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23:14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基基于于““互互联联网网++””视视域域的的高高校校继继续续教教育育发发展展路路径径探探索索

发布时间:2023-03-22 11:55:08 浏览数:

◇福建师范大学 黄兆尼

高校历来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也已走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在高校积极响应并为“互联网+”继续教育发展带来持续推力的同时,也面临了不少新挑战。聚焦“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满足教育个性化、教育模式创新以及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水平、调整课程架构促进学习成果转换等,为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服务与质量,凝聚力量、筑强堡垒。

随着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交互等高新技术升级更新,“互联网+”已融入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助力社会快速发展。而当“互联网+”融入高校继续教育领域,也为我国教育的进步提供了更多可能。继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1]之后,2021年3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教育要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必须要借助在线教育优势。这些举措,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时代对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深切呼唤。

“互联网+”参与继续教育,是在传统继续教育中,引入互联网技术,革新传统教学方法和内容,破除既有教育弊端,推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而以高校为教学载体,也恰是利用高校肩负为社会培养人才、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职能,对“已经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旨在更新知识和提高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教育”[2],这与我们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宗旨实为不谋而合。当然,在高校积极响应并为“互联网+”继续教育发展带来持续推力的同时,也面临了不少新的挑战。如何发挥“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优势,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已然成为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命题。

(1)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满足教育个性需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学习主体多为成人群体,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的干扰,难拥有完整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活动配套的其他教育环节也往往难施展,呈现出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内容零碎化、学习结构单一化的特点。“互联网+”则为解决高校继续教育的这一弊端带来了新的生机:它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监测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状况和学习偏好,更加客观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它让学习主动权回归到学习者手中,并以人们喜爱的图文或视音频形式,让学习者精准获得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推送,实现个性化或自主学习愿望。

(2)教学模式创新,有力促进线上线下互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发生质变,体系完整的慕课课程、短小精悍的微课课程纷纷上线,从定点定时的课堂学习转向随时随地的视频学习,学习方式也由固定走向自由灵活,更好地适应了成人学习特点,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同时,互动式教学模式也在逐步代替“填鸭式”教学。一方面,线上互动技术发展架起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另一方面,在互动中学生能获得学习过程的实在体验,在交流中启发思维、积极探索,实现主动学习,进而提升学习能力。

(3)教育资源丰富,有助培养混合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网络继续教育规模已占整个学历继续教育总规模的25%左右,说明网络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深层次反映出国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相应提升。“互联网+”进入继续教育领域,高校本身具备的更为优质的师资和教育资源可发挥明显优势,通过网络进入每一位继续教育学习者手中。网络的海量资源也可以从中提取、转化为继续教育中的新鲜、精品资源。让资源重新配置,实现畅通传递,为人们的终身学习创造更多可能,为丰富混合型人才提供更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和途径。

2.1 信息化系统不完善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化系统是“互联网+”立足继续教育领域发展的有效支撑,但当前继续教育领域暴露出的首要问题便是信息化系统服务相对滞后。首先,继续教育多移动端口开发不完备,现多以电脑端为主,阻碍人们灵活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无法很好缓解工学矛盾。缺乏交流互动的端口设计也未能适应成人群体交流、讨论学习的需求和特点。其次,学习资源相对有限。现有教学资源主要是基于文字的理论知识和高校自身开发的传统录课视频,文字呈现方式相对枯燥单一,而视频资源多使用年限长,更新换代慢,内容陈旧。再次,学习评价方式有待改善。现阶段仍多采用教师的终结性评价。教师批阅线上作业、批阅线下纸笔考试、线上作业成绩有的未能纳入学习评价,作业价值模糊,而线下的固定考试,又采取“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存在不合理之处。

2.2 师资队伍配备不均衡

从教师构成来看,当前高校继续教育队伍的主力军较为单一,仍以各大高校专职教师为主,而缺乏其他行业领域的高级师资加入。高校在职教师虽然大多数在其专业领域研究深、课堂教学经验足,但在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方面有时却不够明显。原因在于:一方面,高校教师本身就有繁重的学校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有限的个人精力极大制约了他们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投入,发展继续教育成果的驱动力较弱;
另一方面,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对象也往往缺乏研究与关注,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也不深入,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激发,与成人群体学习特点和需求不相适应,会使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继续教育的主体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成人,他们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与工作或生活需要相关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但从现有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来看,当前课程多基于高校教学的理论内容改造,缺少针对性强的实用性课程,从课程呈现形式来看,视频类课程也多以理论解说为主,课程实践性接近于零,简而言之,当前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具有重理论,轻实用的特点。此外,由于当前专业与课程多沿袭高校传统的全日制教育,对未来的新兴行业的人才缺口等缺乏预判,导致继续教育在新兴专业与交叉专业方面涉猎更为稀少,未能与企业、行业以及社会需求相连接,带来了落后、脱节等问题。

