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15:09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及物性系统视域下宋词《雨霖铃》及其英译本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1 22:40:03 浏览数:

詹全旺,马静静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宋词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相较于唐诗英译,学界对宋词英译的研究尚有待提高。宋词以婉约为宗,作为与李清照等人齐名的婉约派代表人物,北宋柳永对词史的影响亦不可忽视。他的词作甚丰且广为流传,《雨霖铃·寒蝉凄切》(以下简称为《雨霖铃》)是其代表作,该词是柳永仕途失意被迫与恋人分别所创的别离词,全词把恋人别离时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佳作。柳永诗词英译(以下简称柳词英译)极具研究价值,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经中国知网检索发现,研究《雨霖铃》的相关期刊文献共计177 篇,研究其译文的相关文献仅12 篇,且就学科分布而言,主要涉及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两大学科领域;
就研究方法而言,研究视角涉及文体学、认知语境、翻译理论等。如王晓倩、刘亚楼从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利用前景化手段再现原词的艺术价值[1];
吴新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语言、修辞、意象构建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原词译本[2];
毛琦以图形—背景理论为指导,对比研究译者认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对于原词意境表现形式产生的影响[3];
张庆瑞开展跨学科研究,将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揭示原词意义构建的主体认知过程[4]。

综上,关于《雨霖铃》译文的研究局面已经打开,但目前尚未有学者从及物性系统视角对《雨霖铃》及其英译本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在及物性系统视域下对柳词《雨霖铃》及其译文进行对比分析。现有柳词《雨霖铃》经典译文10 余篇,限于篇幅,本文仅选取许渊冲[5]和杨宪益[6]两位学者的译本为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辅助检索工具UAM Corpus Tool 3.3,对比研究原词和两个译本的及物性分布,考察两位学者对柳词的理解,并验证及物性系统对宋词英译研究的可操作性。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概括为三种,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7]。概念功能由多个语义系统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旨在将人类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7]。Halliday认为,及物性系统可把人类的经验分为六大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8]。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的过程,参与者涉及“动作者”和“目标”;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参与者涉及“感知者”和“现象”;
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归属类”和“识别类”;
行为过程是指如叹气、哭笑等生理活动的过程,该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且行为者一般是人;
言语过程是指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参与者一般有两个,即讲话者和讲话内容,“讲话者”不一定是人;
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每个存在过程必须有一个“存在物”。

宋词《雨霖铃》以萧瑟凄凉的秋景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不仅围绕恋人惜别叙述词人之离愁,还表达了他对自身经历的愤慨。全词共102 字,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围绕别离之际的恋人离情,下阕主要叙述别后词人自身境况的预想。从及物性视角来看,全词六种及物性过程均有出现,但过程分布存在差异。其中,以物质、关系和心理三大主要过程为主,这与婉约词善于情景交融,看似写景实则抒情的艺术风格密切相关。

本文利用UAM Corpus Tool 3.3 切分所选语料,以小句为单位,按照及物性过程类型的划分标准分别对原词与两个译文的过程类型进行人工标注和统计,统计结果见图1 和表1。

图1 《雨霖铃》及其译本及物性过程分布

表1 《雨霖铃》及其译本及物性过程分布

如图1 和表1 所示,原词共出现24 个频次过程,六大过程类型均有涉及。物质和关系过程出现频次最高,均占比29.17%,心理过程占比25%;
存在过程占比8.32%;
行为和言语过程出现频次最低,均占比4.17%。由此发现:原词过程类型主要涉及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

物质过程主要用于描述事件和活动,关系过程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心理过程着重描写心理活动。原词高频使用物质和关系过程说明了词人叙事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色,心理过程的多次出现也说明了柳词情感抒发之重,词风之婉约。词人将离情别绪寄于自然环境描写中,借写景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生动形象的场面描写,表达情感的同时营造凄凉的诗意美,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就其译本的及物性而言,过程类型出现频次原词共24 次,许译19 次,虽及物性过程频次较原词减少,但过程类型与原词相同,与原词不同的是,许译的关系与心理过程占比相同。相比之下,杨译在原词及物性上进行了大量调整,物质和关系过程与原词相同,并列首位但各减少1 次,均占比30%,心理过程减少4 次、增加2 次存在过程和1 次言语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杨译无行为过程。

