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3日 09:56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发布时间:2023-03-24 20:25:06 浏览数:

渭南师范学院 杜炳鋆

大学生是支持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取决于自身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水平。大学生需要具备诸多优秀特质,包括抗压能力、危机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这对当今的学生来说,是社会立足与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将教育改革落到实处,才能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等的状态体现。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决定着其能否在面临压力与困境时具备自主调控身心的能力,也决定着其能否在生活当中做到正确认识自我,能否正确应对外界的机遇与挑战,长久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相关领域的研究当中,针对心理健康的状态,总结出了部分标准。其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环境影响的抵抗力。其二是个体能否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保持理智、冷静、客观。其三是个体能否对自身与他人做出适度的、科学的判断,是否能够合理反思,做到不自负也不自卑。其四是能否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个人需求,并且具备合理满足需求的能力,即是能否认识到自己成长与发展所需,找到人生目标。其五是是否具备总结经验的能力,即是能否将挫折与错误转化为自身进步的动力。其六是是否具备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际纠纷的能力,能否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的个性,是否能够辨别最基本的是非。随着专业领域对于心理健康相关课题的研究愈发深入,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会不断增加,也会为后续的心理健康诊断以及实际的教育引导提供更多依据。而心理健康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外界的环境优劣、个体自身的先天身心状态,包括心理素质基础,同时也包括平日所接受的心理保健服务频率与质量等。同样会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增加,得到进一步收集与整合。

(二)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现状总结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情况方面,综合当代大学生自身定位、指导需求、毕业规划、专业看法、毕业打算、学习主动性等多方面因素来看,对于自身专业发展前景不看好的学生多达50%,对专业发展前景看法一般的学生,比重为40%,即是说表示满意的学生只有10%。究其原因,是专业竞争压力所引发的迷茫与不安。生活方面,调查的重点在于学生与家庭互动的频率与互动效果。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一周左右与家长联系一次的比重最高,占34%,其次是两天到三天左右与家长联系一次的,比重占32%,每天联系的比重为16%,此外也有16%的同学表示很少与家长联系。沟通感受上来看,80%的学生认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比较高,20%认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非常高,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虽然多与家庭保持着周期性的互动,却往往会因承载了家人的期待而感到压力过大。校内人际交往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50%的学生对于自身在校期间的人际交往情况是没有明确判断的,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已经交到了知心好友的占比为24%,此外有2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并没有交到知心好友。此外更需要注意的是,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12%曾经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个比重,足以作为当今院校心理教育的重大预警信号,一旦轻生的念头演变为事实,后果是无法挽回的[1]。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的研究总结

当前国内主流文献平台中,知网与万方是最具代表性的平台,因此此次总结将从这两个平台切入。知网平台搜索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糊搜索结果共计90026条,学位论文共计1.8万条,期刊论文共计5.28万条,近三年来,新增条目从2020年的4567条,2021年的3703条到截至今年当前的1000条,每年呈现出递减趋势。万方平台搜索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糊搜索结果共计74395条,学位论文共计8349条,期刊论文共计62414条,近三年来,新增条目从2020年的3844条、2021年的3657条到截至今年当前的719条,每年呈递减趋势。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多年来已经累积了大量的实际研究文献,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有了一定基础,但是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文献新增条目不断减少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这说明相关领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课题的研究热情正在下降,这一课题依然有待提起重视。

(一)提升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度

就国内高校也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分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培养与管理体系,要落实四级网络,体现出校内学生干部、导师、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与校内任课教师一体化的优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工作要点:其一是要提升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学生干部是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因为相对于年龄较长的导员、教师群体来说,学生干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与情感等各方面的特征与需求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干部群体的培养,要组织学生干部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心理学、教育学与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学习,并且要通过组建帮扶小组等方式让学生干部将所学的心理相关知识与技能用到实处,并且利用合理的激励政策,例如“暖心学姐/学长”等宣传手段以及其他形式的奖励,激发学生干部的心理教育工作热情。其二是要体现出导师与学生骨干的引导作用。学生骨干要承担起促进导师与学生沟通的责任,也要担负起协助导师开展心理沟通的责任。导师要结合学生骨干所反馈的信息,在授课与日常的校内生活与校内外活动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例如学生骨干可以收集每个年级、每个班级学生的活动提议,反馈给导师,导师则可以根据学生骨干的反馈,与学生骨干共同探讨后续开展校内外活动的方案,例如户外拓展活动、徒步训练活动或是骑行活动等,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规划实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而不是将学生封闭在校内。其三是要聘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从业者支持校内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校方不可忽视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经验,要借助专业优势,做好校内学生的心理动向监管、问题咨询以及心理引导相关活动的规划等工作。专业从业者能够将更多心理咨询领域专业化的沟通方式、引导手段、活动内容等与院校活动巧妙融合起来,让校内各项活动的思想与心理教育意义得到体现。例如不同岗位、专业的心理剖析、就业指导等,都是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的内容。其四是要体现出主课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心理教育渗透作用。要让心理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因为无论哪个学科的学习,都是培养个体良好人格特质的过程。数学培养人严谨、认真、严肃的态度,语文培养人的共情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艺术学科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以及对生活、对自然乃至于对世界的热忱。每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具备相应的正面特质,才能吸引学生,并且更好地引导学生。因此校方需要重视对校内各个专业与学科任课教师的教育引导。要借助专业研讨会、教学思想分享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任课教师的思想与情感交流,激发教育热情[2]。