2.4 学习成果认可难

当前行业、企业对于现有继续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成果认可度不高,对继续教育成果的含金量持怀疑态度。这与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初衷相悖。凡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或是希望通过学习精进技能;
或出于提升理论修养的目的,希望对知识有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又或在熟练掌握技能基础上弥补理论缺憾。但无论如何,对其而言,认可、认证他们的相应学习成果都是他们学习的根本目的。然而,现行继续教育管理体系中,首先是缺乏学习者已有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对应学分的认证通道,继续教育学习者出现重复学习、无效学习的问题,不利于人才培养。其次是缺少国家级的实践操作认证的平台和标准,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被低估,学习成果未能得到合理评判,进而影响继续教育的质量评估。

“互联网+”继续教育为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变革与新挑战。然而,高校作为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主体,更应当迎难而上,在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架构以及学习成果认证等多方面不断改进创新,以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3.1 着力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一是强化整体设计,重视多端学习互动系统开发。加快电脑端、手机端、平板端等多端口开发,能让移动学习更加便利,促进学生碎片化学习。二是加快补充和更新学习资源。陈旧的学习资源易与日新月异的时代脱节,单一的理论学习也势必无法适应学生实践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当主动加强与政府、信息化高新企业等加强合作,获得他们的支持,建立专业教育资源数据库,注重开发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精品网络课程,精选优质海量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三是优化升级学习评价。一方面采用大数据监测学习行为,为教师评价学习者学习状况提供科学、合理且充分的依据;
另一方面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灵活考核方式,促进继续教育的服务质量提升。

3.2 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3]。”互联网+时代下,切实建立建强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显得十分必要。一是促进从事教学的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素质。推动教师用好“互联网+”教育技术手段及教育资源,设计适应继续教育特点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创新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便捷上课方式等,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需要,积极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提升个人教学素养与能力。二是引进高素质人才,扩大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来源。除高校教师外,可向社会吸纳从事继续教育的专门人才和企业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为高校网络继续教育的教学带来新鲜血液,为转变教师队伍中的陈旧观念、继续教育的理论创新等创造可能,如通过聘请企业工程师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带来适用于实践场所的鲜活教学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校企对接、课堂与职业衔接,不仅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更将教学空间由教室延申至职业场所之中,为学员提供更接地气的服务。三是打造一批稳定的教学管理与辅助团队。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招生、课程教学到日常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等都需要专人专职,长期从事。因此,应注重打造并加强教学管理及保障队伍中人员的管理、监督与考核,为教师教学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与服务。

3.3 科学改进课程建设

面对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传统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中“理论讲解重于实践操作”的不当局面亟需改善,一是不利于理论吸收,二是不适用实践需要。而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可以通过改进课程建设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一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有效调节课程中的理论、实践失衡,以优化课程建设。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远在工厂中、车间内的大型机械转为学生触手可及的虚拟“实物”。在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具体“实物”向学生讲解机械的结构、原理,模拟在各种故障状态下的各部分的零件表现,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原因,将理论讲解融于可视化的实物模拟中,理论知识不再枯燥。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为学生上手考察、操作以及维修等需要操作的部分提供了模拟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们在教室中动手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技能,让继续教育课程更具实践意义。二是加强校地与校企合作,适配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调整应具备时代敏感性、社会适配性。高校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整体统筹信息和资源,了解社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与课程结构。网络大数据、图谱可视化等一系列具有预测、评估功能的新技术更新迭代、发展迅猛,加之背靠互联网的庞大资源,对社会未来的行业前景、企业需求进行分析,为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课程安排提供参考,用最贴近社会,最适应时代的理念为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带来指引和启示。

3.4 加快学习成果转换

网络继续教育历来承担着为社会补充人才的任务,其培养人才的质量特别是社会认可度是继续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者长期以来最关注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掣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现行机制对学习成果的认可不够,直接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含金量,更使受教者的学习热情严重受阻。因此,明确和规范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认可、认证的标准和规则势在必行。一是建议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国家学分银行,构建分级认证服务网络,对学习者不同形式学习成果及学分进行认定、记录和存储[4]。此举可进一步加快推进学分互认,建设学分银行,认证学习者曾经的学习成果,进而缩短学习年限等,减轻继续教育的培养重负,提高育人效率。二是在国家层面制定激励政策,积极推进设立第三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认证机构,建立、健全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认证流程。通过质量认证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认可度,对继续教育的现有学习成果进行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估,为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成果“正名”,进一步增强学习者投入继续教育的信心。

综上所述,网络继续教育要实现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应当积极搭乘“互联网+”的时代快车,让科技为网络继续教育赋能。对此,我们要寻找“互联网”与继续教育的创新融合生长点,在网络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基础上,继续加强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科学改进课程建设,加快学习成果转换,为网络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成果学习者课程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年11期)2022-05-31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9期)2021-04-13验收成果小读者之友(2020年8期)2020-09-01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意林·少年版(2020年2期)2020-02-18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知识文库(2019年24期)2019-12-30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9年6期)2019-10-09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中国报道(2019年8期)2019-08-292018数博会4大成果当代贵州(2018年21期)2018-08-29

推荐访问:视域 互联 联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