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16:27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吴鞠通运用鲜药的规律及特色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2 19:00:13 浏览数:

车明璐 黄秋锦 张 晔 李俐鸳 梁秋然 刘铁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

鲜药是指在采收药用部位后,经净制即进行使用的“原生中药”,主要包括新鲜植物类中草药及鲜活的动物类药材。鲜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历史悠久,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某些中药就有“生者尤良”的记载。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中药的有效成分在鲜品中保存得更加完整、充分,而干品在晾晒、干燥、炮制等过程中会失去或改变部分药性。鲜药含有大量的汁液、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成分、挥发性芳香物质,对于防治某些疾病,特别是温病,具有干药力不能及的独到作用。吴鞠通作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秉承叶天士之学术思想,精于辨治温病,并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等著作存留于后世。吴鞠通临床重视鲜药的应用,其所创清络饮、五汁饮等名方更是皆以鲜药组成。本文选取了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本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鲜药,探究吴鞠通对鲜药的应用规律与特色,以期更好地指导鲜药的临床应用。

1.1 文献来源 选用第5版《中华医典》中收载的《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作为文献来源。

1.2 资料筛选 选取带有“鲜”“汁”“露”等关键词的中药进行筛选,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药大辞典》(第二版)、《鲜药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版)及相关文献,考证是否为鲜药并规范用名,同一味中药使用部位不同或方法不同的,视为不同药物。筛选出吴鞠通有关鲜药的论述与医案,建立条文、医案数据库和鲜药数据库。

1.3 分析方法 运用Excel软件对鲜药使用频次和鲜药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描述和统计。

2.1 吴鞠通使用的鲜药种类、频次分析 《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中记载的鲜药种类有21种,包括生姜、生鸡子黄、鲜苇根汁、鲜扁豆花、鲜扁豆皮、鲜荷叶边、鲜银花、鲜竹叶心、梨汁、荸荠汁、麦冬汁、藕汁、荷叶汁、姜汁、猪胆汁、枳实汁、木香汁、银花露、韭白汁、蔗汁、鲜竹叶。鲜药使用频次共计275次,使用频次排名前6位的鲜药为生姜、姜汁、鲜荷叶、鲜芦根汁、梨汁、韭白汁,见表1。

表1 吴鞠通鲜药使用频次排名前6位的药物及频次

2.2 吴鞠通使用鲜药治疗的病证分析 经统计,《吴鞠通医案》中共分47种病证,其中使用鲜药的病证达34种。全书共有医案251则,其中使用鲜药的医案数为87则。归纳此87则医案对应的病证,计算治疗同样病证中使用鲜药的医案数占比,排名前10位的病证为暑温、伏暑、疟、吐血、痹、中燥、痰饮、虚劳、温疫、淋浊,见表2。

表2 《吴鞠通医案》使用鲜药的医案对应病证

2.3 吴鞠通使用的21种鲜药性味归经分析 21种鲜药材按药性分类,寒性药9种(42.86%),温性药6种(28.57%),平性药4种(19.05%),凉性药2种(9.52%),无热性药,从药性上体现了鲜药以寒为主,多具清热、凉润的功效特点。21种鲜药味甘13种,味苦8种,味辛4种,味酸2种,味淡2种。21种鲜药归经分析,归胃经的有18种,归脾经、肺经各10种,归心经的有7种,归大肠经、肝经各4种,归肾经2种,归胆、三焦经各1种。见图1、图2、图3。

图1 21种吴鞠通使用的鲜药药性分析

图2 21种吴鞠通使用的鲜药药味分析

图3 21种吴鞠通使用的鲜药归经分析

2.4 吴鞠通使用鲜药的三焦对应分析 根据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将温病的传变过程由浅入深,分成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层次,上焦病变以肺、心包为主,中焦病变以脾、胃、大肠为主,下焦病变以肝、肾为主[1]。经统计,《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里使用的21种鲜药多用于中、上二焦病变的治疗,见表3。

表3 吴鞠通使用鲜药的三焦对应关系

与普通中药相比,鲜药性质轻清自然,活性成分含量高,治疗痰饮、暑温等疾病效果更佳,起效更快,便于胃肠道吸收,无苦寒药物伤津耗气、伤伐脾胃的弊端。鲜药气味芳香,透邪、化湿力强,制成干品后则药效大减,故吴鞠通运用这一特性,将鲜药广泛应用于中、上焦病证之中。鲜药的药汁鲜纯、汁多,润燥之性明显优于干品,并且吸收见效快。基于本研究结果和文献分析,总结得出吴鞠通运用鲜药特点,总结如下。

