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22:11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新文科语境下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3-03-15 18:15:08 浏览数:

王 伟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新文科建设对文科教育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文科人才,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建设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等。这为起步较晚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自身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为了实现新文科建设目标,艺术学理论学科也要注重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复合型文科人才。具体到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教育层面来说,跨学科培养是实现新文科语境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艺术学理论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既包括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基础性学科,也包括艺术教育、艺术管理等应用型学科。像艺术教育、艺术管理这些应用型学科,原本就是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艺术教育研究需要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融合,艺术管理研究需要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跨学科培养在艺术教育人才与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是较为明显的。对于艺术学理论的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来说,哪些相邻学科能够有利于实现艺术学理论的跨学科性,并符合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纂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中,对获得艺术学理论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所提要求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其他诸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几种能力要求显然是更强调了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普遍性要求,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说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因此,我们不妨进一步将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做更具体细化的分析。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应当具备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深厚的艺术理解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学性书写能力、介入现实的能力,各门类艺术学、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知识素养与能力训练。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理论学科不应再纠缠于是否与相邻学科划清疆域的种种争论,而是积极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当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生教育建构合理的跨学科培养模式。

(一)艺术感受力、理解力与各门类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是阐释艺术。要想阐释艺术,即使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观念,也必须具备对具体艺术的感受力与理解力。以黑格尔为例来说,他在《美学》中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出发,阐释总体艺术的发展遵循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这三种历史类型的顺序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各门类艺术的形态特征和发展脉络。黑格尔对艺术的阐释尽管带有明显的形而上特征,但从其对各门类艺术的论述中,不难看出黑格尔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深厚的艺术理解力。他在谈到早期荷兰绘画时,既细致描述梵爱克兄弟在画艺技巧上的熟练与创新,也兴致勃勃的解析荷兰绘画对世俗生活的描绘如何揭示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因此,对艺术学理论研究生来说,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是其最基本的能力,有了此能力,艺术学理论研究才不会沦为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的培养首先来自具体直接的艺术审美体验与艺术创作,这就要求艺术学理论研究生不能只忙于研读理论著作,学习理论课程,也要有丰富的艺术审美体验甚至是创作体验。当然,人的时间和经历有限,要求艺术学理论学者做到精通每一门艺术是不可能的,但精通一门艺术甚至能够做一点艺术创作实践,对艺术学理论学者是可行的。因此,艺术学理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应打通一条与各门类艺术学沟通交流的渠道,以通过艺术体验与艺术创作培养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的艺术感受力和理解力。

另外,如果我们撇开当下的学科成见,可以将文学视为一门语言艺术,将其归类到艺术学门类下。黑格尔把文学视为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语言的艺术在内容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它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像化。”因此,文学赏析以及创作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在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广度和深度上甚至要超过其它门类的艺术形式。

(二)逻辑思维能力与哲学、美学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具体地说包括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必备的基础能力。阐释艺术需要对艺术现象做出独立思考与判断并能准确条理的表达个人观点。从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情况来看,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较为明显,缺少独立思考和严密论证的能力,这就需要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研讨课的方式进行。专业研讨课可通过由导师布置研读书目或研究题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陈述与辩论、论文写作等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哲学与美学学科的学习能够训练研究生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哲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认知功能,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哲学中的逻辑学部分能够直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学理论研究生也可通过对哲学史上各流派哲学思想的研习,汲取思想的营养,得到思维的训练,逐步养成对自己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和时代精神形进行思考的习惯,并催生出自己的思想。美学关注人的审美活动,并通过艺术与审美来解释人的价值、生存、精神等。美学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会起到直接性的作用。

