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0:51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专创融合视角下外语类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18 12:20:07 浏览数:

杨安

专创融合视角下外语类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探析

杨安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专创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专业教育课堂革命的有益之举。在阐释专创融合理念内涵及沿革发展的基础上,展开对专创融合理念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论述,并从目标设定、内容设计、评价反馈等维度对当前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专创融合实践范式进行探析,展望高校外语教育专创融合发展的新趋向。

专创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
外语教育;
跨文化交际;
课程实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的有力之举。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不仅面临如何满足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需求之挑战,更关注、聚焦于创新创业等时代浪潮。新发展格局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策略。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高校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富有较强的创新创业元素,外语教师将双创理念有机融入该课程教学,将极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专创融合理念基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交互融合。论其字面释义,前者是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行业分工特点而实施的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注重知识传递过程的系统性、整体性,是高校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和锤炼技能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同时指向未来事业创新、创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1]。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下,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专注于传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注重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质量和效益稳步双提升。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交互融合的“专创融合”模式,已成为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创新育人的重要路径。

专创融合在国内的实践与研究发轫于21世纪之初。1998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度提出:“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而后,劳动部、共青团中央相继启动了“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各高校对专创融合的相关理论亦有所接受并展开探索。随着2006年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正式提出,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呼声愈发高涨,特别是在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应与我国新的经济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3]。2015、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先后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8〕20号),明确指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践平台短缺”[4],强调要“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5]。

相较于国内,国外高校的专创融合探究与实践起步较早。1947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开设了名为“新创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的课程,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首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出现[1]。到20世纪80—90年代,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高校已经普遍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注重创新思维、成果向创业训练、实践的转化,更为关注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教育元素的融合。2006年,美国支持创业教育最大的考夫曼基金会提出的《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中提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与动力”[6],折射出创新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高校的建设已趋于完备。时至今日,专创融合不仅着眼于人才链、教育链、科研链在高校内部的闭环融合,也已开始向校外的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关联平台延伸,赋予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更为丰富的内涵。

回溯专创融合的概念产生及变革历程,不难发现,这一理念的形成和实施拓宽了专业教育的实践深度,加速了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知识创新,使专业教育焕发出蓬勃生机;
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长特别是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提升,则有助于形成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产出。跨文化交际作为外语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充分彰显了外语教育的人文教育属性,突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推进该课程的专创融合,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接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的需要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我国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社会发展同向,为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中外互鉴、提升国民素养、参与全球治理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进入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落地落实,大学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立足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勇于投身文化交流互鉴的外语人才,契合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政策导向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使外语专业知识更加直接、高效融入社会生产实践,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 深化外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迭代升级,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专业教育自我革新。澎湃而至的新文科建设,以创新、交融、协同等为实施路径,极大地促进了外语教育的内涵建设。其中,深化外语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耦合联动,将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要素融入跨文化交际教学之中,达到专业学科与双创模式的深度绑定,既是新时代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外语复合型创新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外语教育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由单一知识传递向跨学科能力锻造的有效路径。

(三) 实现双创教育提质创新的需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通识教育色彩,其目的并非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具体知识或方法,而是通过拓展思维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释放创造活力。当前,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素养要求愈发具体,仅依靠传统的双创课程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亦需要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创新创业元素,将其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员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7]。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天然的对接世界、服务社会属性,学生学成后将直接应用于商务谈判、跨国交流等具体场景。因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同该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有效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价值,体现了大学育人的重要功能,最终为创新创业项目赋能。

课程是学生知识习得、思想认知、能力构建和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专创融合理念下的外语类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实质是探究一种教学范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并非技巧或是某种策略的照搬,而是一种跨学科育人思维的整合,通过更新教学目标、重构教学设计、动态教学评价等举措,来挖掘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技能。

