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23:59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首”和“初”与量词的组配规律及其认知机制

发布时间:2023-03-24 21:10:10 浏览数:

葛锴桢

(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首”与“初”都可以表达“第一”的意思,但二者在与其他字词组配时有不同的选择倾向,即使都表“第一”,有时也不可随意互换。例如表达电影第一次公开放映时用“首映”而不用“初映”,表达第一次恋爱时只能用“初恋”而没有“首恋”。即使均表达“第一次”,“首次”与“初次”在使用时也有细微差异,有时也不宜互换。通过查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发现,学习者在二者的运用方面还有些问题,例如:

(1)首次,我听说过未发达的国家的平凡人也亲自找健康食品——“绿色食品”。

(2)初次好像不可能的事,但是继续努力下去,就会好起来。

语料库标注者将例(1)中的“首次”改为“首先”,将例(2)中的“初次”改为“第一次”。这两例均体现了二词是否能单独使用的问题。

那么,“首次”与“初次”到底有何异同,表达“第一”时“首”与“初”在和量词组配时到底有哪些倾向性,它们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将根据不同语体中出现的语料使用情况从字源、认知角度来解释。

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和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我们统计了“首”与“初”和量词的组配情况。由于表“第一”的“首”与“初”与其他量词组配时一般位于前面,故下文总结的为“首/初+量词”中量词的特点及其组配规律。

(一)“首+量词”的组配规律

当“首”表“第一”时,与其组配的主要有三类量词: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我们将其搭配情况整理为表1。

表1 “首”与量词的组配情况表

从表1来看,与“首”搭配最多的是名量词,时量词和动量词相对较少。虽然“首”能搭配的动量词不多,但“首次”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根据BCC语料库中的数据统计发现,在报刊语体中语料数量居于前五的是:首次(76 161)(1)括号中的数字为其在BCC语料库中出现的语料数。、首届(24 594)、首批(18 420)、首位(17 729)、首个(7 236);
在微博语体中居于前五的是:首次(10 135)、首发(5 230)、首选(3 442)、首播(2 817)、首个(2 308);
在文学语体中居于前五的是:首次(581)、首位(94)、首批(61)、首场(54)、首届(31)。从语料数量来看,“首次”无论在哪种语体中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不过在报刊语体中出现的语料数量远多于在微博和文学语体中的语料数,说明“首+量词”在语体上有较强的倾向性,即多出现在报刊语体中。

通过分析“首”能搭配的59个名量词,发现这些量词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所修饰的名词以具象为主,二是所修饰的名词在认知上有显著性,有成为信息焦点的可能。无论是个体量词还是集体量词,都需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才有与“首”搭配的可能,例如:

(3)经过两个多月的追踪观察,确认全球首头野生麋鹿在江苏大丰已安全度过幼年期。(《人民日报》2003年5月9日)

(4)直到1984年,鸟类学家施泽荣先生在江苏盐城发现首群黑嘴鸥,人们才将注意力集中到中国沿海的湿地保护区。(《人民日报》1997年4月11日)

例(3)中的“头”与例(4)中的“群”分别作为个体量词与集体量词,都符合上述的两个特点,即修饰的名词有具象的特点,且在具体语境下有认知显著性,可以成为信息的焦点。

虽然能与“首”组配的名量词很多,但也有一些不能与其组配。通过语料分析,发现“首”不能搭配的名量词有三类:(一)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如“斤、米、克、块、元、毛、角、分”等;
(二)表示不定量的量词,如“点、些”等;
(三)不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量词(如“朵、串、伙、种、丝、缕”)(2)“朵、串、伙”符合修饰具象名词的特点,但在语料库中没有搜到在合适的语境下凸显其修饰名词信息的语料,不符合第二个特点;
“种、丝、缕”多修饰抽象名词,不符合第一个特点。s等。

关于动量词的分类,学界看法不一。我们借鉴了于立昌的观点[2],将动量词分为“动作动量词”和“事件动量词”,后者又可分为“强事件动量词”和“弱事件动量词”,并指出事件动量词是指以整个事件为计量单位,不关注事件过程中的具体动作,大致对应传统所说中的专用动量词,其中强事件动量词可与数词自由组合。据此,“首”能搭配的动量词均属于“强事件动量词”,如“次、场、遍”等都是以整个事件为计量单位的,都可以与数词自由组合。我们将“首+动量词”组配在语体中的情况总结为表2。

