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2:11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第十八届新疆社会科学界青年学者论坛摘编

发布时间:2023-03-26 12:50:11 浏览数:

本刊编辑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探源、现实意义、未来指引

□洪美云 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实事求是》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

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然状态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和总结,探讨其应然状态,使有历史深度、文化广度、理论高度、情感温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切合,很有必要、十分重要。

笔者以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建构的民族实体,是在全面把握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内在规律、更好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上的目的性建构。

一是廓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未来性以及应然状态,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就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在中华民族由自觉迈向复兴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建构中发挥引领和凝聚作用的努力方向。中华民族是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当下及未来,要成为包容性和生命力更强的有机体和亲缘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地发挥主体性作用。这应该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关键和要旨。

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探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大一统”政治传统及“和合”文化传统;
思想基础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理论助力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理论。

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提出的现实意义。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提出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这一变局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变局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挑战。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提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性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只有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理解。

四是更好指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来建构。第一,其政治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入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凝聚和引领的核心作用。第二,其制度保障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必然性和理论正确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觉性,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第三,其物质基础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越来越开放的格局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把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和促进民族团结上,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第四,其思想基础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要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

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

□热米娜·肖凯提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当前决定我国宗教存在、发展的最大前提。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有坚实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现实基础,是始终坚持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的应有之义,对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实现伊斯兰教自身健康发展,积极引导新疆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理论逻辑。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本质、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伊斯兰教中国化。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这是当前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最大社会存在基础,必然要求新疆伊斯兰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毫不动摇地坚持宗教中国化发展方向。第二,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与原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必须与决定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要服从于不同历史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总任务。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与原则的体现——超越时空限制,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的共同利益,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发展方向。

二是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现实基础。第一,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必然要求。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是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必然要求。坚持宗教的中国化发展方向,不是改变宗教信仰,而是引导宗教自觉融入中华文化,主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时代一起进步,形成中国宗教特色。第二,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是新疆伊斯兰教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宗教的本土化,是世界各宗教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生存与发展的普遍规律。新时代新疆伊斯兰教的发展,必然服从于新疆工作总目标,必然会在中华文化中得到浸润和滋养,坚持自身中国化发展方向。第三,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是落实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基本方针之一,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是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落实最广大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保障。

三是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第一,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推进包括新疆宗教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人民性特征的根本保障。第二,全面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新疆的“去极端化”实践,以保障新疆各族信教群众正常宗教信仰自由为宗旨,对宗教与宗教极端主义从主要内容、主要表现等方面进行区别,防止新疆伊斯兰教“去中国化”,保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水平不断提高,宗教领域更加和睦和顺。第三,深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经学思想建设。当前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最紧迫的工作任务,就在于对伊斯兰教宗教教义作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新阐释。第四,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的关爱培养。教职人员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主体力量,要努力培养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宗教学识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为主导,信仰科学,传播正能量;
道德品质上要以自身之正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大力宣传法律,树立法律思维,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新疆宗教事务在法治轨道上正常运行,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强有力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与世界意义

□丛培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性思想。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积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登上历史舞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开启了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代中国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与此同时,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有特征,也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量的积累,也注重质的提升;
既注重发展的同步,也注重社会的和谐;
既注重世界和平,也注重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迈向第二个一百年征程中提出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中国道路的自觉自信。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前提基础,也为想要保持自身独立自主实现本国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很多发展中国家或者主动地照抄照搬西方模式,或者被动地被西方发达国家强行移植西方模式,结果导致严重水土不服。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对的挑战、探索的模式、积累的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强的借鉴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包容的特质,在合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兼容并蓄,不断发展完善,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通过探索实践取得的成就打破了“西方化”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理想模式的神话,坚定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富强的决心和信心。

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

□刘 霞 阿勒泰地区党委党校科研科高级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这五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方向非常明确、内涵极为丰富,是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四梁八柱,其中,文化润疆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