(一) 教学目标的同向构建

教学目标,即为何而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起点。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性、能力性和情感性三个维度,具体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六个层级。其中,“记忆”指的是识记某个知识点,“理解”指的是对某个知识点的浅层次感知与体悟,“应用”指的是正确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恰当的情景,这三个层级属于低阶能力;
而“分析”指的是能够详细解释某个知识点的原理与内涵,“综合”指的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加工,继而形成全新的认知,“评估”指的是对事物本质作出理性、客观的判断[8],这三个层级属于高阶能力。这一理论的推出,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较大轰动,教育学家将其运用于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教学目标建构,有效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前置性控制。随着实践带来的认知提升,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L.W.Anderson)在2001年对该理论进行了修订,用二维框架体系取代了原有的单维分类架构,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等六个环节。不难看出,安德森将教学目标的“综合”调整成为“创造”,具有更强的实践教学指向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以推动社会进步、助力经济发展为导向,为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大量人才资源和支撑。借助外语教学的渠道,国外较为先进的前沿知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创业路径得以引入,语言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彰显。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现象、分析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素养,进而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沟通。专创融合理念引导下的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既要从外语学科和专业的视角,着眼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等知识习得,又要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将新发展格局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急需的创新思维、创业素养等内容置于课程教学框架内,重新设计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受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的启发,本研究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创新创业视角加以拓展(详见表1)。

表1 创新创业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目标

表1所展示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中,摒弃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黏附商业的精英化教育做法,亦不再过分将创办、经营和管理企业作为最终学习目标,而是以专业教学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为准绳,融入“机会探寻、计划制定、生存管理、绩效评价”等循序渐进的、富有大众化色彩的双创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创造潜能,从“记忆”“理解”起步,最终达到认知的高级水平——“创造”。这一目标设定,既紧密关联了专业学习,又符合社会期待和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塑造的实际需求。

(二) 教学设计的闭环呈现

常言道:“教比学更难。”课程的完美呈现,不仅需要教育者制定翔实科学的教学目标,更有赖于丰富的学习内容与精湛的教学方法紧密衔接。在专创融合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高校外语类专业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例如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融入,以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熟练使用外语、具有双创思维与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由于外语类专业的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并以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文学赏析、口笔译、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归旨,对此,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的“体验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理论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全新思路(详见图1)。

根据解构主义研究方法,库伯将人类学习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主动检验 (active experimentation)。在他看来,学习是由感知向领悟、由观察到体验的过程,学习圈所呈现的正是体验、反思、概括、修正的螺旋上升态势,这与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经验的刺激促进意义的形成,意义(观念)又进一步指导刺激(行动),其中必然介入观察与判断,人类才能从盲目的刺激中发展到高度成熟的目标行为”观点一脉相承[9]。

图1 库伯“体验学习圈”

以胡文仲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为教材参考,在开展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专业学习知识点与双创学习知识点的趋同、交融发展,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设计能够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详见表2)。

表2 创新创业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设计

从表2可以看出,根据教材的单元设置,可将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较大的专业知识点,其关系如下:在阐释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定义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化的定义与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检验,理解交际、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等内涵,反思和归纳价值观的概念,再次启发学生主动检验,开展跨文化交际训练,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标“体验学习圈”理论,学生一方面通过对“具体体验”展开“反思观察”,将实践中形成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凝练;
另一方面借助“抽象概括”实现“主动检验”,将理论付诸实践。而双创知识点与专业知识点的趋同、交融,使得教学设计更倾向于满足社会现实需求和学生长远职业发展需要,通过项目训练促使学生生成创新、规划、合作、双赢、全局、团队、成本意识、正向评价等相应的双创能力。同样,其实施过程遵循了库伯学习圈呈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反思与体验互通的特点,采取SWOT 分析、5WHY分析、ABC分类、思维导图、层次分析法、决策矩阵、加权平均[10]以及商业计划竞赛、模拟沙盘、战略游戏等途径,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的锻造,助推其双创能力的提升。