表2 “首+动量词”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从语料总体分布来看,“首”与动量词组配时多出现在报刊语体中,其次为微博语体和科技语体,文学语体中出现的最少。就搭配的动量词来说,“首次”出现的语料数最多,且多出现在报刊语体和科技语体中;
其次为“首场”,多出现于报刊语体和微博语体中,语境多为比赛状况;
出现在文学语体时语境多与演出相关。“首度”多出现于微博语体中,其次是报刊语体,出现时语境多与文艺作品、政治或商业事件有关。“首趟”在报刊语体中除一例为“首趟初诊地”外,其他269例均与列车类词语共现,包括专列、班列、动车、客车等。“首顿”与“首遍”用例均很少,各类语体中均未见“首回”的用例。由此可见,“首”与事件动量词搭配时,以“次”为主,与“场”与“趟”搭配时有鲜明的事件特征。“顿”与“遍”因只有1例,在数据上的统计意义不大。我们认为可能与“顿”所修饰的事件一般与吃饭、打架相关,这类事件在重要性上不够突出或不宜突出,因此与“首”结合的几率较小。“遍”与“回”在修饰事件时含有周遍性、整体性或往复性,这种特点与“首”表“第一”时的节点性特点不够相融,因此用例很少或没有。

时量词在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界定及描述,如陆俭明、郭锐、李文浩等[3-5]。文章借鉴李文浩考察的44个时量词这一研究[5],对“首+时量词”进行了逐一考察,发现有10个时量词可以与“首”搭配,但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首日”,在多领域语料里共搜得2 688个结果,而含“首季度”“首年度”“首小时”等语料的搜索结果均不足50个。说明从音节上来说,“首”后衔接的量词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量词即使与“首”衔接,其使用频率也较低。

从语义上来说,“首”与时量词搭配所要强调的是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发生了某一事件的显著性,从常理来说,我们叙述某一事件的发生时间时以具体到某日为主,只说年、季、月、周等都不够确切,而具体到某一小时又不常见,因为某一事件持续的时长可能常超过一个小时,因此“首日”出现的频率最高。另外,时量词有计量时间单位的功能,“首”与时量词搭配也反映了其具有[+序列性]这一特点。这种特点也反映在与“首”搭配的名词所具备的义项特征上,如“冠”(冠军)、“金”(金牌)在其意义上已包含“第一名”这一语义特征,“期、关、句、字、例、站”等则是在时间或空间上也存在序列性特点。

总的来说,“首”与名量词搭配居多;
与动量词搭配时以“次”为最多,其次为“场”与“趟”。同时,也可与一些时量词搭配。这些量词与“首”搭配时在一定语境下都可凸显其认知上的显著性,一般修饰的是具象的事件,因此表达抽象的或认知上不具有显著性的量词不易与“首”搭配。另外,从音节上来看,“首”多与单音节量词搭配,较少与双音节量词搭配。

(二)“初+量词”的组配情况

当“初”表“第一”时,与其组配的只有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我们将其搭配情况整理为表3。

表3 “初+量词”的组配情况表(3)表中括号里的数字为其在BCC语料库中出现的语料数。

从表3可见,“初”与“首”相比,可搭配的词类及数量均较少。首先,“初”不与时量词搭配,虽然语料库中也有“初年”“初月”等用例,但此时“初”均不表“第一”,与“首”不具备可对比性,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其次,能与“初”搭配的虽然有五个量词,但只有“初次”和“初度”用例过百,其他三个用例均很少,尤其是“初届”与“初场”均只有1例,不具备规律上的倾向性。由于后文将详细对比“首”与“初”和同一量词搭配时的异同,此处仅将“首”和“初”与量词的组配规律总结为表4。

