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6:18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中外文学鉴赏与写作”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22-10-04 13:50:04 浏览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外文学鉴赏与写作”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探索,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外文学鉴赏与写作”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探索

“中外文学鉴赏与写作”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探索5篇

【篇1】“中外文学鉴赏与写作”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探索

文学、历史、地理常识题
1、请说出四部高尔基的代表作品?答:《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
2、请说出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答:山东。
3、请说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下一句是?:
答:向阳花木易为春。


4、请说出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始写于什么时期?答:北宋。

5、“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该诗句的作者是?答:北岛  。

6、中国古代“不惑”是指男子多少岁? 答:40岁 。
7、请说出“二十四史”是从哪本史书开始、到哪部史书结束?   答:《史记》到《明史》。


8、初唐四杰是指哪四位? 答: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9、 莎士比亚的四大爱情剧是? 答:《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
10、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四大爱情传说”指什么? 答:牛郎织女、 孟姜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
11、成语“人面桃花”出自哪首诗? 答:《题都城南庄》。
12、歌曲《兰花草》的词作者是: 答: 胡适   。

13、我国最早的女诗人是? 答:许穆夫人  。
14、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词分为三种境界,请说出第三种境界是什么? 

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5、著名作家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哪部长篇小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答:《京华烟云》。

16、请说出当代的四大散文家是?  答:杨朔、秦牧、魏巍、刘白羽。
17、成语“请君入瓮”“请”的是谁?   答:周兴。


18、莎士比亚的三部传奇剧是? 答:《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仲夏夜之梦》。

19、金庸先生曾用两句诗概括他的武侠作品,上句是“飞雪连天射白鹿”,下句是什么?  
    答:笑书神侠倚碧鸳。
20、蒲松龄有一名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请说出下联是什?

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1、请说出“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答:琵琶。


22、请说出"有板有眼"的"板"是我国传统音乐节奏中的强拍还是弱拍? 答:
强拍 。
23、“卧薪尝胆”指的是什么? 答:勾践   。
24、请说出屈原是春秋时代哪国人?   答:楚国 。
25、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什么? 答:
灵芝  。


26、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答:庐山  。


27、《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我国什么地方? 答:
新疆  。


28、“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 答:诸葛亮  。
29、请说出"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答:西厢记 。  

30、请回答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 答:
奔跑 。
31、请说出"来龙去脉”这一成语产生于:
答:风水勘探 。


32、请说出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什么女神? 答:爱神和美神。    

33、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  答:木兰诗 。
 34、请问我国被称为“菊月”的月份是? 答:九月  。
 35、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答:晚春 。
 36、"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指的是? 答:
一种官职  。

 37、请说出“名花解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答:美女善解人意   。
 38、京剧中,饰演性格活泼、开朗的青年女性的是什么角?  答:花旦  。

 3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答:韩信  。
 40、民间故事《梁祝》突出反映了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哪项基本制度?  答:婚姻自由 制度。
 41、“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出自谁的典故? 答:孔子   。


 42、“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是谁说的? 答:雪莱 。

43、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指的是?   答:驾车 。
44、"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红楼梦》中对谁的判词?  答:晴雯 。

45、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指的是? 答:貂蝉 。

46、《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什么东西而服了19年的苦役? 答:一片面包。


47、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是什么? 答:《山海经》。


48、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夫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什么整理修订? 答:《春秋》。

49、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的什么? 答:《史记》。


50、第一部诗集是《诗经》,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多少篇诗歌? 答:305篇。


51、请说出四书是什么? 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2、请说出五经是什么? 答:诗、书、礼、易、春秋 。

53、请说出最早的女史学家是谁? 答:东汉班昭。

54、请说出最早的女诗人是谁? 答:汉末蔡琰(文姬)。

55、请说出最早的女词人是谁? 答:南宋李清照。

5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彻底反封建的白话文小说是什么? 答:《狂人日记》。


57、《史记》的作者是谁? 答:司马迁。

58、《离骚》的作者是谁? 答:屈原。

59、《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 答:吴敬梓。

60、《牡丹亭》的作者是谁? 答:汤显祖。

61、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召开,毛主席发表了什么讲话?

