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2日 06:48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西藏高校科技平台运行现状及创新发展路径——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28 08:00:09 浏览数:

宋维亮

(西藏民族大学科研处,陕西 咸阳 71208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并将其作为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高原适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科技强区。”[1]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承担着夯实基础研究、培养创新人才、连接产学研纽带等重任;
而科技平台集中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及高水平研究人员,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成为高校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西藏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斐然,科技平台建设上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内地高水平大学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加强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及运行管理,对于提升西藏高校科技创新乃至全区科技创新能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西藏深耕科技创新沃土,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截至2021 年底,西藏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 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 家、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家、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 个、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2 个。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为广义层面的,涵盖全面、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共同构成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与上述广义层面相比,依托于高校建设和运行的科技平台可以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综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科领域前沿等相关因素,整合软硬件资源,组建合理团队、相对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的组织机构。西藏高校科技平台主要类型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同时各高校也设立了众多科研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现有科技平台6个。其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1个——藏药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 个——高原低氧环境与生命健康实验室、西藏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实验室;
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 个——西藏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与干预重点实验室、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与学校共建研究中心1个——西藏高原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

2.1 科技创新的推进器

大平台凝聚大团队,大团队产出大成果。科技平台专注于某一领域前沿方向,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和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有一大批高职称、高学历、热爱科研工作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能够组建科研团队承担各级、各类研究项目,产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西藏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为例,自2014年获批为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以来,专注于高原环境疾病致病机理及相关基因、高原环境下抗感染免疫、西藏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与筛选利用等研究方向,致力于解决西藏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及藏药研究开发等领域的关键问题。先后申请获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50 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 余篇,成果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3项。实验室康龙丽教授团队通过基因分析得出“世居西藏的各民族都来自中原”的结论,揭开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的“生命密码”,被新华网、《光明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2.2 成果转化的试验田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普遍存在成果转化率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引领不够等问题。由于西藏企业体量较小、科技成果创新性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成果转化问题在西藏高校中更为突出。近年来,学校致力于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问题。科技平台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及相关独立、自主的特点,积极探索转化模式,寻求转化渠道,在产学研联合模式与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如西藏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与拉萨市柳梧新区共建校企科研合作基地,在柳梧污水处理厂挂牌成立“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拉萨实验室”,生态湿地水质净化工艺技术成果已应用于林芝市波密县、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等地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指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藏药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致力于藏医药现代化和临床转化工作,开发出“香莲去痛霜”等藏药产品,被中国民族医药协会授予“医药现代化与临床转化示范基地”称号。

2.3 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主责主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中明确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科技平台突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已成为“三全育人”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兼具教师身份,他们将利用科技平台产生的研究成果带到课堂、反哺教学,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另外,高校科技平台通过“导师制”等形式,开放资源与项目,以培养研究生为主体,同时主动吸纳本专科学生参与,用“科研+”来串起课程、实践等各个环节,促进知识教育、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构成完整的育人体系。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融入科技平台、参与科研项目,努力钻研,发表高水平论文,科研“幼苗”开始茁壮成长。科技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力不只局限在校内。依托即将成立的西藏网络空间治理研究基地,西藏自治区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在西藏民族大学挂牌成立,将为西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助力西藏网络与信息安全。

2.4 科学普及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平台的职责所在,同时亦可推动科技进步。国务院于2021 年6 月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提出:“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2]西藏民族大学各科技平台多年来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面向校内学生、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社区居民、边远地区农牧民等,各西藏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于2021 年4 月组织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19位专家深入西藏拉萨、山南和林芝三地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和社区,量身打造西藏民众关注的高原地方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病,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知识,以及高氟茶危害与健康饮茶等科普讲座,增强了公众对科学技术、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为全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贡献力量,社会反响强烈。

2.5 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藏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拥有悠久灿烂的高原文明和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西藏高校在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西藏文化的传承创新,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凝聚力,树立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如今学科交叉融合大背景下,文化传承创新早已不局限于人文社科学科,高校科技平台在此方面责无旁贷。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不断强化协同创新机制,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原科学技术两方面入手,整合科技平台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力量,产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重点实验室,将科学可视化与西藏文化传承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形成成熟的民族文化保护数字化技术。在此基础上,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子课题,先后代表学校参加第二届、第三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展示西藏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新技术,受到了中央部委、西藏自治区领导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科技搭台、文化唱戏,科技平台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同样大有可为。