3.1 鲜药汁的应用特色 《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中使用的21味鲜药中,有多达12味汁类药材,占总数的57.14%,且吴鞠通独创的“五汁饮”一方皆用鲜药汁入药,体现其善用鲜药汁治疗温病的特色。汁类药材以入肺、胃经为多,其中尤以姜汁、鲜苇根汁的使用频率较高。汁类药物多味甘、性凉,易于入口吸收,润燥之力强,性较缓和,又不易滋腻碍胃,护胃和中,颇受吴氏青睐。汁类鲜药可榨汁服用,如鲜梨汁、鲜藕汁、荸荠汁等,如五汁饮中即用五种鲜药汁入药;
可以随药冲调服用,如新加黄龙汤中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以之为使”,振奋胃气,防止拒药;
也可为药引或合捣入丸中,如吴鞠通在伏暑案中使用姜汁炒黄连,痰饮案中以姜汁制洋参、糊丸等。鲜药汁多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既能较大程度发挥药性又无碍病之弊。当然,不同鲜药汁的功效有所不同,宜结合具体病证使用,试分析吴鞠通常用鲜药汁如下。

3.1.1 姜汁化痰止呕,护胃和中 由表1可知,吴氏使用最多的鲜药为生姜,其次为姜汁。在所有汁类鲜药中,姜汁使用频次最高。姜汁系用生姜捣汁入药,性辛温,入肺、脾、胃三经,善于化痰、止呕,辛散之力较生姜更强,辛香开泄而性温无燥。章新根等[2]通过对《温病条辨》中应用姜汁的条文和吴鞠通应用姜汁的医案进行分析,发现吴氏在温病的治疗中擅于灵活应用姜汁辛温之性,辛宣温通,开通中焦,和胃降胃,散结除痞,凡各种原因引起中焦气滞不畅、升降失常等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用之,多有良效。经文献阅读可知,吴氏多用姜汁治疗中焦病变,在湿温、肝风、虚劳、吐血、噎病、呕吐、反胃、哕病、痹病、痰饮、伤寒、痉病、咳嗽、头痛等病症中均有使用,在痰饮病中更是使用多达14次。如医案中“痰饮胁痛而喘咳,是谓悬饮”,“饮家眩冒”,“痰饮之质,冒暑欲呕,六脉俱弦,虽渴甚,难用寒凉,与局方消暑丸法”,均用姜汁以化痰和胃降逆;
又《温病条辨》中“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甚至反复颠倒,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加甘草;
若呕者,加姜汁”,此为误下伤胃中阳气,虚热火郁,肝木乘胃,以姜汁温胃降逆止呕,和调肝胃,“加姜汁,和肝而降胃气也,胃气降则不呕矣”。吴鞠通在新加黄龙汤中加姜汁二匙,用于阳明腑实证应下失下后气阴两伤,用姜汁少量偏温,在全方起到防止格拒的作用,也有振奋胃气,以助正气而行药力的功效。总而言之,姜汁与生姜功效类似,但开痰止呕之力更强,对于中焦气机失畅诸证可灵活配伍运用以恢复胃气通降。生姜汁应用极为广泛,我们认为原因有三:一为生姜取材方便;
二是与直接用生姜相比,汁类效果更佳,使用更为便捷;
三则为生姜汁善治中焦脾胃、痰饮病症,这些疾病在古代亦为常见,故记载颇多。

3.1.2 五汁饮生津养阴,甘寒濡润 由图1、2可见鲜药性味以甘、寒者为多,其中寒性药物有9种,甘味药有13种。《温病条辨》中多次出现的五汁饮正是吴鞠通以甘寒之鲜药养阴生津的代表名方,方以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五种汁类药物组成。方中梨汁甘酸性凉,入肺胃经,可益胃生津、润肺清燥;
荸荠汁甘寒,入肺胃经,能清热生津、开胃消食、化痰消积;
鲜苇根汁甘寒,入肺胃经,善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润肺和胃,清而不遏,滋而不腻;
麦冬汁甘寒微苦,归肺心胃,可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除烦;
藕汁甘寒,入心脾胃经,能清热散瘀除烦,亦可用甘润生津之蔗汁代替[3]。五药大多性味甘寒,入肺胃经,都具有清热生津润燥的作用,五药相须为用,甘寒凉润,益胃生津,护津养阴,吴氏应用广泛。如脾胃案中“不食十余日……与五汁饮,降胃清阴法,兼服牛乳,三日而大食矣”,以五汁饮清降阳明之热,滋养胃阴;
《温病条辨》上焦病篇中提及的“太阴温病,口渴甚者”,中焦篇中的“燥伤胃阴”,下焦篇中的“温病愈后……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皆可以五汁饮主之。