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62、我国电影始于哪一年? 答:1913年。
63、是谁首次将国际歌译成中文? 答:瞿秋白。
64、《东方红》取自陕北民歌,作者是陕西农民歌手谁? 答:李有源。

65、我国三大牧区是什么? 答:内蒙古高原、西藏、新疆 。
66、我国四大高原是什么? 答:云贵、青藏、黄土、内蒙古。


67、亚洲四大文明古国是什么?答: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68、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日倭杀害中国多少同胞? 答:30多万。
69、请说出革命的摇篮在哪? 答:井冈山。

70、请说出革命的圣地在哪? 答:延安。

71、请说出红色故都在哪? 答:江西瑞金。

72、请说出英雄城在哪? 答:南昌。


73、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答:毕升。
74、我国古代杰出的女纺织家是谁? 答:南宋的黄道婆。
75、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是哪条? 答:我国的京杭大运河。
76、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是什么? 答:算盘。
77、世界上产电视机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答:中国。
78、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什么? 答:万里长城。
79、世界上最古最长的东西贸易通道是什么? 答:丝绸之路。
80、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什么? 答:青藏高原。
81、世界上的超级纺织大国是哪个国家? 答:中国。
82、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哪? 答:北京天安门广场。
83、在“春秋五霸”中,谁最先称霸? 答:齐桓公。
84、“卧薪尝胆”指的是谁? 答:越王勾践。
8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句话出自何处? 答:鸿门宴。
86、为了反击匈奴,汉武帝派谁出使西域? 答:张骞。
87、《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谁出山? 答:诸葛亮。
88、请说出三国是哪三国? 答:魏、蜀、吴。

89、我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答:武则天。
90、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 答:太平盛世。
91、唐玄宗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 答:开元盛世。
92、《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谁? 答:鲁智深。


93、《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谁? 答:曹操。


 9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谁之手? 答:林黛玉。


 95、《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是什么战役? 答:赤壁之战。

9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哪部古典名著的开篇词。

答:《三国演义》。

97、《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谁? 答:孙悟空。

98、请说出相传我国古代能作“掌上舞” 的人是谁? 答:
赵飞燕 。

【篇2】“中外文学鉴赏与写作”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探索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

纵观中外文学小说,我最爱的莫过于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沈从文的《边城》,我将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鉴赏,来对比中外文学在描述凄美爱情上的不一样。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
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爱情从幸福的追求转变成自我的追求,只是“超人间的爱”。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凯瑟琳一死,斯克利夫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恨,是爱的异化”。在女作家心中,对立的爱和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斯克利夫对整个人类的憎恨来自他的爱。而“爱”,是“恨”的归附。因此,爱和恨是互相对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死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失去爱的亨德雷自然会不满,我们不必要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报复: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亨德雷和林顿。佛曰;
冤冤相报何时了。哈里顿成了亨德雷的牺牲品,伊莎贝拉成了林顿的牺牲品。只是因为仇恨,希斯克利夫甚至宁愿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接近死亡,最终死去,仇恨已将他完全控制。当然,他也有爱,对凯瑟琳的爱。彼此相爱的没能在一起。爱与恨之间,有时那样遥远,有时却又那样接近。在爱与恨的选择中,希斯克利夫不是个悲剧,无法想像,当他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与对凯瑟琳的向往时,他是多么得痛苦。但最后的他是幸福的——当他笑着死去时——他也应该由恨而得到了解脱。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顿,一边是希斯克利夫。这便是对爱与恨最美的诠释。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之中。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就文学的内在和谐而言,中国文学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和谐,而外国文学却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分裂。就文学的审美形态而言,中国文学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合一,而外国文学却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对立。

《长相守》

月似银钩柳如梅,

郎君一走燕西归。

独眺西南却相思,

玉手绕粉黛媚施。

【篇3】“中外文学鉴赏与写作”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探索

一、简答题

1.中外神话分别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l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神是征服世界。这种力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场的英雄,二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斯巴达城邦里,生下来的婴儿如果体质过弱或残疾的,就要被处死)(英雄观、战争观,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

l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得圣德。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l 西方是“崇力”,中国是“崇德”。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变成了石头)

l (西方的神缺少“伦理”,而中国的神是缺少“性”,这些神几乎是没有亲人,就算是有家庭也会为了社会责任而置之不顾)(性:兄妹的结合,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2.对照一下中外创世神话,谈谈其异同和影响。

