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20:54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3-03-15 21:45:05 浏览数:

周 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支撑来源在农村,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的基础在农村,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指明了战略的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更为做好“三农”工作,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是乡民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满足乡民精神需求的方式。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根,传承农村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从一定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当下中国乡村的具体实践,而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特有呈现和鲜活表达。如果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实施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这就背离了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要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加,满足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作为物质条件的支撑,乡村文化建设也会为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思想保障。

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来看,乡村文化建设有益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3]乡村文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在经年累月中积淀形成的,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创新的,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脉。毋庸置疑,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对乡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乡村人心的凝聚、精神的振奋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尊重村民的风俗习惯、保护并善于利用乡村固有的文化传统,可以推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从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未来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我国乡村人民具有淳朴、仁厚和善良的优良品质,这就决定了乡村文化建设针对的主体拥有和自然相贴近并符合的特质,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应有的创新视角和发展理念。而乡村文化建设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的整合,利用现有传统乡村本地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从而真正地使传统朴素的乡村文化得到创新和发展,戴上新时代的、现代化的“帽子”。也就是说在保持乡村特质的基础上,将现代性因素融入乡村文化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找到新的生长点,以重塑的方式留住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情感,切实满足民众精神需求。

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对象特质来看,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文化成体系的建设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提高乡民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乡村文化建设属于意识形态的建设,属于心灵层面的建设,虽无形无相,但是从客观分析,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只有激起乡村的文化活力和内生动力,促使乡民们对本土传统乡村文化有了新高度的理解、认知和认同,才能使乡村主体真正地从心理上和行动上自觉地开启乡村文化的维护和建设,才能从发展的角度主动认同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现代乡村的产业体系,才能有益于重塑乡俗民风、构建集体人格,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集体氛围,并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关键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4]“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5]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必须看到,进入新时代以来,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乡村人民的文化生活发生了较好的变化。当下,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的重要阶段,“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必须要正视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

一是乡村文化的衰落趋势加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下,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乡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和国家各类优惠政策的落地生根,使乡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乡村常住人口较少,致使很多乡村地区传统的文化形态和基础设施在减少,很多传统的公共文化生活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和脑海中。同时,乡村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也被各种因素打破,即便是在春节这样阖家团圆的重大传统节日的时候,很少有其他传统的文化活动了,使得许多富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逐渐式微、贫瘠甚至消失,并且这种趋势正在急剧加速。

二是文化传承的断裂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中外出读书、务工、落户的青壮年人数逐渐增多,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驻守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致使乡村“空洞化”严重。同时,乡村现有的文化建设工作者的年龄普遍偏大,主动挖掘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贴近百姓、热心文化工作、长期扎根农村的文化能人更是少之又少,无法合理挖掘和规划当地的文化资源,更无法把本地同周边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促进经济消费等。就连日常村务工作的开展都常常面临着人手不够,人力不足的窘境。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乡村文化建设难以为继,并严重制约着乡村文化的发展。

三是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不足,乡村文化相对缺乏时代性。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社会的稳定关键性因素。因此,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乡村文化尤为重要。同时,由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严重滞后,致使乡村文化的发展缺乏闪光点、缺乏创新性、缺乏时代性,以至于在城乡互动的浪潮中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和脑海中,也加剧了乡村社会主体的隐性流失。此外,在之前的乡村脱贫攻坚体制中大多“重经济、轻文化”,更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传承,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亟须提升。因此,这使得乡村文化发展遭受冷落而流于形式,乡村文化建设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6]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应是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乡村外在形式的变化,更是内部结构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7]既要补文化“短板”,也要促文化发展。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文化效益,使其具有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一是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8]。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寓所,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
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9]可以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归属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务必要充分了解、尊重当地乡村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风俗和文化自然属性,切不可一意孤行地开展文化创新。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乡村文化的自信,立足乡风文明,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根源上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还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是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乡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灵魂和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0]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转变核心价值观在我国乡村的传播途径与方法,在充分了解把握农民的心理、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现有价值观念的基础上,采取适合乡村特点的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农村传统文化活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识和行为习惯,吸收城市文化乃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也就是要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把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农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与行动体系结合起来,使大主题在小活动中真正落地生根,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三是多措并举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由于文化建设既“虚”又“实”,“虚”是指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可以立竿见影,通常需要多年的耐心培育才有效果;
“实”是指文化虽然看似无形,但实际上可以发挥凝聚人心、塑造乡村共同体的强大功能。因此,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协同共进。各级政府要把握好发挥市场决定性的作用,在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后,强化乡村文化建设优先投入保障,建立“三资”与各类文化建设项目对接机制,将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发展瓶颈,打通文化脉络,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朝着规模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行“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服务模式,让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更为符合乡村居民的需求、更受乡村居民的欢迎,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同时,在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中,鼓励农民、乡贤、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农民文化认同感,给农民充分的话语权、自主权,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创造者、参与者、受益者。从而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

猜你喜欢 农民传统农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耕牛和农民时代邮刊·下半月(2022年7期)2022-07-22农民小溪流(画刊)(2018年7期)2018-11-28《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新农村(2016年11期)2017-02-05少年力斗传统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新农村(2015年19期)2016-03-12新农村 新一辈艺术评鉴(2014年22期)2015-01-17清明节的传统中学生英语·中考指导版(2008年4期)2008-12-19

推荐访问:乡村 文化建设 振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