综上,许译的过程类型和分布特征更接近原词。从数量来看,许译的过程频次虽不及原词多,但整体过程分布与原词大致相同;
而杨译在过程频次上虽更接近原词,但过程类型变动较大,过程分布与原词相差更远,使得原词情感未充分传达。总体上看,许译与原词一致,六大过程均涉及且分布特征相同,这充分说明就及物性而言,许译更趋近原词。但及物性总体分布的忠实度并不是体现译文质量的唯一标准,译者对原词的理解偏差或翻译经验及表达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均会导致译文与原词在及物性上存在差异。本文在及物性视域下,将选取典型词句就《雨霖铃》及其两个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译文与原词及物性的对等情况,保证研究结果客观科学。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及物性系统,选取典型词句示例,比较分析原词和两个英译本中各句涉及的参与者、过程类型和环境成分。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如表2 所示,原词由两个物质过程和一个关系过程构成。词人借助物质和关系过程描写所处环境,但并非纯写景,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写景来抒情,寓情于景。“寒蝉”“骤雨”分别与“凄切”“初歇”照应,词人借蝉鸣之凄、骤雨初停和长亭晚,点明时间地点的同时,映衬自身情感,使得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悲伤凄楚的气氛。该部分与下文的“无绪”“催发”相照应,描写与叙事紧密结合。由别时景入题,开篇便确立了全词伤离别的感情基调。原词省略关系过程的“被识别者”,是词人直抒胸臆的手法,语言精炼,结构工整。词首仅用12 字就营造了一幅动静结合、凄楚哀伤的秋景图,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短小精炼、高超的艺术美感。

当晚,凉风轻拂,新月如钩,繁星如潮。两人来到山岗前,乔十二郎叫罗香捂上耳朵稍稍走开,点燃第一个花盒子。

表2 及物性分析

许译跟原词相同,涉及两个物质过程和一个关系过程,形式上就及物性而言与原词一致,且语义和功能大体与原词对等,极具美感。原词“寒蝉”“骤雨”各含一个物质过程,且使用动词“切”“歇”直接体现过程;
许译亦使用两个物质过程,并调整了叙事顺序,将“骤雨初歇”译为时间状语,作为关系过程的环境成分置于“对长亭晚”之后,把“对长亭晚”这一关系过程转换为物质过程,点明了动作者。“chill-shrill”“hour-shower”形成押韵,“before-after”形成对比,将恋人融入骤雨长亭的场景中,给人以极强的画面感,烘托出更强烈的凄凉氛围。这种意译法不仅将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明晰化,便于读者理解,还有助于促进柳词英译乃至宋词英译的对外传播。此外,许译重视宋词这一特殊文学体裁中韵律在抒情达意上的重要性,押韵简洁明快,用词简易,极富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给读者带来同原词相同的视听感受,贯彻了许渊冲主张的“翻译三美论”,即实现意、音、形三美齐备的最佳翻译效果。

杨译对及物性过程进行了较大调整,将原词两个物质过程合并,译为时间状语充当物质过程的环境成分。原词以物质过程为主来渲染悲凄的秋景,杨译省略了一个物质过程,将其转换为环境成分,场景描述偏“写实”,减弱了气氛的渲染效果。因此,杨译虽忠实原词语义,但在及物性过程转化上与原词偏差大,功能对等方面有所欠缺。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如表3 所示,原词由两个物质、两个关系过程和一个心理过程构成,五个过程交错分布,生动描述了词人饯别欲饮无绪的内心世界,随时间顺序展开,情感强度逐级深化,使读者与词人共情。两个物质过程充分描绘了饯别时的状态,词人用词凝练,均省略动作者,直抒胸臆。“留恋处、兰舟催发”仅用七字将心理和环境描写的淋漓尽致,情深难舍与船家催发的矛盾冲突尖锐,“兰舟催发”传神地描摹出迫在眉睫的离别,进一步深化感情,为后文刻画哀戚真切的别离场面作铺垫。