创世、造人:是关于宇宙是怎么来的、人自身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重大话题的想象

异: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

在哲学意义上,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

在美学追求上,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

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一造一大群,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不提倡独来独往,难以忍受孤独。

中西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of”的方式,我们是“的”的方式。“的”就是小的从属于大的, “of”首先关注个体。上帝造人首先造出亚当和夏娃,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我们的女娲造人一搅就一大群。

影响:

由此可见,这众多的创世神话中,既有其共同性,也有其差异性。世界之初,世界基本都是一片混沌,一切黑暗被黑暗所掩盖,不能分辨其根源。也许就像《旧约》所描述:“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但它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多神论,有些是一神论;
有些是自然的神,有些是纯精神的神;
有些是力量型的神,有些是意志型的神;
有些神与人同形同性,有些神与人同性而不同形;
有些是世界本身的自然的象征,有些是外在于世界的创造者。
  这一切创世神话,共同阐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社会环境的一种本能认知。用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抚慰内心上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从而上升为精神上的寄托。

3.谈谈中外文学的关键“原型”,及其置换变形情景。

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

外国文学中的酒神日神原型与中国文学中的补天思想

中国从上古神话开始,保存了原始社会以来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以至影响到后世几千年来的文学创作。它的趋向总是体现为整顿、恢复秩序与保持和谐精神。这种遗传基因在其后的发展中,虽有毁天、咒天的情感随之产生,但总的趋向仍是以补天的古典主义为基调的。

与此相反,在遗传变异的作用下,西方文学虽以日神象征着古典主义,但以酒神、火神象征的叛逆精神为主导的文学,却愈来愈占主要地位。

中、西文学中的这两种状况既有较大差异,又是相辅相成的。

4.中国到底有没有爱神“原型”?为什么?

由于所处环境和原本生存需要的类似性,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在走向文明社会的进程中表现出许多趋同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性爱女神的崇拜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在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爱神信仰及相关的仪式和神话,这绝非出于偶然的巧合,中国文明应该也有。

但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1)爱与美女神滋生的直接温床——情爱礼仪活动在华夏文明中受到较早形成的礼教文化压制和改造;

2)味觉审美能力的异常发达和早熟,使美的观念首先与“食”发生了不解之缘。

因此,

中国神话中的爱与美女神没有按照其原有的面貌留传后世,而是以隐形和幻化的形式潜存于民族人体无意识中。高唐神女就是中国的阿佛洛狄忒。

高唐神女在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得到集中表现。

高唐神女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女神,只是半人半仙的神女,但她与阿佛洛狄忒一样在性爱追求上的主动性和自主精神。

5.相对于西方,汉民族文化为何缺乏史诗?你认为中国古代哪一种文体可与国外史诗相媲美?

最大的原因就是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浅薄。

史诗和悲剧不同抒情诗,抒情诗以一时一境的主观情趣为主,只须写出人生的片段;
史诗和悲剧都同时从许多角色着眼,须写出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甚至于全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史诗和悲剧的作者都须有较广大的观照,才能在繁复多变的人生世相中看出条理线索来;
同时又要较深厚的情感和较长久的“坚持的努力”,才能战胜情性和环境的障碍,去创造完整伟大的作品。广大的观照常有赖于哲学,深厚的情感和坚持的努力常有赖于宗教。这两点恰是中国民族所缺乏的。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从《左传》、《列子》、《楚辞》、《史记》诸书看,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的过成人的生活。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了,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汉族的地根情结、“太阳战争”、早发的象形文字,都是史诗产生的“反条件”。

这些“反条件”没有促成了史诗,倒是铸造了早发的汉族史书,也就是说,在汉族的语境下,这个史诗的“缺位”是发达的史书为“补偿”的。

将中国“史传”与希腊“史诗”对等并举,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太缺乏比较的基点。其实不然。它们的共同基点就在于,史诗和史传都是最初的文学叙事作品。人们之所以称它们为“文学叙事作品”,正是因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叙事来展现人物,这就不同于直接将生活感受化为形象的抒情作品。由此可知,希腊的“史诗”和我国的“史传”,虽然两者的内容不同,但是它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艺术形式,并由此所构成的艺术特征,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中国史传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直接记写人们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状,虽然也有一些鬼神、梦占、灾祥以及传说故事的记录,但都是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皆“未尝废人事也”。