(三)文学性书写能力与文学

文学阅读与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性书写能力。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具有灵动性、创新性、陌生化、富有想象力等特点,既可以生动描摹客观世界和万千现象,又能够细致捕捉与呈现主观世界中流动不居的情感与意识。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比喻、比拟、象征、夸张、反讽、幽默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果能够在艺术理论阐释过程中有机融入文学性的语言,哪怕再深奥的观点和思想,也能够做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著作就有诸多例证。颜之推在论及文艺作品的有机整体性时说:“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及戏剧结构时写道:“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前,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未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则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之为中阻矣。”两位文艺理论家都用比拟的文学性手法来阐释自己的文艺观念,使得理论阐述立刻摆脱枯燥干巴的状态,获得一种鲜活性和有趣性,便于读者的接受与理解。中国古代诗评、画评等更是偏爱用文学性语言来书写,如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把诗歌的风格大体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等二十四种。《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并运用诗歌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如论“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王维在《山水论》中论及画四季山水时写道:“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王维同样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挥洒出画之意境。

艺术的阐释需要阐释者具备基本的文字表述能力,至少做到语言顺畅、观点明确与思路清晰,若能在艺术阐释过程中有机运用文学性语言,会大大提升阐释的鲜活性与趣味性,从而更易于理论文本的传播和受众接受过程。在艺术批评写作中,文学性语言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艺术批评者应当具备用文学性语言来描述审美体验与艺术感受的能力,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来抒发由艺术审美体验所激起的情绪情感。对艺术学理论研究生教育来说,文学应当成为专业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四) “介入”现实的能力与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文化研究等

新文科建设语境对人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是适应越来越复杂多维的社会变革,提升文科服务社会的水平和“介入”现实的能力。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新兴的学科,其建设过程要汲取其他成熟学科的发展经验,不能只追求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学术性,只满足于将学科建成一个自足封闭的知识系统。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伊格尔顿在《批评的功能》中指出过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性”关系:“从历史上看,文学批评的现代概念与18世纪早期自由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起密切相关,文学服务于中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助其获得自尊、清楚表达反对绝对主义政权和等级社会的人性要求的一种工具。从前,文学讨论在贵族沙龙里帮助过宫廷社会取得合法性,后来它成为了为中产阶级议论政治铺设道路的竞技舞台”然而,文学作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在建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趋于学术化、专业化,“批评的学术化为批评提供了一个制度基础和职业架构,但出于同样的原因,它也标志着批评最终脱离公共领域被封存起来了。批评通过政治自杀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其学术制度化的那一刻,也是其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力有效消亡的那一刻。”正如伊格尔顿所言,对社会现实介入的不足及其在公共领域的缺席已经造成当下文学研究的边缘化和萎缩态势。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刚刚起步的新兴学科,应当汲取文学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学科和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注重发展“介入”现实的维度,积极开拓广阔的社会言说空间,为当下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创新性的角度、观念和方法。艺术学理论研究生教育要侧重培养学生具备介入现实的能力,充分具备发现、揭示和解决当下社会文化现实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介入现实的能力?这就要求艺术学理论研究生不能只局限于艺术的小圈子,而是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素养。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邻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介入现实的能力。

社会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要贡献早就众所周知,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必须将其放置到所在社会和历史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经典论述将艺术视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能动地反作用。社会学理论对艺术的意识形态功能的论述直接证明了艺术具有介入现实的能力,也明确提供了艺术介入现实的方法和路径。

艺术有天然的教育功能,自古至今,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诗教”、“乐教”,柏拉图对音乐教育的推崇以及要将诗人和画家等赶出他的理想国,都是看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当代社会艺术受众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能力同样是需要培养的,艺术教育是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重要途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艺术教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与大众传播媒介密切相关的当代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网络文艺等,本身就是传播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即使是像音乐、美术、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在今天也没有哪个能够完全独立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诸如此类的相邻学科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总之,艺术学理论应该在学科建构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展开对话、交流与合作,坚持自身的跨学科性,力争直面现实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社会现实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变革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跨学科性决定了其研究生教育的跨学科性。2020年出版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规定: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开设数量为3门。本学科包含基础艺术理论与应用艺术学理论两个层面,共设立8门课程供选择。具体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方式,一种是开设全部基础艺术学理论核心课程,共3门,即“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
另一种是从上述3门基础艺术学理论核心课程中任选2门开设,再从“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传播”“艺术遗产”“艺术与文化创意”5门应用艺术理论自选核心课程中任选一门开设。