表4 “首”和“初”与量词的组配规律表

前文论述了“首”与“初”表“第一”时与量词的组配倾向,其中也提到有时二者可以和同一量词组配表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如“首次”与“初次”,但二者在具体使用时仍有不同,具体表现将在后文详述。除了“次”之外,“首”与“初”都可以和“代、届、度、场”等搭配,但因“初届”与“初场”分别只有1例,与“首届”“首场”的对比意义不大,因而我们主要讨论其他三组之间的异同。

(一)“首次”与“初次”的异同

“首次”与“初次”都可以表示“第一次”,在语料库中都有丰富的用例,且有时二者也可以互换,例如:

(5)儿童首次触网年龄也越来越小,报告指出,56%的儿童初次上网年龄低于5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8月1日)

例(5)中“首次”与“初次”在同一句话语中替换使用避免了行文中的重复,若将二者前后互换也可接受。另外,二者都不可单独使用,即在句法上不能独立,须依附于其他成分,不能作为连接成分位于句首。除此之外,与“第一次”相比,二者的正式度或书面程度更高,这为引言部分例(1)与例(2)中的“首次”与“初次”为何不合句法提供了解释。

但有时“首次”与“初次”不宜互换,例如:

(6)奥马尔此行是苏丹全国大会党与中国共产党2002年8月建立党际关系后首次访华。(《人民日报》2003年9月28日)

(7)最近,科隆博对我们说:“我已是第十次访华了。记得初次1971年访华,距今已十多年了。(《人民日报》1989年2月5日)

同样表达“第一次访华”,例(6)中凸显的是因建立党际关系后第一次访华的重要性,所以不仅是个体行为,也具有一定事件标志性的意义。例(7)中是科隆博个人表述他第一次访华,凸显的是个体体验性。二者若互换,各自隐含的事件重要性与个体体验性则随之消失,因此不宜互换。

当要凸显第一次所带来的重要意义或这一事件的重要性时,宜用“首次”;
当要凸显第一次做某事而产生的新鲜感、紧张感或生疏感时,宜用“初次”,例如:

(8)潜水员身体状况良好,这意味着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取得圆满成功。(《人民日报》2014年5月2日)

(9)在这150余家法国企业中,有些已是多年同中国合作的“老伙伴”,有些是初次“登门”,对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建设成就确有“百闻不如一见”的印象。(《人民日报》1994年7月22日)

(10)6月底,杨锐的朋友帮他联系到了第一份婚庆司仪的业务,初次“下水”的杨锐十分紧张,节奏控制并不理想,结果只拿到了很少的报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6月14日)

(11)影片中饰演二位老人的朱旭、王玉梅是享有盛名的老艺术家,二人的合作自然天成;
小主演费洋初次“触电”,却演得有张有弛。(《人民日报》1992年1月18日)

例(8)中的“首次”凸显了此次作业圆满成功的重要意义,若换为“初次”,则会削弱这种意义的重要性;
例(9)中的“初次”与前文中的“老伙伴”对举,凸显的是第一次所带来的新鲜感与经验上的新奇性;
例(10)中“初次”与之后的“十分紧张”相呼应,表达了杨锐第一次主持婚庆的紧张感;
例(11)中“却”这一转折词的使用表达了作者的意外之感,“初次‘触电’”一般会有紧张、生疏的表现,而“有张有弛”却超出了作者对第一次表演时的认知,因此“却”的使用与“初次”隐含的紧张感、生疏感在逻辑上一致。

至此,我们将“首次”与“初次”表达“第一次”使用时的异同示意为图1。

如图1所示,当作者或说话人表达“第一次”而无其他隐含之义时,“首次”与“初次”均可使用。当文本或话语中表达某一事件的重要性时,倾向于用“首次”,而若表达个体体验性,或第一次所带来的新鲜、紧张、生疏感时,倾向于使用“初次”。二者的使用范围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点。

除此之外,“首次”与“初次”在语体上有倾向性的差异,通过查询BCC语料库,发现二者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频数不同,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首次”与“初次”在不同语体中的语料数量

如表5所示,“首次”最常出现在报刊语体中,其次为科技语体,再次为微博,文学中用例最少。“初次”与之相似的是在文学中用例也最少,用例最多的是在科技语体中,报刊与微博用例数量几乎一致。但是,如果我们作语体内的纵向对比就会发现,在文学语体中“初次”出现的频次要高于“首次”,而在其他三种语体中,“首次”出现的频次均远高于“初次”。这也正与前文所阐述的二者使用时隐含的特点相符,“首次”隐含事件重要性的特点更容易出现在报刊语体中,“初次”所隐含的个体体验性以及随之产生的紧张感、生疏感与“首次”相比出现在文学语体中的几率更大。