中国史传则是以事件为中心的,作者在记事中描写人,而且通过写人来记事。其中每个人物的描写又只是选取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若干事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人物也不断更替,因此在《左传》《史记》里,没有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贯穿作品的始终。而因为史传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严格的时间观念也是它的显著标志。

6.与外国喜剧相比,中国喜剧有哪些明显特点?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戏剧不分悲剧与喜剧,一部中国传统戏剧既有悲剧内容也有喜剧成份,而其基本内核却是正剧性的,所谓中正也。各种戏剧因素分配到生、旦、净、末诸角色中去,使得天地之间的象征人生自臻其妙、各归其所;
此间,丑就不是亚里斯多德意义上的“坏”,而是角色陪衬、戏剧人生。

中国戏剧的写作虽然也遵循冲突律,也有着与三一律大致相同的时空讲求,但是,中国传统戏剧更注重情节的诗意化、动作的仪式化、人物的角色化和故事的情理化。

中西喜剧的审美特征向有虚拟(写意)与模仿(写实)之分。

西方喜剧崇尚模仿客观生活对象,总是通过外部言行的逼真模拟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特征,力求创造与实际生活形态基本一致的舞台形象。

而传统喜剧更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意念,往往借助虚拟、程式、夸饰等手段,更集中、鲜明地揭示客观生活对象的本质特征。

从总体比量看,中西喜剧在形似神似关系上呈现重神之美与重形之美的反差。

7.结合前贤之论,谈谈中外悲剧各有何特点?

西方:崇高悲剧——以悲剧人物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实现与否为基本的人生价值标准悲剧中的主人公不是人类的弱者,甚至可以说是人类中的强者,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才能、意志,同时也体现了人类的各种自然缺陷。由于这些人物的自然缺陷和外部世界的限制,最终走向毁灭。但是他们身上体现的力量那种毁灭的悲壮却震撼人心。

中方:悲情悲剧——它主要表现的是那些弱者受到强者的欺凌压迫时不得不承受的人生命运。它是以唤起对弱者的同情和愉悦为主要艺术手段,它以悲剧人物的生活幸福与否为基本的人生价值人物大多是完美的。它们既不是悲剧的制造者也不是悲剧的改变者,一切都靠外力,所以最终的失败世人不骇?胜利也不过是安慰一下自己,但悲剧的结局已经注定。

某种意义上说,中西都有悲剧,也都有悲剧意识,但中国悲剧缺少的是一种悲剧精神。所谓“悲剧精神”,它是人类的情感意志行为的构成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是把恐惧和力量、悲哀和崇高,悲剧结局与英雄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深刻动人,令人悲叹又促人思考、催人振作的崇高的悲剧精神。

8.中外爱情诗各有哪些特点(异同点),举例说明。

同:

l 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卷耳》,《柏舟》,《硕人》和《有女同车》;"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

l 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
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罗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异:

1,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
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2,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的《祝英台近》;
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如雨果的《致一位女子》.

3,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 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便于展示.

4,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
潘岳说:“落叶委延侧,枯骸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元稹说:"同穴同苜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有超越时空的框架,但显然只是在敷衍传说而已. 西方诗歌却并不一样,弥尔顿《悼亡妻》,勃郎宁《展望》,都坚信死后会与亡妻在天国见面,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
罗塞特《幸福的女郎》中,他死去的情人,正倚在天国边境的金丝栏杆上,俯瞰地面,等待下一班天使携带其灵魂升天;诗歌中所描绘的天国,从少女的服饰到圣堂中的七盏灯等,给人的感觉极其真实.

5,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
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回文》.
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

6,中西情诗在风格上之差异:中国情诗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之美,如《诗经》中的《关睢》,汉乐府中的《迢迢牵牛星》,徐干的《室思》等.
西方的诗大胆直率,热烈明快,多阳刚之气,如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拜伦《雅典的少女》,华兹华斯《致戴茜》,歌德《五月之歌》等.