从艺术学理论知识体系建构的角度来说,核心课程指南中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看起来比较完善。然而,从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上细致建构一种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

(一) 设置交叉性学科课程

跨学科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在各分隔的学科之间共同交叠的范围中开发新的领域”,也就产生了交叉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跨学科要求其实已经得到部分解决,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传播学、艺术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课程已经出现在艺术史论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传播、艺术遗产等也课程也被写进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可根据个人研究兴趣与研究方向选修此类课程,以拓展学术视野,提升文化素养。这对学科建设本身也大有裨益,一方面会促进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创新性,拓宽了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边界,另一方面为相邻学科的研究也提供更多元的维度。

按照当前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艺术学理论的交叉性学科课程还可以进一步扩展。《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出,“促进专业优化。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按照这一要求,艺术学理论学科原有的交叉性课程还有很多不足,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带动下,作为文科组成部分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理工农医各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有着极大的可能性与广泛前景,也必然会对艺术学理论的学科研究领域与专业方向等方面的调整和拓展与带来更多推动力。

(二)基于具体问题的跨学科专题研究

在当代大学中,学科评估、学科建设等高校教育任务和要求带来了“重学科轻问题”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学科壁垒愈发森严,知识日益碎片化。面对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热点问题和难题,各学科之间提供的解决方案如同盲人摸象,只能涉及某一方面或层次,缺少整体性视角,也无法提供总体性解决方案。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类探求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在与外在世界相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一学科的研究可能会从某一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只有跨学科研究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更为全面的方案。当然,跨学科不是将多门学科简单相加,而是实现学科知识与学科研究的整合,把多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有机融合,在学科间的紧密合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组织多个学科的老师围绕艺术学理论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以专题研讨的方式协同教学,共同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这种以跨学科专题研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可以超越所涉及每一个单独学科的视野,有助于摆脱学科自我封闭造成的知识固化、思维固化的不利影响。这种研讨有利于淡化既有学科边界并引导研究生进行创新探索,同时也会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带来新的知识增长。当代艺术理论需要关注、研究和解决“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新媒介”等领域的复杂问题,而问题的解决要依赖艺术学理论领域的学者与其它学科领域学者们的密切合作,通过跨学科性的专题研究来探寻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

另外,多学科间的导师也可共同合作申请学科融合性科研项目,并指导研究生承担部分项目工作,在项目研究中进行跨学科学习。

(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体系中应当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当设置符合其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方式。

对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基础学科研究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展演现场考察、与艺术家进行对话交流等方式。艺术创作课程可包括造型基础、实验美术、戏剧表演、摄影等,这些课程对并不专门搞艺术创作的艺术理论研究者来说,是比较容易入门并持续实践的,这类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让研究生通过艺术创作体验获得对艺术的更深刻理解。艺术展演现场考察可以针对所有门类的艺术形式,这种考察是为了让研究生通过艺术审美体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理解力。与当代艺术家的交流对话对于艺术学理论研究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个环节,能够激发研究生对艺术前沿问题的思考,更好地理解与阐释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以及艺术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艺术管理、艺术遗产、艺术产业等应用性学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除了可选择上述实践教学环节外,还应按照本专业方向的特点设置更多元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艺术项目管理实践、艺术遗产修复、艺术产业项目实践等。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现有的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尽快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解决问题服务社会为导向,建构一种合理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这一模式可从交叉性课程设置、基于具体问题的跨学科性专题研究、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方面入手,有机融合各门类艺术学、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知识,着重培养研究生的艺术感受力、艺术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学性书写能力、介入现实的能力等,并能够进一步促进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理工农医各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不断探寻学科发展与专业优化的新途径,使艺术学理论研究生能够成为适应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跨学科研究生理论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科学大众·教师版(2022年6期)2022-05-23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21期)2021-04-14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22期)2021-01-19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10期)2017-11-10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美术界(2017年3期)2017-06-22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4期)2017-04-13

推荐访问:跨学科 语境 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