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3:27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融入互联网自媒体素材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6 22:10:03 浏览数:

郝 一 霏

(包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教学面临的新型实践课题。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的实施,充分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从而全面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英语专业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综合英语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除了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还应重视教学素材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维度。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课程本身的知识性与人文性之外,还应当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并充分挖掘更具时效性和多样性的思政素材,“恰当、有效、道德”地引导学生成长,从而推动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自媒体应运而生。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以个人或团体的形式,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电子化的途径向外传递信息(他们自身的事实和新闻)的新媒体的总称[1]。自媒体多以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为代表,以抖音、快手等移动应用平台为依托,通过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及直播等方式呈现于大众面前。自媒体内容多以普泛化的角度对共时/历时的文化艺术、娱乐休闲、流行时尚、美食厨艺、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内容进行展现。自媒体的内容大多具有个人特色,加之大数据的应用能够给受众推送更多其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使自媒体主体获取了大量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对于原创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等内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自媒体行业的崛起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更加贴近大众生活。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应用等新媒体手段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交际形式,大学生的信息行为和特征也时刻受到自媒体的深刻影响。

高校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应当更加适应全球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环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校英语教学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能力之外,也应当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国际文化知识能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较好地进行实践[2][3]。因此,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紧跟时代的学习素材呈现于英语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体现高校英语学科的人文性与跨文化交际特性,不断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交流的需求[4]。

课程思政应该以弹性的、隐性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此处的“弹性”属性即要求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5][6]。大学生立足时代的前沿,是时代新思想的传播者,他们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表达意识,因此,英语课程的思政素材应符合当下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资源的特点。将各类权威、规范的行业及个人自媒体素材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入课程,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和思政的趣味性、知识性与启发性,还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政学习的投入感和体验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要将思想引领、价值传递和观念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时代意识和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因此,融入自媒体素材进行英语课程思政,不仅有助于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更在帮助大学生了解世界、融入社会、接受国情、世情教育及提升思考、思辨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课文话题广泛、内容丰富、领域广阔且文化多元。综合英语课程通过运用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业学习,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思政元素能够以更加灵活、生动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当前我国高校已建成相对成熟的大学课程资源体系及指导理念,为高校各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一定时限性和传统性问题(例如部分现行教材在编写时并没有明确体现思政元素),无法充分实现与时俱进的、多元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思政育人目标[6]22。在综合英语课程中融入流行自媒体素材,不仅能够推动高校英语教学向网络多元化方向发展,满足学生对丰富的、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活动的期望,同时也能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道德品格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内在成长与发展[7]。

我们以本校翻译专业二年级一个班为试点班展开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试点班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我们在教授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引入恰当的自媒体素材,将语言教学与思政教学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人文修养。

(一)课程教学设计

1.确立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和跨文化批判意识,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对文化现象、文化对比等跨文化交际行为进行批判性的评论与讨论;
同时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转折、对比等写作技巧以增强所讨论问题、事件的说服力,使文章达到警示、提醒、呼吁等目的。

2.确立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分析和提取所教授单元课文的内容,我们确定本课思政育人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强化国家意识、树立社会责任、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维护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3.确立教学方法:在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视频学习、小组讨论和讲授等学习形式,在传统的引导模式下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

4.设计思政教育反馈:对于思政教育效果的反馈,除了常规的过程性评价,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个人学习反思报告。

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流程如图(图1)。

图1 课程思政贯穿案例全过程图

(二)课程思政实践案例——以《综合教程4》第四单元为例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本文以《综合教程4》第四单元课文1的一次课堂教学活动为案例,介绍和分析如何利用优秀的自媒体素材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呼应的思政教育。本课的题目为“A View of Mountains(群山之景)”,课文主要围绕日本记者山端庸介所拍摄的有关日本长崎遭原子弹轰炸后情景的照片展开,借此提醒大众核武器(原子弹)的存在时刻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呼吁各国承担起禁止核武器的责任,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相对安全的成长环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武器相关的概念,我们在课前的导入部分加入了对化学元素铀和钚的介绍。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和图片,使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到化学元素铀和钚是具有极强核辐射性的核反应堆燃料,由铀和钚元素制成的原子弹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许多与核武器相关的专业英文词汇,为后期融入思政教育及课文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课文讲解部分,我们选定了1999年上映的电影《横空出世》(1)《横空出世》是由陈国星执导,李雪健、李幼斌、陈瑾等人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将军冯石和科学家陆光达带着科研部队在西北荒漠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完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本片是我国首次全景式地展现了曾经披着神秘面纱的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与困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精神与深厚实力。作为本课的辅助学习资料及思政素材。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长的限制,我们进一步选择了新浪微博科普作家河森堡(2)河森堡,新浪微博科学科普博主,自媒体人,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的《展开》系列节目2021年4月份发布的专题讲解版本(时长33分30秒)。

