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5日 19:15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史家四长”理念下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性探究

发布时间:2023-03-27 10:05:08 浏览数:

闫露丹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历史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价值引领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指人的自觉、能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史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才能实现这个根本目的。“史家四长”是史学界编纂历史著述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理念,也是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了“史才、史学、史识”的“三长”论,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史德”理念,由此形成了“史才、史学、史识、史德”的“史家四长”之论,成为史学界的重要理念和基本原则。党史教育横跨历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范畴,在历史学的“史家四长”理念指导下探究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主体性发挥,具有独特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力量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得以确证和凸显。“实践的本质却在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品质。这些品质特性是人之为人、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无意识本能性活动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所在。”[2]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意蕴,才能凸显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杨玉玲[3]认为,所谓历史教育, 是针对教育领域的历史学习而言的, 其本质就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简单地说, 就是通过教授历史, 使历史知识具有教育的作用和功能, 或从学科价值方面发挥它应有的“思”与“做”的功能。曹雪荣和周化勇[4]认为,历史教育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体验,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 使学生从“生物的人”成为“社会的人”, 成为有独立人格的现代人。由上述观点来看,历史教育是要发挥历史的作用和价值,让学生对历史具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认识社会,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能思、能做的现代人。因此,党史教育应按照“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历史自觉”的逻辑培养学生。

(一)增进大学生系统的历史认知

历史认知是指在认识、了解历史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具有反思现实的作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党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交相辉映,与中国近代史密不可分。学习历史、增进历史认知,要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历史的来龙去脉,明晰历史的主题与主线。一要看到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明白历史在总体上是前进的,但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在成功与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二要看到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由此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进行社会革命的正义性和人民性的理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要通过党史知识吸收和实践体验的形式,从整体上实事求是地认知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以此加深对党的初心使命和信仰信念的感性体悟与理性认同。

(二)拓展大学生开阔的历史思维

所谓历史思维,就是基于历史认知,用开阔深邃的历史视野将过去、现在、未来有机统一的思维方式,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党史学习教育要拓展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他们树立大历史观,并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智慧,赋予他们明辨是非、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5]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图景,强化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锻炼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和防范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风险。

(三)培养大学生高度的历史自觉

所谓历史自觉,就是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掌握历史主动性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因此,培养大学生高度的历史自觉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培育大学生历史自觉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面获得自己作为人的本质,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摆脱“异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大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在党史学习中唤醒历史自觉,从“历史被动”转变为“历史主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历史自觉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党史学习教育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政治引领性等基本特点,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深刻性,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出现的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人的主体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由于人之存在的开放性、人之主体性的未完成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情境下,人之存在会展示出不同的形态,而且各种形态均不会以纯粹的方式呈现,而是交织着螺旋式地向前发展[6]。人的主体性是教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主体性的发挥和彰显要立足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新特点,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现实回答。

(一)主体性得到极大释放,但仍需加以引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周围的环境正在不断发生改变。新的时代条件下,新媒体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给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带来巨大挑战。

新媒体环境暗含着主体地位的平等和主体性的极大释放,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媒体工作者,而是形成了人人皆可传播、人人皆可接收的信息环境,造就了传播“平权”的局面。新媒体的“双向传播”特点,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发布和接收丰富的信息,平等交流、畅所欲言。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主体性是未加以辨析的主体性,即异化的主体性。心理学家弗罗姆曾做过一个实验来区分本真与异化的能动性:催眠师向被催眠者灌输指令,被催眠者醒来之后将催眠师的指令当作自己的目的去执行。在这里,被催眠者的能动性被认为是异化的能动性。弗罗姆指出,对不加辨析和批判的观点盲目遵从是一种盲目的能动,即异化的能动[7]。可见,异化的主体能动性表现为对某种力量的屈从和盲从。由此可以判断,本真的主体能动性是以主体自身思维主动、意识主动为依据的,而异化的能动则是表面意义上的盲从。突出政治性、注重主体性、强调使命感一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内在要求[8]。这其中所强调的主体性是有利于主体发展进步、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个人需要的本真主体性。然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复杂的,仍需要加以引导。

(二)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丰富,但环境复杂

主体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自由。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了人们选择和决定的范围,人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播形式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在这个范围内,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和决定的自主性。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形式必然会对传统党史学习教育单一化的教育方式形成压力,教育者在获取信息的速度上已不再占有优势,在电脑屏幕面前,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平等的,甚至教育对象比教育者占有更多的信息[9]。同时,良莠不齐的学习资料以及错误的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了复杂的党史学习教育环境,特别是网络中不少信息是一些占有传播优势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载体,想要以此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任和认同[10],这给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推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多元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大学生活跃的思维特点使其更易于接受多种价值取向,对于许多事物的价值判断不会采取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态度,而是会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己的价值取向[11]。大学生又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尚未形成良好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极大发挥与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尚未完全确立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党史教育的困难。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这一变化,一些高校党史教育者反应比较滞后,个别党史素养不高的教育者甚至不加辨析地直接照搬新媒体环境中的相关学习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学生党史教育生态,导致党史学习教育效果不佳。