许译物质、关系和心理过程各出现一次。许译用一个心理过程替代原词的物质和关系过程,更关注词人的情感抒发,保留原词意境,且疑问句用法更吸引读者注意力;
后两句许译与原词的过程相同,参与者一致,语义对等,且实现意美、音美兼顾,“part-depart”,“gate-late”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与许译相同,杨译也仅涉及三个过程,但对及物性过程调整更大。杨译省略了原词的心理过程,将词人细腻的心理“留恋”转换为物质过程的环境成分,减弱了词人心理活动的表现效果,并未凸显原词难舍难分的情感。直译“the magnolia-wood boat”虽对等原词语义,便于读者理解该意象,但过分强调船的材质,易使得读者注意力分散,违背了原词致力于读者浸入词人“伤离别”氛围中的意图。可见,杨译偏向忠实原词语义,情感传达上有待改善。

表3 及物性分析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如表4 所示,原词由一个心理和两个关系过程构成。心理过程词“念”传神描绘出词人面对别离的复杂心态,直抒胸臆的手法隐去感知者,凸显了现象“去去”(即词人南下离别),叠字“去去”包含激越的声情,使人读时顿觉去路漫漫,紧跟环境“千里烟波”的景物描写增强了感情,表达了词人深知此别路远难再相见的不舍,“千里烟波”烘托词人凄楚的心境;
两个隐性关系过程用于描写自然景物,载体“暮霭”“楚天”和属性“沉沉”“阔”均显化,旨在将辽阔的自然景色与词人黯淡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表4 及物性分析

许译及物性过程数量与原词相同,但调整了过程类型,包含两个物质和一个存在过程。许译以两个物质过程替代原词的心理过程,并显化参与者“I”,用表示将来时态的物质过程词“go”,译文信息更完整。原词心理过程“念去去”,许译为“Far,far away.”不仅与原词语义对等,且形式上再现叠字特征,与原词字词数相同,同时增强了音韵和情感效果。中国古诗词中数量词并非实指,原词“千里”实际上指路程“数千里”。许译为环境成分“miles and miles of misty waves”紧密贴合原词语义;
许译简化过程类型,以一个存在过程替代原词两个关系过程,存在过程词“hang”将原词载体“暮霭”拟人化,“暮霭”悬挂于“楚天”之下,形象地描述了词人归去地之景,衬托了词人孤寂无依之感。将原词载体“楚天”意译为“Southern skies”,不但押头韵,且使得读者产生共鸣。许译以存在物“evening clouds”替代原词关系过程的载体“暮霭”这一意象,使之前景化,有效传达了意境。这部分许译根据自身经验,借助物质和存在过程做到了生动地写景抒情,与原词保持一致,表面看似平叙悲景实则抒发伤情,大体与原词形式、功能对等。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如表5 所示,这部分起是词的下阕,相较于写景,抒情为重。原词中的虚景描写亦是反面映衬词人的情感,用“冷落清秋”烘托“伤离别”。原词仅有两个心理过程,参与者一显一隐。推断可知,隐性感知者是词人自指。两个心理过程传神再现了词人悲凉落寞的心境,心理过程词“伤”“堪”读来满怀伤感,现象“离别”“冷落清秋节”点明词人内心哀怨郁结的原因,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也为下文词人联想别后之景伤愁达到顶峰埋下伏笔。

许译与原词相同,含两个心理过程,且将感知者显化“I”,许译“old-cold”形成尾韵,对应原词韵律“别—节”,与原词形式音韵对等,且感叹句表达了词人凄切之感。感知者“I”在现象“clear autumn day”和环境“so cold”的映衬下,凸显了词人的落寞孤寂。可见,许译与原词形式、韵律和功能均对等。