一是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重大意义。第一,文化润疆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第二,文化润疆是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需要,夯实党在新疆的执政基础,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第三,文化润疆对内能够凝聚人心,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关键所在;
对外能够向世界展现新疆形象,这是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时代使命。第四,文化润疆是满足新疆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五,文化润疆是打赢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需要。要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就必须从意识形态领域着手部署反分裂斗争,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二是文化润疆的科学内涵。第一,从过程看,文化润疆是渐进浸润的润。文化润疆既能丰富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世界,又能解决难题,凝聚人心,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爱国爱疆、向善向美的良好氛围。第二,从方法看,文化润疆是滴水穿石的润。文化润疆是长期的系统工程,让文化的滋润持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文化润疆的最终目标。第三,从范围看,文化润疆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润。文化润疆是复杂的战略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长远、根本、全局上规划内容,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文化润疆取得实效。第四,从内容看,文化润疆是以中华文化为主线的润。文化润疆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凝聚共识,不断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爱疆热情,凝聚起整个社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第五,从效果看,文化润疆是用情用心的润。文化润疆就是要促进各民族从初步的广泛交往做起,进一步较深层次地全面交流,从而实现深度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是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实践路径。第一,举旗帜是文化润疆的灵魂。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必须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新时代,最重要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聚民心是文化润疆的根本目标。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开展好“新疆四史”等宣讲教育。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的教育。要及时做好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阐释。第三,育新人是文化润疆的主体。充分发挥教育、社科等战线的作用,凝心聚力育新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抓细抓实理想信念教育。第四,兴文化是文化润疆的载体。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继续加大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要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五,展形象是文化润疆的使命。要积极占领各类新兴媒体,巩固意识形态阵地。要理直气壮讲好中国新疆故事。要加强涉疆舆论斗争,敢于发声亮剑,赢得舆论主动战。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在网络社会的内化机理及其路径重构

□齐 兰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巨大变局之中。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给本就动荡不安的国际政治局势再添一丝混乱。极少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的西方国家妄图借“疫”发挥,人为制造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新对立。鉴于此,有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的凝聚力,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当务之急。

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价值意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元利益主体所形成的差异化思想、认知、价值观念制造的冲击和挑战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强大统摄力、吸引力、融合力。其建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想在某一侧面或角度对社会事物达成的共性理解和认同基础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按照统一的方向和目标对身处不同利益地位的社会主体在认知模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规制和整合。

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在网络社会的内化机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在网络社会的内化,就是将网络社会中隐性存在着的具有民族特征的网络文化中国化的过程。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在网络社会的内化结果。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在网络社会的内化机制。第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在网络社会的内化过程。

三是在网络社会理性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内化路径的建议。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形成牢不可破的凝聚力,是应对和消解网络社会多元意识形态冲击的最有效举措。结合意识形态凝聚力内化的五阶段过程,对在网络社会理性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内化路径提出以下五点建议。第一,建议转变新媒体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生动性,强化新媒体受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情感认同,使之以更简洁明快的方式被网络社会成员理解、认同,并最终成为指导其言行举止的行动指南。第二,建议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生活化,引发网络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情感共鸣,引导网络社会成员的主动代入和自我反思,使得网络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认同和信服。第三,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把控的决断力,提高监控、搜集、研判与处理网络舆情工作的时效性,最大程度地剖析破解各类谣言骗术,最大程度地减少虚假有害信息对网络社会成员的情感伤害,以强有力的深层论证正面回击各种不实攻击,敦促网络社会成员主动完成思想的转变。第四,建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行动感召力,做大做强做优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官方主流融媒体平台,强化主流媒体在网络社会中的自我调适能力,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声音有力度、有温度、有广度。第五,建议坚持思想教育与法制约束并举,提升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把关人”的法治素养,巩固和提升对新媒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维保障力。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平安新疆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深刻厘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理论内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在网络社会的内化机理,打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在网络社会的内化路径,对有效促进平安新疆建设具有积极且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优秀文艺作品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张 凡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优秀文艺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呈现,更是民族的、国家的情感的传达。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发出最强音。

一是文艺与创新。作为意识形态重要表征的文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世情的转变而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时代表征,故而文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作家、艺术家不断寻求转变与突破。在如今激烈竞争的世界大潮中,唯创新性作品方能富有朝气、生命强劲,冲破文艺的旧有樊笼;
唯创新性作品方能动力十足、自我更新,保障文艺的健康发展;
唯创新性作品方能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文艺的时代潮流。

二是文艺与精神。众所周知,优秀的文艺作品市场广大、需求旺盛、影响更加深远。优秀的文艺作品除了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外,关键是拥有精神之魂,这一存在可看成是对崇高精神的颂扬、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时代精神的引领、审美能力的启迪,是对具有价值引领、充满时代正能量的呈现与表达。

三是文艺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拥有强劲的生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方面,作为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与养分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他们提供写作的文学素材;
另一方面,作为文艺创作的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文学写作供应源源不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新的文艺、新的文学不仅指的是手法、形式上的改进与更新,题材、体裁上的丰富与革新,更是指思想、内容上的突破与创新。新时代,要求作家、艺术家站在当代中国文艺大舞台上,秉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的初心,高举弘扬与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旗帜,在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的同时,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奋进新时代激越磅礴力量。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疆南疆地区文化建设