(三) 教学评价的多元监测

评价是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反馈,是了解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11]。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融合专业教育的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对于专创融合的评价必须基于课程本体展开,在关注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中,聚焦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和借助双创素养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助推“1+1>2”的叠加效应产生。具体操作中,可以从学生、教师和课程本体等多元视角来展开。

学生视角主要考查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习得。它往往体现于素质、知识、能力等不同层面,多采用常态性、阶段性、总结性等评价形式全面评价学习效果。其中,常态性评价指对每一次课堂教学的评价,阶段性评价指章节或期中评价,总结性评价指期末以及毕业后创业就业评价。评价中,既有对学生记忆、理解的诊断考察,也有对学生在开展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双创理念与方法应用情况的考察;
既关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的表现,更关注学生毕业后开展跨文化交际工作过程中对专创融合学习的反馈。

教师视角主要聚焦教师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反馈,包括对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氛围营造、学生课堂表现、教学自我反思等方面,从自主反馈、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等维度开展考察。每种类型的考察可以借助不同形式的量表工具,例如教学大纲对照清单、课程教学自评清单、教学有效性测评量表等,帮助教师多层次、多环节了解创新创业知识点融入课程教学的情况,明确教学方法的改进、优化方向,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其中,同行评价环节中可以重点引入双创指导教师、行业实践指导教师、教育评价专家以及不同国家民众等群体,确保从创新创业和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展开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课程本体视角主要关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所承担、彰显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地位、价值,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释义和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要求,考量课程中涉及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该门课在外语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部署,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考虑学生和教师的知识背景与能力,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其他课程相互关联或递进,涉及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否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点协调,等等。通过对课程本体的定性、定量评价,明晰课程定位,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平台,增强创新创业教学与外语专业教学的匹配度。

未来中国需要更多胜任全球治理,能够在中外交流中传播中国理念、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养成对于推进文明互学互鉴、文化交流共生意义重大。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倡导专创融合理念并展开实践,为高校培养外语人才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将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坚守中国立场,形成国际视野。

[1] 成希. 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

[2] 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 (1998−12−24) [2022−03−23]. https://baike.so.com/doc/ 5634794-5847419. html.

[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2010−05−13) [2022−03−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 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4]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5−05−04) [2022−03−16].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 content-2868465.htm.

[5] 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 (2018−04−11) [2022−05−12].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5672/201804/t20180411_332854.html.

[6] 教育部高教司. 世界主要国家创业教育情况[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7] 刘文杰, 陈亮. 构建“专创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EB/OL]. (2020−11−16) [2022−03−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484716731811067&wfr=spider&for=pc.

[8] 王立国. 基于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1): 9−12.

[9] KOLB D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4.

[10] 王志凤, 王桂花. 基于“专创融合”的专业课程重构研究——以“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5): 79−83.

[11] 宋伟, 邵信儒, 郭志欣, 等.“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7): 68−73.

An explor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practice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and creativity

YANG An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and creativity is a beneficial mov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classroom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the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on the connot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and Creativity (ISC),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 ISC concept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xplores the current practical paradigm of ISC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teaching from the dimensions of goal setting, content design,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and predicts the new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ISC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and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practice

G642.0

A

1674-893X(2022)04−0132−06

2022-03-05;

2022-08-01

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外语类师范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研究”(20K087);
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湖湘文化传承传播”(湘教通〔2021〕332号);
湖南师范大学2021年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湖湘文化传承传播”( 202101018)

杨安,男,安徽无为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中西文化对比,联系邮箱:yangan@hunnu.edu.cn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融合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3期)2022-04-08《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两块磁的交际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20年2期)2020-05-25破次元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24期)2019-08-15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中外文摘(2017年19期)2017-10-10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9期)2016-11-07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声屏世界(2015年3期)2015-02-28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14年8期)2014-08-21Ways of Communication中学英语园地·初二版(2008年3期)2008-07-15

推荐访问:探析 交际 视角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