9.《悭吝人》与《看钱奴》比较。

第七讲P8

10.《罗密欧与茱丽叶》和《梁山伯祝英台》比较。

第六讲P18

二、论述题

1.钱钟书《论中国诗》有哪些主要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

主要观点

 本文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我认同钱钟书的观点。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2.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有哪些主要观点?试结合你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完善之。

第五讲P15 P23

3.中外小说大致有何异同?《红与黑》和《红楼梦》、《围城》与《傲慢与偏见》有无可比性,谈谈你的理由。

1将中西古典长篇小说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两者的区别是很多的,不仅在叙述人称上,也包括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特别是在心理描写上,中西古典长篇小说的差异非常明显。

2中西小说形成过程

西方小说产生和发展的线性图:

神话传说——史诗——骑士传奇——小说(流浪汉小说——近代小说——现代小说)诗体→散文体

中国小说产生和发展的线性图:

神话传说——史传——志怪志人小说(古小说)——唐传奇——话本小说——章回小说——近代小说。纪实→虚构

3语言内容方面

中国小说语言简练生动,一方面吸收了民间艺人语言,同时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常常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事件、和人物。如古代文言小说。

西方小说内容丰富翔实,包含广博知识,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常见作者跳出来发表长篇大论,篇幅体制较大。如《堂吉诃德》

4结构艺术方面

中国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以事件为中心结构全篇,一般都符合历史时空,形成以叙述为主的封闭系统,并多以喜剧结尾。

西方小说受神话史诗影响,以人物为中心结构全篇,除历史时空以外还有心理或意识时空,形成多元开放系统,常以悲剧结尾。

5小说标题方面

西方小说常以人名作书名(自奥德修纪始)),大抵因为环境和事件都是变动的,再则体现出较强个体意识和人本精神。

中国小说并不突出个人,常以建筑物或地方为名(跟农业文化传统以及家观念有关)。

6、中西小说的艺术结构

三点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
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

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
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
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

7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一)类型与典型中国小说人物偏向于类型化的白描,西方小说人物偏向于典型化的摹写。

(二)人物心理描写

1、中国小说心理描写以简洁为特色,西方小说则以细腻为特点。2、中西小说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中西不同的叙事传统和美学精神。

《红与黑》和《红楼梦》有可比性。

司汤达和曹雪芹所写的小说虽然有很大的不同,司汤达写的《红与黑》可以看成是个人奋斗史,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则可以看成是一部家族兴衰史,但两者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秩序的不合理。

于连跟宝玉是同一种人,他们都很自我中心。于连想尽了一切办法削尖脑袋往上流社会钻,不管是他所谓的事业追求还是爱情追求,他都是以摆脱自己卑微的出身服务的,骨子里其实是个自私自利的人。贾宝玉固然对那些大观园的女孩子不错,可是那是因为这些与外界隔绝的纯真女孩子是他的精神寄托,基本上也是出于他自己的需求,而非真的就把她们看得比自己还重要。

于连的死跟宝玉的结局一样,他们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于连想方设法想融入他的社会,宝玉竭力逃避他的社会,结局一样可悲。

《围城》与《傲慢与偏见》有可比性

《围城》和《傲慢与偏见》为我们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各异但都想冲进婚姻城堡的女人。她们追求与男人的自由平等,当愿望难以实现时,便将婚姻视为安全的城堡,拼尽全力冲进围城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婚姻对于女人作为城堡的意识逐渐淡化,在没有城堡的保护下女人也能安全富足地生活下去,于是越来越多的女人想冲出这个城堡。无论是奥斯丁笔下聪颖的伊丽莎白、理智务实的夏洛蒂,还是钱钟书先生笔下美丽博学的苏文纨、富有心计的孙柔嘉,她们的身上都体现出对生活的渴望:渴望自由平等,渴望拥有梦想和婚姻的自主权。我们先看伊丽莎白,她聪颖、敏锐,有教养、有自尊。因此,尽管母亲应允,她仍然拒绝了愚蠢的牧师柯林斯的求婚,因为她认为自己永远不会爱上这个浅薄的人;
同时拒绝了达西傲慢无礼的求婚。正是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伊丽莎白能够保全自己的幸福。同样,《围城》里的苏文纨,为了获得与男人同等的话语权,她漂洋过海获得博士学位,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极少见的。孙柔嘉将婚姻作为她的职业,拼尽全力争取自己的婚姻,最终成功地与方鸿渐结为夫妻。在这些勇敢的女性身上都体现出渴望掌握自我命运的积极态度。