□张艾云 新疆兵团党委党校屯垦研究所讲师

一是20世纪50年代新疆南疆地区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新疆南疆地区文化受现代文化影响较弱,存在文化守旧、落后等问题。回望20世纪50年代新疆南疆地区文化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多措并举,不断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体系,及时、有效地在南疆地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既有利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又为南疆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思想引导。

二是20世纪50年代新疆南疆地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疆南疆地区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报刊发行体系。20世纪50年代,报刊是南疆地区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先后创办了《天南日报》《莎车报》《和田报》《克孜勒苏报》等报纸,并推动《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在南疆地区的广泛发行。

第二,扩大广播收音网覆盖。20世纪50年代,全疆收音站共有773个,其中南疆地区就有372个。除了收音站,南疆地区每个县基本都建有一个广播站。南疆地区广播收音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使得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不断加强。第三,大力兴建文化场所。20世纪50年代,南疆地区兴建的文化场所主要有影剧院和俱乐部。除影剧院、俱乐部外,南疆地区还陆续建立起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传播基地,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渠道。第四,掀起“文化大进军”热潮。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文化学习热潮的影响下,南疆地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主动参与到“文化大进军”的文化学习热潮中。重点是针对南疆地区大量文盲的现状,开展扫盲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培训知识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质、思想政治觉悟,推动了南疆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

三是20世纪50年代新疆南疆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发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永葆生机的需要。南疆地区先进文化建设离不开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因此,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然、人文与社会共同发展,让南疆各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熏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对待南疆地区传统文化艺术,党和政府始终尊重南疆地区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规律,不仅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群众自信心和自豪感,还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民族文化发展与革新,剔除其中封建、落后的糟粕,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人民需求相符合。

四是20世纪50年代新疆南疆地区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20世纪50年代,新疆南疆地区开展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成功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第一,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党管文化、党领导文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20世纪50年代,党在南疆地区的文化建设让更多的人凝聚在党的周围,拥护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党在南疆地区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不断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针对南疆地区文化建设的困境,制定了南疆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南疆地区文化建设、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时期南疆地区文化建设效果突出,不断彰显出党在边疆治理中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不断丰富国家边疆治理的成功经验。第三,注重文化在边疆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力量亟待巩固的大背景下,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在边疆治理中的作用就显得越发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日趋复杂,文化在边疆治理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强调,要深入实施文化润疆聚人心,持续加强阵地建设。

论新时代新疆人权事业的实践与发展

□张 敏 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强调,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年来未曾更改。新时代新疆人权事业的成功实践既不是提前规划好的,也不是凭主观想象出来的,是顺应新时代客观发展要求应运而生的,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带领全疆各族群众努力奋斗来的。

一是新疆人权事业发展道路选择逻辑。第一,中西方人权理念差异的历史逻辑。人权思想脱胎于欧洲诸国之间持续多年的战争对抗。中国传统文化推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彰显着社会个体、家庭、国家、社会统一和谐的终极追求。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理论逻辑。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体系既着重突出生存权作为基本权利的物质保障,又特别强调保障生存权最终依靠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第三,新时代新疆人权事业探索发展的实践逻辑。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继承了历代领导集体持续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历史经验,从新疆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着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五方面,充分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全面发展的权利。

二是新时代新疆人权事业的具体实践效能。第一,“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新疆人权事业快步发展。要坚持人民在人权事业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权法治保障。第二,将生存权与发展权作为新疆各族人民首要的基本人权。自治区先后出台法律法规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免遭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侵害,同时全力保障各族人民的健康权。新疆各族人民的政治发展权、经济发展权、社会发展权依法得到保护。第三,把新疆各族人民幸福生活作为最大的人权。各民族平等发展权、文化发展权、生态发展权得到保障。

三是今后新疆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探讨。第一,要持续促进人权事业进步,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第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切实坚定“四个自信”。第三,要在社会稳定大局下促进新疆人权事业发展。第四,要牢牢掌握新疆人权事业话语权。第五,新疆人权保障事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后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及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南疆四地州实证检验

□钱 娟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热米莱·热米托拉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以新疆南疆四地州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国家级贫困县帮扶政策对南疆四地州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和减贫的实施效果,以及从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和教育扶贫层面考察政策实施效应及其影响机制,为过渡期内南疆四地州贫困县帮扶政策保持不变和继续实施、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巩固拓展区域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言献策。

一是2012年新一轮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后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分析。第一,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第二,变量选取;
第三,调整后政策实施的静态和动态效果评估分析;
第四,不同贫困程度县域政策实施效果差异性探析。可见,过渡期内南疆四地州继续实施国家级贫困县帮扶政策,保持“四个不变、四个不减”,具有科学依据,有助于巩固拓展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提升脱贫质量。