(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更新,是追踪学生心理动态的必要形式,同时也是开展各项心理教育相关活动的必要参考。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校方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向,针对性规划心理引导的相关活动,甚至是对于校内学生群体中心理危机与风险的预警。此处以某院校为例,该院校会每年开展校内新生的心理普查,主要的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普查表示例如表1。

通过表1可以发现,该校2005与2006届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反馈相对理想,而存在强迫、焦虑等不同心理问题的部分对象,则是校内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因为心理问题一旦发展至重度,后果则是不堪设想的、无法补救的。而且通过对比2005年与2006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新一年的新生中,存在各种心理症状的学生所占比例有明显上升,这意味着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愈发严重的,是不断发展的,是需要重视的。这就更可以说明建立心理档案的重要意义。校方应当借助信息化的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独立且动态更新的心理健康档案,并且要与心理咨询的相关部门共享,供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分析,为心理咨询与疏导等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档案内容应包括学生的上课出勤信息、家庭背景信息、信用信息、活动出席信息、获奖信息、违规惩罚信息等,这都将是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信息。

表1 某学院心理普查表

(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地位,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思想教育是任何教育的基础,因为任何领域、学科的知识、技能与素养习得,都必须要是出于个体自主意志的行动,如果非自主行为,学生不投入心力,任何知识都将如流水一样不能长久留存,不具有任何意义。换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乎院校与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久的、烦琐的、高难度的工作。也正是因此,教育部出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育意见,文件当中明确表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可见国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因此我国院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教育作为长久规划去落实。但是当今我国院校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需要多方参与,多方合作的,不只是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的事。如上所述,不仅需要院校的参与,也需要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的参与,此外也需要学生家庭的参与,学生自身的参与,需要社会更多机构的支持。院校要建立起学校、家庭与社会一体化的心理教育系统,建立起全员参与的心理教育联盟,这样一来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的研究以及相关工作的落实都会更加深入。例如院校可以独立组织心理健康的学术性研究与实践组织,定期召开会议,提出研究论点,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和,分享教育经验,推动心理教育的不断进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独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课程,保证心理教育的重要地位得以体现,教育活动得到独立开展。除基本教育之外,还要在校内外活动以及生活中渗透心理教育。活动方面,要积极渗透心理教育相关主题,包括爱国、环保、敬业、互助等不同主题,这些都是思想教育的相关主题。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寝务教育与竞赛、寝室团建活动、纠纷调解等不同的活动,去实现思想教育在校内管理工作中的进一步渗透。并且要在校内的各处环境中融入思想教育,要做到让校内的宣传板、大屏幕、教学楼内、宿舍内、广播站、调频台,处处都传递激励性的话语,一言以蔽之,心理教育需要落到实处,必须要首先奠定其在校内不容忽视的地位,并渗透到校内教育与管理的每个环节,让学生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正面精神的存在,让学生浸染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当中,久而久之,自然会养成正面积极的思考与行为方式[3]。

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的重要财富,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发展及其对未来的社会影响,则主要取决于其学识、素养、观念、人格、见闻以及习惯。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大学生才能在步入社会后把握自己的未来,并共同打造社会的美好未来。因此,上文总结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要点,希望能为心理教育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链接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直到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在学校每年大量的心理咨询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大概占一半左右。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但是性与恋爱所造成的危害却最严重。首先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其次在性与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第三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据专家预测,由于扩招生将于明年开始毕业,今后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心理小测试阅读(快乐英语高年级)(2020年3期)2020-07-16心理感受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7期)2017-06-21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

推荐访问:探究 健康教育 构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