4. 在中外文学比较中,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各有何特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对中外小说展开对比,举例论述之。

l 平行比较: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l 影响比较: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事实联系,既要研究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还要研究影响产生的过程、传递的途径、媒介的手段

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

(1)平行研究不象影响研究,在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着“事实联系”,而是一开始就比较异同

(2)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

(3)影响研究强调的是作家、作品之间的各种外部联系,主要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
平行等研究注重的是作家作品内在的诸种因素、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主要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

5.试论中外文学传统的异质性及其成因。

异质性:

1中西文化的区别造成文学观念的差别、文学主题的差别和文学精神的差别:中国的农耕文明与西方的海洋文明的区别;
中国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人文主义的区别;
中国的求实精神与西方的科学精神的区别

2 中国传统文学不论在那个历史时期都坚持以“抒情”为主,这种文学传统以表现人的个体与社会的情感为核心,属于审美性的。

西方文学,以欧洲思想为中心,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摹仿”,“摹仿”统治西方两千年,文学被看成是“知识”之一种,属于认识性的。

成因:

中西文学观念基本差异的历史文化根源: 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农耕文明与西方的海洋文明的区别,中国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人文主义的区别,中国的求实精神与西方的科学精神的区别----来揭示中西文化的区别如何导致文学观念的差别。

1、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协同劳作,以便获得丰收,解决衣食住行的生活基本问题,更进一步则全家和睦相处,这就是幸福了。按照农耕文明所选择的儒家人文伦理。反映到文学上面,那么首先就要以诗情画意抒写父子、夫妇、兄弟、姐妹之情,抒写君臣、友朋之情;
更扩大一步,就要抒发对国家、乡土、家园、乡亲、土地之情。这也使中国古代文学所抒写的这一切情感都是十分素朴的,是对身边之人之事之物的情感,鬼神之类的超验之世界在中国文学中较少出现。中国文学的审美性就奠基于农耕文明上面。

为什么西方人在文学上主要持摹仿论的认识性呢?这就是与西方人的海洋文明、商业文明和其后的工业文明相关。为了熟悉大海,熟悉所能遭遇到的各种状况,熟悉不同岛屿上人们的习俗,以及减少危险的袭击,他们必然具有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西方始终有“上帝之城”,有此岸与彼岸之分。神依凭所制造的无定形的“理式”,是真理的凭据,知识的凭据,但这个真理与知识属于上帝,人们如何能解开上帝所制作的完好的“理式”呢?就要依靠回忆与探究。“回忆”和“探究”有多种形式,文学的想象和虚构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所以在西方文化那里,文学始终是知识的认识,与中华文化把文学当作生命情感的领悟是不同的。

2上面这些看法还是比较简单和笼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从人文主义、科学求实精神的角度,形成中西文化比较,才能进一步解读中西文学观念差异的文化原因。

我们可以了解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世界,都具有人文传统。但具体的内容不同,走向也不同。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走向对人伦秩序的规范,生长出以诗情画意般的人伦关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西方则走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社会的变革,生长出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批判力量。

更重要的一点区别是,中国人文传统始终认为人只有一个世界,并没有此岸与彼岸之分,虽然也有“天”的观念,即“天道”,但常常存而不论,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中华文明不存在超越感知的世界;
而西方的人文精神则面对教会的强大力量,始终承认世界有此岸与彼岸之分,此岸属于“肉”,彼岸属于“灵”。

上述情况,反映到文学上面,那就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的人文主义,无论在那个时期,都是针对人的压迫和物的压迫,因此始终贯穿着一根人道主义的红线。欧洲文学的核心精神就是人道主义红线的感性的艺术的展开。这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学始终是在“五达道”中延续是不同的

3中国的务实精神与西方科学传统

由于中国古代发展了这种求实精神,反映到文学上面,就有一种不唱高调、不称霸权,而自甘弱小卑微却有一种真气、真意和真趣的审美精神。

与中华文明的务实精神不同,西方文明那里却注重探求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斯多德开始,即注重科学玄想,即具有不以实用目的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所谓“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