(二)“首代”与“初代”的异同

“首代”与“初代”都可以表第一代之义,但在使用频率上以“初代”为主,“首代”用例很少。我们将它们在语料库中不同语体中的用例数量统计为表6。

表6 “首代”与“初代”在不同语体中的语料数量表

从表6可知,“初代”相对于“首代”来说用例更为丰富,主要出现在微博和网络文学中。从历时角度来看,“初代”类似于回归词,即先从汉语借出到日语中,又从日语借入汉语。但和大多回归词不同的是,它的语义在借出与借入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都可以表达第一代之义,只是在古代汉语中“初代”表达此义的用例很少,语料库中只有25条,例如:

(12)夫人姓宇文氏,初代武川人。太和中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也。(《唐文拾遗续拾》)

现代汉语语料中,“初代”表第一代时出现在文学语体中只有1例,且是翻译作品夏目漱石《三四郎》中的句子:“源赖朗(1147一1199),镰仓幕府的初代将军”。在报刊语体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2015年,且用例不多,如:

(13)这些骸骨重见天日,既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血泪史,也树立起了一座特殊的纪念碑,纪念那些在海外奋斗、为开发和建设美洲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初代移民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0月16日)

从不同语体中的用例分布情况来看,“初代”在微博与网络文学中的使用与日语有关。在日语中,“初代”(しょだい)表达第一代之义。随着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相关词语进入到汉语词汇中。“初代”在百度百科中有两个义项,分别指“初代奥特曼”和“初代火影”,他们都是电视剧或动漫系列中的第一代人物。在网络语言中,“初代”的语义范围扩大,后常与一些系列性产品、影视娱乐界人物或粉丝等搭配,例如:

(14)苹果召回部分初代 iPod。(微博)

有时“初代”也可以直接加“们”,表示某一系列人物的第一代,例如:

(15)初代们,你们帅翻了!(微博)

可见,虽然“初代”作为汉语词汇在古代已有,但它在网络中的盛行与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关。不过因为其义从古到今没有改变,只是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及场合上受到了日本动漫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将其看作是回归词,仍视其为汉语本土词汇。

从可能性上来说,“初代”与“首代”都可以表达第一代,而且“首代”在报刊中最早出现于2004年,早于“初代”在报刊出现的最早时间。但随着“初代”在网络用语中的盛行,“首代”的使用频率及范围都不及“初代”。根据语言的经济学原则,“首代”或许会因此逐渐退让,“初代”表第一代之义成为主流用法。

(三)“首度”与“初度”的异同

“首度”与“初度”都可以表示第一次,但二者的使用频率及语体分布各有不同,我们将其整理为表7。

表7 “首度”与“初度”在不同语体中的用例表

从表7可知,“首度”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初度”,且分布范围也广,其中在报刊语体中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微博。原因之一是“初度”经屈原《离骚》中“皇览揆余初度兮”的使用而产生表达“出生的时候、生日”的意义,这一意义无论是在古汉还是在现汉中都是作为其常用义来使用。“首度”在古代汉语中不是一个词,没有固定语义。到现代汉语中,当语言需要新的词来表达第一次的意义时,“首度”因没有其他意义而成为首选。

与“首次”相近的是,“首度”也表达事件的重要性,因而也更多出现在报刊语体中,只是其使用频率低于“首次”。这与“次”作为动量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度”的使用频率相关。“初度”表达第一次时,除了使用频率很低、使用语体受限外,它更强调的是个体在某类事件上的第一次体验,与“初次”相似,例如:

(16)1998年底查出眼底动脉初度硬化,故有时服一些平肝明目药物。(《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12日)

总的来说,“首度”与“初度”的差异近似于“首次”与“初次”之间的差异,但从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上来说,“首度”更显常用。