3.1 平台建设滞后,创新能力不足

近年来,西藏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国大部分省份、特别是东部省份差距仍然较大,科技“基础弱”“底子薄”局面仍未根本扭转。与当今西藏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然滞后,高校科技平台在数量上增长较快,但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作用不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3.2 高层次人才缺乏,团队凝聚力不足

国运基于科技自立自强,发展依靠人才创新创造,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受自然环境及整体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西藏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对于科技创新平台来说,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不足,缺少学术带头人,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科技创新便无从谈起。

3.3 管理不够规范,机制不健全

高校科技平台中的省部级平台,教育部、国家民委、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等主管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大部分管理相对规范,但也有部分平台管理中问题较多,普遍存在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如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平台运行经费来源单一,过于依赖财政拨款;
高校科研人员兼有教师身份,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无专职研究人员,特别是缺少专职的平台管理人员;
省部级科技平台作为相对独立科研实体的自主权无法落实等等。

3.4 协同创新联动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在党和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协同创新体系是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高校科技平台是这一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西藏高校科技平台之间、与区外对口支援高校之间合作交流较多,但国际合作较少,特别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渠道不畅,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4.1 坚持系统思维,做好平台建设顶层设计

西藏高校科技平台作为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科研“综合体”,要秉持“顶天立地”理念,扎根于雪域高原大地上。平台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在平台建设中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做到充分论证。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使命,锚定“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支撑“四个创建”,聚焦高原适用关键核心技术,顺势而为;
同时要结合自身学科布局、人才队伍、研究专长等,“量力而行”,避免“一窝蜂盲目上马”和重复建设现象。

4.2 坚持正向激励,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在中共西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实施自治区重点人才计划,着力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优秀年轻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创新团队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3]由于西藏地理环境等客观原因,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对困难。自治区相关部门及高校要坚持正向激励,“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充分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用心用情用政策留住人才。同时,还要以“不求我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做好高层次科技人才柔性引进工作。要借助对口援藏高校、企业资源,探索“小组团”等科技援藏模式,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

加强人才引进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培养。要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构筑人才成长平台、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强化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要鼓励人才积极参加重大科技任务,在科技创新工作中锻炼和培养人才。要加强人才交流,推动区内外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选派骨干人才到区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挂职交流。要打造合理团队和梯队,发挥高水平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的举荐和引领作用,注重青年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形成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4.3 坚持问题导向,完善科技平台管理机制

针对部分科技平台存在的体制不畅、机制不顺、活力不足、管理松散、凝聚力差等问题,各平台管理部门、高校及平台自身要坚持问题导向,转作风、抓落实。平台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激发平台的活力和潜能。要从责任管理、效率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健全平台管理机制,完善平台管理制度,并根据平台主管部门出台的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实施细则,增强平台运行的规范性。要积极推进平台管理的改革创新。创新组织形式,探索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联动;
创新评价体系,探索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成果评价体系;
创新用人方式,探索在编与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另外还可以从经费来源、绩效激励等多方面进行探索。

4.4 坚持需求牵引,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从科技到经济的“最后一公里”,是推动“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四件大事”“四个创建”的关键环节。科技平台要以现实生产力需求为牵引,取得高质量且“接地气”的成果,让成果真正“值得转”。加强对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相关培训,提高专利申请质量,扭转将专利证书视为“获奖证书”或者加分凭证的错误倾向。要鼓励协同创新,健全成果转化机制。科技平台要发挥成果转化阵地作用,加强与科技企业、成果转化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携手,在成果转化中各尽其能。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科技平台要积极参与到“双创”中来,成为科技型企业的培育摇篮和孵化基地。分类施策,鼓励高层次人才、研究人员、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猜你喜欢 西藏实验室科技 都是西藏的“错”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电竞实验室电子竞技(2019年22期)2019-03-07电竞实验室电子竞技(2019年21期)2019-02-24电竞实验室电子竞技(2019年20期)2019-02-24电竞实验室电子竞技(2019年19期)2019-01-16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神奇瑰丽的西藏小猕猴智力画刊(2017年12期)2017-12-27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一个人的西藏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西藏:存在与虚无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推荐访问:西藏 为例 路径

相关文章:

Top