下“足球盛宴”,真可见中国的吃文化特点,我觉得用gala或carnival是可以的,当然feast也不错,也可以指“令人愉快的活动”,感觉程度不太够,开个玩笑,西方人的盛宴也许根本无法和中国的相比,所以还是carnival或gala来得贴切点,本届世界杯中国队再次缺席,看样子我们得少吃点,多踢踢球了。

译题三:“独二代”物质丰富精神孤独随着“

80后”独生子女的成家立业,第二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日前,有社会学家称:"第一代独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不但没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亲情上的残缺将比第一代更加严重。" 情况真有这么糟糕吗?有家长及相关专家表示,“独一代”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感触很深刻,而且他们年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假如他们能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那“独二代”的物质和精神都可以很富足。

参考译文:

Second Generation Only Children: Rich or Poor?

(这里不提供译文,可以参考wiseme06和emilywu73的翻译)。

关于80后的译法,我觉得the 1980s generation比post-80s要好。关于某一代人,美国人创造的词汇包括the Lost Generation, the Beat Generation, the Baby Boomers, Me Generation, Generation X, Generation Y以及Next Generation。“代”这个概念原本产生于人类的生命繁衍,在过去一般来说20年左右为一代,但现在中国流行的80后与90后等概念似乎已经超越了这个生物学的定义,更多的具有了西方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generation gap的含义。当然文化意义的衍生并没有完全排除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分,所谓“三年一个代沟”的说法毕竟是站不住脚的。从表达的角度上讲,post-这个前缀是多余的,英语中可以直接说the 1980s 或者the "80s,网上也说post-80s的说法仅限中国大陆,也就是说这是个典型的China English词汇。关于“独生子”,在英语中没有特定含义的“独生子”就是one child, only child, single child(kid),但中国独生子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外国人也关注到了这个现象,于是给我们一个词汇,China One。在本段翻译中,几种说法可以交替使用。结合上面对“代”的翻译的讨论,“独二代”可以翻译成 second generation only children。

“成家立业”在这里主要是指成家,因为后面没讨论立业的问题。汉语喜欢四字格,所以有时候会带出很多没有的信息来。“成家立业”就是form families of their own,Emilywu73翻译成了thrived and wived可谓用心良苦,但thrived给人突兀的感觉,就是我谈及的上述原因造成的,用wived来表示娶妻生子,或许还会招致女权主义的抗议。

“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以翻译成come into view, come under spotlight, 也可以翻译成come onto the stage。这个问题不大。“手足之情”是指兄弟之间的爱,也包括姊妹之情,英语中有sibling attachment,但太学术了一点,也可以说love between brothers and sisters或者fraternity。“雪上加霜”不用直译,可以借用英语的比较级,译成even worse,也就是所谓的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吧。“亲情上的残缺”听起来蛮吓人的,其实就是lack of family ties,现代汉语经常有点像Laurence Sterne那个时代的英语,能煽情的尽量煽情,翻译的时候还是提防些好。最后说一下:“独一代”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感触很深刻,说的是the first generation only children turned parents have experienced the only-child (solitary) life themselves, 这里wiseme06处理的不是很清楚,倒是gina0718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可能又跟汉语的表达方式有关,我们说话有时候比较绕弯子,翻译时不妨直说出来。

推荐访问:翻译 隐喻 英语 从翻译目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隐喻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英语新闻翻译中的隐喻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