“首”与“初”都可以表“第一”,与各自的本义都有关联。从字源来讲,根据《说文解字·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6]“初”表“第一”即由“开始”之义引申而来。曹先擢、苏培成梳理了“首”字各义之间的关系,指出其本义为头,表“第一”是由“头是身体最上面的、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特点引申而来的[7]。这种语义上的关联与二者的组配规律可以通过认知语义学来解释。刘瑾阐释了意义的百科知识观,论述了认知语义学的四条原则和六个基本主张,原则之一是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即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体现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主张之一为很多语义知识植根于意象图式,这种意象图式往往通过隐喻和转喻操作而发生改变[8]。

根据这种理论观点,人们在识解“首”与“初”表“第一”的用法时,将其各自的本义及其引申的语义知识投射到其各自的用法上。具体来说,“首”的本义为“头”,在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中,头是人身体各部位最重要且最显著的部位,因而产生了“首领”“首相”“元首”等表示最高领导人的词。“首”表“第一”也经历了从具象空间域的“头”投射到抽象表序列的“第一”这样一个隐喻过程,在这一识解过程中,“首”表头时所隐含的重要性与显著性也相应地映射到表“第一”时的用法中。因此“首”与量词组配时会表现出有具象、认知显著性、事件重要性等特点,而且这种显著性特点会形成鲜明的节点,这种节点导致“首”表“第一”时其序列性十分明显,这也体现在“首”表“第一”时无论在组配能力还是使用频率上都高于“初”这一现象。

“初”的本义根据《说文解字》说法为“裁衣之始”,即人们制作衣服的开始,通过隐喻由时间上的“开始”映射到序列上的“第一”,与“首”表“第一”时从具象域到抽象域转变相比,“初”表“第一”时从抽象域到抽象域,只是认知域有所不同。表“开始”时认知域是做某件事的过程,表“第一”时认知域是一个序列轴。根据人们的行事经验,刚开始做一件事时由于经验和认知方面的不足会产生紧张感与新鲜感,这与“初次”的使用特点直接相关。另外,由于“初”表开始时其认知域的特点,人们在做某件事的体验感与完成某件事所形成的现象性比较明显,这也解释了为何量词与“初”组配时须具备体验性的特点。据此,我们将“首”与“初”表“第一”时的认知机制图示为图2和图3。

图2 “首”表“第一”时的认知机制

图3 “初”表“第一”时的认知机制

根据语料分析,我们发现“首”与“初”表“第一”时各自的组配规律有所不同。当它们与量词组配时,“首”倾向于修饰具象的、认知显著名词的名量词和强事件动量词组配,还可与部分时量词组配;
“初”则只能与名量词“代”“届”、动量词“次”“度”“场”组配,且最常用的是“初次”。

“首”与“初”与同一量词组配时使用特点也有异同。“首次”与“初次”都可表“第一次”,但根据二者在不同语体中的用法发现,“首次”的使用频率总体上高于“初次”,且倾向于报刊语体。“初次”在文学语体中的用例高于“首次”。当要强调事件的重要性时,倾向于用“首次”,而要强调体验性与新鲜感、紧张感时,倾向于用“初次”。“首度”与“初度”的差异与之类似,且“首度”更为常用,“初度”用例很少。“首代”与“初代”的使用频次都不太高,但“初代”因受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在网络用语中用例突增。

结合“首”与“初”的本义,根据认知语义学的百科知识观可得知,二者的组配规律与使用特点与各自的本义及引申义所形成的语义知识网络密切相关。“头”作为“首”的本义,也是人体最重要最显著的器官,这一特点与“首”组配时所要求的具象性、认知显著性、事件重要性等相契合。“裁衣之始”作为“初”的本义,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而这种事件所形成的体验性与“初”组配时所要求的特点也相契合,体现了语义与语法、语用的互动。

猜你喜欢 用例语体动量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参花·青春文学(2022年2期)2022-02-23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9期)2020-10-27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9期)2020-10-27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北方文学(2019年30期)2019-11-15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年4期)2018-02-23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科技资讯(2015年8期)2015-07-02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年29期)2014-11-07汉代语体思想浅谈西南学林(2013年2期)2013-11-12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广与应用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08年7期)2008-06-15

推荐访问:量词 认知 规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