(三)党史学习教育与大众文化相联结,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

“泛娱乐化”是指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为核心的无内涵的内容及其表演,以此获取暂时的快感来短暂逃避现实问题的一种娱乐思潮。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其商品化特征也不断侵蚀着文化和人们的情感,各类文化作品不断输出商品化的情感价值,以此赚取流量、博人眼球。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即时性和强渗透性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大众文化迅速联结,各种具有“泛娱乐化”性质的大众文化极大影响着大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态度,模糊了大学生对主体性的正确认知。部分大学生将主体自由等同于娱乐化,甚至将党史学习教育缺乏吸引力归因于娱乐性不强,而个别教育者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上座率”“抬头率”和增强所谓的“实效性”,将党史学习教育庸俗化、娱乐化,致使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严肃性不断被消解。

要彰显主体性,就必然要明确其主体性内容,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有效、更具体地培养主体性[12]。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历史教育,更是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因此必然要在遵循史学重要原则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主体的党史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理论化、专业化的角度来说,史学界的教育主体在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和历史自觉方面会比教育领域的一般主体具有更大优势,对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素养提升具有可借鉴性。“史家四长”既是史学家编纂著述的重要理念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史学家必须具备的良好素养。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性发挥应从“史学、史识、史才、史德”四大维度出发,以此提升高校党史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党史素养。

(一)“史学”:自觉掌握以党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知识

在史学界中,“史学”的概念为广博的历史知识,传统的史学家只有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才能“通古今之变”。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性发挥,首先体现在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充分掌握以党史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历史知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行细枝末节的记忆,而是要将中国共产党历史置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从整体上看清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从大历史观出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逻辑。要学会从更宏观和宽广的视野看待前后历史时期的连续性、差异性,自觉将党史学习与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学习结合起来[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两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主体性受到客观教育场景和主观知识水平的双重制约。可以说,党史学习教育能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既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和他们既有的党史价值观念,也受到党史教育场景选择的制约。因此,要充分唤醒大学生的党史学习主体性,必须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大学生自身的党史学习需要出发,让大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下学习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目标的历史知识,为逐步开发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性潜能提供广阔而丰沃的知识土壤。教育者则要熟知中国通史以及文学、地理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及我国传统史学方法,善于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中拓宽党史教育思维。

(二)“史识”:自主对史实作出理性判断和深入思考

在史学界中,“史识”是指著史者对史料的个人思考和独立判断,它被称为“史书的灵魂”。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不是历史知识的填充机器,不能一味向他们“灌输”知识。教育者自身只有对党史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升华,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才能不被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所迷惑,不被权威和利益所裹挟,如此才能保证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源头是纯净的。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资本主义兴盛时期,不屈从于资本主义的权威,敢于针砭时弊,深入批判当时的社会痛点,才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真理。由此可见,在拥有广博史学知识的基础上,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作出科学的判断,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又一主体性维度。

作为“史识”主体,一方面,大学生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要从单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者、知识实践者和思想创造者”,在尊师重道的同时敢于提出自己的历史见解。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历史创造者地位,要有增加历史见识的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正确处理好尊师重道与自我观点表达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则必须深入领会和吸收党史内容,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归纳出重点、梳理出逻辑,从而更好地将党史问题向教育对象讲清、讲深、讲透。

(三)“史才”:自愿成为社会主义“代言人”和党史宣传者

在史学界中,“史才”是指史学家的才干,主要是指史学家应有的搜集、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否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14]。这就是说,史学家不仅要能够有逻辑性、流畅地叙述历史发展脉络,还要能够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描述得鲜活生动,满足读者的大众化需求。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并能够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史才”理念也应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性维度之一。一方面,“史才”要求大学生既要成为党史学习者,也要成为党史宣传者,在学党史与讲党史中唤醒自身主体意识,以此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史才”要求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党史教育素养,具体体现在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党史教育资源,理清党史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合适的方法向教育对象讲授党史知识并使他们乐于接受。因此,教育者既要开展党史研究,也要开展党史教育研究,要将两者统一起来,不能偏废。

(四)“史德”:自发培养严谨求学、教学的态度

“史德”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史家三长”理念的补充,他认为史学家不仅要有“史学、史识、史才”,还需要具备学术品德。大学生的“史德”主体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待党史要有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不能有娱乐化的学习心态;
二是要自觉在党史学习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充分运用党史资源,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将学习、思考、实践相结合。教育者的“史德”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党史教育素养,还应该具有比普通教师更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当前,教育者的突出作用应更加体现在引领力、调控力、激发力以及感染力上,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史学习教育对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明晰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应不断引导大学生增进历史认知、强化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自觉这一时代要求,是使大学生自觉抵御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大学生勇担历史使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环节,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应注重从“史学、史识、史才、史德”这四个维度培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不断提升高校党史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党史素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教育者党史历史 品读江苏教育(2022年10期)2022-06-06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亚太教育(2022年3期)2022-03-17第一次学党史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2期)2022-01-12党史告诉我们什么?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教书育人(2021年12期)2021-04-24党史上的今天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0年3期)2020-06-11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

推荐访问:主体性 史家 党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