6.谈谈学习中外文学的心得和体会

【篇4】“中外文学鉴赏与写作”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探索

重点文学流派

中国:汉乐府

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亦称“乐府诗”。汉乐府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田园诗

“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重要诗歌流派,此派诗人以善于描绘田园生活著称,其代表人物为王维和孟浩然。王、孟等人继承并发展了魏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等优秀田园ft水诗人的传统。

此诗派流露出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留恋和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著名的边塞诗人有杨炯、王昌龄、王翰、崔颢、王之涣、高适、岑参等,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其诗派的作者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境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客观地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

“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

内容上——推尊儒学,排斥佛老,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

形式上——反对骈丽文风,提倡散体,由骈体发展成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需


求。

江西诗派

宋代文学流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这一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
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
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豪放派

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

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ft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公安派

明后期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为湖北公安人,故世称“公安派”。三袁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反对一切束缚,又主张“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创作以散文为主,扩大散文样式,开拓杂文和小品文领域。其游记作品个性鲜明,语言流利,文风清新活泼。

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由方苞所开创,其后刘大櫆、姚鼐等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都是桐城人,故由此而得名。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


《汉宫秋》《倩女幽魂》《梧桐雨》。

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新文学社团。它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会员共有一百七十余人,其中有朱自清、冰心、老舍、王鲁彦、黄庐隐、丰子恺等著名作家。

会刊有茅盾主编并革新过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等。

该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反对将文学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工具,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创造社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著名新文学团体。它正式成立于1921年6月,地点是日本东京,最早的成员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如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他们受到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文学必须遵循作家“内心的要求”,追求文学的“全”与“美”,但也强调文学应负有“时代的使命”。

该社先后出版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新月诗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七月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东北作家群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倡导者是韩少功、阿城、郑义等青年作家。开端是韩少功《文学的“根”》的发表。

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深入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朦胧诗派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朦胧诗派”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
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先锋小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

改革文学

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此外,代表作还有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对80年代中期往后直到90年代上半期新中国小说创作倾向的一种概括。新写实小说发端于1987年,1989年形成热潮,影响波及1990年代。代表作家有池莉、


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1987年方方的《风景》为新写实小说的开ft之作。

1989年,《钟ft》文学丛刊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经过作家和批评家的联手协作,

“新写实小说”才正式出炉,并获得认可。新写实小说也成为继寻根和先锋之后的一个文学运动。

外国:

批判现实主义

欧洲19世纪30年代在文学艺术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

它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扩大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揭示了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有些作品还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
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手法。

其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

一九二六年,海明威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引用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露德斯坦的一句话作为小说的题辞:“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从此,这个流派就正式被称作“迷惘的一代”。

魔幻现实主义

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盛行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
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奥涅金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赫尔岑

《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产生于1960年代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科马克·麦卡锡等。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默”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篇5】“中外文学鉴赏与写作”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探索

一、解说题(说明话语的修辞、所指和意指)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移情。反复、借代、设问等所指本意意指引申义1、《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主要用比喻和用典修辞
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2.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比喻修辞)3.像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用对偶修辞,比喻修辞,引用修辞。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3、《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设问对偶用典

4、《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风高”句画面惨淡,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
“无边”句,境界阔远,显示出诗人心情的激荡: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二、标注题
1、括号内标注《乡愁》每节的节意和情调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括号内标注《错误》的话语修辞比喻拟人排比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比喻新奇鲜活,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朵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被称为中国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3、括号内标注《再别康桥》每节的情调

(来去如风,景美情短,——眷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比喻婀娜灿烂、比喻勾魂摄魄——赞美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比拟,自作多情比喻柔情似水——陶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比喻水色天光辉映我的心中有你;
比喻美景美梦凝聚;
——沉醉)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比喻拟人青春相思梦境迷离;
夸张满怀恋情倾吐衷肠——消溶)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象征恋者远去心曲呜咽;
夸张寂寞惆怅;
比拟顾影自怜——伤感)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梦幻人生来去如烟依依惜别藕断丝连—忧郁踌躇)
第一节:节奏轻快、旋律柔和第2节,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留恋(“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第7节,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洒脱飘逸,诗人仿佛在悉心呵

推荐访问:鉴赏 示范 中外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