二是调整后政策实施的区域减贫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第一,调整后政策实施的区域减贫效应。调整后国家级贫困县帮扶政策实施能有效通过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措施促进南疆四地州贫困县的经济发展和减贫,但亟须优化调整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政策措施,继续加大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政策措施实施力度,形成“区域发展带动脱贫,脱贫促进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有效保障巩固拓展南疆四地州区域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第二,调整后政策实施的影响机制分析。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国家级贫困县帮扶政策实施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贫困县帮扶政策主要通过县域财政收支、三次产业发展、社会融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等中介传导路径促进南疆四地州贫困县经济发展和减贫,但消费扶贫中介效应不显著,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政策实施中中介效应欠佳。

三是相关对策建议。2012年新一轮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后,国家级贫困县帮扶政策的实施对南疆四地州贫困县经济发展及减贫带动效应显著,且实施该政策越久,其带动作用越显著,但与政策预期效果仍存在部分偏差,如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政策带动效应越来越弱,消费扶贫带动效应不显著等问题。因此,为有效推进巩固拓展南疆四地州贫困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继续实施好国家级贫困县帮扶政策。第二,加强南疆四地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第三,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第四,分类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

中国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能促进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实证研究——以新疆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为例

□张广思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谢家平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

宋明珍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及全球经济竞争环境的恶化,凸显了中国制造业以“代工生产”模式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弊端。在新冠肺炎疫情及中美贸易战给新疆制造业带来的严峻考验下,《新疆行动方案》的发布是否提高了新疆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力,加速了新疆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了新疆制造企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呢?基于此,为检验《新疆行动方案》的提出是否提高了新疆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力,本文对新疆3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是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第一,研究假设。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a:《新疆行动方案》能够促进新疆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力。H1b:《新疆行动方案》能够促进主动转型的新疆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H2a:《新疆行动方案》的发布能够提高新疆制造企业的净利润。H2b:《新疆行动方案》的发布能够提高主动转型的新疆制造企业的净利润。第二,模型建立。本文通过双重差分法(DID)来检验《新疆行动方案》对新疆制造企业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新疆行动方案》的发布能够加大新疆制造企业创新投入强度,增加企业净利润,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得到提高。其次,《新疆行动方案》的发布能够促进主动转型的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但该类企业净利润并无显著增加,因为主动转型的制造企业希望能够抓住时代契机,通过彻底转型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因此,该类企业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导致短时间内并不能从财务指标中显现优势。

二是发展建议。第一,应继续贯彻落实《新疆行动方案》,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新疆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活力,实现新疆制造业强基增效的长远目标。第二,对于主动转型的新疆制造企业,政府要落实好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其更快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第三,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奋力谱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新疆篇章

□吾斯曼·吾木尔 新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热合木提·图拉巴 新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新疆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是三次产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新疆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因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服务业、工业化社会的变迁,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能效更加增强,农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生产经营更加规模化、现代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让全民共享。在党中央关心关爱下,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持续加大有效投资,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保障机制巩固健全,增强全体居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万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29倍。

三是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在党中央关心关爱下,新疆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平抑经济波动周期,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持续营造健康的货币金融市场。形成了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金融租赁、信托、小额贷款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财务公司等并存的辐射城乡、功能互补的金融组织体系。

四是城市中心辐射功能增强,城镇化步伐加快。在党中央关心关爱下,新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培育乌鲁木齐都市圈,构建北疆城市带,打造南疆城市群,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以点带面、以城带乡,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引导分类城市产业布局,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融合,各行各业创造新成就、新辉煌,成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中心辐射增长点。

五是就业格局总体稳定,劳动者权利得到保障。新疆持续把促进劳动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劳动就业保障工作,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贯彻劳动者市场调节就业、自主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就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劳动者就业质量全面提升,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全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就业形势保持长期稳定。

六是人民生活逐步改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在党中央关心关爱下,新疆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持续改善民生,加快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增进人民福祉。随着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疆各族群众实现了丰衣足食,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民生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七是高质量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新疆以推进“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为目标,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抓手,牢牢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宝贵政策机遇,把自身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进一步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政策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功能,用好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特殊政策,推进“五大中心”项目建设,启动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推进口岸经济带产业发展,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口岸经济”转变。

猜你喜欢 南疆中华民族新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南疆木棉红似火歌海(2021年6期)2021-02-01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南疆最美是春天艺术家(2020年6期)2020-08-1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南疆水城(外一章)散文诗世界(2017年1期)2017-11-13南疆干部决策探索(2016年19期)2016-11-02新疆多怪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新疆对外开放山峰新疆人文地理(2009年7期)2009-09-29

推荐访问:科学界 新疆 方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