《横空出世》主要讲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作为一个面临核大国威胁的新生政权,顶住了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限制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围绕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景象及核武器威胁展开。河森堡的讲解版本除了对电影内容的介绍,还呈现了大量的真实视频、照片史料,包括对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原子弹的设计、制造和爆破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工作的描述,以及对我国科研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和人民群众不畏艰险精神的展现等等。其版本在结尾处还加入了我国两弹元勋们的照片,以此致敬为研制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付出了一切的英雄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伟大尝试,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介绍我国原子弹的研发背景、研发经过和最终成功爆破等史实,学生直观地学习和了解了核武器和原子弹等相关知识,为后期的课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电影还大量呈现了我国科学家直面威胁时的艰难、没有技术帮助时期的无助以及研发成功之后的喜悦等片段,这些镜头都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方面造成了巨大的触动,引发了学生对先辈们保家卫国、甘于奉献、无谓牺牲等精神的思考。学生不仅为先烈投身国家建设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更在视频结尾致敬两弹元勋们的时候自发鼓掌。这一思政素材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国教育,实现了思政教育隐性融入的育人要求。

为了使学生在课文学习阶段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观看讲解视频的过程中思考三个问题:1.拥有核武器的必要性,2.禁止核武器的必要性,3.你对这段讲解的看法。

学生在视频学习的过程中情绪非常高涨,在问题讨论阶段的积极性极高。针对视频学习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学生们在进行小组讨论后总结得出了拥有核武器和禁止核武器的各项理由(见表1)。

表1 拥有核武器和禁止核武器的观点

党史、新中国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进行视频资料讨论的时候还结合了时代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综合国力正处于恢复之中;
由于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紧张关系,对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基于对当时国情的分析,提出了“拥有强力武器(核武器)对一个国家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观点。因为这样强大的军事实力既能彰显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又能保障本国人民安全,同时也能平衡各大国之间的军事实力,进而避免因落后而遭受强权威胁的命运。而针对后期视频中对原子弹爆破后惨状的讲解,以及对真实史料中原子弹杀伤力的描述,学生又进一步提出,虽然拥有核武器能极大程度地提升一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但同时也可能对他国造成威胁,使其他国家时刻处于潜在的核威胁之中。悬殊的军事实力和国力可能会造成紧张的国际关系,进而严重影响全球化进程和发展。

学生对讲解视频进行思考的同时,还着重对部分细节展开了讨论。例如在介绍2015年解密的一批国际战争机密文件时,提到了我国曾被列为核武器的重点打击国家。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除了讨论当时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对我国及其他国家造成了极大威胁,更为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之中自有“英雄作为执剑之人,以不屈服、不畏惧的精神引领数万万华夏同胞为保卫家国和平而勇敢献身”所感动。这些讨论既引出了对课文主题“全球各国应共同致力于禁止使用核武器,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观点的讨论,又使学生被前辈先烈的精神所感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认同及社会责任意识,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文化自信,坚定了其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信念,也为课程思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讲解视频的学习和对核武器利弊的讨论,学生对本课的“禁核”主题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对课文大意和篇章结构讲授之后,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各部分的具体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本篇课文是围绕日本摄影师山端庸介拍摄于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第二天的三张照片展开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深入讨论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意义并提出了自己的认知,最后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了课堂展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提出了对于课文内涵的思考,即“群山之景”的真正意义,是指城市和乡村都被夷为平地,只剩下群山的景象。“群山之景”着重强调了原子弹爆炸后“一切都没有了”的惨烈场面,照片中所展示的“烧焦的马和马车”“水沟边上的一大堆灰烬”以及“一个在遍布残火和碎瓦砾中微笑的女孩”等图像,深化了“一切景象都消失了,只有群山矗立”这一主题。基于对主题内涵的讨论,学生更进一步提出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由于当今世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断增多,曾经发生在长崎的悲剧,将有可能发生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对正确的、积极的家国情怀进行了分析,表示作为年轻一代,应当学习先烈们和前辈们勇敢不屈的精神,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和推动者,又对如何避免威胁和悲剧的发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这样的学习效果对于完成本课程思政目标,即自觉维护社会的良性发展、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科技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文后续围绕50年后更多有关长崎原子弹爆炸的照片在美国纽约公开展出的盛况展开。通过对“原子弹在几秒钟就摧毁了一座城市”和“记录这一情景的照片却在半个世纪之后才被公开”这一时间概念的对比,课文揭示了照片背后的警示意义,即核武器对世界各国的民生与发展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威胁和阻碍,核武器带来的悲剧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因此全球应该以合作的态度促进“全球禁止使用核武器”这一共识的达成。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更进一步树立了自觉维护社会良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主人翁意识。