3.2 鲜药甘寒,多用于中、上二焦 从表3可知,吴鞠通使用鲜药多用于中、上二焦疾病的治疗。

3.2.1 鲜药轻清,宣散上焦邪热 上焦肺为娇脏,最易受邪,温邪易侵,耗伤津液。鲜苇根汁、鲜扁豆、鲜银花、鲜竹叶心等气味芬芳,性质轻清,故透热而无伤津耗气之弊,此类鲜药用于温病上焦病证,可轻清宣散,体现了吴鞠通“治上焦如羽”的思想。

由表2可知,吴鞠通治疗伏暑、暑温常使用鲜药,证明鲜药治疗暑病疗效显著。《温热论》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初起治疗宜轻清宣散,解表透邪,以防邪气郁闭内传,即利用药物的轻清透达之性,引导外感邪气或在里伏邪透发而解[4]。吴鞠通独创“清络法”[5],善用鲜药治疗暑伤上焦肺络,“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清络饮。清络饮方中诸药皆采用鲜品,旨在取其清新之气,以增强清暑生津之效。吴鞠通称:“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故采用鲜银花、鲜竹叶之甘寒,联合鲜荷叶、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祛暑、化湿、健脾,以鲜竹叶心清心利尿,导热下行。其中鲜荷叶在暑温案中使用频次达6次,以其祛暑清热而疏散升清。诸药配伍,清肺中无形火热之邪而无耗伤津液、损伤脾胃之弊,祛暑亦顾护正气。若但以温邪伤津为主要病机,且津伤不著者,可与甘凉多汁、药食两用之品,方剂如五汁饮、雪梨浆、牛乳饮。此为甘冷法,与邪在中焦胃之津液不足时所治相同[6]。既能宣透热邪,又能生津补损,体现了“治上焦如羽,非轻莫属”的用药原则。总之,鲜药多用于暑热等疾病,其甘寒之性可透热外出、生津补益阴液,鲜药质地轻盈,可宣发作用于上焦。

3.2.2 鲜药甘寒,滋养中焦阴液 中焦胃为阳土,喜润恶燥,阴液不足无以濡养则腐熟水谷、通降胃气之功失司,易成燥热之害。而梨汁、荸荠汁、麦冬汁、藕汁等,汁液饱满,质地柔润,为益气生津而用之,或甘寒益阴,或甘温益气,均能滋营充液,顾护胃腑阴津治中焦,亦可培土生金,兼顾上、中二焦。

吴鞠通认为:“夫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温为阳热之邪,易伤津耗气。温邪在三焦易致津液损伤,因此吴氏多次强调“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由此可见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吴鞠通多用甘寒之鲜药治疗温病导致的中焦脾胃之津液亏损,甘寒益阴,味甘则“能补能和能缓”,性寒凉者,以清除火热见长,并能益胃生津润肺,培土生金。吴氏创五汁饮方甘寒法、雪梨浆方甘冷法治疗肺胃津伤,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皆为甘寒、甘凉之品,此属于甘寒救液法。温燥之邪最易伤津,治疗此类疾病最需甘润之品,鲜药应用于此最为合适。

猜你喜欢 中焦温病姜汁 广式姜撞奶,美味又驱寒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2期)2022-01-14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世界中医药(2021年22期)2021-01-03天马行空的碰撞农村百事通(2020年13期)2020-09-27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9年2期)2019-06-25姜汁撞奶食品与生活(2019年4期)2019-05-13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28期)2017-06-10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10期)2014-12-0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4年9期)2014-10-27醋姜汁热敷治落枕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3年7期)2013-05-14中焦镜头专题数码摄影(2009年7期)2009-09-28

推荐访问:规律 特色 分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