杨译以关系过程替代原词第二个心理过程,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点明“离别”对于恋人的影响,属性“more poignant”贴合原词语义,但译法自由,丧失了原词音韵美。杨译将词人别离这一事件作为关系过程载体,通过环境“fallow season of autumn”的衬托,渲染了词人的凄切心情,升华了原词“伤别离”的主题。这部分杨译与原词大致语义和功能对等,形式仍与原词差异大。

表5 及物性分析

(五)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如表6 所示,原词中存在、关系和言语过程各出现一次。存在物“千种风情”在环境成分“纵”这一条件下表否定意义,表明词人旅途孤独惆怅万千,感慨孤身一人即使有大好风光又如何,反衬词人此行身心皆寂寥的凄惨境况;
关系和言语过程承接上文感慨,说明前一过程的存在物造成的消极影响,即使风光无限好,词人亦是无人诉说分享。以痴情语做结,道出了词人的内心感怀:恋人不在风情万千皆枉然,情意何等执着。

许译的过程数量更少,以关系过程代替了原词的存在过程,将重要存在物“千种风情”转换为属性“gallant”,降低了重要叙述对象“千种风情”的存在感和原词的情感强度;
与原词相同,许译使用言语过程并显化讲话者“I”和内容“my heart”“part-depart”押尾韵,但言语过程词“lay bare”未译出原词完整语义。许译与原词大体形式功能对等,保留音韵美,但语义失真。

表6 及物性分析

杨译减少了一个存在过程,亦以关系过程代替原词的存在过程。杨译将存在物“千种风情”转换成关系过程的被占有者“tender feelings”,显化占有者“my heart”,信息传递虽更完整,但未表达出词人情感;
与原词相同,杨译使用言语过程,显化讲话者“I”和讲话内容“them(my heart)”,通过环境成分转折词“but”使读者深刻领会到词人的悲伤,实现与词人共情。“更与何人说”,杨译言语过程词“share”与上阕“unable to utter a single word”呼应,有助读者理解原词内涵。总之,杨译依旧偏向于忠实原词语义,形式上有异。

综上,从及物性视角来看,许译更趋近原词。就参与者、环境成分和过程类型而言,许译大致与原词对等。原词用词精炼且成分多有省略,许根据自身经验显化原词的隐性“参与者”,适当调整译文的及物性,提升了译文效果。杨译力求忠实原词意义,增译转换了数个过程,语义上更贴合原词;
就形式韵律而言,许译重“音美”,采用尾韵等方式巧妙再现了原词韵律,如:“part-depart,old-cold”押尾韵,“mile-misty,southern-skies”押头韵,韵律和谐,结构整齐。许译与原词形式接近,完美再现了原词的押韵和叠词手法,传达了原词意境情感,充分保留了柳词特色。而杨译忠实原词语义,译法自由,忽视韵律,丧失了柳词意境美。因此,许译在形式、意境和音韵上更接近原词,而杨译在语义上更精准,总体上,许译略胜一筹。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及物性系统,对比分析柳词《雨霖铃》及其两个译文,验证了及物性理论在诗词英译研究方面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发现:两个译文在及物性过程分布上与原词均存在少许差异,但许译更接近原词。许译在形式、功能与音韵上大致与原词对等,通过意译把音形意三者有机结合,注重情感和意境的传达,传达出原词的“神”,给读者美的享受;
杨译多采用直译和文末注释的方式,重视忠实原词语义,译文信息虽精准,却丧失了诗词的意境、音韵美。因此,许译达到了诗词翻译的更高标准,译品更佳。本研究希望从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视角进一步拓宽及物性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同时为柳词英译乃至宋词英译研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雨霖物性词人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作文通讯·高中版(2022年4期)2022-05-10词人的职业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题庐山三叠泉东坡赤壁诗词(2020年2期)2020-06-04《浮世清欢,岁月安好》莫愁(2019年1期)2019-02-14一字一句总关情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8年3期)2018-11-08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判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9期)2017-11-13食品物性学研究方法优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1期)2017-10-09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世纪桥(2017年3期)2017-04-24林逋梅妻鹤子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传奇故事(破茧成蝶)(2015年11期)2015-11-17

推荐访问:视域 物性 宋词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