大学生是自媒体时代最活跃的参与者之一,也是对新兴信息和前沿知识最为关注的群体。这一案例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恰当的自媒体素材,既符合当代大学生对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的要求,又能通过趣味性、科普性、互动性强的内容来深化他们对课业相关话题的了解,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优秀自媒体素材的引入,对培养学生树立起自强、正直、勇敢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社会平稳发展的主人翁意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深化思政育人效果,在结束全文学习之后,我们要求学生提出对课文主题、内容、意义等方面的见解,形成反思报告。在提交的反思报告中,学生均提出了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除了不断提升自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多数学生还表示要不断迎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投身于全球化事业之中,发挥好英语类学科的语言、文化优势,进一步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生的反思报告从思想情感、家国情怀到世界意识方面均展现出积极主动的成长意识。整个教学活动从课前导入,到课堂教学讨论,再到课后反思,均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实现了思政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引入相关的、合适的、优秀的自媒体时事素材进行课程思政,既能发挥英语学科的人文优势,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更能促进学生对国际、国内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与思考,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政素材的选择和分析应围绕所授课程的主题、教学目的与受众展开。综合英语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应试型学习向大学自主型学习平稳过渡的关键课程。教师在选择和挖掘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时,应结合学习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在选材上注重其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与时效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践行思政教育理念。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引入新时代自媒体素材,不仅是对传统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实践层面的突破与更新,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对践行融入自媒体素材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以下启示:

第一,教师对自媒体素材的选取应首先考虑其与所授课文内容的适配性。课程思政素材应与课本内容保持高度相关性,不能脱节。思政素材应该借助课文主题内容,以隐性的、自然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在多媒体素材的选取方面,需要教师对所授课程内容高度熟悉,并能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思政元素,进而能够从众多媒体素材里准确把握合适的、相关的内容,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进行思政教育设计。

第二,教学素材往往关联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因素和历史背景,体现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8][9][10]。新媒体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接触到不同的风俗、文化、政治思想、知识及态度等等。而不同的观点和观念都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会使学生对同一内容产生不同角度的解读。因此,教师在选取自媒体思政素材的同时,还应当对所选素材进行深入分析,对其蕴含的意识形态内容进行深入评估和筛选,并尽量选取主题较为明确、内容较为简洁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达到思政目的。

第三,在生活节奏快速的信息时代,自媒体凭借其简单化、便捷化、平民化等特点迅速占领了各大网络平台专项移动端,使参与自媒体的人群及自媒体信息覆盖的人群大大增加。但由于其准入门槛较低且相关部门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监管力度和措施,导致自媒体信息种类虽然多样,却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极易出现低信度、消极化、低俗化等负面内容。因此教师在选择自媒体素材的同时,还应对自媒体主体进行了解和评估,避免有不当言论或是存在严重意识形态问题和价值观念错误等的自媒体主体和内容。

第四,思政教育应该“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但在当前环境下,教师如何通过隐性的、自然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引入课程教学,学生如何对课程思政元素准确地感知和接受,仍需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和感悟。因此,结合自媒体素材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应随时发现问题并适时调整教学手段和内容,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以稳步推进英语类学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切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综合英语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除了兼顾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不断发挥英语学科的人文优势之外,还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与时俱进的思政理念与思政素材,并通过图像、影视、音频、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于教学过程中。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群体,高校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引入自媒体等新媒体时代产物,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综合英语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在选择思政素材时还应评估素材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可信度与政治立场等因素,积极引导学生,确实推进英语课程思政,实现树德与育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核武器英语课程思政 五个核大国应率先行动起来环球时报(2022-10-20)2022-10-20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20期)2022-05-0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2期)2021-08-13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疯狂英语·新阅版(2020年1期)2020-03-02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疯狂英语·新悦读(2020年1期)2020-02-2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1期)2014-06-15

推荐访问:互联网 融入 素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